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你十大了吗?
人,是群居动物。为了管理,劳心者发展了诸多的群处之规。评优与奖惩大体就是这么来的,给人群分个三六九等,评个子丑寅卯,然后引领大家依次向上流动。树立榜样与典型,也是为了促进群体的良性发展,无可厚非,就像如今盛行的评选“十大人物”活动。
或许是从央视举办的评选“十大感动中国年度人物”获得了灵感,没多久,本是“王谢堂前燕”的十大评选活动,一阵风似的“飞入寻常百姓家”了。从上到下,从南到北,神州处处评“十大”。大到国家层面,中到行业地区,小到基层单位,谁家要是不弄个“十大”出来,你都不好意思出门。套用某广告所言,你们还没“十大”啊?你out啦!就笔者的不完全统计,就有诸如教育、医疗、科研、经济等领域在评选自家的不同层次的年度十大,可见,十大活动确已深入到了社会的各个层面,成为了一种现象。难怪网友这般调侃:今天,你十大了吗?
树立典型人物,宣扬先进事迹,并以此带动人民群众不断前进,这应该是评“十大”活动的初衷与归宿。以央视的“感动人物”评选来说,就取得了很好的社会效应。“感动中国”栏目从2002年起举办这项活动,在过去的十几年中推出了超过百位感动人物及其团队。其中有民间草根,有知名作家,也有当红明星,像我们耳熟能详的袁隆平、钱学森、姚明、刘翔等等,都曾名列其中。央视的十大有专业的评委会进行科学权威的评估,有严密的程序可以对照进行操作,因此最大限度保证了评选的公平公正。感动人物的评选也的的确确给社会注入了正能量,引领了群体前进的方向。
央视有充足的人力物力财力保证活动的公平公正,就算有些不同声音,也无伤大雅,份属正常。可是,想玩转十大的基层单位可没有央视这般豪华的条件,能操作得好吗?
来看看我校的十大评选。为了让默默无闻的老师们有一份专属的荣耀,有可资老来回忆的念想,我校举办了第一届十大评选活动。此后,单位成了“十大”评选活动的拥趸,眼下已在开展第五届年度感动人物的评选。
藉“十大”之机,学校给十位当选老师进行细致的职业回顾,梳理从业的成长与收获。之后取其精髓给每位十大人物精心录制视频,并形成颁奖词。待到教师节前夕,学校会举行隆重的颁奖典礼。也许规格不算高,靓丽度也不够,但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学校对此全力以赴,精心打造,隆重推出。典礼上还会邀请社会各界观礼,邀请教育界的重量级人物前来颁奖并致辞。典礼后,年度人物的大幅版画与简介将永久陈列于展示长廊,成为学校一道隽永的风景。
怎么保证公平公正?虽说大家在一个单位工作,知根知底,但还是切实按照程序执行,确保公开公平与基本公正。之所以未下断言,是因为绝对的公正属于理想状态。哪怕是先集体推荐后加无记名投票遴选,也不能绝对保证公平。也有辅助措施,如单位一把手不参与竞争,也只有一票之权;其余所有领导只拥有一个“十大”名额,其余全部为普通职工;评选结果揭晓后还会公示一段时间,接受学校与社会的监督,以便及时纠错。可以说,评选工作已经尽量细化,但民主测评毕竟不是计算机。
这项活动发展成了我单位的固定节目,至今已成功举办了四届。笔者有幸主持了历届颁奖典礼,也欣赏了这许多人物的推荐视频,聆听了他们的获奖感言。感受可用八字概括:有笑有泪,有花有果。
多数人上台领奖是带着微笑谈感言的,不管是堂皇之言或是肺腑之言,总之,传递的是一份愉悦。也有激动得热泪盈眶乃至语无伦次的,我能理解此刻他们内心的幸福,默默一生的小草有微笑的权利,默默奉献的教师怎就不行?更有趣的是领奖时发颤的获奖人物,一位同事上台领奖,激动之余光顾着接递来的鲜花与证书,手一颤就把奖杯掉台上了,惹来一阵惊呼。只见性子温吞的他用电光火石的速度捡起奖杯,还一脸心痛仔细审视,就怕给摔出个好歹来。好在没事,他在台上长出了一口气,大家也跟着也长出一口气。当然,那搞怪的表情还引起了笑声一片。
随着活动的不断推进,影响也在持续扩大。市电视台、市报以及网络媒体都来关注并报道我校的颁奖典礼。今年的市报教育版,还以我校的颁奖活动掠影作为教师节的主题照片,在头版予以发表。可见,我校的“十大”不是自娱自乐,而是真正引领社会关心教育、尊师重教的有效举措。
如今十大活动多了,难免良莠不齐。比如有些行业与部门将某某十大评选完全推给社会、以网络点击来衡量成败的所谓“网选”,就很不靠谱。看似是将主动权交给了广大人民群众的“与时俱进”之举,实乃推诿塞责。
点开网页,你可能会发现评选页面除了人名啥也没有,该怎么选择?仅仅凭个人对名字的好恶?稍好些的给配一张靓照,更像选美,可依然让人无从理性判断优劣。少量有资料介绍的,也是寥寥数语,真假难辨。凭这片言只语,投票者只能跟着感觉走,谈不上准确与否。如此评选,其可信度究竟有几何?毋庸笔者多言,大家心里都有答案。份属娱乐圈的某些评选倒也罢了,本来就以娱乐为主,做个秀,逗个乐,大家高兴了,目的也就达到了。可像教育、医疗等专业性很强的行业部门居然也用这种方法进行选拔,就不能不让人心生疑惑:这究竟是在评选行业明星还是娱乐明显?
蛇有蛇道,鼠有鼠路。榜上有名的十大候选者,自然要挖空了心思攒点击,或者由亲友出面拉点击。于是,这些“网选”最终发展成了候选人的亲友团大PK,让人联想起某些相亲节目。本是凭硬实力分高下的评选,居然成了拉关系的大决战,实是咄咄怪事。偏偏还层出不穷,由于通讯高度发达,各种通讯工具中都有各类“十大”评选信息充斥。于是,人群被生生分成两类,要么是被评选的,要么是被拉票的。比如笔者就收到过许多拉票信息,有来自于同学的,有来自于学生的,还来自陌生人的,他们不知怎的淘到了我的通讯方式,就不管不顾发来了有关资讯。实在是无所不包,无孔不入!庄重严肃的评选异化成了全民娱乐秀,真亏了这帮天才的组织者。
还有更离谱的。据说某些利害攸关的“十大”选拔,居然还有候选者投入资金拉票的。只要你在某时某地给某人刷上某些数据,就可凭着贡献值领取大小不等的钱物。当然也必须遵守对方的封口令。据说这是有些退休的大爷大妈赚取额外收入之捷径。
核能如用于战争就是屠刀,用在建设那就是能源。本身无所谓对错,关键看你怎么用。十大也一样,组织得当,评优评先能起到榜样引领的作用,给社会注入正能量;否则,就会成为笑柄,有违初衷,适得其反;甚至触犯法纪,得不偿失。
“中国好声音”以媒体投票方式决定最终胜负,因它本属娱乐节目,以引人眼球为己任。也许水平很高,但跟“青歌赛”的严谨专业截然不同,属于两股道上的车。我们欢迎青歌赛版的“十大”,将专业的事儿交给专业的人来做,才能真正做好“十大”评选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