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2745|回复: 13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 原创:社火(修改稿)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4-11-20 18:3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放飞梦想 于 2015-1-27 16:23 编辑

故乡风情


                                社      火

                                放飞梦想/文


  家乡推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土地承包到户以后,天帮忙,人努力,连续几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乡亲们一个个脸上流露出丰收的喜悦。大家喜上眉梢,乐在心头,总想着用一种很独特的方式来热热闹闹地庆祝一番,于是自然而然地想到了办社火。


  村里过年要办社火了!这个特大喜讯很快就在村子传开了,人们喜不自禁地期待着社火登场表演的那一天。


   
村里成立了社火编导组,推选出了总导演,也叫大头人。这位大头人是一位多年来在县直部门工作的老干部,他在村上威信高、感召力强、对民间艺术很有造诣。大头人先把村里具有吹拉弹唱、绘画装饰等艺术特长的能人召集到一起,郑重其事地把所有参演及后勤保障人员分成灯饰、服装、化妆、道具、器乐、音响等几个小组,合理分工,分头行动起来。


服装组的人马不停蹄地到处张罗用绫罗绸缎制作的古式服装,一个角色就得一套服装,先是到附近乡镇村庄去借,借不到的就到兰州、西安等大城市去购买。心灵手巧的民间艺人们动手制作高灯、掌灯、旱船、狮子、长龙等道具。器乐、音响组收集整理不同的社火曲子,选定一种表演曲调,吹拉弹唱的人聚在一起,反复练习演奏。


木工们开始精选结实木椽制作高跷、低跷,高跷四尺五寸左右,低跷二尺左右,形状呈上大下小。把选好的木椽上端从中切开约一尺的高度,打磨刨平,横向安装一块跟脚一样宽的木板。下半部分加工成圆形的,打上鲜红透亮的底色,装饰上一圈一圈的花纹。


踩高跷的演员把脚放在横板上,拿布带把小腿紧紧地缠绑在切开的木板上,就可以练习走路了。一个人常年累月在平地上习惯了,一下子蹬在四尺多高的木跷上,就连站立都很不稳当,更不要说走路了。这就要反复训练,慢慢掌握技巧,最终达到跟平常在地上走路一样稳当,还要甩开双臂载歌载舞。往往是聚集在村子的打麦场上,两手扶住一面墙壁缓缓移动,接着家里陪练的人递给练习者一根长长的木棍,牵引着离开墙壁在场地上慢慢走动,再不要任何辅助物独立行走时,一旦摔倒了就被大家扶起来。如此几次三番,场上一分钟,场外要反复练习几十天才能平稳登场。


社火最早又叫灯节,只有出灯之后才能正式演出。等到服装道具都准备好了,各类表演都熟练了,就要举行隆重的出灯仪式。大头人安排两个身强力壮的男人打着几米高的巨大龙灯,带领部分浓妆艳抹的演职人员,到村里的神庙里,虔诚地为神敬香,鞠躬叩头,祈求神灵保佑,新的一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六畜兴旺,幸福安康。


出灯之后就先在本村演出,让村庄的父老乡亲们先睹为快。随着一阵有节奏的锣鼓声响起,由乡间艺人组成的乐队奏响了社火曲子。在悦耳动听的民乐声中,装扮着西游记里唐僧、孙悟空、猪八戒等各种角色的演员们,手里拿着各式兵器,摆动着身子,载着一米多高的跷子,一个紧挨一个陆续登场了。


慢慢地四十几个高跷表演者围成一个圆圈,在乐队伴奏中高声唱起了社火曲子,从正月开始一直唱到腊月结束,这叫十二圆满。高跷上演员们灵活地载歌载舞,一边引吭高歌,一边轻移舞步,转着圈子。他们的队列旁边,两个头戴礼帽,戴着墨镜,身着长衫的演员,摇着扇子,各自引领着六个打扮得花枝招展,踩着小跷子的如花少女,十二个俊俏姑娘手里各自握着掌灯,轻盈地迈动着款款舞步,为高跷表演增添了不少色彩。


高跷表演者们每当唱完一段曲子,就要变换队形,由面对面站成一圈踏步摇摆,变成相互紧跟拉开一个大圈子。场边的观众们都聚精会神地盯着高跷上一个个栩栩如生、活灵活现的人物造型,评头品足地议论着高跷形象的形神情态。这时候,高跷上火眼金睛,手擎金箍棒的齐天大圣孙悟空,机灵地挤眉弄眼,麻利地变换着滑稽动作,引逗得众人哄堂大笑。


一阵噼里啪啦的鞭炮响过,一阵紧锣密鼓响起,装饰得花团锦簇的旱船伴随船姑娘轻轻移动的舞步缓缓地开进了场地。经过一番精心化妆,打扮得美若天仙的船姑娘如其说在表演,倒不如说承担着旱船在地上舞动的重担。


旱船是村上的能工巧匠们用木板、绸缎和各色彩纸做成的,虽然看起来轻盈灵动,但是却有一定重量的。表演的时候,拿一根长长的帆布带子牢固地系在船帮左右,带子中间就挂在船姑娘的脖子里,船姑娘不仅要靠带子扛着船身,而且要用双手牢牢地抓住两边的船帮,把握旱船在跑动中的平衡与稳定。


相比之下,那个头裹白羊肚毛巾、手握船桨的老船工却显得轻松自如、悠闲自在,他只需要双手紧握船桨做出划船前行的动作就可以了。船姑娘却要完全听凭他的指令,划桨的动作慢,旱船就按节奏轻摇慢动,划桨的动作快,旱船就相应地做出快跑的动作。如果那老船夫要想考验一下船姑娘的灵性与耐力,临场搞出一个风吹浪打的动作,场边的锣鼓骤然紧密起来,船姑娘就得立即船身向内倾倒,脚下的步子也跟着加快起来,营造出一种乘风破浪、越过急流险滩的紧张气氛。一场表演下来,船姑娘往往满头大汗,气喘吁吁。


旱船表演最受观众瞩目的还是船姑娘。旱船一出场,人们的目光齐刷刷地盯住貌若天仙的船姑娘,纷纷翘起大拇指,啧啧连声地夸赞,好一个沉鱼落雁、羞花闭月的古装美女!船姑娘是编导组从村里所有姑娘当中精心挑选出来的佼佼者,能不漂亮吗?倘若村里谁家的姑娘有幸被编导组选准,在表演节目的那段日子里光彩照人,出尽风头,社火表演过了,这家姑娘也就跟着火起来,保准上门提亲的人踏断门槛呢!


接下来就是舞狮、舞龙表演。两个身强力壮的汉子,举着精致的狮子道具,只见那狮子张开大口,怒目圆睁,时而摇头晃脑,时而高高跃起,时而盘腿而卧,逗得人们直乐。几十节的长龙在场地上盘旋飞舞起来,把演出推向高潮。仔细观看,每节龙身下面都有一个强壮男子举着个木把,舞龙头的人是整个表演的灵魂,紧跟在后的人要看龙头的动作行事,龙头左右摇摆,后面的就紧跟着相向摆动,倘若有一个人把方向摆错了,整体动作就无法展开。龙尾很关键,看起来龙头只需要站在原地舞动,而龙尾的动作往往很快,要快步移动站位,慢了就跟不上节奏了。


社火表演的日子是村子最热闹、最忙碌的日子。每天早晨四五点钟就开始为演员们打脸化妆,一直忙到十点钟,演出队伍才被人们簇拥着缓缓出村。男女老少齐出门,家家户户无闲人,除了担当各种演出任务,那些中老年男子每人手里握着棍子,时不时把棍棒递到高跷上的演员们手中,村道凹凸不平,这样就能预防他们不慎摔倒。


从正月初九开始,社火队到邻近村庄走访演出,每天早出晚归,有时候连着到两个村子演出,有时候要赶十几里路程,演出归来后天已经黑了,众人都疲惫不堪。那几年,农村通过演社火来加强村与村之间的交往和联谊。在我们村还没办社火的时候,汉王镇宗家堡村每年都要赶几十里路为我们村演出,我们村的社火总要利用一整天时间,赶到宗家堡村去演出。


走访了邻近村庄,就到县城里为各级单位演出,社火在城里的街道上经过,吸引得城乡观众聚集成一股长长的人流,为城市里的节日营造了更加热烈浓厚的氛围。每到一个单位演出,接待人员就为演员们发一些糖果,结束了还要给全队发一个几千元的红包。社火队在城里转上几天,还能有个几万元的收入,正好弥补一下当初购买服装道具的资金投入。


正月十五这天的全县社火表演大赛,把热闹气氛推向高潮。比赛当天附近几个乡镇的十几个社火队,纷纷从不同方向赶往县城。城里是万人空巷,人们潮水般地涌向莲湖广场。城乡观众把原本就不宽敞的街道挤得水泄不通,用人山人海来形容一点也不为过,人们熙熙攘攘地向前蠕动,缓缓地挪动着聚集到广场。我们村的社火因为高跷多,阵势大,穿插了十几个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节目,所以每年都名列前茅,十拿九稳地抱一个奖牌回来。


正月十六是传统的倒灯日子,这天社火在本村演出最后一场。吃过晚饭,十几个卸了装的年轻人,两个小伙子披上虎虎生威的狮子道具,其他人敲锣打鼓,挨家挨户窜个门子,在院子里简单表演一番,预示着新的一年,红红火火,吉祥如意,万事顺遂。


古老淳朴、隆重热闹的社火表演虽然已经结束了,但是高跷上一个个栩栩如生的艺术形象,依然历历在目,那铿锵有力的锣鼓声、高亢嘹亮的歌唱声,依然在耳畔萦绕。




2#
发表于 2014-11-21 08:05 | 只看该作者
民间艺术要传承。文章描绘了当年办社火的热闹场景,也是一种呼吁。场景描写很精彩。
3#
发表于 2014-11-21 08:36 | 只看该作者
如果是武都的汉王镇,文中所述的亲切程度却有来由!
陇南各地的社火别有洞天,远可追溯到三秦得名之时,有大秦的雄武意境,也有关中的人文特色。
文章虽属于客观纪实类,但作者的情感活动依然可见。文字通畅,文意清晰。
欣赏新作,即颂冬安!
4#
发表于 2014-11-21 10:32 | 只看该作者
我也喜欢看社火啊,尤其在童年,遗憾的是现在几乎销声匿迹。读君文章,算是重温那段记忆。欣赏新作,问好陇南老乡。
5#
 楼主| 发表于 2014-11-21 15:07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2# 朵雨轩


    感谢老师光临指导!!

:handshake
6#
 楼主| 发表于 2014-11-21 15:12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放飞梦想 于 2014-11-21 15:16 编辑

回复 3# 李兴文


    版主所言极是!!我的家乡武都城郊乡与汉王镇毗邻,社火表演内容与风格基本接近,同时还进行慰问、交流演出。

        感谢版主细读与详评!!敬茶!!

:handshake

:victory:
7#
 楼主| 发表于 2014-11-21 15:15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4# 刘彦林


    感谢刘老师阅读点评!!也算心有灵犀一点通吧!!

:handshake
8#
发表于 2014-11-21 16:13 | 只看该作者
这篇早上看过了,细节的描写和场景的再现都不错。老师不防将前后思路再码码,掐头去尾,精炼一些。
9#
 楼主| 发表于 2014-11-21 16:33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8# 木门长子


    非常感谢版主细读详评!!我会认真按照老师意见仔细修改的!!


:handshake

:victory:
10#
发表于 2014-11-21 18:01 | 只看该作者
我们这里叫扭秧歌
11#
 楼主| 发表于 2014-11-21 19:39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10# 孙光利


    哦!也许是形式与内容上的差异吧!在我们这里把以踩高跷为主的民间演出称作“社火”,而扭秧歌时演员们是不用踩上高跷的!!

   感谢光临指导!!:handshake
12#
发表于 2014-11-22 18:51 | 只看该作者
腊月年关,人们在匆匆忙忙置年货、办年事的时候,又不忘按照大头人分工忙着筹办起社火来。
这一句完全可以不要。
后三段也可以删除,再做一个完满的收尾,这样文章只留下了喧闹的场景与气氛。
个人的观点是如此,但不代表老师的表达,不妥之处还望海涵。很喜欢文章的开头,气势不凡。
13#
 楼主| 发表于 2014-11-22 20:2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12# 木门长子


    感谢老师再次细读与详评!!我会按老师意见再作进一步修改的!!


:handshake
14#
 楼主| 发表于 2014-11-26 17:01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13# 放飞梦想


    感谢版主支持!!我会继续努力!!


:handshake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小黑屋|Archiver|中财网站 ( 浙ICP备11029880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832 )

GMT+8, 2024-11-11 21:40 , Processed in 0.053506 second(s), 20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