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2111|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 文学杂志:消费时代的尴尬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4-8-10 14:3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文学杂志:消费时代的尴尬

   
   引言

   
  有人说,报纸提供资讯,电视面对大众,而杂志界定阶层。
   
  在这个资讯发达的时代,我们总不发愁从纷繁的媒介中找到对应自己的视觉窗口。并不是所有的读物都对你胃口,但其中总有一种是为你而生。据统计,全国杂志总量达8000余种。在这些为不同的社会族群量身定做的杂志里,你不难找到属于你的那一方自我空间。在杂志里,你看到了,属于你自己的现实或理想的生活是如何在被精彩和精美地演绎着。   
   
  曾几何时,文学杂志作为时代脉搏的测量仪临潮头而立,当文学的风头过去,相应的,杂志的状况也滑入了低谷。时代转换,云涌风起,杂志人的悲欢写在脸上。从杂志的动态可以看出一个时代人们的生活是主流还是非主流?或者是继续热闹着还是相对寂寞了?
   
  有人说:人类生活中,痛苦和欢乐无处不在。在时代发展的大的趋势面前,我们的呼唤总是显得那么无力。而今天,我们把关注的目光放到文学杂志上。我们首先要做的,就是希望找到那一种内心的真实。

   
  做一本特色鲜明的刊物

   
  《山西文学》传到了韩石山先生手中。这位以酷评闻名国内文坛的著名作家,对刊物的预计充满了韩石山式的自信甚至傲气:刊物办不好是别人的事,要我办未必就会是老样子。他踌躇满志,准时上下班,办刊几年来,也确实下了苦功。刊物的特色明显了,一看就是一本与别的杂志不同的新刊物。但新的问题又来了。
   
  “有人以为刊物办成了‘韩石山文学’,就是多发韩石山的作品。不是这么回事。我还不至于这么糊涂,发一些我的作品,是为了吸引读者,对于我个人来说,绝对是个损失。我们的稿费很低,我的稿子是不愁在外地刊物发表。若说发韩石山喜欢的作品多些,这还差不多。我相信我的鉴赏水平。这是我惟一敢自信的。”
   
  时间一长,反面的说法渐渐少了。《山西文学》这张牌被韩石山打了出去。尽管与初期设想有差距,但叫好的人多了。有人称它是“选文独到,评说公允,细读后能深入人心,引发共鸣的优秀刊物”。韩先生提供的办刊思路是:关心民瘼、开启民智、叙事文体、健朗风格。我浏览了几期今年的《山西文学》,发现与传统的文学刊物格局不同,整本刊物开始浸染一种鲜活的文化气。
   
   
  喜新厌旧的杂志

   
  按照《黄河》杂志的掌门人张发先生的说法,文学功能的彰显仍然与责任感联系在一起。在这样的理念倡导下,作为省作家协会主办的文学刊物,《黄河》所要做的仍然是文化传承工作。早在2002年秋,《黄河》在代县组织召开了小说创作促进会,增设了杂志栏目:晋军新锐、市县之页、明日作家,并去2003年开始评选优秀阅读奖、优秀小说奖,激励和鼓舞了作家的创作积极性。
   
  由此《黄河》提出了她的阵地意识、人才意识、精品意识。
   
  众所周知,刊物发不了精品,肯定出不了人才。一个作家要得到外界的承认,是他的作品在外面叫得响了、被转载、被评论、被改变,或者获奖了。为使部分有相当基础作者的作品能够成为精品,《黄河》建立了一个多人传阅的审读组,反复推敲作品,尽力哪个消灭哪怕小小的毛病和不足,打扮好,让其漂漂亮亮地出嫁。
   
  做刊物的人大概都有培养大树的雄心壮志。从自己的阵地上培养出众多叫得响的作家几乎是每一个文学刊物掌门人心中永远的幻梦。这样的幻梦的延伸需要有充足的养分,有内在的努力和外在的促成。张发先生说:我们需要创造良好的文学氛围,营养植被,种草栽树,期待有朝一日长出参天大树。
   
  他还强调:“我不太关注年龄在45岁以上的人,要成事,他已成了,他可以向外投稿,可在出版社出书。也可以说我们喜新厌旧吧……”“要展示成长中的晋军创作成果,填补转型期某些方面的缺失,改善文学生态,促进文学大省的建设,提升国民文学素质,不需要把精力放在不健康的花木身上。”

   
  寂寞中的守望者

   
  与《黄河》相比,由太原市文联主办的《都市》则明显呈现出守望者姿态。或许是因为刊物定位模糊的缘故,《都市》的影响力始终只能徘徊在一个不甚理想的范围之内。刊物的辉煌期曾经有过,但大多数时候只能是不温不火。说起来,我与该刊物的主编及编辑都是很好的朋友,但在一起的时候很少谈刊物。做刊物的人时间长了,潜意识里已经有了一种保守和麻木。即便在这种情况下,《都市》仍然希望变化。在新的年度里,该刊缩短了出版周期,由双月刊改为月刊。刊物面貌与以前不同了,加入了长篇连载和一个由我省新锐作家玄武先生主持的栏目:汉字三人行。一些立志于在汉字写作方面探索历险的先行者走到了前台。但事情的结果仍然差强人意。刊物作品质量参差不齐,多人的主持风格掩盖了刊物本身的标准。《都市》守望者的姿态依旧,但正是在这种情形之下,有一种期待在冉冉升起。我是说,刊物本身是一块需要雕琢的质地不差的良玉,所缺者,是匠人们的精细手艺。《都市》的前景如何,有赖于办刊者的匠心,而他们的努力如何,与这块良玉是否会发光也有着密切关系。

     {结束语}

   
  不仅是这些,刊物在占领市场、扩大发行中所遇到的艰难,十个文学类选刊的存在对刊物参与市场带来的压力也在不间断地提醒着这几家文学杂志和它的守护者们:文学处在一个不尴不尬的精神与物质的结合部。在经典意义上的文学写作已经日渐稀少的时候,屹立在三晋大地上的这几本文学杂志仍然试图以她们微弱的力量为痴迷于写作的三晋儿郎们找一个合适的向前的通道。成功者微乎其微,但毕竟存在着。以《黄河》所做出的明显的动作为契机,一些未来的文学晋军已经在缓慢地诞生。葛水平、韩思中(吕梁)、李来兵(朔州)以及高菊蕊、王保忠、杨凤喜等由《黄河》力推的写作者开始形成了一种新的写作气象。他们或许是山西文坛的希望之所在?

    今天,置身于时代洪流中的写作者自身的生活正在经历一场意味深长的变化。介入主流时尚生活已经从一种苗头演变成一个趋势。文学虽然边缘,但文学人却在力图走向中心,文学刊物作为联结文学与写作者的一条纽带,所起的最大作用就是利用杂志这个平台把写作者的表演从内心演绎到纸上。让写作者与时代获得沟通,为他们提供表述空间,其中,杂志是重要的一环。而所有写作者的生活显然不仅仅是文学所能包容的。因为现实生活是如此实在和非文学,所以在这里,杂志既是适用的,又是非适用的,在杂志与人之间,有一种利益是共同的。那几乎是时代发展到今天的必然结果——杂志是这里只是写作者生活的一部分,但肯定并非全部。这实在是种悲哀。但仅仅悲哀肯定不行,在许多人的灵魂深处,文学引领他们蠢蠢欲动的心,他们在梦里也希望过上一种看似安定而完美的生活。这也是上帝赐给他们的最高尚的礼物。

     

    ---------我谨保证我是此作品的作者,同意将此作品发表于中财论坛。并保证,在此之前不存在任何限制发表之情形,否则本人愿承担一切法律责任。谨授权浙江中财招商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全权负责本作品的发表和转载等相关事宜,未经浙江中财招商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授权,其他媒体一律不得转载。
2#
发表于 2004-8-11 01:16 | 只看该作者
是啊,这是上帝送给他们最高尚的礼物,但现在人能接受,或以什么方式接受都成了困难了~~~现实丰富的物质有时也是一种精神的暴力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小黑屋|Archiver|中财网站 ( 浙ICP备11029880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832 )

GMT+8, 2024-12-2 23:48 , Processed in 0.047996 second(s), 19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