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2250|回复: 3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 从儒家宪政思想到世界大历史观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3-4-30 20:0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在张力中思索(一)

   从儒家宪政思想到世界大历史观

   读杜君立的《历史的细节》翻开序言就能有许多的共鸣,作者坦言了现代社会对信息、知识和智慧的不同程度上的析取过程,我们处在一个信息多元的时代,从某种程度上不是我们占有信息,而是人们被淹没在信息之中,却无法去辨别自己的处境,无法认清楚自己,这就需要我们去跳出来,重新审视我们的时代。历史的维度无疑是一个非常好的切入,因为过去就是我们的现在的过去,而现在也会成为过去的将来,将来也只不过是过去的现在。这有点绕,就是说在过去、现在、将来的三重建构的世界中我们始终无法逃出过去的限制,因为时间的一维性,单向的流逝的过程中,现在是过去的将来,而将来是过去的现在。我们在过去看现在,现在在是过去的将来,而在将来看现在,确实将来的过去。此刻的现在就是将来的过去,不知道你晕不晕,反正我说的都有点晕了,其实再说白点,我们离不开过去,过去死了但是还是留存在民族的记忆里。这被荣格称为集体无意识,在李泽厚那里是被叫做文化积淀。我们现在的建构的伦理道德的模型离不开过去的影响,而我们的将来回望过去,也要联系到过去的现在。只是我们处在不同的时空的维度,这就需要我们有一个视角,宏达的视角透视历史,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里说他是站在月球上看历史,黄仁宇的《万历十五年》之所以成为大历史扛鼎之作,离不开对历史史料的发微,他对《神宗实录》的研读实在是令人佩服,史学研究有人说是细节支撑了整体,因为细节可以考证得到整体的佐证可以证明大局,而整体也可以反证细节,历史的细节就是这么被发现的。在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上著名的学者李洁非和洪子诚都是这样来研究的,在《典型文案》《典型学案》中李洁非对丁玲、矛盾、周扬等人的解读正是体现了一种细微的历史观,史料的分析和研读联系整体的构想,往往能看到不一样的东西。比如丁玲的命运起伏,矛盾的文学创作,郭沫若的功过,周扬的是非,当然还有萧也牧的事情,其实透出来的是历史的细节的反思,一个小小的蝴蝶在巴西煽动翅膀,在美国却能掀起龙卷风,这就是蝴蝶效应。人物研究和历史研究肯定有所不同,但是至少我读《历史的细节》的时候有一个清晰的认识那就是历史太奇妙了,它被无形的操作着,往往操作的人还不知道自己的命运其实也是被操作的。

   历史是胜利者书写的,当今社会信息繁冗,我们需要有效的提取,但是更多的人习惯了懒惰,不去思考,拒绝思考,甚至拒绝深入的阅读,今天的人们更多是抵制一种痛苦的哲学思辨式的思考,因为这种思考本身看来并没有什么实在的意义,它不能带来物质上享受,只是在精神上给你慰藉,给你信念上的支撑,我说信念却没有说到信仰,是因为我们这个时代是信仰缺失的。为什么?因为我们拒绝了反思。

   我们所知道的知识不是智慧,所获取的信息也不是智慧,但是我们对历史的反思却是能给我们带来智慧的启发。在读罗素的《西方哲学史》与萨瓦特尔《哲学的邀请》中两位哲学家都不约而同的提到一个范畴就是智慧,在罗素看来我们的智慧是远远被混淆了的,知识和技能不是智慧,智慧是一种创新和反思的能力,是一种不同于常识的一种批判性的思考。而萨瓦特尔分析的就更为细致,他把信息和知识和智慧画分三个区间,在不同的区间人们的认识水平是不一样的,比如在生活中我们可以不需要智慧就能很好的生活,但是一旦遭遇变故生死来临,我们就会思考意义和存在,就忍不住思考哲学的基本问题,人从哪里来到哪里去?当我们陷入孤独的时候,更需要这种智慧?人在理想和现实的张力中被不断地撕扯,如果没有智慧,我们的如何存在?

   在历史的细节中透出的智慧就是一种大历史的智慧,不过在我看来更多的是一种张力,张力顾名思义就是一种不平衡的状态,之所以不平衡是因为双方存在的质量上的差异,水面上的张力可以支撑虫子的爬行,但是一旦超过张力的临界点就会被崩掉,在历史的细节中的张力是中西、古今和理想与现实的三维。

   先说中西,这一点马镫说的最清晰,中国人发明了马镫而且在古代社会创造无与伦比的成就,因为我们曾经可以自以为是的宣称唐朝帝国和元朝的版图的辽阔,并且认为我们的成就是不可超越的。但是在我们还没有完全从梦中醒来的时候,欧洲的枪炮却毁灭了一切,然而,发明枪炮需要的用的火药还是中国人发明的,而且最早在宋朝我们就开始使用到战争中,然而中国人却没有发明西式火器。这还不止,造纸和印刷术是中国人发明的,但是报纸新闻却是源于欧洲。报纸新闻在法国大革命以及后来的美国独立战争中起到的宣传作用,启蒙公民意识自然不需要多说,但是问题是我们中国人为什么没有发明呢?回到历史的细节中关于马镫更是值得我们思考,马镫在西方催生了骑士以及骑士制度,而骑士制度催生了民主和人权,民主人权和立宪的思想往近了说是骑士的影响,往远了说却是一只马镫的作用?然而在中国,却是催生了官僚制度和君主专制。这仅仅是历史的巧合?历史的巧合是很少的看似偶然中必然的东西是被遮蔽了的,中西文化的差异是一个方面,爱琴海的文明是扩张性的和探索性的,黄河长江流域的原始居民的稳定的固定在土地上,内敛和含蓄的风格自然天成,自给自足,不用担心的稳定的收入,我们的进取心是被无形抹杀了。中西的不同不仅仅是在环境上,从种族上也是如此,西方人的性格和中国人的性格。完全是不同的指向,仔细反思一下我们的文化是不是先天不足呢?

   西方的人权传到中国变成了为人民服务,中国的马镫传过去却是民主人权,我们的为什么还不如韩国和日本,他们同样是儒家的文化圈,为什么日本的武士道可以塑造一个大和民族进行新政革新,而中国的传统儒家士阶层却在党锢争斗中内耗,不能再改革中找到出路,王安石变法,范仲淹、王叔文后来的康梁都是失败,是儒家式伦理救赎的失败,还是宪政思想的方枘圆凿?中国不缺乏一个完整的构架和体系但却很难产生实际上的效用,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也是舶来品,但是问题越来越多,政治体制改革止步,社会主义道德文化沦丧到历史最低,这些是文化所不能完全解决的,有人求助于西方的信仰,基督的救赎,但是中国却没能滋长这么一棵大树。斯塔夫里阿诺斯说,我们未来的人们所面临的问题只有一个就是人自己,而要迫切解决的就是技术的进步和智慧的不平衡。我们自技术上的进步却在智慧上倒退了。

   儒家说要从千年的思想里拯救看起来简单,实在是难,因为我们的儒家之前的伦理基础不再。像是在战场上,五四如火炮一样摧毁了儒家的大致的架构,而文革却像是轻骑兵一样完全摧毁了儒家的根基,人们之间不再信任,道德仁义不再,父父子子的伦理纲常被完全解构,人性被扭曲。虽然,我们后来拨乱反正,然而人心已经走到一个极端,即便是现在掰回来也还是有点弯儿。我们现在的经济繁荣了,但是问题更多了,平等民主的呼声更高了,正如托克维尔在《旧制度与大革命》论述的那样,经济的繁荣只能加速革命的到来,因为一些人平等了,而不平等的人依然不平等就会被激怒。我们是否在改革上能有成效,关键就是能够给平等作一个恰如其分的注解。促进社会的公平正义,但是腐败已经变得堂而皇之,如果不去腐败在中国要干出事业,很难很难。官僚主义的更是盛行,官员们更多的是尸位素餐,脑满肠肥。这么说来改革实在的能力有限,况且这如壮士断腕,勇气何在?改不好,还不知道会走向何方?

   读杜君立的《历史的细节》你能够感受到的是一种时代的紧迫感,三十年的改革就像是一个朝代的中兴一样,是否是昙花一现,是否能走向一段持久的繁荣的都是很难预知的,光武中兴,开元之治,历史的上的生平盛世总是被腐败和吏治摧毁得干净,当然社会主义不同于封建社会,但是社会主义的矛盾,人民内部的矛盾的处理如果得不到一个公平公正的解决,鸿沟就更难解决,现在的贫富差距和文化上信仰上的真空,已经面临许多问题,我们如何填补?和谐社会的核心价值理念是否能深入人心给人们信心?信任危机的时代人人自危,几乎都是利己主义者,从儒家的宪政到世界大历史俯瞰中国的过去与现在,民主和启蒙是必须的,唤醒更多的人关注公民意识,民主意识,平等观念,并且吸收儒家的修身思想,我想我们才能有出路。不过,这仅仅是一种设想,学思能力有限,论述到此为此,不当之处希望多批评指正。本文是从历史的细节透视中国的儒家宪政思想与西方的民主自由,因为这两种张力撕扯下的中国实在面临一个问题,从古今的角度看历史,从中西的角度看文化,从理想和现实的角度看社会,世界大历史民主是潮流所推。
2#
发表于 2013-5-6 22:09 | 只看该作者
儒学或者儒家维护的似乎是奴隶制度和封建王权制度,与宪政似乎还有很远的距离。
古典儒学时代只有王权或者君权,只有圣旨而没有宪法,宪政的基本元素是民主、法制和人权,“民主”此物更是子虚乌有,至于人权,则更其不必多言了!
3#
发表于 2013-5-10 09:51 | 只看该作者
封建王权,专制蛮横
4#
发表于 2013-6-1 14:51 | 只看该作者
怎么有三个同样文章的呢?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小黑屋|Archiver|中财网站 ( 浙ICP备11029880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832 )

GMT+8, 2025-1-15 23:32 , Processed in 0.151765 second(s), 21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