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1905|回复: 1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 【我读《石上柏》】之《褐色的陶》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5-8-10 12:5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高迎春 于 2015-8-11 10:23 编辑

     【我读《石上柏》】之《褐色的陶》      高迎春


  散文《褐色的陶》,是云南永胜县作家陈洪金在2004年写的。开篇切入,开门见山,文字简洁:沐浴在滇西北明亮的阳光里,我怀念着一种陶,褐色的陶。文章开头就紧扣主题,点名与题目有关的人或物,并在字里行间出现标题中关键字眼,这样的正起法入题快,节省篇幅,也符合读者心理。

  散文展开,陈洪金用的是“蛛网伸展式结构法”。这种结构,是立体结构,开始点出网心,然后围绕它向四周伸展,纵横交织,里外穿梭,愈来愈多。就像顽童滚雪球,开初培一个小小雪核,滚动起来,越滚越大,逐渐滚成一个大雪球。这种布局,不受时间空间限制,而是以作者的情感为总绳,任情思奔涌,想象升腾,使得立意愈来愈鲜明,显示出一种疏密错综,浓淡相宜的网状结构之美。首先,陈洪金将目光,聚焦在城里吉庆路卖陶器的门市。这里的陶罐,从大到如缸,小到如拳,各色各样,应有尽有。陶罐们闪着釉光,端庄古雅。选陶罐的人,就怕陶罐有暗璺,敲击陶罐壁,听到清脆而响亮的声音,方把一颗虚心落实。历经千年的陶罐,既是现代装饰品,也是食用炊具,至今人们仍在使用呢。

  而后,陈洪金将目光,转向通往远方的茶马古道上。马帮的铃声,叮叮咚咚,脆响在高山与峡谷之间。马背上,是丰富的物资,茶叶、粮食、铁器、食盐、棉布、香料、玉石,来来往往,养活了滇西数以万计的沿途村庄。褐色的陶罐,是马帮不可或缺的炊具。路途上,将三块石头一摆,就成了一个简易火塘。陶罐里放入水、猪油、小米、茶叶,火焰烧烤着陶罐,袅袅的雾气里,弥漫起焦米的浓香,茶叶的苦香。赶马的人在茶水中,根据自己的口味,或加盐,或加糖,或加酒,喝下去,散风驱寒,旅途的劳顿,立马就烟消云散了。陈洪金的目光,由身边的陶罐市场,转向千年茶马古道,目光的穿越,无疑一下子就拓宽了散文结构。

  陶罐,属于低值易耗品,一不小心,它就会粉身碎骨。所以,褐色陶罐,旧的去了,新的又来,不知不觉就红火了制陶业。在滇西北的永胜县,有一个叫三友的村庄,就烧造这种褐色的陶罐。将紫红色的胶泥,放在水里搅拌,沉淀,摔打,制匹,成型,晾晒,而后放入窑中煅烧。一批又一批的陶罐,由此走向四面八方。村中的孩子,刚刚睁开眼睛,就看到了冒着热气的陶罐。伴随而来的,是氤氲在空气里的熟食的香味。弥漫这香味的村庄,会因此显得宁静而安详。陈洪金,自小就熟悉了陶罐,褐色的陶罐,闪动柔润的釉光,犹如他的父亲一般朴实。陶罐里的茶水,里面有父亲的味道,里面有母亲的味道。喝一口,陈洪金感觉,是一种滋润,百花芬芳。

  陈洪金小的时候,曾经承担送茶的角色。在陶罐里烧好茶水,倒入白瓷茶杯,送给在石榴树下乘凉的爷爷。陈洪金捧着茶杯,小心翼翼,生怕泼了茶水,生怕摔了茶杯。作为回馈,爷爷总是在水杯里留一些茶水,留一坨未化的红糖,让陈洪金品尝。或许,因了这茶水的甜蜜,所以陈洪金深切记得,向晚的夏风,轻轻柔柔;落地的榴花,红红艳艳。春耕农忙的时候,人们在农田里忙碌。送茶水的任务,自然也落在了陈洪金身上。母亲用陶罐煮好茶水,用大一些的口缸盛了,由陈洪金带到田间。喝着浓浓的茶水,劳累渐渐消失,稻子渐渐长高。稻穗深垂,米粒晶莹;豆苗如浪,荚果摇铃。陈洪金回忆少年送茶水的经历,一幕一幕,富有画面感。

  褐色的陶,让陈洪金与家乡难于割舍。每每偶见陶罐,就会打开思乡的心结,想起故去的母亲,想起健在的父亲。因为,有一种爱,在褐色的陶罐口沿闪光;有一种爱,深深种在心里。所以,在散文最后,陈洪金称呼:朴素的陶罐,褐色的陶罐,我的兄弟!终于,褐色的陶罐,由实质性器物,向拟人化转化。一声兄弟相称,语音绕梁,久久回荡,让人思绪万千!散文当有了生命之味,才会充满艺术之味。当人的能量完成了升华,意志的力量转化为精神的力量,她就像一束耀眼的光亮,辉耀照亮了生活本身。陈洪金用“蛛网伸展式结构法”,策马驰骋,文思泉涌,让褐色的陶,在读者心中立体起来,丰满起来。读完之后,深感意犹未尽;读完之后,倍感神清气爽!

                                                                                               2015年8月10日写于迎春堂


通联:山东省宁津县开瑞社区二号楼三单元101室    高迎春       邮编:253400




作者简介:陈洪金,男,1972年出生,云南永胜县人,中国作协会员。著有散文集《灵魂的地址》《乡村:忧伤的河流与屋檐》《母土》等。

褐色陶罐:


2#
发表于 2015-8-10 15:00 | 只看该作者
抓住要点,析之精短。
简练之评。
3#
发表于 2015-8-10 15:03 | 只看该作者
简洁、准确、中肯。:学习高版美评,
4#
 楼主| 发表于 2015-8-10 20:59 | 只看该作者
梁星钧 发表于 2015-8-10 15:00
抓住要点,析之精短。
简练之评。

评论短篇散文,长篇大论也难,只能就事论事矣!
5#
发表于 2015-8-10 21:57 | 只看该作者
高老师的评论从作品和作者的写作源口入笔,翔实的点评起到了读作品时候的抛砖引玉之作用,也是对作品的一种彻底的审美价值的评估!
6#
发表于 2015-8-11 09:57 | 只看该作者
散文展开,陈洪金用的是“蛛网伸展式结构法”。这种结构,是立体结构,开始点出网心,然后围绕它向四周伸展,纵横交织,里外穿梭,愈来愈多。就像顽童滚雪球,开初培一个小小雪核,滚动起来,越滚越大,逐渐滚成一个大雪球。
                                ——对陈洪金的散文结构描述的很形象。
7#
发表于 2015-8-11 10:03 | 只看该作者
《褐色的陶》这篇散文,我也在《石上柏》一书中读过,但没有太多的思考。今天,我读了高老师的评论,再回味原文,又有了更新的体认。高老师的解读,让我很受益。问好。
8#
 楼主| 发表于 2015-8-11 14:19 | 只看该作者
雨兰 发表于 2015-8-10 15:03
简洁、准确、中肯。:学习高版美评,

谢谢阅读支持!
9#
 楼主| 发表于 2015-8-11 14:20 | 只看该作者
曹国魂 发表于 2015-8-10 21:57
高老师的评论从作品和作者的写作源口入笔,翔实的点评起到了读作品时候的抛砖引玉之作用,也是对作品的一种 ...

谢谢阅读留言。问好!
10#
 楼主| 发表于 2015-8-11 14:21 | 只看该作者
王克楠 发表于 2015-8-11 09:57
散文展开,陈洪金用的是“蛛网伸展式结构法”。这种结构,是立体结构,开始点出网心,然后围绕它向四周伸展 ...

这只是散文结构里的一种,散文基本结构有近四十种呢。
11#
 楼主| 发表于 2015-8-11 14:23 | 只看该作者
刘彦林 发表于 2015-8-11 10:03
《褐色的陶》这篇散文,我也在《石上柏》一书中读过,但没有太多的思考。今天,我读了高老师的评论,再回味 ...

这一篇,位列《石上柏》封面之上,应该是百里挑一的好作品了。
12#
发表于 2015-8-11 16:19 | 只看该作者
由一篇评论,认识了一篇好文和一位优秀作家。
评论简洁而不乏精彩。拜读学习,问好高斑竹。
13#
 楼主| 发表于 2015-8-12 09:45 | 只看该作者
清风舞雪 发表于 2015-8-11 16:19
由一篇评论,认识了一篇好文和一位优秀作家。
评论简洁而不乏精彩。拜读学习,问好高斑竹。

谢谢阅读和问候!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管理员|小黑屋|Archiver|中财网站 ( 浙ICP备11029880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832 )

GMT+8, 2024-9-27 21:46 , Processed in 0.051013 second(s), 19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