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4975|回复: 18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 用文字丈量博南大地——读叶华荫《在永平》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2-9-7 17:4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用文字丈量博南大地

                      ——读叶华荫《在永平》

                             □吴安臣
    与叶华荫兄的相识颇有意思,当他在外打拼的时候,我在永平乡下教书;等他回到故乡永平安下心来当一个种字的农民的时候,我辞职到昆明打拼去了。彼此的交流很少,聚在一起谈文学的时间更少,但这不影响我们之间的惺惺相惜。因为遭际相同,在文学创作的路上,我们颇多共识。曾经从别人的口中知道,他写得勤奋,当然媒体也给了他丰厚的回报,如果真用种字的农民来衡量他的收成,他无疑是个丰收的农人,伺弄文字,他的确是一把好手,他的写作题材非常广泛:诗歌、散文、随笔、故事、小小说等,单凭他在文字这个圈里练就的这“十八般武艺”,我们就应该把赞美给他。如今叶兄是真正安心于博南山水间了,据我粗略了解过,过去有很多人写永平这块热土,古往今来,这里人杰地灵,但多数的书写者,大多几笔带过。像徐霞客、杨升庵等先辈学人及官员对永平均有文字记载。然而,为永平写下文字最多,就我目前了解来看,非叶华荫莫属。一册《在永平》写永平山水、写永平风物、写永平今昔等,每一字蘸着的都是深情,字字串珠,丈量出的是博南大地的山山水水。
   
    读《在永平》,你会为作者的一腔真情所感染,正如作者在后记里写的,家乡的繁荣是每一位永平人都愿意看到,越来越多的永平人走出这块热土,到外打拼,他们以不同的方式回报着家乡。然而叶兄回报家乡的形式却是最独特的,他为家乡写的文字,清澈质朴,宛如百灵的歌声在博南大地上经久回荡着,为永平歌者前文说过不乏其人,然而叶兄的这些文字都在公开的媒体上发表过了,这就十分难得了。如果永平县要颁发一个奖章给宣传家乡力度最大的人,我想叶兄应该当之无愧地领这个奖,只可惜,想仅止于想。但是叶兄的工作实实在在地做了,相信每一任的县委政府领导都应该知道叶兄为宣传永平做出的贡献。
   
    而今,叶兄仍在醉心博南山水。记得有次回永平,看到叶兄一身农民行头,和他的爱人骑着摩托从我们门口经过,翻看他挎着的篮子,里面采集了不少牛肝菌、青头菌、马屁泡等。我想那晚的晚餐之后,叶兄的美文就该诞生了。是啊,那就是切切实实的生活,由此我才真正明白叶兄是善于将读书和行走结合起来的人,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曾记得叶兄说,该经历的他都经历了,到很远的地方去找寻风景也找过了,然而,静下来的时候,他把心安妥在了山水间。博南大地给了他最初文学的滋养,在他回归的时候,同样给了他不菲的回报,“种字的农民”的名号要让它变得名副其实,不是一件轻松的事,首先要有土壤;其次要有心境;再者要有毅力。土壤已经生就,心境已然修炼成熟,然而每一个作家坐下来,都得有“板凳要坐十年冷”的毅力。这些叶兄都做到了,于是才会产生《在永平》。

    读《在永平》,你会发现,叶兄不是那种只顾游山玩水的所谓驴友的浅辄行止,他每到一地,总会将现实的景和古时的事联系起来,读书查证、寻访印证,世事沧桑,白云苍狗,多少事淹没在时间深处,然而这些都难不倒叶兄,他像一个淘井的工人,淘洗出的都是井底的沙金。这不由得让我想到了茅盾文学奖获得者王旭烽的《走读西湖》,《在永平》和《走读西湖》同有异曲同工之妙,他们两位都善于将鉴历史和亲历巧妙结合起来,但是写历史又拘泥于一般的义理考据,徒具翻古籍的举动,而是翻新历史的现实意义。你会跟随着作者深入到每一景的背后,探寻其人文历史意蕴,感叹尘世苍茫。

   《在永平》写永保桥、写西山寺、玉皇阁、永国寺等,皆能把古今多少事纳入方寸之间,兴衰更迭。这种踏实的文风尤为难得。更为可贵的是,这样的文风它体现的是“天人合一”的思想,叶兄的《在永平》的里诸多篇什都体现了作者醉心山水的舒展情态:作家蒋德海曾经这样形容叶华荫:“如果把永平比作一片大海,那么,他就是一条快乐逍遥的鱼儿,如果把永平比作一片森林,那么,他就是一只自由飞翔的小鸟。”其实,在我看来,叶华荫已经把自己当成了永平这片海里的一滴水,有海,水永远清澈,有海,这滴水在阳光下永远璀璨。

    懂得生活的人才会写出《在永平》这样的深情之作。相信读完这本书,很多美食会让你流连永平的街巷或者乡野而不忍移步。所以我不得不叹服:叶华荫兄的确是个“懂整”(昆明方言,懂得享受的意思)的人。声名远播的永平黄焖鸡、木瓜鸡、大块鸡等美食在叶兄笔下,不但有烹制过程,还有从色香味到吃后的诸般感受。乖乖,读这样的文字,千万不能在饥饿的状态下,否则,面对这等珍馐美食,你肯定得倒贴不少哈喇子。若说这些都是外地人知道的司空见惯永平美食,不值得如此书写,那么像甜白酒、油粉、卷粉、桃醋、手撕肉、龙街豆腐、洋芋盐豆等寻常巷陌里的永平地方小吃,就见作者功力了,诸般美食,叶兄都像是永平的一级厨师,给你讲制作过程,再讲它经过舌尖的感受,想来这厨艺功夫该修炼得如何炉火纯青,看看这些美文,便能略知一二。再加上那些掐蕨菜、打乍花;,捉小鱼,摘杨梅;拾鸡枞,捡马屁泡等充满情趣的山野生活图景的描绘,你就该明白写《浮生六记》的沈复比起叶兄,也不过尔尔。当我繁忙的都市伸着懒腰,读到这样的文字时,不得不惊叹于叶兄日子的恬淡和舒畅,徒添羡慕的份。不得不为《在永平》体现的纯粹而感怀,这样的文字纯朴天然,去除雕饰。文字的纯粹源于叶兄有一颗醉心博南的心,这颗心可以怀天下,写就文字纵横天下报刊;这颗心更倾情博南故土,让每一个日子都在惬意里闪光。

    当整个世界都蝇营狗苟、追名逐利的时候;当整个世界的喧嚣盖过我们心灵的宁静的时候,叶华荫兄在永平的简陋书斋里,平心静气地写着。在永平山水间游走着,在博南大地上种下了一茬又一茬文字的庄稼,他的汗水没有白流,《在永平》的出版就是一种很好的回报。坚守心灵,用文字固守心灵的净土,而今已经不易,特别是在当今社会很多人视文字如敝履的大环境下,真诚的希望叶兄在将来能以《在永平》为基础,写出更多扎根永平的鸿篇巨制。

《在永平》叶华荫著  云南民族出版社2011年11月第一版
---------我谨保证我是此作品的作者,同意将此作品发表于中财论坛。并保证,在此之前不存在任何限制发表之情形,否则本人愿承担一切法律责任。谨授权浙江中财招商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全权负责本作品的发表和转载等相关事宜,未经浙江中财招商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授权,其他媒体一律不得转载。







[ 本帖最后由 吴安臣 于 2012-9-7 17:53 编辑 ]
2#
发表于 2012-9-7 21:18 | 只看该作者
这样的阅读和友谊是珍贵而且令人羡慕的,安臣兄包含深情的评论文字也如孱孱流水,滋润心田。不仅为读者介绍了一个真诚执着的作者,也为我们铺开了一个美丽的永平画卷。令人心生敬意、心声向往。好久不见,问候。
3#
发表于 2012-9-7 23:09 | 只看该作者
想不到在这里也能读到吴老师的大作,问好!
4#
发表于 2012-9-8 03:45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刘柠柠 于 2012-9-7 23:09 发表
想不到在这里也能读到吴老师的大作,问好!
过去他可是这里的常客。
5#
发表于 2012-9-8 03:52 | 只看该作者
发掘地域文化,是功在千秋的事情,也是对养育自己那块土地的回报。地域文化的独特性,决定了它新鲜而有魅力。
前不久,妺姚告知你来山东,本期待德州招待你,看来是时间不允许。有机会,期待你再来山东,再来你的故乡一游。
6#
发表于 2012-9-8 10:48 | 只看该作者
视野独特的文字,学习问好吴老师!
7#
发表于 2012-9-8 10:48 | 只看该作者
久不见,问好安臣。《草从对岸来》读了两遍,还在读。好极!祝好!
8#
发表于 2012-9-8 22:41 | 只看该作者
真挚的友谊,深情的解读。问好安臣兄。
9#
发表于 2012-9-9 15:17 | 只看该作者
平心静气的写字,平心静气的做人,在这个浮燥的时代的确不易。感悟真挚友谊的同时,也令人感悟叶华荫文字的厚重与真实。
10#
 楼主| 发表于 2012-9-10 10:07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剑鸿 于 2012-9-7 21:18 发表
这样的阅读和友谊是珍贵而且令人羡慕的,安臣兄包含深情的评论文字也如孱孱流水,滋润心田。不仅为读者介绍了一个真诚执着的作者,也为我们铺开了一个美丽的永平画卷。令人心生敬意、心声向往。好久不见,问候。

好久不见剑鸿了,没有满意的作品,所以就没来。谢谢您的点评。
11#
 楼主| 发表于 2012-9-10 10:07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刘柠柠 于 2012-9-7 23:09 发表
想不到在这里也能读到吴老师的大作,问好!

呵呵,人生何处不相逢!问候!
12#
 楼主| 发表于 2012-9-11 17:48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高迎春 于 2012-9-8 03:45 发表
过去他可是这里的常客。

这里我收获了很多,中财是我写作的平台之一。
13#
 楼主| 发表于 2012-9-11 17:49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高迎春 于 2012-9-8 03:52 发表
发掘地域文化,是功在千秋的事情,也是对养育自己那块土地的回报。地域文化的独特性,决定了它新鲜而有魅力。
前不久,妺姚告知你来山东,本期待德州招待你,看来是时间不允许。有机会,期待你再来山东,再来你的故 ...

高老师好,很遗憾没能和您及妹姚姐见上一面。请多多批评。
14#
 楼主| 发表于 2012-9-11 17:50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吕永红 于 2012-9-8 10:48 发表
视野独特的文字,学习问好吴老师!

永红好,请多批评,写这位老兄的书评,酝酿了好久了。
15#
 楼主| 发表于 2012-9-11 17:51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蒙正和 于 2012-9-8 10:48 发表
久不见,问好安臣。《草从对岸来》读了两遍,还在读。好极!祝好!

感谢蒙老师,想起滇西笔会,不觉将近十年时间未见了。拙著请多多批评指正。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小黑屋|Archiver|中财网站 ( 浙ICP备11029880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832 )

GMT+8, 2024-12-31 04:12 , Processed in 0.066478 second(s), 20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