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4190|回复: 2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 蒲公英花又开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5-5-11 21:5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雨夜昙花 于 2016-8-18 06:03 编辑 <br /><br />   一
  
  不为煽情,也不想追随网络时尚用语,当我一步步离开肖家岭时,恍惚听得脚下黄土地一声深切的呼唤:“蒲公英花又开,你何时再回来?”  
  而我既不是游子返乡,也不是探访寻古,只为朋友肖允营的约请而来。“回老家掰香椿喽”,迎着电话里肖的一声召唤,我们追着记忆深处的香椿而来。
  
  走出车门,一脚落在黄土路上,脚底板的每根神经和每个细胞,立刻感受到了来自于泥土涌动的春潮气息。茵茵青草,细碎白朵的苦菜、荠菜,盏盏金黄的蒲公英、七菜,还有紫花地丁和刺蓟们,纷纷嚷嚷缀满了山野,一片一片如闪亮的眸,远远近近地招呼你。山坡地里,香椿树刚刚吐露出紫红的嫩芽,宛如婴儿肥嫩的小手探出了厚厚的襁褓。浓郁的椿香迎面扑来,我不由得张开肺叶吸个满饱,再缓缓呼出,所有的负重一吐而净。
  
  踩着肖允营的泥鞋印,穿过香椿林。一条窄窄的土路伸进村子,低矮的石墙和石板平顶老屋组合的院落,把土路拧得七折八拐。久经剥蚀的木门,衰老得不堪一击,一阵阵好奇的风自由出入宽宽的门缝,似乎稍一用力便能推开那两扇松散的门板。濡湿的墙角爬出片片淡绿的苔痕,湿润的草香掺合着泥土气息弥散进鼻孔,春滋味已渗透进肖家岭的每一个角落。
  
  拐弯走进窄小的木板院门,低矮的饭屋门口,一只泥巴炉子上坐了铁锅,正“咕嘟嘟”泛着花炸香椿。硕士生肖文杰坐在炉口添柴;耳鼻喉主任医师毕景云头上不再戴头灯,一双拿惯了手术刀的手,不是轻巧地拿着镊子,而是捏着竹筷,端着笊篱,夹了紫红色的嫩芽们沾了面糊往油锅里放,从油锅里往外夹炸好的香椿。文杰忍不住嘴馋,时不时顺手捏一块,吃得满嘴余香。
  
  85岁的肖大爷腰杆直挺,一步跨出屋子迎着我们这些晚辈来握手。他黑红的脸膛,满目慈祥,说话时,唇边青嘘嘘的短髭一抖一抖地格外精神。肖大娘的背驼得接近于60度的弯弓,她一把拉住了我的手,热辣辣地瞅着我的脸问寒问暖。那一双手的温度和粗糙的质感,踏实而温暖。那暴突的青筋坚硬有力。那是我熟习的老茧们粗粝的摩挲,正如我母亲那双常年操劳的手。
  
  一扭头,看见了平房下的石梯。不假思索,我几步登上堂屋房顶。站在房顶四处眺望,村外的树林和田野仿佛国际象棋的方格块,一块块包绕在山峦周围。葱绿的麦苗和花枝招展的果树为梯田构架起一幅幅立体油画。俯瞰周围的院落,许多闲置已久的院子被杂树荒草霸占,破败的石屋、破落的门窗,呆滞空洞。一根根随便扯起来的晾衣绳,早已辨不出颜色,犹自拴在树杈、挂在石墙的铁钉上随风游荡。没有人息的院子,就是蛮荒的空间。人,何时长得过野草?
  
  肖允营拿了藤筐和?头,带我们三人绕出村子(也就是几座老屋后),来到香椿树林里挖野菜。人被温厚的椿树的香气包绕着,心都要化了。难怪这香椿的香味如此温厚绵柔,它的根系深扎于坚硬的黄土地,掺杂有泥土的暖,沉而不浮;那灰褐色、皮糙开裂的树干,经过乡村日月的滋养慢熬,厚重而绵软,不掺杂一点轻飘的甜腻,绝无牡丹或月季花香的浓艳浮飘。
  
  那满地生长的苦菜、车前子、白蒿们,让我们眼花缭乱。蒲公英张开盏盏金黄的花朵铺满了青草地。它深褐色的根宛如贪吃的肥虫,滴出白色粘稠的汁液,沾了满手。那熟悉的青涩气息,慢慢唤起遥远的感知记忆。
  
  刨着这一片,牵挂着那一片。短暂收获的欣喜让每一张脸都兴奋得泛光发红。如此可笑而贪婪的神态,哪里有农家子弟的大度和从容?我们也才刚刚走出乡村二十余年啊!我们的根还深扎在土里。
  
  然而,我早已没有老家可归了,那几间青砖红瓦房因为我们的逃离,已归属他人。我曾对于落叶归根的老人怀有质疑和不解?可我的根在哪里呢?随着年龄渐渐增长,对于老家的情感反而越来越复杂。成长,逃离,回归,也许是众多游子普遍的心理状态。
  
  吃午饭了,一张老八仙桌摆满了乡村新鲜菜蔬,成了十余人围拢的中心。黑油漆斑斑驳驳,经常年擦洗已脱落殆尽,本色木质纹路清晰如新。油炸白蒿、香椿、薄荷、核桃花,一盘盘色泽鲜亮,黄中透绿,格外诱人。肖大爷自己栽种的苔菜、菠菜、小葱成了大家的钟爱,反而胜过了从佳肴店买来的美味。一盘香椿伴豆腐的浓香,溢满石屋。
  
  肖大爷呵呵笑着端起酒杯和大家逐一碰杯。对面墙上挂着的全家福,让我深深感受老人发自内心深处的心满意足。
  
  肖允营在家排行老幺,上有一哥、俩姐。早年,大哥怀揣发家致富梦首先开拔到新疆,凭着年轻力壮、血气方刚的闯劲,把自己的根永久扎进了新疆那片广袤的土地。两个姐追随打工浪潮,外出打拼,闯进京城成了时髦的“北漂”,经过多年的努力,终于在首都站稳了脚跟。肖允营十余年寒窗苦读,考上医学院,后留在泰城工作。而今是市儿童医院的儿科主任,心思却有一半牵挂着家里的老人。平时,肖家岭的老家,就只有肖大爷老两口。逢年过节,者两只留守的老燕,踮起脚跟盼着在外奔波的儿女们带着孙儿孙女回家。
  
  自从去年肖大爷查体,发现有血栓和前列腺增生较严重后,肖允营就想动员老人搬到城里和他住在一起。但老人放不下肖家岭的老家和他耕种了七八十年的那点责任田。几次三番动员,都没成功。孙女文杰从小在乡村长大,也不愿意让爷爷奶奶离开老家。她宁愿每周多回趟老家,也不愿意割舍这点泥土情缘。
  
  饭桌的话题由目前乡村的衰败凋零,转移到进城打工者的背井离乡,又转移到城里曾千方百计送孩子出国的人的凄凉现状。某十三四岁出国的孩子,那年因他爷爷去世,回到乡村老家奔丧。因经受不起蚊虫叮咬,临别时狠狠地发誓:“再也不回这臭虫蚊子窝”。时光一去二十余年,这个发狠而走的孩子早已人到中年,他仍不想回来看一眼。还有高等院校的那些老教授,曾最早赶着出国热,把含辛茹苦养大的儿女送上出国的班机。谁料,儿女们一去不复返。而今,他们孤独地穿行于偌大的大学校园,拖着衰弱的病体看病取药,儿女却不愿回来看他们一眼。还有的留守老人在家里去世多天,才被邻居发现。中国传统文化遭遇西方思想文化碰撞,那一层尴尬和隔膜谁来沟通?
  
  我曾那么羡慕蒲公英的种子,只要成熟了,借一阵风就能四处飘摇,随意而安落地生根。而我们那些四散而去的游子,何时归来?他们的根又在哪里?饭桌气氛被一层淡淡的落寞所笼罩,而关于肖大爷的去留问题也有了模糊的答案。
  
  “五一节,你们再回来吃槐花”。肖大爷似乎更理解我们的心态,他安稳大家说,只到城里过冬,春天仍然回来。但他一年年苍老的身体,却让我触摸到一丝言不由衷的心虚。这座老宅,深埋于周围空闲的宅院中间,还能坚守多久?
  
  石屋外,满天井烈烈的阳光。那一筐蒲公英早已晒得蔫头耷脑,离开了泥土的呵护,生命干涸的速度让人心悸。
  
  二
  
  山路左旋右转,像一根飘忽的带子挂在山坡,刚容得下四个车轮的蹍动。车子象银灰色甲虫在带子上爬行,一个转弯后沉入山凹,再转过弯时,一座座石屋出现在车窗外。紫色的梧桐花开得正欢,许多房顶上浮着淡紫色的雾。当一座不起眼的二层石楼晃过左侧车窗时,我的心倏然一抖,“难道,是它”?!车子戛然而止,撮起的一股黄尘瞬间被风掠远。
  
  急切地走近,苍凉古朴的石楼杵在眼前,这即是在网上搜到的二起楼村的标志性建筑了。石楼全部用石头干插垒砌而成,石块的大小、厚薄、零整的交错咬合在这里得到了充分的展示。中间一层石板将石楼分割为上下两起!石板递进出拱式的楼顶,上有八座突出的石垛,石垛中有瞭望孔,楼顶中心竖立着一个石笋型的石头,这即是被古人顶礼膜拜的石质男性阳具“祖”图腾。
  
  同行者忍不住抿嘴而笑。肖允营双臂胸前一抱,颇不以为然。这位土生土长的二起楼男子,对自己的故乡有太复杂的情感:“看吧!就这么个石头村子。一茬茬人不断来,不断地拍,可它漂亮在哪儿?”这座长3.6米,宽3.4米,高4.6米的石楼从何时站在村南头,他也说不清楚。在他童年的记忆中,女人和孩子一律不准上石楼,就是文革期间破四旧的红卫兵也没上去动过那神物。
  
  跟着肖允营沉重的步伐北去,一条狭窄的石街通向苍老的村落,人不由自主陷入了石头部落的组合:石屋、石墙、石门、石窗、石碾、石磨、石槽……时光瞬间倒流回到了遥远的过去。“盖谓万物本乎天,人本乎祖。始祖彦自洪武(洞),迁居泰邑西南乡萧家店,已数百年矣。传至十世敬祖,又迁居肥邑石屋庄建茔,村西建立谱碑,阅十二世明祖,迁居泰安邑二奇楼……”。历史的烟尘弥漫,瞒过多少匆忙的足迹。一块断成三截的族谱碑躺于荒草丛中,依然诉说着岁月的蛮荒,那是清咸丰年间的立此存照。
  
  据附近的老人讲,最初肖姓弟兄二人在一山之隔的石坞村居住,因受欺负,躲避于此建了“二起楼”,一楼养牛,二楼住人。楼顶的神物乃是祈求人丁兴旺的标志。后来发展成为800多人的村落。根据明清对性器具的排斥可推断,二起楼应建于明代之前。翻阅中国传统文化,阳具是汉字“祖”的初始原型,远古部落的图腾多以人体五官和器官为之,西周以后,阳具图腾崇拜在大陆几乎绝迹,或弱化为象征性的器物。像这样的生殖器崇拜在中国北方极为罕见。另据史载,南北朝时期和金元时期,泰山前后是主战场,人丁不旺,特别是二起楼山区严重缺水,制约了人口的繁衍,建筑图腾祈求子孙兴旺也就在意料之中了。
  
  一座座石头院落错落有致,自下而上自然排列,静静地依偎在山坡粗犷的怀抱里。倘若没有现代的交通工具和水泥铺设的公路,很难有人会来到这里。这是一方几乎与世隔绝的山村,陷在山岭的怀抱安闲度日。
  
     据专家考证,石街石巷多是明清而建。它们借助山岩天然的表面与大小不一、尖棱突角的石片拼接而成,路面坑洼不平,石缝中的杂草年年绿了又黄,不知贮藏了多少只脚步的喘息和秘密行走。有些空荡的石头院子,房顶陷落,院墙坍塌,早已人去屋空,仿佛空洞的眼窝探问苍天。石条构架的圆拱形门洞依然透视着建造者的技巧和构思,苍黑的木门锁住了大门内的满院光阴,却锁不住门口那些石头的内心秘密:迎门石竖立大门前;门順石在大门两侧对望,寓意一顺百顺;门台五级,意味着五子登科。有些大门的门框立柱中间,有扁形石鼓,为“门当”,置于门楣或门楣双侧的石雕,为“户对”,此即“门当户对”。如此结构的大门叫“进石门”,取“进士”谐音,可见望子成龙之心切也。其实主要功能为避雨,大门不受雨淋。据说,这进士门果然中过进士,某家甚至曾中过父子两位进士。
  
  走进一处坍塌的院落,见房屋直接盖在山岩石板上,没有地槽也没有打地基。天井也是石板和石片拼接而成。农村常见的水流子都是用来向外排水,但在二起楼村的水流子都引向了院内。造型精美的石水流子在末端拐弯90度,两两相对,下雨时,主房、厢房或者南屋房顶积聚的雨水都由水流子流向天井,即所谓的“肥水不流外人田”。
  
  村南二三里地的山沟名曰:“神仙沟”。据说是铁拐李大仙央求龙王降雨,因龙王怕触犯天条,只得派了九个儿子到山里挖了九眼井。那幽深的井,就是大地深邃的眼,它们以北斗七星的样子排列,也许一直在向苍天祈求。那一声声祈求也没有改变严重缺水的现状。村人靠天吃水,常年远距离到周边打水。据村里的老人讲,自打记事起就见大人们到周边去打水,手提、肩挑、小推车推,长大后他就成为家里挑水的主力。一位身材瘦弱的老婆婆,自年轻时嫁入这个山村就被家人用绳子捆绑,与水桶同时放入井中,待水打好,再把她和水桶拔到井外。二起楼村故而家家建有水窖。
  
  建国后,多次开挖大口井,六次打深井,几次钻探200余米,却以无水而告终。上世纪五十年代,由四清工作组在村南率领村民建成一个蓄水池,故名“四清池”,也算是近现代的文物了。2011年2月,国家国土资源系统、四川省委支援山东抗旱,经山东地矿五院的技术人员勘测,四川141打井队四昼夜奋战,一口深297米,流量每小时10立方米的深井终于成功上水。现在家家户户都用上了自来水。
  
  三
  
  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岁月碾动的轮轴,何时遗忘过深山里的二起楼?这里的人们耕作收获,繁衍生息,渐渐扩展成二起楼、刘家庄、肖家岭3个自然村。总面积8000亩的土地,才共有104户,392人。
  
  漫步一条条石板街巷,可以想象二起楼人收获的欢乐和欣喜。金黄的玉米穗在石板院里垒砌成一座座黄金塔;鼓胀的大豆爆荚开裂,圆润的豆粒在石板天井里滚动。这憨实的房顶晾晒过小麦、谷米、芝麻,心底才有过日子的踏实和饱满。那个秫秸粮囤依然立在墙角,雪白的地瓜干在里面躲避雨雪,度过整个冬天的寒冷。日出而作日入而息,淳朴的乡村日月在时光隧道里轮回。
  
  逐水而居是人类生存的基本法则。艰苦的生存环境,让某些二起楼人萌生了迁徙的念头,转移到山外生活;还有些不安于现状的人,率先走出了二起楼,而陆续相继而动的追随者,满怀憧憬也迈出了这片贫瘠的山地。他们承载着发家致富梦,走南闯北,辗转漂泊,最终扎根异乡。一批批青壮年如迁徙的候鸟,追随季节往来翻飞,而今的二起楼,常驻在村里的只有五六十口老人了。老屋空了,村子空了,那座祈求人丁兴旺的二层石楼孤独地站在村头呼喊。
  
  那些高大的老榆树,窜出石屋的墙角,那是人去屋空,榆树填补的荒凉。榆钱儿又窜上了树梢,那个爬树登高的孩子,何时回来?那羊屎蛋子铺路的岁月早已远去,这通向山间的水泥路,何时把游子的牵挂串联成心里流淌的风景?淳朴的山峦,荒凉的神仙沟,幽深的九眼井,在一个个不眠之夜,是否走进过游子的梦想?故乡的呼喊穿越千山万水,是否惊醒过游子的酣梦?
  
  蒲公英花又开,一盏盏金黄在山野绽放。那是一棵棵种子,对泥土最深沉的眷恋。在外闯荡的游子,何时归来?
  
  终于,有人回来了!这应该是有眼光的先知先觉者,他们承包了村里的梯田,种满了核桃树、桃树、梨树等果树。那些果树开放的花儿,也开放着种植者的希望。只是那些人工培育的碧桃一树树在山野怒放的姿态,如此疯狂妖娆,哪有山桃的清纯自然?它们混杂在一起,有不伦不类的感觉。一栋水泥块砌墙、玻璃塑钢窗的简易结构的房子堆在山坡,怎么看都与那些石屋不搭调,让人心里堵着苍蝇似的难受。
  
  果树、香椿、山地瓜、纯绿色农作物、纯绿色野菜后面隐含的商机,吸引着外出的二起楼人纷纷回归。祭祀石祖,祈求人丁兴旺的风潮又在人们心里升起。而那座二层石楼,依然沉默于村南头,栉风沐雨,与山峦和天野对望。
  
  来者自来,去者仍去,只有二起楼的风能追得上匆忙往来的车轮。
      一股股黄尘腾起,又沉下轻飘飘的眺望。我们的车子离开了二起楼村狭窄的山间公路,沿着泰肥高速公路飞奔进城。一座座青幽幽的山头急速向车后退去,麦田与果树交织的田野划过车窗,幻灯片一样切换着我们的视觉暂留。
  
  渐进城市,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冲击视野,我们的疲惫和担忧瞬间被忙碌的街道和雾霭吞没。从二起楼到泰城不过半小时的车程,我们的感觉瞬间融入了现实的纷纷嚷嚷。
  
  “蒲公英花又开,你何时再回来?”车窗外,呼啸而去的车流和人流堵塞了耳膜。山野那声呼唤,如美丽的蝴蝶折叠起翅膀收敛进了心底。
                                                                                                          2015-5-11 
                                                                                                                                       

2#
发表于 2015-5-11 22:14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雨夜昙花 于 2016-8-18 06:03 编辑 <br /><br />字写得开阔厚实很有力度,学习欣赏

3#
发表于 2015-5-12 05:34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雨夜昙花 于 2016-8-18 06:03 编辑 <br /><br />真正接地气的好文啊

4#
发表于 2015-5-12 08:17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雨夜昙花 于 2016-8-18 06:03 编辑 <br /><br />以叙述的形式勾勒意境,不错的文笔。欣赏并问好!

5#
发表于 2015-5-12 08:42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雨夜昙花 于 2016-8-18 06:03 编辑 <br /><br />文字间流淌着一种浓浓的情感,怀念,感念,喜悦。
用笔张弛有度,文字富有弹性,阅读之间,极易被那种饱满的情愫所感染。
拜读。

6#
 楼主| 发表于 2015-5-12 10:26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雨夜昙花 于 2016-8-18 06:03 编辑 <br /><br />字写得开阔厚实很有力度,学习欣赏[/quote]
谢谢第一个来读,多指导!

7#
 楼主| 发表于 2015-5-12 10:27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雨夜昙花 于 2016-8-18 06:03 编辑 <br /><br />真正接地气的好文啊[/quote]
谢谢评读,问好朋友!

8#
 楼主| 发表于 2015-5-12 10:27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雨夜昙花 于 2016-8-18 06:03 编辑 <br /><br />以叙述的形式勾勒意境,不错的文笔。欣赏并问好![/quote]
敬老师多指导!

9#
 楼主| 发表于 2015-5-12 10:28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雨夜昙花 于 2016-8-18 06:03 编辑 <br /><br />文字间流淌着一种浓浓的情感,怀念,感念,喜悦。
用笔张弛有度,文字富有弹性,阅读之间,极易被那种饱满 ...[/quote]
问好!多指导!

10#
发表于 2015-5-12 10:42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雨夜昙花 于 2016-8-18 06:03 编辑 <br /><br />长文,待细读,问好冉老师。

11#
发表于 2015-5-12 15:54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雨夜昙花 于 2016-8-18 06:03 编辑 <br /><br />香椿不贵,难得的是那份友情;原生态的农家菜,展示的是那份浓浓的盛情;春天里,朋友们的这种相约真是幸福
学习并问好

12#
发表于 2015-5-13 10:16 | 只看该作者
熟悉的景象,读来赏心悦目。欣赏佳作。
13#
发表于 2015-5-13 10:26 | 只看该作者
点面结合,描述当下的地理与生活环境,表达出自我的深刻认知。
14#
发表于 2015-5-13 15:05 | 只看该作者
蒲公英花开时节,在踏春时节,对留守问题和农村问题,从感性到理性梳理,表达了对现实生活的思考和关注。拜读,问好!
15#
 楼主| 发表于 2015-5-13 15:10 | 只看该作者
木门长子 发表于 2015-5-12 10:42
长文,待细读,问好冉老师。

期待木门版主详评,指导!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小黑屋|Archiver|中财网站 ( 浙ICP备11029880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832 )

GMT+8, 2024-12-1 07:56 , Processed in 0.170122 second(s), 19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