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古苑茶客 于 2015-5-31 11:05 编辑
装 修
对门邻居刘先生家装修那会儿,我偶尔过去看看装修进度,水电工、瓦工等师傅相继进场,室内逐渐成型,窗明几净了。
忽一日,对门里吵了起来。我推门而进。见到我,刘先生一把拉住我说:“我们请这位兄弟评评理,你看地砖铺得像什么,这块高那块低的,砖与砖的衔接处都能刮鞋底泥了。”刘先生边说边用脚刮着地砖之间接缝。我也跟着用脚底刮了刮,确实不平。
“是你的地砖质量不好,不要怪我们师傅。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有好材料才能做出好工艺。”装潢公司监工振振有词地说。
这话确实很有道理,也许问题真的出在邻居这里。我了解到,装潢公司属于半承包形式,即板材、地砖、灯饰由邻居买,水泥沙子、割断墙砖、电线水管等由装潢公司负责购。
见监工不肯承认错误,邻居愣了会儿,说:“若按您说的‘有好材料才能做出好工艺’逻辑来推理,瓦工师傅手艺不差,那卫生间的隔断墙砌得不正,是不是也是材料质量不好呢?这些材料可都是贵公司提供的,难道贵公司用劣质材料胡弄我们主家?再说了,瓷砖商有言,铺砖时发现质量问题随时可调换,况且我在铺砖前已经向瓦工师傅交代了。瓦工怎么可以把有瑕疵的砖铺下去呢?这是明显不负责嘛。”没想到,邻居这一通话,让装潢公司监工一下子彻底无语。
看样子,工程接近尾声,邻居验收还真验出不少问题。看得出邻居那天真的很生气,待监工走后,他嘀咕出了一句惊人语:搞装修,请把自己先装修好再出来给别人装修。
这句话震撼了我,让我想到了现实中许多关于“自我装修”的现象。如“实力型装修”,即生意人有时为了能谈到生意,也会把自己装修一番,比如穿名牌开名车,以显示公司有“实力”。还有所谓的“文化型装修”。这类人自己不读书,或读书很少,却把家里装修得像教授家一样,以显示自己有文化。有个类似故事:一个年轻人,为了表示自己有文化,出门时总爱在中山装衣袋里挂四五支钢笔,结果人家以为他是修钢笔的。这是一则上世纪八十代的笑话故事。
装修,本义是一种对外表美的追求,就是把不好的、粗陋的外表覆盖掉,搞得漂亮些。这是好事。有句话,人靠衣服马靠鞍。
奇怪的是,现实让我们还能看到另一面,即乞讨者的“装修”恰好相反,是竭力“自黑”,如装病、说钱被偷、无钱上学、家人生绝症,甚至不惜说家人死了。总之,把自己“装”得很惨,目的以获取钱财。今年1月份,央视就揭秘了南京街头有个中年男人,天天头戴白孝巾,身穿孝服,抱着纸糊的骨灰盒,跪在闹市街讨钱。
这是两种截然相反的“自我装修”,一个示强,一个示弱。无论前者还是后者,在社会中都不少见。对于无道德底线的“欺骗型装修”,我们当持挞伐的态度。对于生意人的“实力型装修”,是要具体分析的,只要在相互交易过程中能够不欺骗、守信用,便无可厚非。
人行于世,为人、交友、做事,每一行为都彰显着一个人的内心道德世界。孔子有一句话说:“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信,是什么?即诚信。诚信,即对他人负责,没有欺骗,言必行,行必果。德国有句谚语:一两重的真诚,其值等于一吨重的聪明。大到社会,小到个人,诚信是灵魂。
邻居后来跟我聊天时感慨说,他对比了多家装潢公司,看了这个公司实力还不错,而他个人太忙,没工夫照顾,把房屋交给他们,就是信任他们的。出现这样的矛盾是他始料不及的。
基于信任,是合作的开始。若拿别人的信任当儿戏,结果坏的是自己的名声,砸的是自己的牌子,堵的是自己的路。现实中,因失信于他人而最终栽跟头的,并不少见。前车之辙,后车当以之为鉴。
人生需要装修,不能仅装修外表,更主要的是要装修好自己的灵魂。有一个诚信的灵魂,才能走得远。
[copyright][/copyrigh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