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2949|回复: 4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 谁来唱响山西民歌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4-8-16 09:5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谁来唱响山西民歌

   
  引言:这么多年来,有许多民歌像梦幻一样纠缠在他们的心里,它来自民间来自每一个与生活同步的心灵。多少年后,时代的发展变迁把一些东西推向前去,同时又把另一些东西甩在身后。可是为何,每每听到这样的歌,他们总会有一种流泪的冲动:“东山垂柳西山杨,想亲亲想得好心伤;一道道渠水一道道沟,想亲亲想在心里头;青山绿水一道道路,想亲亲日子还在后。”有一种力量开始从记忆发端,它慢慢地向生命的深层渗透。遗憾的是,近一些年来,一度在百姓心头盘亘传唱的山西民歌渐渐衰落了,从上世纪到今天,他们一直在等待着一个轮回,期待有一种契机能把深蕴在心的激情唤醒。有一些复杂的情绪一直在葳蕤纠结——谁来把山西民歌再度唱醒,不仅事关音乐,还关乎时代。

   
  民歌的海洋

   
  山西是民歌的海洋。不仅历史悠久——像“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帝何力于我哉!”(《击壤歌》)相传就是尧舜时代的民歌;而且复杂浩繁,仅记录整理下来的就有2400余首。历史的演变,使众多的民歌在传唱一个时期以后就失传了,但还是有一些经典的作品保留下来。在多少年后重温这些老歌,就像一个人在年长的时候回到曾经与他唇齿相依的故乡。没有什么事情能够使存在的生命停顿下来,同样,也不会有任何事情使生命忘却它最真实的一幕。从某种意义上讲,山西民歌是千百年来劳动人民集体智慧的结晶,是劳动人民(主要是农民)生活的真实写照。这些民歌题材广泛,反映内容深刻,涉及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它们从不同的角度以不同的方式,形象生动地再现了农民的真实生活,反映了他们的心理、感情、意志和愿望。山西民歌的题材归纳起来,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五个方面:一是反映劳动人民苦难生活和他们对自己悲惨命运的不满和反抗的歌;二是反映青年男女爱情和有关婚姻问题的歌;三是反映一般社会生活(包括劳动生活、家庭生活等方面)的歌;四是歌唱历史人物或传说故事的歌;五是反映人民革命斗争的歌。
   
  时代是纷繁复杂的,是动态的,从一个大的时间段看,它不会静止下来。但身处其中时,许多人都看不到,或者很容易忽略过去。日复一日,他们酌饮着生活这杯酒,时代是不动声色的,它常常隐藏在每个人的身前身后。有人说,民歌是一面镜子。是社会生活或个人情绪的一个微缩断面,在那流淌的韵律中,是凝聚了的生活。艺术的真实在那或辽远高亢或委婉含蓄的曲调中显形。是的,它甚至就是无处不在的生活本身。“千年的狐子满滩跑,可怜哥哥寻不下好窝巢;大雁回家树叶落,心上难活唱上个苦难调。”(《跑口外的哥哥谁收留》)民歌的作用侧重于表达和呈现。有时候我们所有的情绪都来自一个地方,当我们了解了生活,也就了解了生命自身。以往曾经注意到的、或者干脆疏忽的生活的节律让我们沉溺其中,像缓缓流淌的流水,它不仅包容,而且渗透。

   
  心灵和耳朵

   
  李秉衡先生是我国著名作曲家,他1930年出生,上个世纪60年代从北京来到山西。近半个世纪的音乐生涯,使他与山西这方水土结下了不解之缘。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他深有感触地谈到山西民歌继承和发展的重要性。他特别指出,倒不是担心山西民歌会失传,只是担心个性和特定的民歌风格的散失。“每一个地方的民歌其演唱风格都不同,”他说,“但是,我们在做整理工作的时候只注意把它们记录到了纸面上。一直忽视录音工作。”谈到山西的民歌分布和风格差异,他重点提到:河曲民歌如走西口系列与陕北信天游相近,是嘹亮空旷苍茫的调子,像一个人面对高山和黄土时深广绝望的呼吼,而左权民歌则不同,它是抒情的、优美的,兼具深沉、幽默、诙谐的风格。
   
  “民歌是人民大众创作的,现实生活是民歌的渊源。多数民歌口口相传,时间一长,原作者根本无法查考,但它的背景和源泉是民间的。”说到民歌的前景,他希望听到的是那种用灵魂唱出来的东西,“在真正的演唱者那儿,民歌是有根的,技巧表现是一方面,感情尤其特别重要,如果歌者没有情绪投入其中,基本曲调有了,却不是用心唱出来的,那还是唱不好,这样的歌艺术感染力是很弱的。”而令人沮丧的是,许多年来,多数歌者只侧重表演,状态游移不定,很难以情动人。而这是一个歌者与一个歌唱家的根本区别。
   
  记者在省歌剧院采访的时候,隐隐约约地听到了从许多窗口传来的音乐声。歌声和乐器声汇集在空气中,四处漫溢开来。当一种感觉与气氛如此深入人心,歌者传达的情感会与歌曲本身诉诸的气质水乳交融,你可能发现,被他们传唱的歌曲就来自于你的内心,当你停下来的时候,你的耳朵里,灌满了浓浓的时间味道。

   
  50年的纠缠

   
  民歌映现生活。它潜移默化地融入到当下的每一个时刻。如果从11岁开始唱歌算起,到今天,今年61岁的著名歌唱家邢丑花女士已经在民歌的熏陶中度过了整整50个春秋。如果没有特殊情况,她几乎每一天都要练声。采访中,她用外孙女的复读机给我放了一遍录制于1982年由她演唱的一曲民歌:《放风筝》。歌声清脆而嘹亮,充满了欢快的波浪式的动感。蓝天白云下的风筝飘荡在心头,几乎能够使人感觉到一个个镜头在声音的波涛中涌动着。12岁的时候,她就在北京给中央领导演出了,这么多年,她把民歌视作生命存在的另一种形式,她的生命被各种各样的演出活动追赶着。近几年来她退休在家了,本来可以慵懒和休闲的生活也被一种蕴藏在内心的情感激励着。一曲曲《绣荷包》、《万年青》唱了多年还在唱,这是真正属于她骨子里的东西。当铺天盖地的流行歌曲泛滥于世的时候,她坚守着民歌这国粹,唱好自己的歌,走自己的路。“其实民歌自身有它特别值得保留的东西,海外的一些人都特别稀罕这东西。”她说,去年就曾经有人邀请她外出演出,只是由于非典的原因推下来了。
   
  你能想象一个歌唱家站在那里的样子吗?她的手不经意地抬着,仿佛随时准备唱出歌来。遗憾的是,这么多年,举办一台独唱音乐会的夙愿始终没有实现。其中,经济方面的原因是关键的制约因素。而作为山西仅存的几位老民歌艺术家之一,对于民歌在山西的命运她有一种深刻的担忧。“确实需要政府部门的大力扶持,譬如每年或隔几年搞一次大型的民歌汇演,挖掘一些新的苗子;另一方面,民歌翻新也是刻不容缓的一项工作。维持原状是不行的。”不同的时代要有不同的表现方式,如果几十年下来,可供传唱的民歌就那么几首,值得一提的民歌手就那么几位,不能不说,这种状况是可悲的。但事实恰恰就是如此。老一辈中,还有乔玉珍、侯淑花、刘改鱼、史玉兰几位,稍微年轻点的,只有陕军、牛宝林、胡秀英等屈指可数的几个人了。谈到这点,不能不让人扼腕叹息。
   
  50年世事成一梦,惟有民歌在心头。远去的是岁月,不变的是艺术自身。艺术存在,生命长青。


   
  后记:造成民歌衰落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无可置疑的是,作为最富有山西地域特色的艺术门类之一,无论如何,民歌保护需要并且值得作为一件有价值的事情去做。由于艺术的不可复制性,假如一直停滞不前,也许多少年后,我们的子孙不但无法领略山西民歌的风采,就连是否存在过这一艺术形式,也可能不会知晓了。根本的东西一旦失去就成了灭绝,而这种灭绝是可怕的。因为多数时候,我们是通过鲜活的艺术去感知一个时代的细部真实的,倘若没有了这种记忆,我们不会知道,在这片土地上,人们是怎么生活过,他们的爱恨情仇,苦乐悲欢,同后来者有那么多的雷同之处,但又那么明显的,充满了相思的苦难以及生存的不确定性。

---------我谨保证我是此作品的作者,同意将此作品发表于中财论坛。并保证,在此之前不存在任何限制发表之情形,否则本人愿承担一切法律责任。谨授权浙江中财招商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全权负责本作品的发表和转载等相关事宜,未经浙江中财招商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授权,其他媒体一律不得转载。
2#
发表于 2004-8-16 10:59 | 只看该作者
我也是老西,老家流行的是秧歌,都是在劳动中产生的。但是时间推移,当机械化代替手工,农业也工业化、产业化时,秧歌的产生基础已经消亡,很难想象,还会有人去唱秧歌。年轻人都去卡拉OK了。可以说,民歌将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不敢说是时代的进步),将会在下一代人身上成为记忆。
现实中的 民歌就我所知,在经济相对发达的地方已经有消失的迹象,只有经济比较落后的地方(也就是农业自然经济占主体的地方)还存在(比如武乡、昔阳)。
据我所知,老家秧歌鼎盛时期在民国初期至抗战前,出了许多著名的艺人。最主要的原因我认为(正如楼主所说的五类题材)道出人民群众的心声,而且内容都是取自实际。而在解放后,除了文革时的应景之外,很少有新创作。
3#
发表于 2004-8-16 11:45 | 只看该作者
民族的东西、民间的东西,许多都是国宝级的了,但却濒临灭绝。
有良知的人,我们要大家行动起来,保护好属于我们自己的珍贵财富。
4#
发表于 2004-8-16 15:26 | 只看该作者
确实充满着感情的深厚文字呵。
5#
发表于 2004-8-16 16:09 | 只看该作者
我在逗我5个月的儿子时,就给他唱家乡秧歌,《偷南瓜》、《看秧歌》.....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小黑屋|Archiver|中财网站 ( 浙ICP备11029880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832 )

GMT+8, 2024-12-2 21:48 , Processed in 0.077763 second(s), 20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