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2581|回复: 14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 明代“纪检资深干部”朱鉴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5-3-14 09:1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运涛涛 于 2015-3-14 09:18 编辑

    在泉州西街附近信步而行,一方石碑,引起我的注意,上面写的是“泉州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朱鉴祠”,其中“鉴”字是错字,简体字应该是“鉴”,繁体字应是“鑑”,可是碑上却是“钅”字旁加个“监”,属于臆造字。

    朱鉴是什么人,为什么会有祠堂?这个问题的答案比较好找,一般石碑背面就是碑文,我转到后面去看,果然有:

    朱鉴(1390-1477年),字用明,号简斋,晋江店头(今泉州鲤城区江南镇古店村)人。明永乐十五年(1417年)中举人,累官都察院副都御使,在山西抵御瓦刺军入侵建有殊勋,卒后钦赐祭葬崇祀。

    成化七年(1471年)敕建此祠,为两进五开间硬山式建筑,后改为泉州朱氏大祠堂。现存为清代重修,占地面积六百九十四平方米。祠边原立有钦赐“孝感动天”石牌坊一座。“孝感巷”即由此得名。

    我向碑后应该有祠堂的地方看去,一个小巷,顶上钢架纵横,穹形棚遮蔽下小巷洒满浅绿色的光,巷内停着一辆汽车、一辆人力三轮车,似乎属于私人领地,不像可以随意参观的样子。

    泉州是历史文化名城,历史遗迹不但矗立在众人瞩目处,就是寻常小巷,都隐藏着大有来头人物的生活影子,朱鉴祠就是它们中的一个。

    朱鉴“童时刲股疗父疾”,所以称“孝感动天”,古代人认为割自己身上的肉给至亲的人吃,是能治病的,所以介子推“割股奉君”,直到民国时代还有蔡元培“割肉喂母”。

    朱鉴不但对亲人孝敬,对国君更是忠心。

    他从蒲圻教谕做起,担当过御史、巡按,类似于现在的“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中央组织部巡视组”,解决了许多实际问题。在巡视中,根据发现的问题,上书朝廷,建议天下按察司增加佥事编制一人,专门负责屯田事务,被采纳,从此成为大明的定制。

    他的仕途中遇见过一个贵人,就是顾佐,顾佐操履清白,铁面无私,当时被媲美为包拯,他不是议政时从不与官员们群坐,不与任何人拉关系套近乎,因此被称为“顾独坐”。是顾佐在宣德三年推荐他担任的御史,又是顾佐在宣德六年奏请他留任湖广,湖广有个不好的习俗,男女大多超过三十岁才谈婚论嫁。朱鉴申明礼制,改变了这一不好的陈俗。

    巡按御史是代皇帝巡狩,按临所部,大事奏裁,小事立断,权大品低,是最威武的一个差事。历史上,行政、军事、监察三权分立,由皇帝亲身总其成,这是明代特有的政治体制。明代有十三个省,设立布政使司,掌管民政财政;设立提刑按察使司,主管司法行政;掌军政的则为都指挥使司,合称三司。监察御史分掌十三个省,纠劾百司,辩明冤枉,凡大臣奸邪、小人构党作威作福,百官猥葺、贪污舞弊、学术不正,和变乱祖宗制度的,都可随时举发弹劾。

    朱鉴继承并发扬了顾佐公廉刚正的品德,也做了一个让老百姓喜爱的好官,正统十四年“土木之变”后,景帝监国,朱鉴被提升为山西布政使,不久转都察院右副都御史,正三品的品级,巡抚山西。他主持山西军政事务,致力巩固边关。招募一万八千余名壮勇之士,征购八千余匹战马,打造两万余件盔甲武器,修筑城堡一百一十六座,增强边境的防御力量。并亲自指挥几次对瓦剌的战役,生擒北戎酋长莽哥真等。

    朱鉴上书皇帝言道,瓦刺首领也先诡计多端,不断在边境烧杀劫掠,制造事端。假借和亲为名,派使者刺探大明虚实,用归还被俘的正统皇帝的名义,骗取我们开放边境关卡,我们的对策也要相应周密。当务之急是认真选将,加紧练兵,停罢宦官监军制度,将兵事大权交给总兵,使前方指挥官根据战场形势做出决断。古人云:“事归朝廷则治,事归宦官则亡。”自秦汉、唐宋以来,丧位失国之君,未始不由于此也。同时加紧整编散兵,招募勇士,重悬赏格,清除奸邪积弊,发放太仓陈谷,劝募义师,征召勤王之兵,指日刻期,并进夹攻,则正统皇帝可还国,敌兵自退。

    他又说:宦官王振擅权乱政,江南民众造反,都以诛杀王振为号召。希望陛下杜绝宦官干政,凡军国重事多与大臣商议,委之办理,洗雪前耻,以图后功。疏章被景帝采纳。

    景泰元年,瓦刺骑兵数万进犯山西雁门关,再犯河曲、义井堡等地,围攻忻、代等州府,进逼太原。山西大震。朱鉴奉命移守雁门关,都督佥事王良镇守太原。不久,援兵渐集,瓦刺骑兵撤退。此时山西又闹灾荒。朱鉴一面整饬兵备,日夜守御,一面筹粮赈济,安抚灾民,劳瘁备至。

    景泰二年八月,也先请和,送英宗还朝。景帝下令边将率领精兵乘机出击。朱鉴急忙上书阻止。他说:如果对方没有背盟,而我方先出兵进攻,便失信于人,他要挑动边衅便有借口。景帝接受他的意见,停止军事行动。十月,召还镇守山西的右都御史罗通,命朱鉴兼领都御史事。

    景泰三年,景帝在太监王诚、礼部侍郎邹干、大学士陈循鼓动支持下,废英宗皇储,立自己儿子为太子。朱鉴写信给陈循,表示反对。并说,陛下于太上皇,应当避位以全大义。陈循读后,大为震骇。这年,景帝派遣大臣到各地考核官员。邹干分派山西省,对朱鉴百般刁难。朱鉴请求景帝调回邹干或派别人来,邹干反说朱鉴庇护部属,干扰考核。两下争执,景帝支持邹干。十月,把朱鉴调离山西省,回都察院协助工作。十二月,朱鉴见不被重用,便致仕回家。

    天顺元年,英宗复位。朱鉴专程赶到北京,上表祝贺。英宗说:“朱鉴偌大年纪又身体不好,怎么不顾惜自己的情况而特意跑来,赶快回家颐养天年好了。”朱鉴在家过了二十多年老百姓的日子,直到去世。

    他回家乡的日子,所住就在这里。朱鉴虽然参与抵御瓦剌的作战,但当时力挽大明大厦之将倾的主要是于谦,所以朱鉴的名气不显。他的恩人顾佐也曾经是于谦的上级,对属下特别严厉,但对于谦非常客气,认为于谦的才能高过自己。朱鉴与于谦曾同为御史,在国家危亡关头,都能挺身而出,坚持自己的见解,用正确的办法救国救民,所以值得缅怀和纪念。

    朱鉴工作经历中,大部分时间在监察系统,属于资深“纪律检查”干部。监察工作成绩突出,随时可能“空降”到行政岗位提升,因为他们直接隶属皇帝,有近水楼台之利。朱鉴被提升为山西布政使就是这样,但又转回都察院,说明皇帝把监察工作看得比行政更重要,好钢要用在刀刃上,好人才更要用在都察院。所以那时优秀的人才渴望进入都察院效命,皇帝也把优秀的人才选拔到都察院工作。

    都察院以及都御史、副都御史、御史的职责主要是纠劾百司的,辩明冤枉,提督各道,为天子耳目风纪之司,属于替皇帝做事的。可是朱鉴却不知天高地厚,参与起了顶头上司景帝立储的事情,说什么“陛下于上皇,当避位以全大义”,景帝心里肯定特别不痛快。恰遇朱鉴与同品级的官员邹干有意见分歧,邹干是景帝身边炙手可热的红人于谦所倚重和破格提拔的人物,景帝心理上对邹干是有加分的,朱鉴进谏过景帝逆耳之言,不但不可能加分,而且要减分的,于是,一加一减,景帝的天平就完全偏向了邹干这一边,朱鉴请求景帝召回邹干,景帝实际召回的却是朱鉴。

    皇帝让他“老虎”、“苍蝇”一起打,涉及大小官员都无妨,可是他居然要打起龙来,龙的喉部以下的部位上有“逆鳞”径尺,如果不小心触摸到“逆鳞”,很可能会被激怒的龙所杀,皇帝亦有逆鳞,进谏皇帝触摸到帝王的逆鳞,危险就来了,因此他不得不辞职,告老还乡。

    做官没有做到头,这是朱鉴政治生涯的一个遗憾,但因此也避免了危险,全身而退。加封少保的于谦最终却落得粉身碎骨,清白虽留人世间,欲觅音容在何处?

    荣耀与风险,总是相伴在一起的,尤其对于朱鉴这样的“纪律检查”干部,更是如此。


2#
发表于 2015-3-14 14:58 | 只看该作者
以史为鉴。
3#
发表于 2015-3-14 14:59 | 只看该作者
朱鉴的仕途周折,很能说明问题。值得深思。
4#
 楼主| 发表于 2015-3-14 15:05 | 只看该作者

谢谢夏冰老师支持。
5#
发表于 2015-3-14 16:36 | 只看该作者
其中知识呈现很是丰满,可见查阅资料也是很不轻松。学习了!
6#
发表于 2015-3-14 16:48 | 只看该作者
掺和英宗和代宗这哥俩的事儿,有那么个结果真是不错了,咋就不想想岳飞呢?
7#
 楼主| 发表于 2015-3-14 19:05 | 只看该作者
夏冰 发表于 2015-3-14 14:59
朱鉴的仕途周折,很能说明问题。值得深思。

走仕途提拔的快慢,与所工作的部门肯定有关系。
8#
 楼主| 发表于 2015-3-15 05:53 | 只看该作者
时光安然 发表于 2015-3-14 16:36
其中知识呈现很是丰满,可见查阅资料也是很不轻松。学习了!

写就要用心来写,谢谢支持,问好。
9#
发表于 2015-3-15 15:33 | 只看该作者
第一次听说此人,长见识。
10#
 楼主| 发表于 2015-3-15 20:44 | 只看该作者
一孔 发表于 2015-3-14 16:48
掺和英宗和代宗这哥俩的事儿,有那么个结果真是不错了,咋就不想想岳飞呢?

为了国家,牺牲个人性命,在古人,属于舍生取义。
11#
发表于 2015-3-16 21:06 | 只看该作者
以史为鉴
12#
 楼主| 发表于 2015-3-17 13:52 | 只看该作者
水如空 发表于 2015-3-15 15:33
第一次听说此人,长见识。

历史上不是像于谦那样特别有名。
13#
 楼主| 发表于 2015-3-18 08:48 | 只看该作者

欢迎赏读,问好。
14#
发表于 2015-3-18 08:57 | 只看该作者
钩沉历史,映照现实,有意义,长知识也引思考。
15#
 楼主| 发表于 2015-3-18 13:43 | 只看该作者
剑鸿 发表于 2015-3-18 08:57
钩沉历史,映照现实,有意义,长知识也引思考。

感谢剑鸿老师支持。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小黑屋|Archiver|中财网站 ( 浙ICP备11029880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832 )

GMT+8, 2024-11-23 13:45 , Processed in 0.053443 second(s), 19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