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2485|回复: 13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 丽江:古桥沧桑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4-12-11 13:1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木祥


  我觉得,这是一座真正可以记录丽江历史的古桥。它遥远,偏僻,很少有人走近它,所以,在它的身边,我想到了“沧桑”这个词。只不过,很多的旅游爱好者,还是喜欢徒步走近它,并且喜欢上它记录下来的能够到达内心的东西。这种东西,只能用心去体会,无法真正说出来。说出来的东西,都是表面。

  古桥距丽江城40公里左右,有一座始建于1875年的古铁链桥横跨在金沙江上。古桥名叫“金龙桥”,距今己有120多年的历史。据《新编丽江风物志》介绍,金龙桥是我国桥面最宽、铁索最多的铁链桥。同时,金龙桥也是金沙江上现存最古老的一座铁链桥,处于“茶马古道”的要塞,具有十分重要的历史意义。

  金龙桥地处梓里行政村。梓里村原为永胜子土司管辖,叫子里。后又划归丽江木土司,又更名梓里。地名同是一个音,但用了一个木傍的梓字,意为木土司管辖。

  金龙桥东连永胜,西接丽江鹤庆,是过去四川内陆通往丽江西藏乃至印度尼泊尔的交通要塞,在丽江茶马古道中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据统计,在茶马古道活跃时期,每天从桥上走过的骡马都在四五百匹以上,多时达千匹,丽江古城的生活用品,有相当一部分是从这座古桥上运送。雍正《云南志》乃称:“金沙渡有三,上渡在(永北府)城西北一百五十里的梓里”。乾隆、光绪《丽江府志》以旧地名称金龙桥为“古井里渡”,并注“冬春用双木槽,夏秋用溜筒”渡江。从这些历史资料的记载说明,梓里为丽江永胜鹤庆三县的三角地带,滇、川、藏的交通咽喉,重要地理位置不言自明。

  关于金龙桥的历史,差不多云南所有的史志上均有记载。明万历年《云南通志》上载:“上江桥,在州治西150里。”《永北直隶厅志》说:金龙桥“在郡治西150里子里汛,西跨金沙江,为永郡通鹤庆、丽江要冲,计长28丈,宽9尺,系铁索18股,光绪二年(1876年)丙子,现援贵州提督鹤阳蒋宗汉炳堂捐资创修”。各个时期文人墨客关于金龙桥的文章诗赋更是多不胜数。《丽江文史资料》引唐代《笮桥赞》一诗来说明过梓里渡的险峻:“笮桥横空,相引一绳。人缀其上,如猱之缚。转贴如渊,如鸢之落。寻樟而上,如鱼之跃。顷刻不成,陨无底壑。”因此,梓里渡又曾一度称篾缆渡。关于建桥的历史,更有一传奇的记载。《新篡云南通志》引国史管传中有一记载,颇为传奇:“宗汉始居亲丧时,回酋马全保数过其家,强加以秩,宗汉阳许诺,夜间盗走官军营,及金沙江,追口四合,宗汉穷急,无以渡,指江水誓曰:苟天相吾,幸存活宗汉身,他日必灭此贼。忽一浮搓随流至,因得渡脱去,其臣贵仕,及出资造梓里桥江上,利便行旅,人至今称德云”。

  蒋宗汉修建金龙桥,是光绪二年(1876年)。贵州提督鹤阳蒋宗汉,为鹤庆辛屯乡人。当年,蒋宗汉投资十万,修建金龙桥。蒋宗汉修建金龙桥的动机,史籍上的记载颇为传奇,想必属于民间流传。我们现在从历史的角度来看蒋宗汉修桥的动机,肯定与当时人们过渡金沙江的艰难,两岸物质交流的困难等诸多因素有关。但蒋宗汉修建金龙桥的时间为清光绪年间,当时朝廷腐败动乱,而蒋宗汉修桥属私人出资,工程巨大,共历时五年,死工人48人,这不能不说明蒋氏建桥的决心。

  蒋宗汉建桥之时,交通十分困难。大桥所用链环,只能在丽江城内加工,然后用牲口驮到江边,再加工成铁链。桥共有链18根,每根链500个环,重约一吨。根据当时的条件,重一吨的铁链,如何一根根拉在江上,并使之平衡,实属奇迹。之后,金龙桥建成后七十年间,仍然是金沙江上游唯一的大桥,更堪称奇。根据史料记载,蒋宗汉修建金龙桥,有一定的偶然性,说蒋宗汉修桥是他曾在江边受阻,发誓而修。但修桥本身,也反映了两岸群众和丽江发展的需要。如果不是金龙桥对两岸的交流带来便利,就自己的恩怨而言,蒋宗汉的决心不会坚持到五年之久。

  金龙桥修建好以后,梓里不仅是丽江东境驿路交通的咽喉,也是历来兵家必争之地。历史上,这里曾上演了一场又一场毁桥、护桥的重大历史剧。在过去,丽江每逢有战事,都要派重兵来金龙桥把守。据载,临到战事将起,“每恃长江为要,此桥之旋修旋拆者非止一次”。1926年,维西镇守副使、丽江团练罗树昌在永胜起兵反唐继尧,兵败退回,便恃此桥死守。

  据《丽江文史资料》里记载,1929年夏,滇军军长张汝骥、胡若愚在与龙云的军阀混战中败退,张部溃走滇西,从鹤庆直奔金龙桥。龙云部卢汉率军追击,并命令鹤、丽两县速将梓里江桥炸毁以堵退路。鹤庆县长怕两军在鹤庆交战,怏及县内平民,便不予执行。丽江方面,县长接到电令后,马上召集会商此事。丽江知名人士方贞元、王竹淇都康慨陈词,说金龙桥为丽江交通要道,输送城乡物质的枢纽,一旦毁去,修复之日难料。此说得到和庚吉、周寇南等支持,终未毁桥,张部便渡桥退到永胜。其后,龙云部里应外合,击退张部江防,卢汉的兵部也过了梓里江桥,一直北进,到四川境内活捉了张汝骥,押回丽江枪决。

  战争结束后,卢汉从鹤庆电召两县县长并绅士会议,旨在查办拒绝执行毁桥人士。方贞元、王竹淇、和庚吉、周寇南等都在电文之上,要求到会。但诸君临危不惧,各带随从前往鹤庆赴会,更还有携带入殓衣物前往者,大有誓死如归之气。诸君到会后,当面向卢汉陈述金龙桥之重要,护桥为人心所向。卢汉听后,不愿为此事犯众,诸公才得于安然回丽江。此次诸君之行,成为保金龙桥的一段佳话,在丽江地区广为流传。

  一波未平,金龙桥的风波再起。此后,民国二十三年(1935年),正月初二,正值新春佳节。中午时分,江中突然起了恶风,金龙桥身摆动不止,十八根铁索断了十六根,仅剩西侧上下两股。后由省府补助,收取过渡费,募捐功德等方法重新修桥。时任丽江建设局长的赖耀彩(马帮出身)亲自跑资金,亲自到现场督促施工,于民国二十五年开工,二十六年竣工,同年进行了踩桥典礼。值得一提的是,1936年春,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经过前,国民党二路军总司令部布置滇西各县严加防守,永胜县长、滇军上校徐建佛招安地方武装,于沿江上下三百里重点堵防。后因红军觉得从金龙桥经过,有腹背受敌的危险,才另辟路线北上… …诸多事实说明,金龙古桥在丽江历史上的重要地位,它重要的文史价值也不言自明。

  金龙桥作为丽江重要的历史文物,近年来倍受国内外人士的关注。2000年,丽江七星国际越挑战赛的队员曾徒步跑过金龙桥,这就是一个很好的见证。人们来金龙桥上,仰望丽江茶马古道历史的苍桑。这天,我和朋友徐自良一起,顺金沙江而下,朝古桥走去。步行一个小时,到了梓里街下,只见一座古桥横跨江上,直通大江东西。到了桥上,望着金沙江水,望着古老的铁索桥,心里充满了苍桑之情。过去繁忙的茶马古道,现在山路上和江桥上行人稀少了,古老的铁链上也锈迹斑斑,桥面铺垫的木板多数已经腐朽。站在古江桥上,只能是遥想当年。那时候,过往的马帮连成了一条线,从桥上走过,马铃响,骡马嘶叫,人声鼎沸,黄土飞扬。过去的壮观景象和现在的宁静相比,场面简直是判若两样了啊。

  但是,过去的茶马古道虽己“闲置”,但到梓里参观金龙古桥的人却逐年增多。到金龙桥的人,除了欣赏古桥建筑的艺术美以外,人们看重的,还有让人挥之不去的“茶马古道”的历史。

注:文中所用史料引自《新编丽江风物志》、《丽江文史资料》、《永胜县志》等志书。

---------我谨保证我是此作品的作者,同意将此作品发表于中财论坛。并保证,在此之前不存在任何限制发表之情形,否则本人愿承担一切法律责任。谨授权浙江中财招商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全权负责本作品的发表和转载等相关事宜,未经浙江中财招商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授权,其他媒体一律不得转载。
2#
发表于 2004-12-11 13:34 | 只看该作者
问好木祥!好文章!
3#
发表于 2004-12-11 13:59 | 只看该作者
总是第二楼)
4#
发表于 2004-12-11 15:49 | 只看该作者
有空真要去丽江看看木祥,并请木祥领着去看一看这桥:))
5#
 楼主| 发表于 2004-12-11 19:22 | 只看该作者

问楼上三位好。

最初由 张乃光 发表
有空真要去丽江看看木祥,并请木祥领着去看一看这桥:))


谢谢阅读,欢迎到丽江来看看。
6#
发表于 2004-12-11 21:07 | 只看该作者

好文共赏

哈,我也去。
7#
发表于 2004-12-11 21:09 | 只看该作者
记住了,金龙桥,如能找到,肯定想起楼主在这篇文章里的介绍:)
问好
8#
发表于 2004-12-11 23:52 | 只看该作者
史料详实,学习了!我一定要到你们丽江来!
9#
发表于 2004-12-12 13:51 | 只看该作者
读完,有一个感觉:文化的底蕴非常深厚,看得出,木祥对那片土地的热爱和眷念是深厚的,刻骨铭心的。
10#
发表于 2004-12-12 19:06 | 只看该作者
有文化味!
学习了。
11#
发表于 2004-12-13 08:28 | 只看该作者
问木祥好!
好羡慕你生活在那美丽的地方,我到过丽江,但遗憾没到过你文章中所说的这座桥,下次有机会去的时侯一定去看看。
12#
发表于 2004-12-13 08:31 | 只看该作者
  好想有机会去看一看那美丽的丽江,看一看沧桑的古桥。
13#
发表于 2004-12-13 10:14 | 只看该作者
若有机会定要去看看这座桥。
14#
发表于 2004-12-13 18:38 | 只看该作者
看了此文,认识了金龙桥,也看到了作者为文的严谨,好,谢谢你。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管理员|小黑屋|Archiver|中财网站 ( 浙ICP备11029880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832 )

GMT+8, 2024-6-26 22:13 , Processed in 0.054619 second(s), 20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