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1750|回复: 7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 乡土快餐话豆皮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5-7-31 19:2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雨夜昙花 于 2016-8-18 03:57 编辑 <br /><br />
乡土快餐话豆皮
文/雪落梅花

  在湖北应城,如果你说没吃过豆皮,那你就不算是地道的应城人。我算不上一个地道的应城人,却一直对早年在乡村见识过的豆皮制作场景印象深刻。在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哪怕生活再苦,家里条件再差,寒冬腊月,家家户户还是会自家制作豆皮的。现在看来,那既是一个隆重的年节仪式,也是豆皮制作手艺的竞赛,更是乡邻之间一种分享快乐、交流情感的纽带。

  制作豆皮绝对可称得上是一个浩大的工程,浸米泡豆,抬磨搬柴,请师傅,找帮工,都得提前做好准备。制得多的人家在门前屋后寻一开阔场地,架锅起灶,拉开架式;制得少则就在自家厨房摆开战场。干活的场面很是动人。推磨、喂磨、舀浆、加柴、摊皮、切丝,大家有说有笑,分工协作,各个环节有条不紊,忙得热火朝天,大冬天里会热得脱了棉袄只穿单衣。最累的可能要算推磨,而最重要的岗位当然是摊皮的。用洗净的大蚌壳舀适量米浆,顺着烧热的锅沿均匀地旋一圈,然后用蚌壳在锅里麻利地一抹,锅中便均匀地敷了一层白浆,等米浆变干熟透,呈现半透明状,便可揭起,往筲箕上一扣,一张又薄又圆的豆皮就大功告成。豆皮做得好不好,全靠摊皮的功夫,好的豆皮要薄而均匀,焦而不糊。这是最体现技术的活儿,一般有专司其职的老手。

  孩子们则仿佛过年一般兴奋,在场院里穿梭奔跑,玩耍嬉闹,眼睛却不忘时不时溜一眼热气腾腾的灶台。主人家稍大点的孩子会被叫去添柴或给大人们倒茶。坐在灶门口的孩子,眼睛被燎起的火焰耀得晶亮,小脸儿被映得通红,也丝毫不会露出一点儿劳累与厌烦。所有孩子内心里,都揣着一半儿欣喜一半儿着急,期盼着豆皮快点儿出锅。看着它们一张张反扣在竹篾筲箕上,孩子们的玩耍就更显得心不在焉了,尖着耳朵只等着女主人的招唤。出锅的豆皮终于足够所有参与的人吃一顿了!女主人的呼唤刚一响起,孩子们便呼地一下围拢来。女主人笑吟吟地用手掌撑起一块热腾腾的豆皮,在豆皮上铺一层咸菜或抹一层豆酱,卷起来先递给帮工家的孩子,然后再递给自家的孩子。孩子们双手捧了豆皮卷,便欢天喜地地跑开,狼吞虎咽地享用盼望已久的美味去了。大人们这时才停下手中的活计,先放开肚皮填饱肚子再去干活。

  吃完这顿别样的晚餐,大人们继续先前的工作,孩子们则要承担女主人交待的任务,挨家挨户送豆皮,让乡亲们分享这新鲜的美味和劳动的快乐。这是乡俗中一个不成文的规矩,不知道从哪一家开始兴起,家家户户都照做不误。就在这一送一谢之间,邻里之间的感情进一步融洽,矛盾也就此化解。

  吃过豆皮及送完豆皮之后,孩子们都困乏了,各自东倒西歪倒在主人家的床上,进入甜美的梦乡。第二天醒来,白花花的细豆丝已摊放在竹席或簸箕上,只等着在阳光下晒得干透,贮存起来,充当这一个冬季的主粮。有了豆皮,一锅清水,几片青菜,一点咸菜,就可对付一餐,既方便快捷,又经济实用,还饱腹经饿。应城人的日子就在豆皮的陪伴下一天天走过来。

  如今,物质已得到极大丰富,豆皮却依然是城乡居民餐桌上的常见食物。特别是随着城市生活节奏的加快,乡土风味浓郁的豆皮越来越受到城市居民的喜爱,可算是一种中式乡土快餐吧。只是现在很少自己动手做的,要吃就在市场上买,不必再大动干戈了。

  市场上的应城豆皮以三结豆皮最为出名。“三结”是应城市三合镇的一个乡村,据说豆皮的制作最初就是从这里开始。三结豆皮迄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相传在明末清初之时,有陈、祝、程三姓之人,相继迁徙至应城以东20多华里的无名之处定居。这三姓家长都讲义气,学着三国里刘、关、张“桃园三结义”之举,盟香结为金兰之好。此地也由此定名为“三结村”。这三姓人中,有一人曾经是明皇宫里的御厨,清军入主中原后,他乘隙逃离皇宫辗转到了这里。他发现这里盛产的稻米软糯爽口,又兼盛产绿豆、小麦等杂粮。他便细细琢磨,以稻米为主料,配以黄豆或绿豆,制成了所谓的豆皮。因味道鲜美,食用方便,容易存放,收益也高,三结村人便家家仿效,行销于市,并取名为“三结豆皮”,盛传不衰。

  虽然制作方法大同小异,但三结豆皮以“皮薄、丝细、均匀、色浓、耐煮、味长”的风味特色,成为应城人喜爱的传统食品和纯天然绿色食品,名声也远播省内外。1998年,三结豆皮在孝感市建市五周年新产品展示会上首次亮相,就被评为特等奖。同年12月,在武汉第四届中国国际食品博览会暨武汉首届农副产品交易会上,又荣获“消费者满意奖”和“湖北省市场信得过产品”荣誉称号。

  三结豆皮的吃法也较一般豆皮为多,煮、炒、蒸都别具风味。一般是煮食,先用清水将干豆丝冲洗干净,待水烧开后下锅煮软,添入青菜及所需佐料,即可食用。煮熟的豆皮不糙不腻,而且营养丰富,易于消化,老少皆易。冬天里,三五好友或一家亲朋相聚,其乐融融,煮一锅豆皮,在汤里加上新鲜瘦肉或腊肉、鸡蛋之类,就着两三碟咸菜、卤菜、花生米等,即可大快朵颐,再冷的冬天,一大碗热气腾腾的豆皮,呼拉拉连汤吃个底朝天,保管大家伙全身发热,周身舒泰,一点都不输酒店大餐。炒食则是将干豆丝用温水浸泡至软,沥干,入油锅翻炒,佐以大蒜、豆芽等佐料等即可食用。亦可蒸食,将干豆丝用温水浸泡至软后,控干水分,拌上调味品,或作蒸肉蒸鱼的垫底料,或单独装入蒸笼,蒸上一二十分钟,这样蒸出来的风味豆皮,软而劲道,油而不腻,是饮酒前填肚护胃的绝佳美味。

  时至今日,三结村民为满足市场需要,成立了应城市三结豆皮食品有限公司,合股专司制作和经营三结豆皮。他们精心设计礼品盒包装,在特色、精制上下功夫,精选优质大米,配以豆子、玉米、粟米、蔬菜等辅料,不添加任何防腐剂、添加剂、色素、味素等化学物质,以独到的火功、烙功、刀功、晾功等传统工艺,制成白豆皮、绿豆皮、黄豆皮等三个系列六个品种,在武汉、上海、郑州、哈尔滨、乌鲁木齐、香港等地广受欢迎,需求量不断攀升。

  现在,逢年过节后返程的汽车上、火车上,看到大包小包的豆皮被带往四面八方,你就知道,那都是些应城人。应城人走到哪里,都会把豆皮带到那里。豆皮已成为最能体现应城人乡土情结的承载之物。将传统工艺与时代需求有机结合,融入乡土文化与时尚元素,三结豆皮这种“乡土快餐”不仅赢得了市场,更凝聚了在外打拼的应城人的恋乡情怀。

  


2#
发表于 2015-7-31 19:41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雨夜昙花 于 2016-8-18 03:57 编辑 <br /><br />家乡的风味,游子心头的牵挂。无论你在哪里,那份浓香都会追随你。一种风味,承载着一个地方的文化和民情,让人难忘。问好

3#
发表于 2015-8-1 08:53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雨夜昙花 于 2016-8-18 03:57 编辑 <br /><br />文章不错,细而不繁,关于豆皮的制法,周围发生的故事都写得明白。
食物讲究“色、香、味”俱全,文章的“色”,对其形态、颜色做了简单描写。味道仅以介绍的“软而劲道”一笔带过,香则没有写。色和味只在介绍中提及,没有吃时的口感、观感、嗅觉的描绘,色香味俱无。
文章更多介绍了豆皮的制作方法、产地和人事,以介绍为主。
连销售情况都写了,有点推广的意识。文学性不强。
问好~

4#
发表于 2015-8-1 09:03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雨夜昙花 于 2016-8-18 03:57 编辑 <br /><br />再补:虽然作者内心很注重乡土,也大力介绍、宣传和推广,写了很多乡土豆皮的人事,但是商业意识过于昭彰了。
无礼冒犯还望见谅,诸事欠妥,糖葫芦告罪~

5#
发表于 2015-8-1 22:19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雨夜昙花 于 2016-8-18 03:58 编辑 <br /><br />传统写法,传统题材,有创新有想法最好。

6#
发表于 2015-8-3 01:44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雨夜昙花 于 2016-8-18 03:58 编辑 <br /><br />制作工艺描写细致,这点很是赞赏。要是能强化乡土情结更好。

7#
发表于 2015-8-3 07:05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雨夜昙花 于 2016-8-18 03:58 编辑 <br /><br />令人垂涎的美食。

8#
发表于 2015-8-5 14:38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雨夜昙花 于 2016-8-18 03:58 编辑 <br /><br />一个城市和豆皮有关的饮食文化,讲究细节,彰显地域情怀。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小黑屋|Archiver|中财网站 ( 浙ICP备11029880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832 )

GMT+8, 2024-11-28 04:39 , Processed in 0.046532 second(s), 19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