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标题: 若即若离的经典 [打印本页]

作者: 一孔    时间: 2015-6-1 15:03
标题: 若即若离的经典
本帖最后由 一孔 于 2015-6-2 08:45 编辑

  最近,“经典”这个经常在耳边晃荡,忽然产生一种经典原来距离自己很近的错觉。
  
  当然,这句话的意思绝不是在一不小心之间,自己做成了一件与经典有一丝一毫关联的事情,比如说了一句流传千古的话或者放了一个足以遗臭万年的屁,都没有。这句话的意思是,经典的推广普及运动已经延伸到偏僻的农村中小学,延伸到俺们身边,足见其超强的影响力。
  
  经典首先是面对的是老师。去年领导大约是执行什么文化战略,也不知怎么着,忽然从天而降每人发了一套六本《天天读经典》。五颜六色的封面,绝对的正版。价格自然不菲,好在自己不要掏钱,不要白不要。只是可怜我家两口子,一人一套,一共十二本,就那个狭小的书橱,看来是没地塞了。于是,就搁办公室吧,这是公家的书,还是放在公家的地方,既没有谋取公物的嫌疑,又省的往家里拿——必要时秀秀公正廉洁什么的,这很重要的。
  
  可我那并不宽敞的办公桌的也真够呛。总得有台电脑和一部电话吧;电话边上总得有个台历,倒不是记不得什么日期,而是这可以充当记事本记录工作内容;此外,总得搁个茶杯,放几分即将处理的文件,还有专业的材料必须要放一点(也不是装扮门脸儿,真没地放,每到年终,摊派的报刊杂志太多了,你一份都不能回绝的,那样很容易扣帽子的),此外,还得放个订书机、固体胶、水笔什么的,余下的空间只能放下两只手,还得伏在键盘上,倒也省事。
  
  其实,我还是一个烟民,后来单位不让抽了。没办法,烟灰缸再也不敢明目张胆地放在桌子上了——我可没说我在办公室里抽烟哟!
  
  现在,必须把六本经典放在最为显眼的位置。我看没看不要紧,一定要让进来的人知道我在看。
  
  所以洋洋洒洒六本经典搁在我手里宛如端庄典雅大家小姐进了皇宫,每天板着脸教育皇帝要勤政爱民保重身体什么的,她以为自已占理,头头是道。谁知皇帝老儿说,你烦不烦啊,一句话给她送冷宫去了。冷宫我倒是不敢送,可在我这儿它也就是一个摆设,表明自己的体制内身份和对经典的礼节性膜拜。
  
  我愿意把它供着,但就是不愿读它。其间既与本人懒惰有关,也来它较难伺候的原因。
  
  至于懒惰,我虽然够不上手不释卷,可每天也会翻个三五十页,一年也会读个几十本。在咱们这国家大约够得上平均数的。可这当中很少包括所谓经典,更多的是一些快餐式的杂志,温情的小说,还有性灵的小品杂文之类,谈不上什么选择,就是随手拿的结果。尽管书橱里卫兵似的站立的《四书五经》、《南华经》、《文选》什么的,可就在出手的最后一刹那,还是转移到其他上面了,几乎已成本能。
  
  可能因为它的耗时费力。几乎没有什么国学根基的我们,虽然像模像样地读了十几年书,可是我们是从“山石田土、大小多少”开张的,没有按照《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的路数来。真正接触古文至少得到初中,无非是选两篇寓言,找两个《古文观止》的段子,顺便摊上一些《诗经》《论语》什么的。再以后,几乎进入自学的范畴了,也就是摘两个句子,知道大概的意思,一来说话显得有文化,二来可以放在作文的最后一段,用作篇末点题的。
  
  后来,觉得总得学学这些东西吧,要不怎么着也对不住手里这张汉语言文学的本科文凭啊。现在路边的象棋摊上都能遇到了一个老头和你讲邵子神算,洗脚房里搓脚的妹子都能和你摆弄《易经》,每个人不是冯友兰就得是胡适之的做派,至于幼儿园小朋友背《论语》,高考学生用骈文写作就再正常不过了。在全民如此“热捧”经典得时候,别人问我是干什么的,我哆哆嗦嗦地不敢说,让人家猜,人家出于极度的礼貌,非常抬举地说出了两个职业:出租车司机或者杀猪匠。并无半点歧视这两个职业的问题,倒是赞佩人家的眼毒,原本,识文断字与我而言就是一个误会,而已。

        于是乎,那些经典继续安安静静地在那儿守株待我。
  
  不是俺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当下火热的经典热其实是一种躁动,是一种张扬于人前的显摆。算命的说两句邵雍那是利用;洗脚妹子和你谈易经表面自己懂乾坤八卦,穴位很准的;至于那些个孩子高考玩花,实际上是在刺激别人的眼球;一篇文章写下来全世界没几个人能看懂,这样的文章究竟有多少意义?当然,我们可以理解他是在表明自己的卓尔不群,自己要是真想吃这碗饭,那以后考这块的硕士博士再写也不迟啊!
  
  再者,高考毕竟是个大事,他这种近乎赌博般的写作,考虑过父母的感受吗?谁在供养他?
  
  某领导开会的时候,每次最后都以一句据说是经典的句子结束,每次都不一样。在我们折服他的博学之后,一打听,他这是刻意的,图的就是当时痛快,你第二次问他什么意思,他让你说人话!
  
  我也想装懂,可我装得很难受,而且装得非常不像。前两天,登记一小孩名字得时候,一个字我真写不出来,我完全可以用所谓的巧妙的方式来化险为夷,然而,我一脸苦相,做了个鬼脸,小孩马上过来帮我,我一点不觉得尴尬,小孩感觉也挺好。
  
  我与经典的几近绝缘想来是有些出租车司机与杀猪匠的宿命在其内,也就认了,天下好看好玩的东西那么多,为什么偏要抱着那些发黄的典籍呢?有些东西,不要说理解,其实就连疏通都有点难度,这个年纪的人,如果每天抱着一本字典读书,于别人而言值得赞佩,于我而言,就勉为其难了。
  
  于是,在我窄窄的书橱里,依然错落有致地放着不少所谓的经典,依然崭新如故。有时可以查查资料,有时也极少地看个三言五语。
  
  书搁在那儿,可我知道,它离我很远。我的自身感悟告诉我,对于古代典籍来讲,学习以及记忆最好的时候应该在青少年时期乃至更早,之后,除非是专业学者,否则是很难涉入的。当然,不排除极少数的喜好,兴趣这个东西毕竟魅力无穷,只要喜欢,干什么都轻松惬意,包括读经颂典。
  
  说到这儿,回过头说一个话题,什么叫经典。真不太好解释,“经”自然是地位崇高,比如《圣经》,《古兰经》还有大量的佛经。撂倒文学圈子里,好的诗词歌赋能够架得住时间推敲的慢慢就成“经”,诗书礼仪春秋,五本书原来各自都有名字,为了表述地位的崇高,原来的《诗》、《尚书》什么的名字就变了。还有《老子》变成了《道德经》,《庄子》变成了《南华经》,离骚变成了《离骚经》,金圣叹想把杜甫以及水浒什么的也变成经,结果当时没弄成,算是半身不遂。估计着人家觉得这玩意太好读了,有点亵渎吧。
  
  咱们的历史太长了,每个时代总得有些好东西。先秦散文、楚辞汉赋、三曹七子、山水田园、玄言志怪、隋唐传奇、唐诗宋词、元曲杂剧、明清小说,还有一堆的民国大师。按照传承程度以及文化价值来讲,都是经典。这些经典搁在一起,可谓汗牛充栋。
  
  搁在全球范围内,这只是很少的一部分,古希腊神话,印度的史诗,中世纪的但丁,日本的物语绯句,文艺复兴的辉煌,批判现实主义的绚烂,现代主义的纷繁。如今还有东欧的显赫以及拉美的崛起。也还都是经典,我们能染指多少?
  
  再者,这个词原本概念也很宽泛,所谓典自然是指书籍,“典”,大册子呗!然而,现在我们觉得能流传下去的都是经典,比如好的音乐、好的绘画、好的电影,甚至好的脚法好的灌篮都能算得上经典。我们又能涉及多少?
  
  为经典而经典,只能一辈子陷在海滩上,看着远方的贝壳,影影绰绰。
  
  自己切身的一个例子,某次在做一篇论文答辩的时候,一个学员选择了古代的读音问题。他选择是杜牧“远上寒山石径斜”,他以自己的理解,论述了“斜”的古音。老师没有驳斥,只是轻声说,“斜”的读音自然有争论,可是,你知道其他几个字当时读什么吗?不在一个架构以内,怎么能那样轻易作结论呢?我在一边汗毛倒竖,一股凉气贯穿全身。看来,我们只能作为票友偶尔清唱两句,愉悦身心,至于那里面的精髓只待学者们去研究吧!
  
  经典有时候是一种包袱,足以压弯我们并不强壮的腰身,让我们很难看清自己眼前的风景。
  
  所以,作为介于杀猪匠和出租车司机之间的我时常想,那个谁说的,“为我所用,拿来主义”这样的词语倒是很精辟的。既非专业学者——专业学者也不可能穷尽的,那就把他当做一本普通的书,想起来就看看,懒得看就不看。咱们不是古人,人家是靠这些经典混饭吃的,九本书读好之后,高官得坐、骏马得骑,毕生的时间对付九本书,连套完整的教辅资料都没有,工作量不大的。能否读好,其实吹点牛皮说,你行我也行。
  
  套用一个换算,之前我们说人家学富五车什么的。这个词语出现的时候纸张还没有发明,都是竹简或者木简。小马车装个五车,也就三四百万字的阅读量,大约相当于现在一般的初二的阅读量,没有必要那么瞠目结舌。况且,还不干别的,不要背英语,不要作辅助线,不要搞活动,也不需要没事列个队伍迎接领导外宾什么的。一心只读圣贤书,读好也似乎在清理之中。
  
  我知道,我这样讲,没准能让人把我拍死!但是,就像那个老外说的,你得誓死捍卫我说话的权力。
  
  不能厚古薄今的,我们很多时候厚古薄今是因为我们自己完全站在局外。比如,要求我们小孩子读大量的古今中外名著。说话的人真是站着讲话腰不疼,名著有多少,再者当真每本都适合吗?你自己读过吗?不是每本名著都适合孩子们的,时代不一样,国情不一样,对于心智尚未成熟的孩子来讲,很多东西不适合。古代的东西,是完全以儒家作为精神铺垫写的,国外的东西尤其是近现代离不开佛洛依德的理念,如果没有引导,孩子真不知咋办。二十四孝,到现代还能讲吗?什么卖身葬父,卧冰求鲤,知道就行了,而且得强调当时的大文化背景,什么林子里才能飞什么鸟儿。你如果囫囵吞枣似的偏偏把这些东西当做中华文明的精髓,就不对了。你愿意自己的孩子那样做吗?咱不能老忽悠别人,让人家成为傻子,给自己卖命。这既是儒家思想,更是帝王之术,咱们未来的孩子不能让人家卖了还得数钱的。至于,国外的典籍,我起先非常赞同小孩多读的观点,可我自己给孩子把关的时候,我真觉得不是每本书都能读的。西方人写东西基本上都是以自然人的角度来入手,每个人的七情六欲几乎成为至关重要的道理。道理上是对的,可是在传统教育背景长大的孩子,读起来真不适应,尤其是直白的情色描写,对于终极指标的困惑,幼小的孩子如何理解。
  
  最简单的例子,莫言的《丰乳肥臀》陈忠实的《白鹿原》都是好东西,以后也必然是经典,可小孩子看适合吗?
  
  经典可以读,不要那么早,也不要那么多,不在乎一时半会儿的。
  
  听说,高考可能要改革,语文要加分。加在哪儿?加在国学经典上,前面喊减负,后面加重那么多的阅读量,浩淼的文海当中,岂不把他们整死?
  
  教育主管部门积极地响应这个号召,回到一开始的那个话题。老师是免费赠送读本,要求俺们每天读(经典天天读!),孩子们也要读。哎哟,现在这个经典诵读活动如火如荼,很多学校当作特色来招摇,网上的视频以及信息什么的太多了。真有点文艺复兴的节奏,可事实上呢?无非是一种表演。最近俺们这儿也在比赛,几十个学校的孩子在比赛。一帮孩子选择了《水调歌头》,一只手举个酒杯在那儿高呼: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那么小的孩子,他能领略苏东坡的情怀吗?倒是整了个据说是宋朝的服装在那儿特别像演情景喜剧。
  
  内容都不理解,诵读有意义吗?倒是有的地方在那儿气宇轩昂地朗诵《少年中国说》,我觉得孩子多多少少是进去了。
  
  读死书只会遮蔽自己的视野,阻塞自己的思维。
  
  好在小孩们也没当真,就当一场秀,和我们桌上放的几本书性质一模一样。所以,经典这事儿,看起来离我们很近,其实,离我们很远很远。
  
  好在,大家都心知肚明,没有人当真,我较真也就纯属多余了。
  
  最近,看了几本闲书,比如热卖的那些畅销小说,都是很朴实的文字,很温暖的故事,原先我不太热衷,可经过不惑之年以后,忽然觉得,为什么需要那么复杂呢?为什么去啃那些如同嚼蜡的经典呢?一个个关乎梦想、希望与爱的简单的故事,同样能打动人,能走入人心。也许没有什么标签,可在我而言,它就是经典。
  
  很早以前,我就和人家打赌,说罗大佑的歌词一定会进教科书,我赢了。同样,我还赌过,方文山的歌词几乎颠覆了传统歌词的写法,定然是经典,我想我依然会赢。
  
  至于林夕,似乎已经登堂入室了。在我们埋头读“经典”的时候,不妨也抬一下头看看“今典”。要不然,我们大约只能永远跟着别人的屁股后面追,尽管,我们向来就是在别人后面追的。这样的结果是,我们总是觉得过去好,我们总是充满了回忆。
  
  最好的风景不一定总是在过去,也许就在你刚刚擦肩而过的那一刻。
  
  [copyright]版权[/copyright]


作者: 夏冰    时间: 2015-6-1 15:43
提!
作者: 水如空    时间: 2015-6-1 16:19
高中要把论语、老子、大学中庸都成为教材了,经典是离我们越来越近了,经典的精神是离我们越来越远了。
作者: 一孔    时间: 2015-6-1 16:22
水如空 发表于 2015-6-1 16:19
高中要把论语、老子、大学中庸都成为教材了,经典是离我们越来越近了,经典的精神是离我们越来越远了。

好在这几部都不是很长。
作者: 古苑茶客    时间: 2015-6-1 16:24
中国历史文化悠久,经典太多,我们只能学习经典中的经典。
作者: 一孔    时间: 2015-6-1 16:30
古苑茶客 发表于 2015-6-1 16:24
中国历史文化悠久,经典太多,我们只能学习经典中的经典。

经典的确很好,不能秀场。问候
作者: 时光安然    时间: 2015-6-1 16:41
我还准备再读读楚辞呢,虽然儿时就读过沧浪之水细,可以洗我的足。经孔版这么一说,觉得不读也还是可惜。
不为别的,因为不读经典不知经典之于生活之缺失,不读经典不知经典为吾生活之所用矣。我之前是吃尽不知经典之苦矣。昨天我还教导女儿说,看看经典吧,不然你跟之前老娘我一样有得苦头吃。
作者: 虞城传奇    时间: 2015-6-1 20:39
学生读什么并不是关键问题,这只是方法层面的问题;实质问题在于,读这些个东东能起到什么作用,我们究竟想要培养什么样的人!
其实作为教育具体执行者的老师也不清楚为什么要学生去读那些个所谓的“经典”,不清楚需要在孩子们青春岁月中播种什么,更不清楚我们应该期待着这些个投入能收获些什么。
所以,拾孔版牙慧略加蛇足:不论是经典或是今典,合乎需求才是我典!
作者: 夏冰    时间: 2015-6-1 20:45
虞城传奇 发表于 2015-6-1 20:39
学生读什么并不是关键问题,这只是方法层面的问题;实质问题在于,读这些个东东能起到什么作用,我们究竟想 ...

这个合乎自己,我同感。
作者: 梅边    时间: 2015-6-1 21:43
本帖最后由 梅边 于 2015-6-1 21:51 编辑
夏冰 发表于 2015-6-1 20:45
这个合乎自己,我同感。

回同感的夏冰老师!

复制不过来,看我回传奇的吧

作者: 梅边    时间: 2015-6-1 21:50
一孔老师,夏冰老师,传奇也是老师吧: 我可真服你们了。你们还那么爱好文学,爱写,都这样,可想而知那些只会写几个字的老师会怎样。向好的东西学习吧,再大的天才也要学习!
作者: 一孔    时间: 2015-6-1 23:02
我想梅边曲解了我乃至我们的意图。
作者: 虞城传奇    时间: 2015-6-2 07:08
一孔 发表于 2015-6-1 23:02
我想梅边曲解了我乃至我们的意图。

同感!
作者: 秋实    时间: 2015-6-2 07:46
俺打酱油的未敢妄评,听各位老师各抒已见,蛮有收获哩
话话,孔版的不少语言,却是绝对的经典嘛
作者: 一孔    时间: 2015-6-2 09:29
本帖最后由 一孔 于 2015-6-2 09:33 编辑

       无端地想起海瑞,中国历史上著名清官诤臣,自己五岁的女儿从仆人那里拿了一点食物。海瑞说,你要是我的女儿你就得饿死。于是,这个女儿就饿死了。这算什么?气节?变态!
   
      北大名宿辜鸿铭先生才高八斗,学贯中西,可就是一绝然的保皇派,头上始终悬着辫子。
   
      连王国维先生自沉昆明湖,多少有些为大清王朝殉葬的影子。
   

     所以,陈寅恪说:自由之思想,独立之精神。
   
     胡适之先生以三十岁不到的年纪积极推进白话文运动,单就这一点,在文化的推广普及上他的作用,他无可替代。
   
     有人说:错过了胡适,中国错过了一百年。
   
     我当然认为只是一家之言。
   
     但是,我想说,读书是为了明理的,教育是为了育人的。
   
      就像面对所有的东西,我们都应该融入自己的思考,多角度来面对,才能有了属于自己的痕迹,才能对自己有帮助。难不成变成现代肥皂剧:戏不够,爱情凑!好像在一个饱饮灾难,杀戮毗连的民族里,总是轻歌曼舞,总是温情脉脉。
  
      士大夫阶层是需要反省的,真正的文人政治辉煌的宋朝从来都是残缺的。天才的王安石与司马光陷入内斗,有几分为公权,有几分为私利?历史的枫叶轻轻拂过众多悲伤。让我们重数一下当时的那些才高八斗的文人:著名科学家沈括,李清照的老爹李格非、大宋丞相蔡京。这些人饱读诗书,才高八斗。但是,他们另外一个身份是:奸臣或者小人,而他们与王安石都有丝丝缕缕的联系,他们拖了王安石的后腿,他们拖了大宋的后腿。
   
     历史告诉我们,读什么书重要,读书为了什么更重要。
   
     我们的孩子需要读书,读经典,但是我们更要让他们珍爱生命,尊重他人,怀揣希望与梦想,知道爱,懂得慈悲,培养家国情怀,锤炼现代意识。
   
      以上算是对本文的一个补充吧!
   

作者: 夜莺    时间: 2015-6-2 10:19
一孔老师,请许我这么恭敬地叫你,读文感受,用这几个词来概括:情趣,意趣,见识,鲜活。最有一言蔽之,我做你的粉丝,请收下我,就此一拜!
作者: 夜莺    时间: 2015-6-2 10:21
虞城传奇 发表于 2015-6-1 20:39
学生读什么并不是关键问题,这只是方法层面的问题;实质问题在于,读这些个东东能起到什么作用,我们究竟想 ...

报告各位,小时我没读经典,只读过《红岩》
作者: 一孔    时间: 2015-6-2 10:41
夜莺 发表于 2015-6-2 10:19
一孔老师,请许我这么恭敬地叫你,读文感受,用这几个词来概括:情趣,意趣,见识,鲜活。最有一言蔽之,我 ...

夜莺说笑了。
作者: 夜莺    时间: 2015-6-2 10:43
一孔 发表于 2015-6-2 10:41
夜莺说笑了。

真的,俺当真的!来中财论坛不走了
作者: 一孔    时间: 2015-6-2 10:50
夜莺 发表于 2015-6-2 10:21
报告各位,小时我没读经典,只读过《红岩》

作为七十年代生人,我冷静地想过,在我们成长的历程中,究竟是哪些东西喂养过我们。我想至少有以下几样:顾城北岛的诗歌、路遥的现实主义小说,海子的透明,金庸的武侠,琼瑶的浪漫,罗大佑与崔健的反思,西北风对民族性的呼唤,世界和平日的感动,张艺谋陈凯歌的电影,陈丹青陈逸飞罗中立的绘画,还有中国足球的始终垫底,余纯顺的行走等等。这些都可以罗列为文化现象。这些大都也可以成为经典,让我们觉得自己并非空虚。当然,按照我们的习惯,可能得到几十年乃至几百年之后再让我们的后人得膜拜吧!
作者: 一孔    时间: 2015-6-2 10:52
一孔 发表于 2015-6-2 10:50
作为七十年代生人,我冷静地想过,在我们成长的历程中,究竟是哪些东西喂养过我们。我想至少有以下几样: ...

顺便说一句:《红岩》和《青春之歌》我都没有看完,而且我家小孔先生也不喜欢看《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因为他看到一则报道说,在前苏联知道奥斯塔诺夫斯基的人寥寥无几。他倒更知道古拉格群岛,他今年十四周岁。
作者: 虞城传奇    时间: 2015-6-2 11:09
一孔 发表于 2015-6-2 10:50
作为七十年代生人,我冷静地想过,在我们成长的历程中,究竟是哪些东西喂养过我们。我想至少有以下几样: ...

培养目标决定培养模式,培养模式决定培养成效。
教育专家不去研究根本问题,只顾着在细枝末节上打转,如此教育,当然只会成为一团乱麻。这不是教师不愿意弄清楚学生的培养标的,只是很多时候被大转盘带得晕头转向了而已。
也答梅边先生所提疑惑。
作者: 刘玉清    时间: 2015-6-2 12:41
经典的确是好东西,但是毕竟人的精力有限,所以,还是量力而行的好。问好,一孔老师。




欢迎光临 中财论坛 (http://bbs.zhongcai.com/)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