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2281|回复: 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 学生给老师写评语的借鉴意义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4-7-8 16:1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有新闻说,某校老师在给学生写评语的同时,学生也在给任课老师写评语打等级。该校让学生、家长和社会有关方面共同参与对任课老师评价,多渠道获取信息,以促进教师提高教学水平。 据了解,该校去年首次采用这一新的评价体系,有22位老师没有通过学生的“考评”。这些老师纷纷检查自己教学和工作中存在的不足,并拿出整改措施。该校一些老师说,平时长期习惯了考学生,现在让学生考自己,感到工作压力大了,老师不好当了。在这种逆向考评中,教学水平提高了,工作责任心也更强了。

  其一,从侧面呼唤老师评语的真诚度。一位有着20年教龄的老师就感叹,如果学生各方面都优秀,我不需要费多大的神,用适当的文字描述他们的学习状况与思想行为,虽不时有夸张的描述,但一般不会出现什么大的偏差。对于表现一般的大多数学生,我就用一些放之四海而皆准的“评语构件”(比如热爱祖国、品学兼优、学习刻苦、团结同学、尊敬师长、积极向上、热爱劳动、积极参加体育活动、全面发展等等原则性语言以及当年流行的政治术语和教育术语)给一个还算说得过去的肯定,但对那些学习与品行都不如意的学生,要给出一个符合领导要求的“结合学生实际情况”,既“突出优点”又“尽可能地用提希望的方式掩盖其缺点与不足”的评语来,实在是让人伤透脑筋。这位老师给学生写评语的体会有一定的代表性。如此以来,一些老师给学生写的评语越来越远离学生的实际,评语的真实性越来越应受到怀疑,学生看也懒得看,更别说细心揣摩老师的评语,试想一个学生从幼儿园到高中甚至到大学,要看多少老师的评语啊,都是些模式化的、缺少真诚的、呆板的评语,不是受罪是什么?而有了学生和老师评语的互动,学生可以对老师的评语进行监督发言,老师可以借鉴学生评语的“孩子气”,督促老师写评语必须“抓耳挠腮”,写出有特色的、生动的、有切实指导意义的评语。

  其二,学生给老师写评语,体现了一种教育的平等权利。过去由老师给学生写评语,评语更多地体现老师自己个人的教育审美观点,主观的色彩多了点,甚至以自己的喜好来评价自己的学生的成长得失。而学生是被动的,即使对老师的操行评语有什么看法,也只能和家长、同学唠叨唠叨,也从一定的程度上剥夺了学生的发言权,对学生是不公平的。一份具有老师和学生双向评语的通知书,表面上看只是增加了一小块给学生发言的地方,背后反映的意义却是由师生评语互动带来的让老师学会尊重学生,而不是老师高高在上,体现现代教育所必须具有的平等意识。

  其三,构建一种新的教育评价体系。不可否认的是,由于择校等现象的存在,一些有实力有名气的学校生源充裕,老师的待遇好,同时也导致一些老师教育责任心不强,而学校和学生以及家长对此很无奈,造成这种现象的最主要的原因,就是长期以来做老师特别是做名校老师的“铁饭碗”意识和优越感造成的。让孩子、家长、社会共同参与对老师的评价,使教育管理部门、校长、老师能听到来自不同阶层的反馈声音,知所长所短所溢所缺,并籍此形成一种科学合理的考评机制,奖优罚劣,奖勤罚懒,不称职者还有可能离开教师岗位,体现危机教育意识观念,实现教师适应现代教育的角色快速转化。

  学生给老师写评语,将使师生各自的角色转变功能加快;并且从理论从走向实践,从过去单纯的"鉴定"走向"交流",也使师生的沟通交往从过去的"失落"走向"重拾"。

  老师站在讲台上是一种高高在上的感觉,让学生给老师写评语,是把老师高高在上的形象在学生心里的下放,体现了崭新的教育平等意识,由评语带来的互动使师生的沟通作用彰显,让老师对自己某些时候的粗暴有了新的认识,从而变得些许委婉,而学生的激励性评语将优化教师的心理素质,这种换位式的互写评语必将让老师感触颇深,收获更大。

……我谨保证我是此作品的作者,同意将此作品发表于中财论坛。并保证,在此之前不存在任何限制发表之情形,否则本人愿承担一切法律责任。谨授权浙江中财招商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全权负责本作品的发表和转载等相关事宜,未经浙江中财招商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授权,其他媒体一律不得转载。
2#
发表于 2004-7-8 19:16 | 只看该作者
希望这种互评的办法能够普及到全国各个大中小学校,这是学生的幸事,也是教师的幸事!

精华!
3#
发表于 2004-7-8 21:36 | 只看该作者
让学生给老师写评语,,
多了一个逗号了。
不错的文。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管理员|小黑屋|Archiver|中财网站 ( 浙ICP备11029880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832 )

GMT+8, 2024-6-16 19:39 , Processed in 0.065095 second(s), 20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