中财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3765|回复: 19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 也说茶马互市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2-8-1 11:4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茶马互市的说法有误                                                                                                                        朱荣华
                              
  被中外学者称之为“西部的丝绸之路”,包括“茶马古道”“蜀身毒道”和其中的“和博南古道”。它们都是中国最早的西部地区陆路对外民间商贸通道,茶马古道到达西藏之后再通尼泊尔等西亚国家;而蜀身毒道在大理一带和博南古道交织成网,然后又分道往印度(身毒),再连大秦道,到达地中海地区。这些古商道除了运送茶叶到藏区和泥泊尔等地,也把中国的陶瓷,四川和蜀丝茶叶运往境外各国。西汉武帝派使臣张骞辗转到达大夏时,就已经发现那里有四川的蜀丝和竹杖等。

  “茶马古道”,本来说的就是以马匹为主要运输工具,以茶叶为主要营运货物的古代商道。可是,经常看到有些媒体、电视节目或一些文章中提到“茶马古道”时,称那“茶马”一词说的是古代内地和藏区进行的“茶马互市”而得名。也就是说,古代的人们,把西南地区或内地的茶叶运到西藏,又从那里换回马匹,人们就把这些往来于内地和藏区的古代商道称之为“茶马古道”。



  其实这茶马古道上往藏区支送的不仅仅是茶叶,更多的是食盐。因为藏区级少产盐,特别是现在的西藏地区,缺盐是藏区最为紧迫的生活问题。而且人的生存每天都离不开盐,所以在茶马古道上往藏区运关最多的是食盐。


  至少,我不同意滇茶马古道是“茶马互市”的提法,因为,“茶马古道”中的“马”是运输工具,而不是和茶叶进行兑换交易的商品。“茶马互市”的说法不仅不符合客观事实的,也是违背历史真实和违反科学的,没有依据的一种凭个人想象的提法。


  椐一些野史杂记的的零星记载,博南古道和此茶马古道是这些古代商马道中最早开通的一条,它可以追朔到西汉之前,那时,洱海水的自然疏泄不畅,海水水位较高,沿岸还到处是沼泽之地而未开发。当时,点苍山西麓就已顺着四渎之一的黑潓江断断续续地形成了人畜兼驶的山林商道。


  然而,因为山高林密,沿途居住的都是中原汉人眼中中的“化外之徒,还有满山遍都是凶狠的野禽猛兽,特别是那让人谈之变色的疫瘟瘴气,让很多内地和汉人对此商道讳莫如深,所以此商道就不可能象北部的丝绸之路那样载入史册或记之笔端。由此而让很多人对西南地区的这条古代对外通商的“丝绸之路”了解甚少。


  我的家乡就是在横断山区的黑惠江峡谷里,这里也就点苍山西麓的茶马古道。就是所谓的茶马古道从普洱开始,到大理之后,就分被点苍山分为东西两路;东路沿着苍山的东坡的洱海西岸向北前行,或从洱海东岸进宾川,再向西北方的藏区行进。而西路则在此与博南道重合,顺西洱河西行到平坡之后又与博南道分道,一直顺黑潓江北上,到达著名的古镇寺登,再向北延伸而去。


  因为我儿时的横断山区还特别的闭塞、贫困,山里的孩子没见过世面,从小就对那些叮叮咚咚的马铃声神往痴迷,时时被那些来来往往的浩浩荡荡的马帮所吸引,也对赶马汉子们也特别的崇敬。喜欢听他们唱着高亢的赶马山歌;甚至还喜欢和模仿他们吆喝马匹时的那粗野的,带点下流的脏话。


  在那时幼小的心底,把赶马汉子当成是最有本事,也最有见识的人;一点也不亚于现在山里孩子们对开车的驾驶员的崇拜。


  不论是村子里,或是亲戚中,只要是赶马人,都会不自觉地敬他几分,也喜欢有事没事的凑到他们身边去玩,听他们讲些山里山外的新鲜事。


  因为兴趣和好奇,也喜欢打听赶马人的趣事琐闻,所以对茶马古道和古道上的事仍记忆难消。后来,学者们把那些个马帮的事说到历史上去了,说到文化上去了,这就更增加了自己对“茶马古道”的兴趣和关注。


  因为关注,只要有机会,就对茶马商道的相关资料,和相关内容进行了解走访,所以我认为“茶叶换马匹”的说法是不正确的。是一些人不根椐事实,不依椐科学,只凭个人主观臆想的信口之词,切不可以讹传讹。
 
  首先要说的是,因为海拔,气候等主要因素,西藏的马匹是不适应到四川、成都或云贵高原的大理普洱等地区生活繁衍的。


  在青藏高原上,牧区和藏民们居住地都在三五千米海拔以上的地区。在那么高的海拔地区,经过数千年甚至数万年的自然生存习惯,生物种群已经形成独特的耐寒,耐稀氧等生理习性;如果把它们在短时间内迁到低海拔地区,它们会无法适应,特别是会因为心肺的血管突张而突然死亡。


  当然,也有从中甸维西等一些海拔较低的藏区交易些马匹的现象,然而,那也不是这条商道上的主要的经营内容,学者们不会为了顺口而随意取“茶马古道”这样一个名字的。


  况且,在茶马商道主要经营和覆盖的大理、普洱一带,历史以来就是农牧或游牧民族生存生活地区。因为地理气候等因素,这里早已经形成了适应本地区地理气候特性的特有的生物种群;已经有其相适应的运输用的畜种和马匹。特别是大理地区,本来就有一种适应这一地区生长繁殖的优良“大理马”。


  这种“大理马”体形并不高大,易饲养,耐力强,最适应和习惯于在崎岖狭窄的山间小路上行走,并能进行长途驮运货物。是大理地区的老百姓长期习惯喂饲的马种,根本就需要担风险去交易高海拔地区的马匹来喂养。即使是为了远缘交配改良马种,也不会从中甸一带直接购买,而是购买从中甸到丽江一带长期饲养之后的优良种马,以减少环境生物习性带来的种种风险。


  还有,特别要说明的是,这茶马道上进行长途运输的马帮的马匹,绝大多数是“骡子”。这种骡子是驴和马远亲交配的后代,是已经变性的“中性”畜类。它们已经失去了性功能,没有发情的生理习性,更不会交配产仔繁殖后代。这就省去了在长途运输途中出现牲畜的发情而增添烦恼;因为牲畜发情时不仅不能过多的重负,性情也会非党常暴烈。


  而且,这种骡子左右脚的蹄间距离小,甚至前后蹄重印。也就是后蹄能踩到前脚的蹄印中,因此,非常善走崎岖狭窄的山路,这是最适应在这崇山峻岭的古商马道上行走的役畜。所以,历史以来这些地区役驶的马帮畜力,绝大多数就是这种骡子。


  许多人并不知晓,优良的公驴配优良的母马,下的骡子相比较要强壮高大,属于最好的长途运输的脚力。如果是公马配母驴,产的骡子比较矮小,不适合于长途货运的脚力,公马和母马交配产出的也只能是马。在山区,马和小个子的骡子只能是就近运输使用的役畜,本地人称之为“庄稼马”。


  而大理马作为配种的母马,配出的骡子也是最优良的长途运输役畜,人们不可能舍近求远到藏区交换马匹来役使的。


  椐了解,上述的这种驴马配种的畜种繁殖行为,在西藏地区是没有的,在离大理、丽江较近的中甸一带也有,但在过去并不普遍。后来,在低海拔地区的骡子的配种方法,也是从内地和周边的其民族那里传过去的。

   当然,茶马古道还有一条就是从成都到西藏的川茶马道,那里的两地来往的货物绝大多数就是经过松潘九寨等地进行转运,不是川地马帮长途直达西藏;而四川成都一带所购的藏马也是在松潘等低海拔藏区进行长其训养之后,能适应低海拔的各种条件的马匹进行交易,并非直接从西藏购回,况且,从松潘等地购买马匹也不是经常有,数量也不多不是茶马道上主要往回贩运的内容。交易的目的也是进行畜种改良,而不是役畜的主要来源。


  这足可以说明以茶叶换马匹的说法是立不住脚的。


  另外还加以说明的是,马帮役使的那些骡马,都是要在骡马将要成年的三到五岁基本已经长成,就由经验丰富的训马手或熟悉赶马行当的汉子进行训练,训练几个月或半年之后,就让小役畜跟随马帮一起出行,以调整其胆量、习性,培养它识群、跟群的本领;并且逐步增加其驮载的负荷量,直到成为一匹合格的马帮成员。


  由此看来,要是从高海拔地区买一些小马驹回来训养,沿途劳累,气候条件急剧变化带来的不适应等等,风险是相当大的,也是当时的人们敢试验和承受的。要是说,买成年马匹回来进行训使,那更是外行之谈。


  人们知道藏区的放牧习惯,好多牲畜都是在自然状态下逐水草而栖,那些放荡成性的马匹都是性烈如火,桀骜难训;要把它们长途赶迁到内地来,难度是不可想象的。何况赶到内地之后,那么烈性的成年马匹,要训练得像马帮里的那些乖巧听叫骡马,那是不可能的。


  这就说明,“茶马互市”的说法是没有依据的。纵然有从藏区买些种畜到内地,那也只是在相邻的低拔地区偶尔为之,不会直接从西藏地区贩马回来。这种偶然为之的现象,也就不能说成是商道上的主要行为。
这里还值得一提的是,茶马古道上运送货物,极少有从普洱或大理一带直接运到西藏拉萨去的马帮。这不仅是因为气候,语言,生活习惯等原因,更主要的就是内地或大理普洱一带的马匹,根本不能负重爬到那么高的高海拔地区。人受不了,马匹更受不了。


  有赶马人说过,马匹驮着重物,越往高处行走就越觉吃力。如果在内地或低海拔地区,马匹可以驮载一百五十斤,那么到中甸一带,就只能驮载一百斤(这是符合客观的,有科学道理的事实)。所以,这些地区的马帮一般都只运送到中甸丽江一带,然后货物再由这些地区或是来自更高海拔地区的马帮或驮牛帮接运;如此接力赛一样完成整个货物的运输过程。


  从藏区运到内地的许多特产货物,也是一站站往内地接力运送;从高海拔下到低海拔,人和役畜照样还是不适应,受不了。


  那么,从藏区往回贩运的又是什么呢?除了牛羊皮毛,藏地毛织品,更多的是药材。

  我们都知道,藏红花,藏菖蒲等一些传统中药材,在内地中医中早就广泛应用,而且历史优久。羚羊角,虫草等珍稀药材更是藏区的特产,它们都是从茶马古道上运到内地来的。


      ——我谨保证我是此作品的作者,同意将此作品发表于中财论坛。并保证,在此之前不存在任何限制发表之情形,否则本人愿承担一切法律责任。谨授权浙江中财招商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全权负责本作品的发表和转载等相关事宜,未经浙江中财招商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授权,其他媒体一律不得转载。




 

[ 本帖最后由 朱荣华 于 2012-8-2 11:27 编辑 ]
2#
发表于 2012-8-1 12:03 | 只看该作者
学到了知识。没加声明,是不是首发啊?

马应该是运输工具,不应该是交换的商品吧。是不是有些个别的马匹赶过去,懒得再赶回去就易物呢
3#
发表于 2012-8-1 16:12 | 只看该作者
茶马古道,一个词语承载的地域与文化内涵。叙述、描写、考证,详实而具有理解与认识价值。
4#
 楼主| 发表于 2012-8-1 16:18 | 只看该作者

谢谢!

是的,茶马道的“马”,是运输工具,而不是和茶叶兑换交易的商品。而有人说是用内地的茶叶交换藏马,这种说法是错误的不科学的。赶到低海拔藏区的马也要往回赶,要动货物回来不会在那边易物的。

[ 本帖最后由 朱荣华 于 2012-8-1 16:19 编辑 ]
5#
 楼主| 发表于 2012-8-1 16:23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3# 房子 的帖子

谢谢点评鼓励!
6#
 楼主| 发表于 2012-8-1 16:3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2# 海凹 的帖子

谢谢!
是的,茶马道的“马”,是运输工具,而不是和茶叶兑换交易的商品。而有人说是用内地的茶叶交换藏马,这种说法是错误的不科学的。赶到低海拔藏区的马也要往回赶,要动货物回来不会在那边易物的。
7#
发表于 2012-8-1 18:08 | 只看该作者
没有加注版权声明。
8#
发表于 2012-8-2 09:20 | 只看该作者
朱老师的作品,厚重大气,极具史料价值,收藏了。谢谢,问好!
9#
 楼主| 发表于 2012-8-2 09:51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8# 太阳神 的帖子

谢谢蒙老师鼓励!
10#
 楼主| 发表于 2012-8-2 09:56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8# 太阳神 的帖子

是首发,但不知怎么点注首发和版权?我编辑时好像没显出这内容?所以没加注。
11#
发表于 2012-8-2 10:13 | 只看该作者
以我的阅读所知,“西部的丝绸之路的“茶马古道”:这句表述中的前后两个概念“西部的丝绸之路”与“茶马古道”应该不是一回事,因此不构成相互修饰或界定关系,以此为引子,引出的随后的论述,更与“西部的丝绸之路”相距甚远,毫不相干!
12#
 楼主| 发表于 2012-8-2 10:14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7# 木门长子 的帖子

对不起,才来编辑时找不到版权申明的功能,现在只好从别处复制过来。
13#
 楼主| 发表于 2012-8-2 10:41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12# @边走边唱@ 的帖子

谢谢点评!其实学者们说的“西部丝绸之路”是和才来历史上提到的中国的丝绸之路是相对应的提法,它包括“茶马古道”“蜀身毒道”和其中的“和博南古道”,都是中国最早的西部地区陆路对外民间商贸通道,茶马古道到达西藏之后再能尼泊尔等西亚国家,而蜀身毒道在大理一带和博南古道交织成网,然后又分道往印度,再连大秦道,到达地中海一带。这些古商道除了运送茶叶到藏区和泥泊尔等地,也把中国的陶瓷,四川和蜀丝茶叶运往境外各国。西汉武帝派使臣到大夏时就已经发现那里有四川的蜀丝的竹杖等。

[ 本帖最后由 朱荣华 于 2012-8-2 11:13 编辑 ]
14#
发表于 2012-8-2 10:47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朱荣华 于 2012-8-2 10:41 发表
谢谢点评!其实学者们说的“西部丝绸之路”是和才来历史上提到的中国的丝绸之路是相对应的得法,它包括“花马古道”“蜀身毒道”和其中的“和博南古道”,都是中国最早的西部地区陆路对外民间商贸通道,茶马古道到达 ...


谢谢你的回复!
这个说明,你应该放在文章中,告诉读者,而不是仅仅告诉我!
15#
 楼主| 发表于 2012-8-2 11: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15# @边走边唱@ 的帖子

谢谢指正!其实有的知识我已在早先发在中财上的《古道蹄声咽》中说过的,所以想着没必要说得那么详尽我会马上补上去的,谢谢!

[ 本帖最后由 朱荣华 于 2012-8-2 11:11 编辑 ]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管理员|小黑屋|Archiver|中财网站 ( 浙ICP备11029880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832 )

GMT+8, 2024-6-26 21:57 , Processed in 0.056529 second(s), 19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