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3453|回复: 6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 谈谈关于“胯下之辱”的杂七杂八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5-4-6 18:4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一) 胯下之辱

  韩信是中国历史上公认的军事大家,不过他的“背水之战”“明修栈道,暗渡陈仓”这样精彩的战例肯定没有他受“胯下之辱”这馊事耳熟能详。“胯下之辱”因其故事趣味性强,又有励志的现实教育意义被广泛流传。《史记》里对“胯下之辱”描述的非常精简生动:

  淮阴屠中少年有侮信者,曰:“若虽长大,好带刀剑,中情怯耳。”众辱之曰:“信能死,刺我;不能死,出我胯下。”於是信孰视之,俛出胯下,蒲伏。一市人皆笑信,以为怯。

  这则故事虽短,背后隐含的信息却让我很费了一番脑子。首先这则事件发生的朝代,看样子应该是是在秦朝统一中国之前,因为故事中韩信“好带刀剑”,文中又说“信能死,刺我”,显然韩信当时是佩带着剑的。秦朝有律法明令严禁民间私藏武器,秦始皇统一全国后,采取一系列措施的以加强对帝国的统治,其中非常重要的一条就是没收天下武器铸成“十二金人”,韩信若佩带着刀剑走秦朝的大街上,其嚣张程度无异于现在有人扛着AK-47“冲锋枪”逛大街,太惊世骇俗,这是“暴秦”绝对不允许的,所以这则故事不会是发生在秦朝。然而,韩信生年不详,史学界认为韩信在幼年时即生活在秦朝的统治之下,若韩信的年龄果真如史学界所推论的那样,《史记》中的故事就不会发生了。如果这个故事确实存在,应该有两种情形:一,韩信的年龄比我们推论的要大6岁左右,即“胯下之辱”事件发生时,楚国还未被秦朝消灭;二,如果故事确实发生在秦朝,那么韩信当时肯定没有佩带刀剑,那么故事的一些细节就要改变了。关于韩信的年龄问题,专业性太强,劳动量太大,此处我只提出质疑,待史学专家考证,这里只分析一下韩信没有佩带刀剑的可能性:

  (1)《史记》记载,韩信功成名就回到封地后,曾找到当年侮辱他的屠户让他当了个中尉,虽然是以德报怨,其中却颇有几分扬眉吐气后的耀武扬威,然后当然免不了对手下诸将相叙述事情当年的经过。虽然当时知道这则故事的人不少,但从淮阴侯本人口中说出来,更有权威性的,所以《史记》记载的这则故事很可能是传自于韩信之口的版本,那么这个故事很可能被韩信美化修改了。

  (2)韩信为人很自负(也确实有这资格),像樊哙这种连项羽都称为“壮士”的人他也不放在眼里,不屑与之为伍,当年韩信还落魄时,这种自负就会为他招来麻烦,有几个屠户就看不惯他,要杀杀他的锐气,要挟韩信“出我胯下”。此时,因为是在秦朝,韩信根本不可能佩带刀剑,“信能死,刺我”这话也就无从说起了。分析到这里,问题出来了,韩信当时是没有能力(没有刀剑)杀了那个屠户的,他很可能是被屠户揍了一顿后强制“出胯下”,而不是韩信自己说的“杀之无名,故忍而就於此”。

  因为这事儿太丢人,所以韩信功成名就后就篡改了其中某些情节,去掉了其中的被迫性,代之为“杀之无名,故忍而就於此”。如果故事是这样的,那“胯下之辱”这个成语的内涵就要大大改变了。

  这只是猜测,是对“胯下之辱”事件的真实性提出质疑,所谓猜测就没有权威性,何况我在上文提出的韩信的年龄问题也还没解决。下边所提到“胯下之辱”还是依照《史记》中记载情形。


(二) 胯下之辱和杨志卖刀

  中国人是讲究“士可杀不可辱”(自中原人民被蒙元满清奴役有奴性后,再说这话分量就大打折扣了),“是可忍孰不可忍”莫过于“胯下之辱”了。“出我胯下”有两曾侮辱的涵义:一,君子跪天地,跪父母,跪君上,跪是一种尊敬和臣服的表现;二,胯下是新陈代谢产生的腌臜物排泄处所,出对方胯下即承认自己是对方的腌臜物。所以“胯下”是中国人最忌讳的一个部位。比如,凡晾晒过裤子的竿子,行人也要绕道而过绝不钻行其下;前些日看过一则新闻,说是一个巨型的西裤广告牌引起某市市民的公愤,原因是市民走在广告下总感觉受了“胯下之辱”。可想而知,韩信当年面对要么拔剑杀人要么钻人胯下这个两难问题时,思想斗争是何其激烈。依韩信连樊哙都看不起的性格,钻人胯下的艰难程度又比常人难出几分。

  韩信之后1300年,梁山泊好汉杨志也遇到了同样的问题--到底杀不杀泼皮牛二?很明显,杨志卖刀的情节,是施耐庵改自韩信“胯下之辱”的故事,不知施耐庵是否蓄意要借杨志之手替韩信出那口“鸟气”,《水浒》中杨志只退让了几步就之后,就“一时性起,望牛二颡根上搠个着,扑地倒了。杨志赶入去,把牛二胸脯上又连搠了两刀,血流满地,死在地上。”此段写的畅快淋漓,大快人心。杨志毕竟是杨志!

  写到这里,我也“一时性起”,做一个好玩的游戏,把韩信替换到杨志杀牛二的情景:韩信一时性起,望屠户颡根上搠个着,扑地倒了。韩信赶入去,把屠户胸脯上又连搠了两刀,血流满地,死在地上。

  爽则爽矣,然而却太不符合韩信的性格。也可以说,面对要么死,要么钻人裤裆的两难选择时,依韩信的性格,必选后者,而不会像杨志那样“一时性起”。韩信虽然自负,性格中却有隐忍阴柔的一面,这点从《淮阴侯列传》里的许多情节都能看出来。

  蒯通几次游说韩信造反,而韩信瞻前顾后不能决断,就是他性格中的隐忍阴柔在作怪。《淮阴侯列传》里记载,项羽兵败后,其手下大将锺离眛四处躲藏最后投奔老朋友韩信,韩信却为了取信刘邦逼死了锺离眛。当年秦国追杀魏齐,虞卿放弃宰相之位与魏齐一起逃亡,虞卿高义被人千古传诵;面临几乎同样一个问题,韩信就远不如虞卿厚道,所以锺离眛临死时大骂韩信“公非长者”。所谓“公非长者”,也是韩信在面对关乎生死这样重大问题时,隐忍阴柔的一面发挥到极至的缘故,对利益理智的权衡压过了感情的冲动。其实韩信这种理智也是“汉初三杰”所共有的优点。

  《高祖本纪》记载,刘邦本是个小流氓,于才于德都没有多少建树,能当上皇帝的原因少不了当初起义时众人的推让:

  萧、曹等皆文吏,自爱,恐事不就,後秦种族其家,尽让刘季。诸父老皆曰:“平生所闻刘季诸珍怪,当贵,且卜筮之,莫如刘季最吉。”於是刘季数让。众莫敢为,乃立季为沛公。

  由此可见,萧何、曹参在起事时都比刘邦有资格,但他们太过理智,瞻前顾后,怕起义失败后被屠灭全族,“莫敢为”,只让胆子大的刘邦沾了个龙头老大的便宜。可想而知,如果韩信当时在场,也不敢挑这个大梁。这也是为什么历史很多皇帝本身才能并不见得多么优秀,而手下却有一大批能臣的原因;忍“胯下之辱”是能臣们必须的素质,忍人所不能忍,虑人所不能虑,凡事先立于不败之地。


(三) 胯下之辱和成王败寇

  “胯下之辱”事件几乎终结了韩信的政治生命。军队是论资排辈的地方,无论是项梁项羽的军队或是梁山泊的“草寇”,“是骡子是马”没时间和你遛,你先讲你都干过什么好事。杨志上梁山入伙时,怒杀牛二的勇气就成了很重要的一项政治资本;虽然韩信在“胯下之辱”事件中的表现“大勇若怯”,非真英雄所不能为也,可项羽凭什么认为你韩信是因“大勇若怯”才钻人裤裆的呢?项羽只给韩信下了个“胯下小儿”的评价,勉强赏给了个郎中的官职。郎中即侍卫,韩信在这个位置上一干两年,虽频繁借助侍卫的身份为项羽出谋划策,可项羽又怎会听信“胯下小儿”的计策。后来韩信投奔刘邦,也不过得了个“连敖”的职位,并不比郎中高,还在这个位子上犯法差点给夏侯婴给斩了,《淮阴侯列传》记载:

  坐法当斩,其辈十三人皆已斩,次至信,信乃仰视,適见滕公,曰:“上不欲就天下乎?何为斩壮士!”滕公奇其言,壮其貌,释而不斩。与语,大说之。

  从此韩信的命运开始扭转,最后杀了常把“胯下小儿”挂在嘴边的项羽,彻底洗刷了“胯下之辱”的耻辱,重新改写了“胯下之辱”的涵义。

  不得不感叹历史就这么巧,十四个人犯法,斩了十三个,最后才轮到韩信。假如顺序稍微改变一下,或者夏侯婴再铁面无私点,那就没有后来的淮阴候了,“胯下之辱”这词的涵义很可能就是变成形容一个人懦弱的成语。可是,历史是不容假设的,所以白居易写诗感叹道:

  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未篡时。假使当年身便死,一生真伪复谁知?

  当人成名立万以后,往日做过的馊事烂事就成了证明这他异于常人的证据,而且那些事做的越馊越烂,人才尤显伟大。所以爱因斯坦少年时近乎白痴地去学母鸡孵鸡蛋,就成了日后他天才智商的证据,韩信落魄时受市井屠夫的“胯下之辱”,越发卓显其胸怀大志了。这就是放之四海皆准的“成王败寇”逻辑。成则事事都美,败则一切休提!


  星期二 2005年4月5日


---------我谨保证我是此作品的作者,同意将此作品发表于中财论坛。并保证,在此之前不存在任何限制发表之情形,否则本人愿承担一切法律责任。谨授权浙江中财招商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全权负责本作品的发表和转载等相关事宜,未经浙江中财招商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授权,其他媒体一律不得转载。
2#
发表于 2005-4-6 19:40 | 只看该作者
学了不少的相关知识~~
3#
发表于 2005-4-7 16:56 | 只看该作者
看来这篇文章楼主花了一些精力查证史实,辛苦了:))

感觉谈史过多,评论太少,呵呵~~
4#
发表于 2005-4-9 19:52 | 只看该作者
散了一些,个人感觉。
5#
发表于 2005-4-10 02:07 | 只看该作者
呵呵!难得一刀考究出这些东西。
6#
发表于 2005-4-10 23:59 | 只看该作者
辱在无能
而不在形式
7#
发表于 2005-4-11 12:55 | 只看该作者
长了散了,若集中一点来论述会有力得多,而且也省事。
但总体来看花了不少精力也写得很不错。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小黑屋|Archiver|中财网站 ( 浙ICP备11029880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832 )

GMT+8, 2024-12-3 01:53 , Processed in 0.092922 second(s), 20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