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起来,我不算是一个痴迷读书的人,感谢学生时代,那时候无忧无虑,读了一些名著,尤其外国古典名著。工作之后,稀稀拉拉买过几本。记得在县城新华书店买过一本《傲慢与偏见》,一位叫霞的同事借去看,她宿舍被偷了,同时失窃的还有那本书——我们单位对门便是一所高中,他们分析说,偷窃的人也许是个学生。如果不是学生,如果不喜欢看书,即使你白送,人家也是不会浪费宝贵时间看的。
看闲书的人,跟钓鱼的人、养花的人、打牌的人,到底有没有不同?到底有没有高雅与低俗之分?我学识浅薄,不敢评论。但是我想过,也许仅仅是人生路上一个小小的不同,现在的人生就会是另一番模样。我还是羡慕我的同龄人,我的同学,天天想着怎么买衣服,开着车去看看风景,有时间了就飞到丽江小住——是的,你可以说我这样的想法不够高雅,一味追求享受,但是我觉得这样的享受,胜过爬格子。我有时候问自己,爬格子,是否是对生活的逃避?或者美其名曰是超越?是信仰?或者真的是救赎?甚至仅仅是自恋?是梦幻?
在一次活动中我认识一位豪爽可亲的W姐,她高大、富态,儿子在自己所在的城市上班而且已经工作了结婚了,她自己有体面的职业,目前已经退休,家里有疼爱她的丈夫。我曾偶然读过她的一篇散文,她老公采摘田野里的花送给她,真是温馨啊。我想,丈夫送妻子花,胜过情人送给情人。因为前者是光明磊落的幸福,后者是偷偷摸摸的快乐。前者长久,后者短暂。
我真心喜欢这样的女子。即使是写诗的人,写文章的人,浪漫之后,沉静地在生活中踏实地生活着。她们清醒而淡定,不那么迷恋和依赖文字,只有一个原因:幸福,幸福足以让她们甘于平淡。因为在该辉煌的年龄辉煌过,进入晚年的她们,能够平静地接受自己的年龄,走向一种淡泊名利的大自由的境界。无论写或者不写,都没有年轻人那份急迫和卖弄,把自己活得不显山不露水,就像金庸小说中的扫地僧。
我还知道有一位女子,曾得过白血病,是否是人生的坎坷催生了深刻的诗人,据说她的诗歌写得很棒。(但她跟我相差十几岁,她的诗歌我没有读过。)我听到她名字和事迹的时候,是在另一个城市在别人的对话中。听说她后来身体好了,事业家庭都圆满,诗歌写得少了。即便如此,我并不为她遗憾。
联想到自己,曾经有一个时期,酷爱写东西,那时候就好像火山爆发,又像在刀刃上舞蹈。我告诉自己,有一天我若不再这样频繁地写东西,将是一件天大的好事。我默默期待着那样的日子降临。请上天赐予我勇气,让我在生活中生活,而不是在文字中挣扎与煎熬。尤其是这样一个时代,写的人,比看的人要多。写的人,跟写的人也不一样。如果在一个名利场中打滚,却指望冰清玉洁那就更难了。
然而,偶有空闲的时候,不会打牌,也不能天天逛街。看书,终究还是不错的休闲方式。看到有趣之处,不亚于买到一件称心如意的衣裳。区别在于,看书的乐趣是私人的,喜欢看书,而常常懒得写札记。而女人天生喜欢买衣服,在商场穿上新衣,会受到陌生人的啧啧称赞,满足女人小小的虚荣心。是的,我就是如此平庸的女人,所以我注定不能成为优秀的写手和作家。我最向往的生活就是,有一个大大的庭院,有一双儿女,养猫养狗养鸡,做最世俗的女人。
我没有野心,也没有远大的志向。想起小时候那些事儿,女孩说想当作家,就像男孩说想当科学家一样。如今有几个人能坚持自己的梦想并实现?后来,我从事的职业倒是为作家和艺术家服务的,这也算沾边了。这也是无心插柳。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我才发现,文学并不神圣,或者说,我见到的写东西的人,不是我想象中的样子。尽管,这只是个例,但也极大地破坏了我对文人的好印象。
倘若与现代流行作品相比,还是那些大浪淘沙的古老作品,更能够吸引读者。比如托尔斯泰的《安娜》,是有趣的。看它时让我想起在前几年读过的一篇文,是写的一个现代的女人,卧轨自杀了。不同的是,安娜是为了情人抛弃丈夫,而我读到的现代的安娜,丈夫有钱,外面有情人,她不甘心,更不肯离婚,就卧轨自杀了。这个结尾很不吉利,当时看帖子的人,希望那位女作者改变一下结尾,她没有改。
托尔斯泰笔下的安娜,光彩夺目,追求真爱,性格不圆滑不现实,宁为玉碎不为瓦全。而生活中哪有贵族,更没有安娜。至于为什么写那样一篇凄美的小说,大概只是想在文章中体验一番与自己截然不同的人生吧——文章在某类作者身上,某种意义上,是对现实人生的补偿。因为是补偿,便“缺什么补什么”,所以,这也是不少人痴迷虚拟网络的一个重要原因吧。
说实在的,开始我无法同情安娜。因为我既不是贵族,也不欣赏俄国贵族阶层的另类感情。看电视的时候,翻到电影频道在演《泰坦尼克号》,立即换台。我不是浪漫的人,当别人看到爱情的时候,我想到的是现实。如果不是沉船,露丝和杰克不过是露水姻缘,下船之后各奔东西。露丝最后不会为了杰克,放弃自己的贵族生活。而露丝倘若当年不年轻美貌,而是镜头中满脸皱纹的年迈老妇(露丝老了),杰克是否依然爱上她,并把求生的机会让给她,也还要打一个问号。
一个男人为女人而死,比如杰克,或者一个女人为男人而死,比如安娜,这样的故事很凄美。现实中也许也有类似的例子。文人中也有。大家都知道,《平凡的世界》成就了路遥,但是也许很少有人知道他的爱情经历。当年他曾经为了一个北京知青,把自己的名额让给她,那个女孩却抛弃了她。路遥真是个老实人。但从另一个角度来说,他出身低微,他仰视她,所以为她做了牺牲。我看了几乎愤慨。但是路遥自己有没有原因?那种事,是他们愿打愿挨的事。但我猜测,当事人在多年之后,成熟之后,也许会后悔的。
无论男女,当为对方舍弃过多的时候,已经迷失自我。看天龙八部,很不理解阿紫那么折腾铁头人,也许在爱她的男子那里,小女孩怎么刁蛮都是可爱的,那是青春女子的特权。安娜作为一个母亲,背叛自己的丈夫,找的是一个贵族子弟,贵族子弟是不会为了一个女人而牺牲自己利益的。他追求她、得到她,只是想证明自己的魅力。即使安娜嫁给他,以后他遇到更年轻漂亮的女子,这样的追逐故事谁能说不会再次上演呢。
年轻是一笔巨大的财富,过期无效。爱情的模样也千变万化,笼罩在重重迷雾中。说到底,安娜爱上的是沃伦斯基吗?还是幻想中的理想男子?男人爱年轻漂亮,这是不容置疑的事实。前些日子有部电视剧,说的是一个女子嫁给大她20几岁的教授,开始看着很别扭,后来也看顺眼了。试想,如果泰坦尼克号上的露丝50岁,杰克20几岁,他们是否还会产生爱情?男女平等可以追求,但是绝对公平不可能。
安娜那样有身份有美貌的真正贵族,都无法长久得到一个男人的爱慕。沉迷爱情,真是美好而伤感的一厢情愿吧。还有一点,安娜在整本书中,没见她有任何具体工作,其实她是寄生在男人身上的。
还是教科书上说得好“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女人啊,自己买花戴何尝不可?有个男人爱自己,也不如自己有个好工作来得踏实。鱼与熊掌都在手更好。太把自己当少女宠的女人,一旦青春逝去,人老珠黄,便不得不看男人的脸色活着,以伺候男人换取生活的保障。到这份儿上,女人的温柔言辞不是天生的,而只是一种被迫的隐形的“职业”行为。
所以,安娜无论多么美,也还是要懂得,爱需理智。就像三毛说的,爱情若不落实到琐碎的生活便不真实。(原话忘记了,但那些年最喜欢三毛。)安娜生在现代,如果她一个同龄的好朋友如此劝她,她也听了,那这本书的结局要重写了——然而,悲剧才是美的,这就是文学作品的规律吧。
我读过的写作的女人,相对还是比较佩服苏青女士。她不能忍受丈夫出轨,毅然离婚了,带着好几个孩子,以写作为生。而张爱玲离开胡兰成之后就枯萎了。一个女人才华再高,在最美好的年华,选择错了爱的对象,将是一生的污点和遗憾。
爱情中,只有唯一,没有替代。爱情可遇而不可求,很多人终其一生无缘得见。就书中那段爱情而言,安娜一直活着。书中安娜之死,是她对爱情的最决绝的最美的告别。此后,她便被封存在时间和记忆的琥珀中,永远美丽,也永远年轻。
[ 本帖最后由 南山菊 于 2014-4-28 07:09 编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