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4347|回复: 24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 得书琐记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3-4-2 15:5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以我所局限的公立大学图书馆外,早有知晓民间堪比大学图书馆的两座闻名中国读书界的书斋——“六场绝缘斋”和“反动居”。据说,两书斋有如丰饶的藏书金矿,几万余藏书富集了中国新文学珍稀书刊之所有资料。两书斋的主人便是赫赫有名的藏书泰斗龚明德先生和学界翘楚冉云飞老师。天降机缘,蒙我亲历走家串户的读之途径和剑客兄弟的美意,有幸陆续得两位老师亦是淘书大家的签名赠书,于我所读之精神领域,真是备受眷顾与鼓舞。说来话长,清楚记得“认识”冉兄,是因为他在1996年《书屋》某期发表的一篇《告密小史》,我那时候对《书屋》有一种特别的感情,几乎不会漏掉一篇我所喜欢的历史佳作,其它杂志大抵不入我青眼。我对《告密小史》所及历史资料的掌握和恰当的运用佩服得五体投地,这些年来,正因这篇“小史”而不懈地在场外跟踪冉兄的作文。除了剑客兄弟几番美意,《给你爱的人以自由》便是近日所得冉兄的签名本外,我还在亚马逊购了冉兄的其它学术著作。近期所得书缘不特如此,翻开2月所得龚明德先生与台湾蔡登山先生合作的中文繁体本《昨日书香——新文学考据与版本叙说》,遂见张阿泉老师和青年学者眉睫所作的代序。于我,想起之前翻阅的在马逊订来眉睫的《文学史上的失踪者》,更是增加了几分亲切感。我对青年才俊眉睫的关注,恰于其所著有关废名等民国学人考,用钟叔河先生的话说,眉睫关心的首先是他黄梅本土和本姓作家,这亦是我特别关注眉睫学术论衡的一个客观原因。恰彼时我私下正怀揣浓厚的民国情结,很是认真地核对曾因姓氏之故,作冯文炳(废名)和冯至两位五四学人的一点小回顾,烂笔头拙有《何以废名》和《冯至“秋日”》之小感。更为让我深感文字奇缘的是,张阿泉给龚先生的序尾,引用了法国书画家高更的《诺阿,诺阿——芳香的土地》,是以证明《昨日书香》之日久弥新。这里不能不提的是,毛姆叔叔的《月亮和六便士》写的真棒,将高更在大溪地的故事惟妙惟肖地呈给读者,与《诺阿,诺阿——芳香的土地》互相辉映。诺阿,是塔希提岛上的毛利人语言,意识是“好香”。张阿泉给龚先生《昨日书香》的序以芳香评语。令我惊叹的是,我每翻及此书,兼或书页中荣藏贺宏亮先生题韩愈《渚亭》:“自有人知处,那无步往踪。莫教安四壁,面面看芙蓉。”诗之书法大观,那书墨沁人心脾的芳香便扑面缭绕,冥冥中,配合我尚且为高更写过的一篇随笔《现在,真香》,令我久久萦怀,神思飞扬。

  早春2月,我在空间拓展了意大利亚米契斯著的《爱的教育》序(夏丏尊),缘于我读龚明德先生《昨日书香》之开篇:《爱的教育》在中国。这篇文章并夏老的序,我仔细地读了两遍,深深感染它所带来的感动。诚如夏老于序中所言:“这书给我以卢梭《爱弥儿》、裴斯泰洛齐《醉人之妻》以上的感动。我在四年前始得此书的日译本,记得曾流了泪三日夜读毕,就是后来在翻译或随便阅读时,还深深地感到刺激,不觉眼睛润湿。这不是悲哀的眼泪,乃是惭愧和感激的眼泪。”然后,我复见龚明德先生辛苦多年对《爱的教育》出版优劣的严谨考证,再有眉睫“含着眼泪”以见龚明德先生所介绍的诸如野夫、章衣萍、何植三等一批民国“文学史上的失踪者”。登时,我对他们的学术努力肃然起敬了!我感怀《爱的教育》几十年来在中国大陆的沉浮,不特如此,尤其深得教育家夏老的直面教育:“这不是一般认为的‘儿童读物’,应该视为成人、儿童都应该阅读的‘普通读物’;特别地敢介绍给与儿童有直接关系的父母教师们,叫大家流些惭愧或感激之泪。”我身为母亲,即便刚刚懂得这样一种亲子之爱,师生之情,朋友之谊,乡国之感,社会之同情和由此构成的理想的世界之“爱的教育”,实乃为时该不算晚,尽管我的女儿即将成家立业,而况,我有信心将这种“爱的教育”补给发扬给下一代。

  正沉浸在龚明德先生《昨日书香》之开篇《爱的教育》在中国的感动中,冉兄《给你爱的人以自由》如期而来,两书对教育理念的拳拳爱心,让我不得不迷信一种读的机缘巧合,我能这么轻松地投入到冉兄爱的“自由”之中,不能不说有《爱的教育》这个良好的铺垫。我大抵用了一天左右的时间,漏液读毕冉兄的书。感动他几封给女儿的信里所诠释的深情细腻的爱。我在他几次提及“陌上花开,可缓缓归矣”的句子里,突然反省我对女儿投身大学生活之初时的勒令,我明确警告她,大学期间不准谈恋爱!没错,我就是现今许多为人父母者所受有缺陷的教育者之一员,法律意识之淡薄让我在这本书面前自觉形秽。冉兄涉猎之广,读书之快,作文之勤,藏书之多,在国内学人中甚是屈指可数,他对于中国的教育问题之屡屡心得,正源于其一份对祖国“未来”之柔软爱心,我们在他为教育而执着的行动中,感概夏丏尊前辈《爱的教育》之复活,在他不辞辛苦一篇篇出炉的教育理念著作中,正所谓日拱一卒,功不唐捐。

  我特别需要记录的是,冉兄在本书辑三“伤心的教育”栏里有篇《选择的幸福》。我在这篇文章里多得的教育源于这个章节里提到谢泳、丁东等选编的“中学生人文读本”系列。在民国读本里,特别是关系西南联大的温故,我头选谢泳的读本,诚如冉兄说谢泳在言辞和思想上深得胡适一脉;而丁东所编《人与自然》里所选譬如苇岸《现代城市的孩子》并非其本人的上乘之作,却堂皇入选(一段时间,我很是崇拜苇岸关于自然植物的散文。现在想想,我的这种崇拜多少有点人死为大的思维在里面。)又,冉兄所推荐书目之《教书与读书》里,对王小波、林达以及张承志、梁晓声等作家的高判立下,两相对比,委实让我出一身冷汗。我没记错,当年亦是为上架的《中学生读物》点评过系列散文,我应该很是以赞扬的口吻评价了张承志和梁晓声两位草原、知青作家的两篇作品。果然,读书可以是习惯,而选择读什么书和什么人的作品则是智慧。不然,如冉兄提醒之成了“被别人卖了还替人家数钱的人”,则若让人贻笑大方是小事,世界观的扭曲则是大事。

  我曾读到过一篇极好的文章,登在1988年《读书》某期杂志上,题目是《我们这一代人的怕和爱》。文章从帕乌斯托夫斯基的散文集《金蔷薇》,谈到了俄国人精神生活中对于爱、苦难和上帝的理解,读后令人难以忘怀。现在,这本以此为名的增订并本帕乌斯托夫斯基的散文集《金蔷薇》就在我的案上,采取联合阅读的态度,我读它们有数日之久,于宗教的角度领会稍有困难,但我唯其还是推荐给朋友刘小枫这本集子。以我之愚见,以过去所读《燃灯者》《寻找家园》《一滴泪》以及刘再复的《走向人生深处》后,《我们这一代人的怕和爱》正可参与回顾进俄罗斯几多文学巨匠的精神指代,如作者的刘小枫说,宗教,对于大多数中国人来讲,是异质的。惟其如此,但我是觉得一个人的精神救赎有时必须在自己的努力下才能完成。我们要怀着感恩的心情活着,要意识到自己是“自由”的——诚如我感恩《昨日书香》,感恩《爱的教育》,感恩《给你爱的人以自由》。我写完这篇小字,正我给母亲刚刚烧过三期。母亲以老师和妈妈的双重身份伴我成长,母亲的去世,对我的精神是个很大的打击,我谨以此篇纪念母亲对我爱的教育,愿母亲安息。(2013.3.31)

  ---------我谨保证我是此作品的作者,同意将此作品发表于中财论坛。并保证,在此之前不存在任何限制发表之情形,否则本人愿承担一切法律责任。谨授权中财招商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全权负责本作品的发表和转载等相关事宜,未经中财招商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授权,其他媒体一律不得转载。
2#
发表于 2013-4-2 16:01 | 只看该作者
正在看《银元时代生活》,其中一节是讲挖窖藏的。每个人终有老去之时,百年之后,会给后人留下什么窖藏呢?物质的还是精神的?或者质本洁来还洁去?
3#
发表于 2013-4-2 16:12 | 只看该作者
《金蔷薇》,似乎我也有。
现在读书,不如从前了。近来读的都是侦探科幻悬疑

母亲以老师和妈妈的双重身份伴我成长-------一水-你是幸运的。
4#
发表于 2013-4-2 16:26 | 只看该作者
呵呵,要命,纯粹的民国情怀,还是民国才子才女文士的书香情怀,曲折往复的文字,只为最后的精神指向。读之,亦激起了我心中潜伏的民国意绪,如若有空,倒想效颦一试。只是,我填不出这许多书名号,如之奈何?
5#
 楼主| 发表于 2013-4-2 16:33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剑鸿 于 2013-4-2 16:26 发表
呵呵,要命,纯粹的民国情怀,还是民国才子才女文士的书香情怀,曲折往复的文字,只为最后的精神指向。读之,亦激起了我心中潜伏的民国意绪,如若有空,倒想效颦一试。只是,我填不出这许多书名号,如之奈何?


书名号好办,最简单的办法,去问度娘,我严重晕菜:)
6#
 楼主| 发表于 2013-4-2 16:34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柳藏 于 2013-4-2 16:01 发表
正在看《银元时代生活》,其中一节是讲挖窖藏的。每个人终有老去之时,百年之后,会给后人留下什么窖藏呢?物质的还是精神的?或者质本洁来还洁去?


没读过,期待你日后的心得。
7#
 楼主| 发表于 2013-4-2 16:34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舄兢 于 2013-4-2 16:12 发表
《金蔷薇》,似乎我也有。
现在读书,不如从前了。近来读的都是侦探科幻悬疑

母亲以老师和妈妈的双重身份伴我成长-------一水-你是幸运的。


感受来自格格的温暖。
8#
发表于 2013-4-2 16:39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一水 于 2013-4-2 16:33 发表


书名号好办,最简单的办法,去问度娘,我严重晕菜:)


度娘是谁?坛子里的?还有这么厉害?和你是好朋友?介绍介绍吧!
9#
发表于 2013-4-2 17:40 | 只看该作者
不能不赞叹一水读书的功夫,以及对于书籍之间的融会贯通。
为师为母,我也更加理解,一水对于母亲的情感。
通篇惯下来,有一句话我记忆最深刻:一个人的精神救赎有时必须在自己的努力下才能完成。
书籍和行走,可以作为辅助。
10#
发表于 2013-4-2 18:45 | 只看该作者
读这样的文字,犹如行走进世界博物馆,只有高山仰止的份!
11#
发表于 2013-4-2 19:20 | 只看该作者
遇到意大利亚米契斯著的《爱的教育》,纯属偶然。那是我高中毕业不久。我不假思索买回家后,根本不知道它内容是什么。当年的年幼无知由此可见。但是之后几年我不仅一个人读完了,不止读了一遍,而且郑重其事把它介绍给我的学生们,学生们对它的喜爱程度不亚于我。我们轮流在读书课上读这本书的章节,那情景,历历在目。
水版此文,有一种天然的书卷气息弥漫,知识的意味和个体阅读感受的梳理,相融一体,给人切身所得。喜欢。
另外,也想说,水,你是幸运的。祝福你天堂里的母亲!
12#
发表于 2013-4-2 19:43 | 只看该作者
恕我冒昧,第一遍读此文,我读出的是多闻;第二遍读此文,我读出的是书香;第三遍读此文,我读出的是叹息;第四遍读此文,我读出的是沉痛。一切都与母亲相关,一切都来源母亲,一水的多闻、广博、豁达、知性,都是母爱种下的因子。母亲出走,意味着与世界的联系缺失一重。只愿一水能将母亲爱的教育继续下去。另,我终于搞清楚度娘是何许人了。
13#
发表于 2013-4-3 07:52 | 只看该作者
水版纵横书海,很是佩服,吴霜问好。
14#
 楼主| 发表于 2013-4-3 09:18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冷晰子 于 2013-4-2 17:40 发表
不能不赞叹一水读书的功夫,以及对于书籍之间的融会贯通。
为师为母,我也更加理解,一水对于母亲的情感。
通篇惯下来,有一句话我记忆最深刻:一个人的精神救赎有时必须在自己的努力下才能完成。
书籍和行走,可 ...


前几天,拿其起《小心,轻放》,看到第25页,我在一句话前呆呆地征了很久:有些痛苦,是无法嘶喊出来的。

晰子,你能明白,这篇拙文,看似平静,其实藏我心底波澜。
15#
 楼主| 发表于 2013-4-3 09:19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一楠 于 2013-4-2 18:45 发表
读这样的文字,犹如行走进世界博物馆,只有高山仰止的份!


脸红中。期待一楠兄佳作再临江天。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小黑屋|Archiver|中财网站 ( 浙ICP备11029880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832 )

GMT+8, 2025-2-8 02:45 , Processed in 0.089119 second(s), 19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