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1919|回复: 7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 逝去的糍粑岁月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4-5-31 14:2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人生易老,转眼间,逝去的糍粑岁月已差不多三十年。那一家人与左邻右舍围在一起享用糍粑的习俗,已不复存在,难以找寻!

    三十年前那段所有记得的时光,打糍粑吃是老家的人们一年一度少不了的事。虽说每年就打那么一两次,但从没有哪年缺过。就跟过端午、月半、春节似的,时间一到就一定要过。与过节不同的是,打糍粑吃没有特别界定于哪一天,但通常还是有大致的时间段,一般都在秋收完全结束后的农闲时节。之所以这样安排,一是只有农闲大人们才适当的身闲心闲,可以在闲暇的夜晚不慌不帮的吃上一顿;二是只有秋收完全结束后才有新米可打:因为糯谷比饭谷要黄得迟,自然就收得迟。

    三十年前,连饭都很难捞饱过一顿的老家的人们,过年过节、走人户、杀年猪、打糍粑,是孩子们一年中望眼欲穿的事。因为只有在那些特殊的日子,才能够美美的吃上一顿。打糍粑吃自是小孩们非常盼望的,当然也要看你喜不喜欢吃糯食,不喜欢的也不当回事。我对糍粑情有独钟,从小就喜欢吃,现在依然如故。那味道、那氛围,打外出读书到走上工作岗位至今,就再也没有品味过。现在从市场上买回来的糍粑,无论怎么吃也吃不出那时的味道来。

    那习俗,那情景,那氛围,令人难忘,以致事隔这么多年,打糍粑的流程依旧记忆犹新,清清楚楚。

    首先将糯米用温水浸泡。浸泡时间不能太长,时间过长,渗进米里的水就会偏多,这样做成的糍粑自然是软兮兮的,大人们称之为伤水糍粑。伤水糍粑既无糯性,也无嚼头,更没香味,炕的时候还很粘锅,所以浸泡的时间一定要适可而止。其次是将浸泡后的米蒸熟放到洗干净的碓窝里用糍粑棒尽力的“打”。说是打,其实是用糍粑棒用力的搋和用力的杵。一般都是两个男劳力你一棒我一棒很有节奏的杵,杵的时候两人自然会不由自主应和着“嗨着嗨着”的调子,可以看得出是非常费力气的活路。常常看大人们要打得汗水八颗八颗的滴,才能将一碓窝糯米打成细腻绵柔的一坨。其三是将打好的糍粑从碓窝里撬起来,放进篾制的和饭盖里进行手工加工成一个个的真正的糍粑。我们老家把这一手工制作叫做扭(方言与“久”的发音相同)糍粑。扭糍粑是很讲究技术的,会扭糍粑的人,扭成的糍粑是空心的,放到盖或锅里,像半边皮球覆盖在上面,外表光滑,非常好看。不会扭的,扭出来的糍粑造型难看,憨不溜秋、疙疙瘩瘩的一坨,一点光洁度都没有。

    糍粑扭好后,放进滚烫烫的铁锅里炕,直炕到胀鼓鼓、干酥酥、黄焦焦的才开始享用。用筷子一小砣一小砣的扭下来,然后将缠绕在筷子上的糍粑,蘸上白糖或芝麻面吃,这是最文雅的吃法。没有芝麻的常用南瓜子搋细作蘸面。而最简洁而又本真的吃法,就是直接用手扯下来,在白糖或蘸面里随便杵一下就吃。这是最“原生态”的吃法。小孩的我们,自然喜欢简洁,也斯文不成。

    曾记得,无论哪家打糍粑吃,都要配一道必不可少的菜,那就是米豆煮酸菜。不知为什么不配其它的,至今也没问过还健在的老人们。

    打糍粑少不了糍粑棒。糍粑棒是用质地坚硬如拳头大小的树木制成的,专门用来打糍粑,打完就收拾干净放好,以便来年用。糍粑从碓窝里使劲撬上来后,得在手掌打湿水,方能将糍粑从糍粑棒上扭得下来,这也是技巧。糍粑和糍粑棒天生就是一对,因为很难将糍粑棒弄得干净,以致残留在棒上的糍粑颗粒慢慢的变得坚硬异常,白生生的。难怪老家的人们常称呼那些光头叫“糍粑棒”,的确也还形象。

    老家有重阳打粑的习俗。常听大人们讲,说“重阳不打粑,婆娘不惯家。”所谓“不惯家”,意思就是说婆娘会有外遇,会被相好的裹走。要说三十年前的中国大地,被毛泽东思想武装和浸泡过的那个年代的男男女女,很少有不安分守己的,不惯家的婆娘少之又少,哪像而今,红杏出墙的女人比比皆是!

    三十年前,我们已从小孩快长到成人,几乎没看到有不惯家的女人,哪家的父母都相依相伴,就像碓窝里的糍粑一样,翻来滚去都是一坨,难舍难分。婚姻家庭就是一个糍粑世界,绵不可分,婚姻双方终身不离不弃。而今,每当看到那已失去功用闲置于乡里乡间房前屋后的碓窝,又情不自禁的忆起那已经远逝的糍粑习俗。那填不饱肚子的年代固然不堪回首,但对那些本该延续的传统习俗,在不经意间丢失殆尽,自有几分的惋惜。

    随着年岁渐增,走过的路比剩下的越来越长。年轻时,憧憬的是未来,很少回头看,很少怀旧,只一股脑的往前冲。而今渐渐的冲不动了,回头望去,才发现有些应当传承的东西在慢慢的被淡化乃至消亡,甚是可惜!把这点还记忆清晰、令人回味的东西重新梳理打点,也不枉逝去的韶华留给我还未曾忘却的一页——那糯性十足的糍粑岁月。

     



[ 本帖最后由 碧野 于 2014-6-1 11:10 编辑 ]
2#
发表于 2014-6-1 03:37 | 只看该作者
没有吃过,更没有做过糍粑。朋友将糍粑的制作过程详细地描述来,可以照着尝试了。回忆文字中,饱含深情,读来感觉很温暖。
3#
 楼主| 发表于 2014-6-1 10:52 | 只看该作者
谢过芳菲友阅帖,向你学习。:handshake
4#
发表于 2014-6-1 11:06 | 只看该作者
对传统生活方式的留恋是人对生活抱持的一种情怀,更能表现一个人人生态度和处世精神——对这些进行深层提炼,对人对己大有裨益。
5#
 楼主| 发表于 2014-6-1 11:13 | 只看该作者
'对传统生活方式的留恋是人对生活抱持的一种情怀,更能表现一个人人生态度和处世精神——对这些进行深层提炼,对人对己大有裨益。"

感谢李老师关注拙帖!问好。
6#
发表于 2014-6-2 08:48 | 只看该作者
糯性时代,人纯物洁,新生时期,纷纷扰扰。借一物寓一情,也算别有滋味。节日祝好。
7#
 楼主| 发表于 2014-6-2 12:42 | 只看该作者
“糯性时代,人纯物洁,新生时期,纷纷扰扰。借一物寓一情,也算别有滋味。节日祝好。”

谢谢!也祝版主节日快乐!
8#
发表于 2014-6-4 09:08 | 只看该作者
文字质感、朴实,将糍粑岁月,描述得极具烟火特质。同时生发感悟,也有意义,拜读,问好!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管理员|小黑屋|Archiver|中财网站 ( 浙ICP备11029880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832 )

GMT+8, 2024-6-13 14:39 , Processed in 0.055600 second(s), 19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