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1864|回复: 1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 整理、读书与谈艺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5-6-17 11:2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梁星钧 于 2015-6-17 11:31 编辑

整理、读书与谈艺
梁星钧


  近整理书籍时读到张艺谋与前妻肖华离婚的原因,是因为巩俐的出现,而巩俐的出现,又是因为成名并获国际大奖片《红高粱》。
  我在为肖华这样贤妻良母型的中国妇女叫屈的同时,又对巩俐这个影坛新星并《红高粱》首获世界大奖而好奇。
  
  肖华贤良和传统到啥程度?竟然容忍和理解丈夫张艺谋与巩俐的关系,在经一段冷战思考后竟摊牌说,容他看他和巩俐怎样,随老夫子在外面干什么,前提是只要他最后回家。如此之说,非肖华实力不够,委曲求全,实在是她太贤良、太传统、太恋旧情、太看重他们的小孩末末,实为一个贤淑女人的传统型无奈之举了。可是,即使如此,也没换回老夫子张艺谋冷静思考后的回心转意,他实在不甘于他们之间的平静生活了,他要点油盐味精和醋,要点辣,他需要巩俐这个中央戏剧学院表演系的辣妹子,尤她敢爱敢恨的性格,不仅为影片《红高粱》“我奶奶”的恰当人选,也确为张夫子平淡的生活之湖激起了生命的浪花,这让他激情迸发,艺术生命复活,并走向了极致和辉煌!
  
  巩俐说,她也喜红、白、蓝,甚至说,她非张老夫子不嫁!这于一个艺术老男人来说,简直是要命了!
  
  悲喜之剧就在这样的境遇里诞生。几家欢喜几家愁的事就顺理成章地如实发生。这事开始是多么地合理而不合法。西影厂的同事说,全影视厂的人都离婚了,你老夫子也不会离!中央戏剧学院的老师和领导对巩俐也进行了批评和严加限制,不允许她这么伤风败俗并当第三者。可是天意弄人,随着

  《红高粱》的一炮打响并走红,张巩成了成双入对,比翼双飞的情侣,这时,胜利不仅冲昏了他们的头脑,也消融了所有的俗见,在巨大的成功与荣誉面前,一切再不可能都变成了可能!这就是世界的法则,也是成功的法则。
  
  看到这里,我倒想看看,到底该片有啥魔力,把这样的事实定格化在人们的面前。
  
  如实说《红高粱》我以前看过。当年红的时候就看过。后来又看过。今天怀揣这样的目的和兴趣又看,当然不论获不获大奖,获奖是一回事,我的真实感受又是回事,只不过就获奖让我再多看了两部,一部是新近拍的《金陵十三钗》,一部是他当摄影师时拍的《一个和八个》,可以说,这些都莫不在重复和强化我对其艺术所概括起来的四个字。
  
  一字是“红”。即色彩艺术。张艺谋特别强调和注重这个。《红高粱》是彻头彻尾的红,是通天透地的红,当然也有少许蓝和白。有人说,“红”是高粱的色,是酒的色,是男人血性的红,是片尾抗击日本侵略者所流血的红,是片首结婚抬轿喜庆的红……这些说法都没错,是喜庆和血性。但我同时也想说,这暗含和寄寓的也有张巩个人的喜好,即他们缘遇并敢爱敢恨反叛传统道德而携手共进的“红”!什么最令人气壮和大胆,死都不怕,这无疑是一个“情”字或“爱”字!
  
  一字是“静”。静谧笼罩全片的基调。别看颠轿,酿酒,抗日的“热闹”,恰好反衬着全剧的静穆。老夫子的同乡贾平凹说,只有写得实才虚,这是艺术的辩证法。贾老乡教没教张老乡我不知道,但至少他们想到并运用到一起啦。张用几个“闹”的场景,几近极致,正好衬了全剧氛围之静。这样的静虚空,衬显着开掘和揭示人性,彰显生命的独特强劲而伟大的主题。这正是该片成功,走向世界的重要因素。
  
  一字是“大”。“大”就是大镜头,大制作。张艺谋学没学西式及好莱坞我不知,但他的点上大镜头功夫我是领略到了。不说他后来成功的系列大片,单凭我看的上述三部,近镜头,大特写,大场面比比皆是。我可以说,他不拉过程,忌冗长,用巧妙的画外音来连接,一笔带过,既交待,又缩短了琐碎的过程,也增强了剧情的真实感。他的定位就在这些大镜头大特写上。“细节是决定事物的成败”,“细节是艺术的生命”,老夫子运用得精到。就如开场的颠轿豪歌一节,将剧情一下就推向了高潮,更不肖说此歌及后面的插曲一直传唱,成了经久不息的“西北风”。这种“大”给我视角冲击是,永远定格,永远促人思考,永远是人性及生命的本色!
  
  最后一字是“粗”。我想说他带了点粗俗的,西北黄土的俗文化,但是淋漓尽致的,是痛彻心扉的。我以为,我们的文化一向被“流行化”,被“伪饰化”,为“伪高”和“伪雅”所遮蔽,有越来越假的嫌疑,总让人觉得有拔高和伪造的成份。当然他此俗有人批评过,却未必尽然。都知,中国文学极难获得世界大奖(幸好有莫言率先破局),尽说人家排斥政治因素也未必尽然,我们何不检省一下世界共同的普世价值呢?所谓的脱俗与崇高,我想也原自和站于普通的大地与泥土上,你不先融于世界文化的这块普及价值的泥土,你何以去脱俗和崇高?张艺谋及《红高粱》小说作者莫言等艺术家的尝试,我觉得是可歌可赞的。尽管其粗俗里有“臆造”,有“糟粕”,但有此胆识和勇气,我认为是可贵的。这并非说他们名气大,得了奖,即便如此,谁如此都一样。
  
  当然该片把张巩二人卷在了一起,不仅刮进了国际大奖的漩涡,也卷进了艺术极致生涯的明天。他俩灵肉的结合是必然的了。我甚至想,到底是艺术成全了他们,还是他们成全了艺术,这些很值人思考。
  
  看了片子我沉默了很久。把以前的观感一下连缀了起来,有了上面的几个字。当然这未必准确,也未必代表我的最终看法。意犹未足之际,我不得不追踪影片的小说家莫言,这个我熟悉而陌生的大作家。恰好我有本他的小说,是老婆从削价书摊买的,当时我看了眼丢一旁,此次正好排上了用场。
我想读书观艺就是这样。你纵横都尽量涉及,然后你的观感和认识才有可能通透和深化,你也才有真正的收获和幸福。
莫言这位老熟人我今算是真正开始读他了。他的小说精选集首篇就是《红高粱》。我在看小说的味与影片之间的异同。当然影片与小说非一回事,甚至连人名与故事及架构都可能重构,借影子抒发心中块垒是剧作家及大导演的本事,谁好谁劣我不评,我只说一句:好鸡才下好蛋,玉米绝擀不出白面条!
  
  我是从整理书籍读书至看影片谈艺,从好奇追踪到谈人,似绕了一大圈,这个事还没完,兴趣和震撼一直牵着我。我洗礼了自己一回,充实激荡和更新了自己一回。这事还将继续。
2#
发表于 2015-6-17 12:29 | 只看该作者
至少在那个时代,《红高粱》代表着我国电影的最高水准,近几十年来,虽然票房走好,真正能达到那个水准的也不见得有三五部。如果梁老师再解析一下《霸王别姬》一定也会精彩无比。问候梁老师!
3#
发表于 2015-6-17 14:13 | 只看该作者
嗯,先问好兄。欢迎你携佳作前来。
小说电影都看过,我更喜欢小说。
至于张巩那些事,属于小说电影之外的东西了。虽然连带着沾了人家的光。
4#
发表于 2015-6-17 17:39 | 只看该作者
好像张巩最终还是散了。但高梁红依旧……
5#
发表于 2015-6-17 19:48 | 只看该作者
当年,正因为《红高粱》得了金熊奖,也让莫言走出国门,走向了世界。
6#
 楼主| 发表于 2015-6-17 21:00 | 只看该作者
一孔 发表于 2015-6-17 12:29
至少在那个时代,《红高粱》代表着我国电影的最高水准,近几十年来,虽然票房走好,真正能达到那个水准的也 ...

好的,我记住了,一定读读你说的至少是这部影片。谢谢。
7#
发表于 2015-6-18 08:40 | 只看该作者
有自己独特的思考和见解!学习!
8#
 楼主| 发表于 2015-6-18 10:35 | 只看该作者
夏冰 发表于 2015-6-17 14:13
嗯,先问好兄。欢迎你携佳作前来。
小说电影都看过,我更喜欢小说。
至于张巩那些事,属于小说电影之外的 ...

谢点评鼓励。散文写到了一定时候,写写杂文,也是有意思的,以前多写,以文会友,乐事。
9#
 楼主| 发表于 2015-6-18 10:36 | 只看该作者
时光安然 发表于 2015-6-17 17:39
好像张巩最终还是散了。但高梁红依旧……

是的。同名小说我也看过,却感觉没电影直观。谢谢。
10#
 楼主| 发表于 2015-6-18 10:37 | 只看该作者
高迎春 发表于 2015-6-17 19:48
当年,正因为《红高粱》得了金熊奖,也让莫言走出国门,走向了世界。

是的。谢谢。在这里问好。
11#
 楼主| 发表于 2015-6-18 10:37 | 只看该作者
戈眉 发表于 2015-6-18 08:40
有自己独特的思考和见解!学习!

谢谢并问好。
12#
发表于 2015-6-18 12:15 | 只看该作者
梁老师的评论就是深刻到位。也看过红高梁,除了一片红,记住的不多了……
13#
发表于 2015-6-18 12:15 | 只看该作者
梁老师的评论就是深刻到位。也看过红高梁,除了一片红,记住的不多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小黑屋|Archiver|中财网站 ( 浙ICP备11029880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832 )

GMT+8, 2025-2-8 15:20 , Processed in 0.225649 second(s), 19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