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的胆量
在我的心目中,父亲一直是个胆小怕事的人,然而在我听了他的一个故事后,不由替他捏把汗。
这是很久之前的事了,当时在生产队当队长的父亲,去集上给队里卖骡子时,为了多卖几个钱,竟然私自作主,把价值一千多元的骡子赊给了一个临朐人。那时的一千多元,要顶现在的五万也多,几乎关系到我们全家的身家性命。而唯一能证明临朐人身份的,只是一张大队(也就是现在的村)出具的介绍信。他们约好,临朐人回去后,就把骡子钱给寄过来,最多十天就能收到。
事情的结局很圆满,在父亲把骡子赊出后的第九天中午,邮递员就把汇款单送到我家里。现在想来,这事不能不让人感到后怕。要是有个万一,要是真的碰上一个骗子,岂不跳到黄河也洗不清。父亲似乎没想那么多,依我对父亲的了解来看,他是个心细如丝的人,冒这样大风险,简直令人感到不可思议。
“你就不怕被人骗了?”
“没事,他有大队的介绍信,再说做人还能不个讲信誉。”记得父亲很轻松、很自信。
在如今社会上,不用说是一个素不相识的外地人凭着大队的介绍信,就是拿县里省里的介绍信,也没谁敢这样大胆地一赊了之。再说,现在兄弟间的借用,甚至是父子之间,不也需要立字为证吗?为了自己的利益,兄弟反目成仇的有之,父子相互残杀的有之,夫妻大打出手的也有之。除了自己,世界上好象找不到可以相信的人,有时甚至连自己都不敢相信,这也许就是人们所说的“信任危机”吧!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人民生活得到彻底改善,法制建设也更加健全,依法办事,依法行政,已成为人们的共识。然而,我们也不能忽视,一些消极的东西无处不在,无孔不入,仅就相互间的不信任,就搅的社会不得安宁,甚至人人自危,生怕一不小心上当受骗。
不论事情大小,都要“完善手续”,签字画押,甚至领导“口头交办”的事部属都不敢去落实。机关下个很简单的通知,也要形成文字,让收件人签上大名,以示负责,免得到时没人认帐。这样长此以往,使人与人之间相互信任,变得更为陌生,看似手续完备了,其实对工作的开展,感情的交流是一种极大的伤害。以至出现有的单位谁经办、谁负责,别人看到明显的错误,也视而不见,漠不关心,甚至是看笑话,把份内份外分的格外清。什么单位荣誉,集体主义都抛之脑后。一个普通职位的人事安排,也要由书记市长亲自批示,邻里出现点纠纷,也要等国家领导人批示或媒体爆光后,才能认真地查一下。长此以往,我们的社会还有什么可言?
我们党和国家历来提倡大事讲原则,小事讲风格,做人要有人的尊严和人格。如果一个人的尊严和人格仅简单地等同于自己胡乱写下的名字,失却了人与人之间最起码的信任,这不能不说是一种悲哀,见好事就上,见责任就推,不该是我们这个时代的风尚。![](static/image/common/copyright.pn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