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3661|回复: 19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 一棵树与另一棵树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5-4-25 13:4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一棵树与另一棵树  □陈元武

          【壹】        一棵树与另一棵树

 
  在吉山村里,我碰到许多树,正在长出新叶,我几乎分不清一棵树与另一棵树的区别。我走过那座因为年久失修而吱吱作响的木桥时,我不知道应该更注意哪一棵树。榆树成排占据着河岸边的所有空地,绿叶婆娑,绿得迷乱,叶子刚长出一个来月,已经看不清光裸了一个冬于的树枝了,包括那些空旷的鸟巢。不知道那些鸟们何时归来,或者,它们已经永远放弃了旧巢,另觅新枝去了。柞树、月桂、杨柳以及一些叫不上名的灌木杂竹,让我们眼前绿意飘拂,像一团雾一样裹住了我们,我们几乎无法平静自己的心情,在这样的季节,人一定会被这样的树、风、绿色弄得心猿意马的,不知所措。溪流淙淙,从桥下流过的水里,有桃花瓣,有红的、白的、深红的、杏黄的。我想,这桥一定也复活了,它想和我们交谈,于是就咯吱咯吱地响。湿漉漉的苔藓让我们脚底打滑,我们不忍心踩踏那鲜活的绿苔,战战兢兢地走过木桥,还是留下了一溜横七竖八的脚印,苍苔上沾着泥星,被压实的地方一片狼藉,浸出绿色的汁液来,我们的鞋底上染上了苔藓的血迹,我们惶惶不安。

  一路小心,想尽量避开地上鲜嫩的草芽,我们的蹑着脚步,可还是有草芽折断的脆响,心疼得很。我们站在一片竹林边缘,不敢往里走,嫩出水的草到处蔓芜着,褐色的竹笋冒出尖为,正四下探着周围的动静,砉砉的拔节声似乎可以听见,笋箨一片片剥落,像花瓣一样四下散开,里是象牙色,外边的褐色绒毛像某些动物的皮毛一样。我想到了一个禅的故事――《五元灯会》里说一个学道的弟子问禅师怀让,何为禅?禅师指竹下笋出,是为禅也。弟子一见,不知何意,再问,禅师说:笋脱衣也。这个意象很有意思,笋欲出,必脱箨而后挺秀。五欲皆去,禅自然就来了。所以说禅是内心,内心是禅,去执而万物皆活矣。一棵树与另一棵树在禅里是没有多大区别的,在内心里也是没有多大区别的,皆为生,为春而生,树遇春而发长,是自然现象,所以,树同此机,万叶齐发,郁然如内心花放,自然而生的风景,是最为动人的。我不敢再踩踏过去了,恐扼杀了一片生机。

        【貳】        茶在杯子外

  在这个季节里最想做的事之一就是泡一壶春茶。煮一壶泉水,听山水之响,是一快也。泉自山上来,清洌而秀,含山岳之气,含地脉之灵,山泉为石之涎液,融雾、风、雨及草木之蕴,和而为泉,溢而出,润于石,故以山泉煎茶为最佳。茶生在山之绝顶,沐风雨霜雪、四时之雾,汲日月精华,茶为木之嘉者,冲和能润人中气、集精神,解百病之灾。喜欢饮茶,非为附庸风雅,实贪茶中真味,喜泉石之味、嘉木之芳香。茶养气,扶精神。《茶经》中说茶为百草之先,为药中至圣,非妄语。

  茶自山上采得,入沸泉中,化释而五味出。茶叶在水中舒展如花开放,是为一美,茶汁出如叶色,清而绿,黄如金或红酽如琥珀,茶性清味,能解五厄之火,是为茶之一功。山上红石烂而为壤,色如紫芝者为最,出佳茗,叶厚如蚕壳,油而润,枝壮而味沉如蜜,青壤者下之,再之为砂砾壤,而铁观音出于高山之末,多为岩石之地,少土壤,唯风与露多,茶滋味清如岩,形如铁而沉。山上多竹,多松,多泽兰,多沆瀣之雾。茶不杂尘烟之味,嗅如兰香如醴。好茶养心,养气。茶能使人静,烹茶时,不可食肥腻腥骚之物,宜静听壶中泉响,噌噌淙淙如岩上泉下,注入深潭,有金铁之音,有松间风啸、霜雪敲竹之妙响。再则探得茶叶出,入壶中,如云卷云舒之态,茶叶开放,旋转,飞舞,似有精灵。

  一日与佛友在永安北门外龟山云岩寺品茶,是满月之夜,月出而寺静。取寺后山井之水烹于陶铫中,少倾,水开,铫砰然作响。茶为寺后山上新摘春片,茶入壶中,注沸水,茶叶滚动于壶中,月光皎洁,若隐若现。倾茶水入盅中,水声泠泠,声清;茶香四溢。寺外浮流河水静流,一溪月色如画。寺僧智永与比丘尼云空俱在,言茶之味,智永说并无茶味,唯有泉声,我初愕然不解,智永说,茶实在杯外,茶在中心。如月在天上,不在浮流江中一样。
  
        【參】        三界石外

  那日,登吉山崇福寺后山,遇一石,铭:三界石外,无落款,不知是僧人所刻或是俗家居士所为。三界石外,是何世界?应是五蕴皆空之境吧。此山不高,约数百米,路上行人不多,唯树、草、花与鸟音。三两人行在道上,风忽来,树声哗然如潮,叶落缤纷,似置身于空灵之境。

  山上多石,多芒箕,多蒲苇,多射干与香嗅之草,不识其名,风中闻花香。一路有黄色小花如云织般缠绕于脚步之侧,似黄花而小。遇一采药人,问之,不识,郁郁然采而闻之,无香,唯色极炫目,弃之,友莲子言此草可治风痹,然有小毒,似瓦松类,又似石莲。我戏言莫非此即是三界石外之花?佛家语真花无香、真水无味。细小之物而能璨然于道旁,胜似山上众树,实是介中一奇,物小而集之则大,信有此说。

  山上有垒石台,初视若危崖欲倾,势极险峻,人或敢近之,独无人敢行之最突处,下临绝境,四周无一物可依。山风呼呼而至,石若撼动,心惊而胆战,几欲丧魂失色。然而,我见石沿有草若萱兰,披拂若绶带,泰然自若,毫无危危欲坠之感。据寺僧言,数十年前,寺中一哑僧,时常来此台上饲山上之鸟,立于台边而如在平地,鸟来则抛食,鸟飞接之。数十年如此不懈。一日,雨后方晴,僧立此台,见身后佛光现,五色炫然,僧言善哉,此三界石也,吾已至三界石外矣,言讫而坐寂。初视,台上若有蒲团之印,石玄色,光洁无尘。



---------我谨保证我是此作品的作者,同意将此作品发表于中财论坛。并保证,在此之前不存在任何限制发表之情形,否则本人愿承担一切法律责任。谨授权浙江中财招商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全权负责本作品的发表和转载等相关事宜,未经浙江中财招商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授权,其他媒体一律不得转载。
2#
发表于 2005-4-25 13:59 | 只看该作者
  呵呵  茶在杯子外   好有诗意   颇有禅意  很具灵意的题目,美!怎一个美字了得~~~~  :))

  元武的古文功底尤好,令我羡慕 :)) 难道君果真与佛有缘乎? 想你那天给我看的一个小图   那花尚在否?  嘎嘎~~~~  :))
3#
 楼主| 发表于 2005-4-25 14:04 | 只看该作者
最初由 巴陵 发表
  呵呵  茶在杯子外   好有诗意   颇有禅意  很具灵意的题目,美!怎一个美字了得~~~~  :))

  元武的古文功底尤好,令我羡慕 :)) 难道君果真与佛有缘乎? 想你那天给我看的一个小...



人人皆与禅有缘,禅在内心,花四处皆现。尚在,尚在。
4#
发表于 2005-4-25 14:06 | 只看该作者
禅是内心,内心是禅,去执而万物皆活矣。
5#
发表于 2005-4-25 14:19 | 只看该作者
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好文!
6#
 楼主| 发表于 2005-4-25 17:27 | 只看该作者
多谢楼上各位。握手!
7#
发表于 2005-4-25 17:48 | 只看该作者
大有古风!深合吾意,欣赏!
8#
发表于 2005-4-25 18:06 | 只看该作者

问好!!

        【貳】 茶在杯子外

  在这个季节里最想做的事之一就是泡一壶春茶。煮一壶泉水,听山水之响,是一快也。泉自山上来,清洌而秀,含山岳之气,含地脉之灵,山泉为石之涎液,融雾、风、雨及草木之蕴,和而为泉,溢而出,润于石,故以山泉煎茶为最佳。茶生在山之绝顶,沐风雨霜雪、四时之雾,汲日月精华,茶为木之嘉者,冲和能润人中气、集精神,解百病之灾。喜欢饮茶,非为附庸风雅,实贪茶中真味,喜泉石之味、嘉木之芳香。茶养气,扶精神。《茶经》中说茶为百草之先,为药中至圣,非妄语。

  茶自山上采得,入沸泉中,化释而五味出。茶叶在水中舒展如花开放,是为一美,茶汁出如叶色,清而绿,黄如金或红酽如琥珀,茶性清味,能解五厄之火,是为茶之一功。山上红石烂而为壤,色如紫芝者为最,出佳茗,叶厚如蚕壳,油而润,枝壮而味沉如蜜,青壤者下之,再之为砂砾壤,而铁观音出于高山之末,多为岩石之地,少土壤,唯风与露多,茶滋味清如岩,形如铁而沉。山上多竹,多松,多泽兰,多沆瀣之雾。茶不杂尘烟之味,嗅如兰香如醴。好茶养心,养气。茶能使人静,烹茶时,不可食肥腻腥骚之物,宜静听壶中泉响,噌噌淙淙如岩上泉下,注入深潭,有金铁之音,有松间风啸、霜雪敲竹之妙响。再则探得茶叶出,入壶中,如云卷云舒之态,茶叶开放,旋转,飞舞,似有精灵。

  一日与佛友在永安北门外龟山云岩寺品茶,是满月之夜,月出而寺静。取寺后山井之水烹于陶铫中,少倾,水开,铫砰然作响。茶为寺后山上新摘春片,茶入壶中,注沸水,茶叶滚动于壶中,月光皎洁,若隐若现。倾茶水入盅中,水声泠泠,声清;茶香四溢。寺外浮流河水静流,一溪月色如画。寺僧智永与比丘尼云空俱在,言茶之味,智永说并无茶味,唯有泉声,我初愕然不解,智永说,茶实在杯外,茶在中心。如月在天上,不在浮流江中一样。
  
        【參】 三界石外

  那日,登吉山崇福寺后山,遇一石,铭:三界石外,无落款,不知是僧人所刻或是俗家居士所为。三界石外,是何世界?应是五蕴皆空之境吧。此山不高,约数百米,路上行人不多,唯树、草、花与鸟音。三两人行在道上,风忽来,树声哗然如潮,叶落缤纷,似置身于空灵之境。

  山上多石,多芒箕,多蒲苇,多射干与香嗅之草,不识其名,风中闻花香。一路有黄色小花如云织般缠绕于脚步之侧,似黄花而小。遇一采药人,问之,不识,郁郁然采而闻之,无香,唯色极炫目,弃之,友莲子言此草可治风痹,然有小毒,似瓦松类,又似石莲。我戏言莫非此即是三界石外之花?佛家语真花无香、真水无味。细小之物而能璨然于道旁,胜似山上众树,实是介中一奇,物小而集之则大,信有此说。

  山上有垒石台,初视若危崖欲倾,势极险峻,人或敢近之,独无人敢行之最突处,下临绝境,四周无一物可依。山风呼呼而至,石若撼动,心惊而胆战,几欲丧魂失色。然而,我见石沿有草若萱兰,披拂若绶带,泰然自若,毫无危危欲坠之感。据寺僧言,数十年前,寺中一哑僧,时常来此台上饲山上之鸟,立于台边而如在平地,鸟来则抛食,鸟飞接之。数十年如此不懈。一日,雨后方晴,僧立此台,见身后佛光现,五色炫然,僧言善哉,此三界石也,吾已至三界石外矣,言讫而坐寂。初视,台上若有蒲团之印,石玄色,光洁无尘。


版主之文得古文之形、之神、之妙、之境界!实属难得,拜读、学习、收藏了!!
9#
发表于 2005-4-25 19:10 | 只看该作者
【肆】品味其中滋味)
10#
发表于 2005-4-25 19:16 | 只看该作者
语言通透,意境深远
11#
发表于 2005-4-25 20:13 | 只看该作者
最喜欢后面二段,有禅意
12#
发表于 2005-4-25 20:23 | 只看该作者
山上有垒石台,初视若危崖欲倾,势极险峻,人或敢近之,独无人敢行之最突处,下临绝境,四周无一物可依。山风呼呼而至,石若撼动,心惊而胆战,几欲丧魂失色。然而,我见石沿有草若萱兰,披拂若绶带,泰然自若,毫无危危欲坠之感。据寺僧言,数十年前,寺中一哑僧,时常来此台上饲山上之鸟,立于台边而如在平地,鸟来则抛食,鸟飞接之。数十年如此不懈。一日,雨后方晴,僧立此台,见身后佛光现,五色炫然,僧言善哉,此三界石也,吾已至三界石外矣,言讫而坐寂。初视,台上若有蒲团之印,石玄色,光洁无尘。

收藏了,好文章!
13#
发表于 2005-4-25 22:06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原创] 一棵树与另一棵树       

最初由 陈元武 发表
        一棵树与另一棵树  □陈元武

          【壹】        一棵树与另一棵树

 
  在吉山村里,我碰到许多树,正在长出新叶,我几乎分不清一棵树与另一棵树的区别。我走过那座因为年久失?..


确实是好文章。
14#
发表于 2005-4-26 06:26 | 只看该作者
元武好文章。
15#
 楼主| 发表于 2005-4-26 07:12 | 只看该作者
再谢楼上各位朋友,多多指教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小黑屋|Archiver|中财网站 ( 浙ICP备11029880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832 )

GMT+8, 2025-2-21 03:24 , Processed in 0.129995 second(s), 20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