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李华新 于 2016-1-8 21:28 编辑
每一粒米的潜力需要孤独着释放和酿造 李华新 大师说,每一个人都有他的潜力,就如每一粒米都有它的潜力一样。 有人问:米有什么潜力呢? 大师回答:大家看过酿酒吗?酿酒师把米蒸熟,再把蒸熟的米放进缸里,然后把缸密封起来,让米与外界隔绝,隔绝外界的喧嚣与繁华。一段时间后,缸里那质朴的米便酿成了醇香的酒。这时,几元钱一斤的米开始成为几十元甚至上千元的酒,这就是米的潜力。 这似乎是一个有些禅意的故事,这样的故事,使得我不得不去考虑自己是否是和这一粒米有无关系。 对于一粒米的感觉,其实是否具有禅意,这其实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对于这一粒的感觉,是否到位。
一粒米本身并无什么可以创造奇异的功能,但是众多的一粒米组成为一堆米,成为一斗米、一石米的时候,那么米酒的的确确成为生活中无法缺少的东西。而且米的价值它就是用来果腹的。这样的米的作用一点也不比那些用来酿酒的米少了些许价值,它的原生态的作用就是让人果腹,不会使你饿肚子。 这样的米无法产生禅意,也无需赋予它禅意和哲理的思考。可是一旦进入深加工的序列,这些米,这一粒米,就会发生巨大的变化。
米的潜力,让人非常惊异。因为,这一粒不是孤立的,那些作用于这一粒粒米背后的,将会永远是它与周围世界的融合之后的魅力再现。
大师依旧是在用着一粒米来作为它的哲理道具,或是禅意就在这一粒米之中。大师下面的话,很直接地道出了米的潜力。“米的潜力是怎样形成的呢?就是从它隔绝外界的喧嚣与繁华开始,是黑暗、孤独、寂寞、沉静“酿”成的,每一个人潜力的挖掘和开发,也是如此。 ”
说到这里想到了大师级的饶宗颐先生,所说的学术孤独,因为只有甘心孤独,而且是愿意孤独着,才会有所造就。世上有很多创辟的人都是在孤独中产生出来的。做学问要养成孤独的习惯。因为只有心静下来才能投身于学问之中。
自然了即使再决定聪明的饶宗颐先生不是如此的孤独,那么他也不会有如此旷世瞩目的学问成就,而这里除了他的绝顶聪明之外,那么他会“酿”出如此丰厚积淀如此之深的著作等身的成就吗?!
其实,饶宗颐也是一粒米,也是有着发酵酿造过程的,而做学问的孤独,也是和那一粒粒米的遭遇何其相似啊!
(济南 李华新) ![](static/image/common/copyright.pn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