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2613|回复: 4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儿衣店里的裁缝嫂[原创]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3-5-22 00:3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儿衣店里的裁缝嫂

  文/百里烟

  儿衣店在黄河路北的弯子口,凹进去一块,最不显眼,里面的店主是个女人,整天把自己埋在一块块布料里,日子久了,人们习惯了进去后喊一声:有人吗?这时才能看到裁缝嫂。
  ‘裁缝嫂’是一些闲着没事的家庭主妇给她起的名,女人三十多岁,在这个店铺做了十多年,一天下来,头发,脖领,袖口都是线头,那台缝纫机唧唧喳喳地像圈养的雀子讨食吃。
  有时候,路过的人求裁缝嫂一点针线活,比如掉了扣子,补个裤脚什么的,裁缝嫂会尽快打发来人,做好后再忙自己的事情。

  儿衣店门前挺热闹的,每天都有拉车等活的或附近工地的人围在店门口打扑克或下象棋,时不时吵吵几句或逗里面的裁缝嫂一些话,这些人和儿衣店一点不贴边。直到有个卖水果的出现了。
  有的说卖水果的一直歪着嘴巴,说话脖子一哽一哽的,怕是小时侯得了小儿麻痹症吧?有的说,没准是个傻子,说话粗声粗气的。有的说,我看裁缝嫂对他挺有意思的……
  事情终被证实,人们亲眼看到卖水果的在裁缝嫂那里呆过一夜,第二天早上才从里面出来。为此,儿衣店门前就少有人来了。卖水果的赶早就推着车出去,他的摊位离儿衣店足有十里远,有时,裁缝嫂什么事也不做,就坐在缝纫机前想心事。路过的人看见说裁缝嫂想卖水果的想疯了。

  我来这地方办些事情,想起裁缝嫂的儿衣店就过来看看,可店早就拆了,包括附近的店铺,这里要起高楼了。或许裁缝嫂终于找到了可心的男人,便不想做儿衣了吧?
  我遇到从前的街坊李奶奶,她是个喜欢唠人闲话的老太太。她说裁缝嫂前些日子来过一次,又走了,所以这店一直没有再开。卖水果的一直没有出现,裁缝嫂也没出现,半年下来,拆迁的人等不得,只好强行打开了门。里面落满了灰尘,那台缝纫机还在呢,你说怪不?儿衣店里间的床边上有个镜框,上面的照片是十多年前照的,是结婚照啊,男的就是那个卖水果的,别看他极力把嘴巴弄的挺正的,细看还是歪的。
  哦,我明白了,原来裁缝嫂的丈夫就是卖水果的。还有啊,李奶奶继续说,床头放着一打小孩穿的衣服,一件比一件大,足有十多件呢,上面绣着同一个名字。

  2003.5



---------我谨保证我是此作品的作者,同意将此作品发表于中财论坛。并保证,在此之前不存在任何限制发表之情形,否则本人愿承担一切法律责任。谨授权浙江中财招商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全权负责本作品的发表和转载等相关事宜,未经浙江中财招商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授权,其他媒体一律不得转载。
2#
发表于 2003-5-22 11:23 | 只看该作者

回复:儿衣店里的裁缝嫂[原创]

作者似乎想表达一些深层次的东西,但给读者的线索好象不够,给解读造成一定困难。请作者略作解释,为什么夫妻不名正言顺呆在一起而造成偷情的假象?为什么最后又要提到小孩子的衣服?
3#
 楼主| 发表于 2003-5-22 13:24 | 只看该作者
呵呵,可以这样认为:
一、裁缝嫂的儿子夭折了,但她不能忘记儿子,同时儿子的夭折或者是自己的错或者是丈夫的过失。
二、裁缝嫂不能和儿子团圆(她和丈夫离婚了,但思念儿子)
三、裁缝嫂丈夫果真精神不正常,想要个儿子,但是裁缝嫂不能和他有儿子(或许丈夫连做爱也不会呢)



……
兄弟呀,如果这样说我能说出几十个理由,单从线索来断文只是阅读习惯的问题。百里文采不够,您海涵了。
4#
发表于 2003-5-23 12:32 | 只看该作者

多元化我一直倡导

你的文采有目共睹,我也不喜欢多说溢美之言。不知道你看过马原、格非、苏童、孙甘露等一些以前被成为先锋作家的作品否,余华是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他的成名作《十八岁出门远行》和其它早期作品如《爱情故事》、《命中注定》、《在劫难逃》等叙事离奇,很难看懂,也有多种诠释,《在细雨中呼喊》还有这样的痕迹,但到《活着》、《许三观卖血记》,叙事上已经逐渐平和,但有一种内在从纸面透出来而更能震撼人心,可能实验先锋是每一个小说作者必由之路吧,但最终必归于大气和沉静。从版面管理而言,我提倡多元的小说文风,实验也好,质朴也罢,我们都欢迎。当然,我不否认每人的阅读习惯不同,我尽量按照主流标准来评价作品,但习惯的可怕力量可能无处不在,由此造成的误读,希望每一位到梦游太虚来的朋友见谅。
5#
 楼主| 发表于 2003-5-23 13:11 | 只看该作者
这些大牌如果不知道我们还写什么字呢
但是我们不能否认短篇甚至微型小说的局限,正如不能把诗歌与评论性文字摆放在一个层面上。有时候,主流也好先锋也罢终归要看其扩展程度,能否带动后者找到属于自己的文字定位,这不是单凭视觉效应或习惯与否能衡量的。我很钦佩一个尚未成为大牌的小说作者,他曾经说无论先锋的神经冲动还是朴素主义的沿袭,无论是福克那还是卡夫卡等形式,文学必须回归现实,必须在周围存在的环境中求得立足根本,作为一个文字爱好者,我尽可能让自己尝试多元化的练习,如同一件漏洞百出的素描习作,我不期望从中品位无缺的通达与精致,但我希望至少每写一个字都要有所提高与发现,在眼高手低的当代文学通病中尽所能地避免重复与仿袭。另外,文字的生成毕竟是文学精神与文学实践的统一体,毕竟是个性、技巧互补的锻造以及创造力的检验,为此,我深深担忧自己将一事无成。
苇风兄弟,我很少和人这样推心置腹地言说有关文字方面的问题,至少现在尽可能地让自己做到少说多做。但我无法抵御你的一片诚挚,相信我们会成为很好的朋友,再次握手,祝好。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小黑屋|Archiver|中财网站 ( 浙ICP备11029880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832 )

GMT+8, 2025-1-26 11:58 , Processed in 0.157444 second(s), 20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