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lvhq018 于 2015-8-14 11:03 编辑
采采芣苢,薄言采之。采采芣苢,薄言有之。 采采芣苢,薄言掇之。采采芣苢,薄言捋之。 采采芣苢,薄言袺之。采采芣苢,薄言襭之。
劳动的美好在于,通过劳动,不但可以维系人类的生存与发展,还可以创造出世界一切最美好的东西。正如李大钊所言:“我觉得人生求乐的方法,最好莫过于尊重劳动。一切乐境,都可由劳动得来,一切苦境,都可由劳动解脱。”
读《诗经》,我们不但能够窥探上古时期祖先的生活方式,还可以了解当时人们的思想情感倾向和价值观取向。《诗经》有三分之一的篇幅在表达婚恋,足以说明家庭作为社会的细胞的绝对重要性。在上古时期,家庭的最主要职能就是生育。《芣苢》就是众多表现当时人们生育观念的诗作之一。由于战争连年不断,加之维护本氏族延续发展的需要,多子多福就成为先秦时期最重要的生育观念,这不但是一种责任,也是当时人们的美好意愿。《毛诗序》中释《芣苢》言:“和平则妇人乐有子矣。”一个“乐”字,正好贴合了人们自觉自愿的生育行为。芣苢,俗称车前子,在山野、路旁、花圃、河边等地均有生长,极易成活,民间传“食之宜子”,这也正是《芣苢》所述一群妇女采车前子的原因。车前子食之宜子无科学依据,但这并不影响人们借物表达多子多福的美好期盼,就像现在民间仍然保留着拜观音祈求生子的习俗一样,只是先秦时期佛教尚未传入中国,人们只能用自己的土办法祈子罢了。车前子之所以成为人们祈求多子多福的物品,我分析原因有三:一是其分布极广,便于采集;二是其可以充饥,且有清热利尿、渗湿止泻、明目、祛痰之功效;三是其状隐喻深刻,车前子大叶匍匐于地,花茎从根叶中心拔地而起,穿出草丛,高而直立,籽密而多,其状极似中国父母躲在背后含辛菇苦、望子成龙的境态,籽密而多也正符合人们求得多子多福、子孙昌盛的心愿。
如果《芣苢》的意义仅限于此,那么它的价值就会大打折扣。我更愿意透过《芣苢》品劳动之美,正所谓说者无意听者有心。《芣苢》所反映的是一个欢快的劳动场面。这是战争的间隔期,没有了成千上万士兵的厮杀和践踏,没有了战马奔腾的铁蹄蹂躏,芣苢以其顽强的生命力丰收了!享受着短暂和平的人们心花怒发,他们又开始编织起自己美好的梦想,就像芣苢,只要有一丝机会,希望就会无穷地蔓延开来。那么,宣泄这种喜悦心情的最好方式莫过于行动,因为劳动才是创造一切美好的源泉。当人们的愿望得以统一时,他们的行动就会达到空前的一致,并且迸发出壮观的景象。这正是《芣苢》呈现给我们的劳动之美,它以强大的气势,冲击着我们的听觉和视觉:当一个人喊出高亢清脆悠长的“采芣苢喽——”时,就像一声集合的号角,一瞬间,所有的妇女纷纷走出家门,齐刷刷地涌入田间,和着整齐划一的节奏和韵律,进行着一场奔向美好未来的劳动。一个人领唱:“采采芣苢”,所有伴着动作人齐声相和:“采!采!”;“采采芣苢”,“有!有!”;“采采芣苢”,“掇!掇!”;“采采芣苢”,“捋!捋!”;“采采芣苢”,“袺!袺!”;“采采芣苢”,“襭!襭!”。无需多言,全诗六句,仅变动六字,韵律优美,节奏简明,却把采芣苢的全部过程表达得清楚而完整。每个人都享受了丰收的喜悦,她们把芣苢兜在衣襟里并且扎紧,她们兜住的,是希望。正如同有人说:生虽是艰难的事情,却总有许多快乐在这艰难之中。这也让人不由地想起那首歌:在希望的田野上。
主流理论家认为:原始歌谣起源于劳动,是中国文学的源头。《芣苢》应该可以成为这个理论的有力佐证。当然,相传出于黄帝时期的猎歌《弹歌》云:“断竹,续竹,飞土,逐宍。”虽更能证明,但尚无诗型。我们无法考证《芣苢》的具体年代,但我们可以认定它是最早的已经成型的最好的劳动诗歌。歌者也许并没有意识到她们所传递出的美感,她们只是在表达内心的欢乐,她们只是要发出她们的愿望,然而正如《尚书·虞书·舜典》所说:“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她们在言其志时,不经意间,却流淌出一段和声、一曲韵律、一支劳动号子,进而汇聚成一首优美的诗!怀揣着希望的劳动,又有什么疲劳可言呢?是的,你说这是一支妇女的劳动号子一点也不为过。现代的许多脍炙人口的甜歌正是从妇女的劳动号子演绎过来的。我儿时看见过人工打夯的场面,那么繁重的体力劳动在一声声雄浑整齐的劳动号子的伴奏下,变得优美而轻松,令人神往。难怪清人方玉润评价说:“读者试平心静气涵咏此诗,恍听田家妇女,三三五五,于平原旷野、风和日丽中,群歌互答,余音袅袅,若远若近,忽断忽续,不知其情之何以移,而神之何以旷。”
我在2015年6月有幸感受到了广西龙胜县的龙脊梯田插秧节壮观景象。成百上千的壮族、侗族、瑶族男男女女穿着艳丽的民族服装,蜿蜒在如链似带的广袤的山脊间,唱着山歌,伴着天籁般的节奏,优雅地插秧,就像一首流动的五线谱。我们看到的是人与自然的充分和谐,在感受着人在大自然中求生存的坚强意志和建设家园中所表现的智慧与力量的同时,我们也感受着劳动的震撼和美。成千上万的国内外摄影爱好者挤在路边,连续不停地拍着照,生怕落下一个细节。是啊,在工业化迅速膨胀的今天,一场如《芣苢》般的劳动场面,也变得如此珍贵和荡人心魄,也许不久,这样的劳动场面就会成为世界文化遗产。
我们刻意想记住的,不仅仅是劳动之美,应该还有劳动创造出的那些美好的事物,以及已经非常模糊的靠劳动造就的我们的祖先,和我们自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