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2537|回复: 14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 中国人的“面子”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4-7-3 10:4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小时候,每看一部电影,总要先分清“好人”和“坏人”后才觉得心里坦然。好在那时的国产影片中,“好人”和“坏人”是一目了然的,那特征便是脸谱:“好人”的脸谱当然是光彩照人,鲜润可爱;“坏人”呢,要么歪嘴塌鼻,要么缩肩佝背。中国的京剧,更是凸显了脸谱的作用,让观众在老远老远的地方,一眼就能看得出谁是忠臣谁是奸贼。从这里不难发现,中国人的传统文化心理是很重视直观形象的,形式往往胜于内容。所以,中国人很重视“面子”上的事,也就似乎理所当然的了。鲁迅在谈到中国人的“面子”时说,“面子”是“中国精神的纲领”。这也是这位文学巨匠剖析国民劣根性时,笔端所关注的“亮点”之一。

  南京大学教授翟学伟说,在中国,一个人并非要以形象(“脸”)的建立为起点来获得心理地位(“面子”),反之,一个人获得心理地位也不一定要靠他形象上的建立。这样导致的结果是:中国人的处事原则是形成心理地位重于树立自己的形象。这样产生的一个显而易见的副产品是:中国人爱玩“虚”的。曾在媒体上看过这样一则报道,说是一位“洋老板”到中国商谈某项业务,自以为已经按中国规矩“办”完了该“办”的一切,便一厢情愿地认为大功已经告成。殊不知,大功非但没有告成,甚至连成功的影子都无缘一见。他百思不得其解。后来有人点拨一二曰:“洋老板”在某天某地的公开场合中忤逆了中国某“大人”的“面子”,“大人”耿耿于怀,扬言:有钱的“资本家”多的是,我这地方再穷也不稀罕你这一个!于是,Bye-bye!一头雾水的“洋老板”此刻才发现中国及其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于是,他只好望“中”兴叹,自愧孤陋寡闻、不学无术也!

  雷丁和恩格在实证研究的基础上得出结论:“在考虑东方社会和脸面相关的价值时,重要的一点是,每一个案都表明,它是核心要素,通常也是最重要的而不是什么边缘的或附带的影响。”面子既是一种社会现象,也是一种心理现象。美国传教士明恩傅认为,它很像南太平洋上的土著禁忌,具有一种神奇的力量,可以将它归结为中国人具有很强的表演天性。因为是一种表演,所以,注重的是“观众”的反应,关心的是别人眼中的自己的形象。因此,中国人就免不了为人做事是为了“做给别人看的”,至于实际意义到底有多大,那已是次而又次的问题了。这就使注重实际的传统中国人多了一份费解和诡异,多了一抹文化阐释上的曲折。鲁迅则说,它不愧为是中国人的一种做戏的本领。林语堂认为,它是中国人社会交往中最细腻的标准。二十世纪四十年代,中国早期留美的人类学家胡先缙指出,“面子”指的是由社会成就而获得的声誉。这个观点应者寥寥,因为它不具有普遍意义,也很难圆说比比皆是的一些现象。五十年代,美国著名社会学家戈夫曼称,它是社会互动的行为准则。七十年代,翟学伟说,“脸”是个体为了迎合某一社会圈认同的形象,经过印象整饰后表现出来的认同性心理与行为,而“面子”是这一业已形成的行为在他人心目中产生的序列地位。也就是心理地位。“给面子”是指无论个体是什么形象,都给矛正向评价;“不给面子”是指无论个体是什么形象,都给予负向评价。

  在中国,你没有“面子”无法做人,别人不给你“面子”你办不成事。“面子”无处不在,“面子”无处不发挥着令人晕眩的功效。你要在中国生活,你就必须正视“面子”问题,否则,你的人生将是事倍功半,乃至一败涂地。于是,要做人的想办事的,首先就得解决“面子”的问题。一解决“面子”的问题,往往就与现代法制社会的种种规章制度发生冲突,诱发种种变数,导致种种与现代社会背道而驰的负面景观。

  中国人也许是世界上最讲“面子”的民族,但在近代史上又是最没有“面子”的民族。所谓的弱国无外交,对于近代的中国来说就是弱国无“面子”。一个苦苦挣扎的王朝,想竭力地扮出一副“天朝”形像,却被人家的坚船利炮轰“穿”了漂亮的外衣,留下的只是千古遗恨,万世骂名!史书记载,鸦片战争时,琦善擅自割地赔款,道光皇帝痛心疾首的并不是国土的沦落,而是“有损天朝体面”,于是便要“痛加剿洗”,打了三天,败了,便摆出一副大度的样子,曰:“该夷性等犬羊,不值与之计较。”道光皇帝终于以自己给自己“面子”收场,让后人忍俊不禁时,也忍不住潸然泪下。更让所有的中国人感到揪心和愤怒的是一八九五年三月二十二日发生在马关的那一幕——

  那天,对于日本人来说,也许是一个阳光灿烂的日子,日本首相伊藤博文和外相陆奥宗光居高临下、欣欣然地俯视着所谓的天朝大臣李鸿章。他们在马关议和谈判。

  伊藤:停战多日,期限甚促,和款应从速定夺。我已备有改定条款节略。中堂见我此次节略,只有允或不允两句话而已。

  李:难道不准分辩?

  伊藤:尽管辩论,但不能减少。

  李:贵国何必太急?台湾已是口中之物。

  伊藤:尚未下咽,饥甚。

  李:两万万两足可疗饥。

  ……

  一副卑躬屈膝的嘴脸,一派摇尾乞怜的丑态,哪里还有什么“面子”可言!哪里还有什么“天朝体面”!可见,没有实力,你就别想拥有“面子”,别想赢得别人的尊重,这道理于人于国都是如此,没有什么例外。

  也许是对传统文化的一种反拨或是反弹,目下,经过市场经济洗荡的中国人,有时又似乎过分地走向了另一面。他们若入无人之境地扑向物质的殿堂,他们一路践踏过去双眼发红地盯着耀眼的“龙椅”,不在乎“体面”与否,不在乎尊严落入尘埃。其实,这是更可怕的一种悲哀,更让人忧虑的一种病态。如果与其彻底地将“面子”弃之如敝屣而只在乎功利的话,那么,相比之下,我倒觉得“面子”这东西也不是太坏,因为它至少还存留着一份自尊和自爱,还保存着一些不能丢弃的操守,还珍视着一种生命的表达。
                        

---------我谨保证我是此作品的作者,同意将此作品发表于中财论坛。并保证,在此之前不存在任何限制发表之情形,否则本人愿承担一切法律责任。谨授权浙江中财招商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全权负责本作品的发表和转载等相关事宜,未经浙江中财招商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授权,其他媒体一律不得转载。
2#
发表于 2004-7-3 11:01 | 只看该作者
也许是对传统文化的一种反拨或是反弹,目下,经过市场经济洗荡的中国人,有时又似乎过分地走向了另一面。他们若入无人之境地扑向物质的殿堂,他们一路践踏过去双眼发红地盯着耀眼的“龙椅”,不在乎“体面”与否,不在乎尊严落入尘埃。其实,这是更可怕的一种悲哀,更让人忧虑的一种病态。如果与其彻底地将“面子”弃之如敝屣而只在乎功利的话,那么,相比之下,我倒觉得“面子”这东西也不是太坏,因为它至少还存留着一份自尊和自爱,还保存着一些不能丢弃的操守,还珍视着一种生命的表达。

——鞭辟入里的好文章,学习了:))
3#
发表于 2004-7-3 13:21 | 只看该作者
如果与其彻底地将“面子”弃之如敝屣而只在乎功利的话,那么,相比之下,我倒觉得“面子”这东西也不是太坏,因为它至少还存留着一份自尊和自爱,还保存着一些不能丢弃的操守,还珍视着一种生命的表达。

呵呵,面子这东西……

分析批判得合情合理。

好文,精华收藏!
4#
发表于 2004-7-3 17:38 | 只看该作者
好文章,欣赏。
5#
发表于 2004-7-3 21:46 | 只看该作者
学习好文!
6#
发表于 2004-7-5 01:19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原创] 中国人的“面子”

面子是一体两面,好与坏是一体的,关键是人如何用“面子”。

好文!!

提!
7#
 楼主| 发表于 2004-7-5 16:30 | 只看该作者
最初由 张乃光 发表
也许是对传统文化的一种反拨或是反弹,目下,经过市场经济洗荡的中国人,有时又似乎过分地走向了另一面。他们若入无人之境地扑向物质的殿堂,他们一路践踏过去双眼发红地盯着耀眼的“龙椅”,不在乎“体面”与否,不...

谢张乃光老师的的鼓励!
8#
 楼主| 发表于 2004-7-5 16:31 | 只看该作者
最初由 冷眼看 发表
如果与其彻底地将“面子”弃之如敝屣而只在乎功利的话,那么,相比之下,我倒觉得“面子”这东西也不是太坏,因为它至少还存留着一份自尊和自爱,还保存着一些不能丢弃的操守,还珍视着一种生命的表达。

呵呵,面...

谢冷版主的鼓励。问好!
9#
 楼主| 发表于 2004-7-5 16:32 | 只看该作者
最初由 忆眉如黛 发表
好文章,欣赏。

谢眉黛的阅读。问好!
10#
 楼主| 发表于 2004-7-5 16:33 | 只看该作者
最初由 迈阿密的寒冷 发表
学习好文!


在此谢过了。祝好!
11#
 楼主| 发表于 2004-7-5 16:34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回复: [原创] 中国人的“面子”

最初由 达亮 发表
面子是一体两面,好与坏是一体的,关键是人如何用“面子”。

好文!!

提!

看达亮老师的文章,总是能够给人以启发。谢了!
12#
发表于 2004-7-5 16:42 | 只看该作者
妙文!值得学习。
13#
发表于 2004-7-6 14:32 | 只看该作者
精彩好文!
14#
发表于 2004-7-6 17:43 | 只看该作者
头看着停电了,再看
15#
发表于 2004-7-7 21:16 | 只看该作者
行文巧妙
学习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管理员|小黑屋|Archiver|中财网站 ( 浙ICP备11029880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832 )

GMT+8, 2024-6-16 04:44 , Processed in 0.057781 second(s), 20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