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艄夫… 于 2016-1-21 09:52 编辑
几乎天天都去马路对面的沙县小吃吃饭,尽管跟那店里的老板、伙计已很熟悉,但是,每当掏出百元币付账,老板害怕收到假钞,总要将钱仔细辨认一番,使我心里感到尴尬。早在廿多年前,遇上这种情况,我的感觉乃是受了侮辱。由于经过二十多年,这种情况已被自己以及冷眼所见的买卖双方习惯得不能再习惯了,受辱之感被逐渐地潜移默化为尴尬。
心里所感的尴尬,未必就会显露于神色。那股让人不能从容自若的不舒服,犹如不痛之痒。而受辱之感,那是至至少少有点痛的。所以,“尴尬”一词,与可以归类的近义词“窘迫”、“难堪”相比,趋于中性,它较窘迫的状况要舒缓些,还够不到难堪的田地。因为,“难堪”、“窘迫”与反义词“得意”、“宽裕”之间很有差距,“尴尬”与反义词“淡然”之间的差距就没那么大了。至于未形于表情的尴尬,看上去就简直与淡然是一样的。
虽然经常会有陷入尴尬的时候,诸如被人抢白、受了奚落、遭到另眼看待等等,宛若不香不辣不酸不甜而有点黏糊的咸,很清楚地知道这是一种什么样的滋味,但我看不见自己的脸色。记得,有个臀宽肩窄个子不高的朋友,背身酷似女人,自从他留起长发,在车站、码头或商场上厕所,总是会有走在他后面的女人犯了误入男厕之错,就像男士走在胖尼姑后面闯进女厕,脸上呈现的表情,啼笑皆非甚至瞠目结舌(与“目瞪口呆”一词略有差异。“瞠目结舌”是睁大眼睛说不出话,“目瞪口呆”是眼睛都已瞪起来了却还找不出要说的话),应当可以作为尴尬之表情的典型。
不过,若因内急而走错了,那是窘迫;走进去了被人拒出,则是难堪。这也就是说:至少要在“尴尬”这个词语的前头加上个“很”字,才会接近于“窘迫”或“难堪”的地步。譬如,你指出了某个地位身份既高且明者的口误或笔误,他(她)毫不理会,那么,尴尬的就是你了。如果那位高明者是你的顶头上司,好了,你会难堪的。
多年以前,我会硬着脖子顶撞领导。近几年来,仿佛棱角磨掉了,为领导撰写的文章,全是任其修改,并且脸上是笑着的。有个同事用手机拍摄了传给我看,我才知道,那个皮笑肉不笑的表情,真的真的不是窘迫,亦非奉承、恭维或献媚,纯属尴尬的一种掩饰。
自古文人重气骨,奈何现代转尴尬!古代行政官员本身就是文人,不须下属代写文章。现代官员连讲几句话都是照着秘书写的稿纸念,却是很有批评谁谁文章不通俗的高明之处!
谁是高明者?真正的高明是什么?地位之高与身份之明就是高明吗?这些问题,在书面上进行议论,易于解答,并且令人心悦诚服。但在现实中进行评说,难以获得让人由衷认可的答案。因为,真理虽然存在甚至永恒,却是在在处处都会横遭高大上者的侵凌。
雅高俗低,二者分明,才会使人得适所宜,以俗从俗,以雅从雅,各行其道,分遂其德,方能吃喝拉撒之余,具备人格的建树。偏偏当领导的以通俗为好,这种以高就低的大尴尬(本来,以高就低乃是委屈,委屈的难受程度超过尴尬。然而,这种委屈十分常见,其令人难受的程度便打了折扣),遍及各地。再加上道德沦丧,诚信凋敝,狡黠叵测,恣睢无忌,真质普渝,假货遍地。于是,诡谲心兴诡谲世,尴尬人多尴尬事。因此,我不得不很市侩地认为:真正的高明者,乃是善于避免陷入尴尬境况之人。当然,其前提是:他(她)并非演员、小丑、明星、大腕,更不是官员、阔佬。
只要陷入了尴尬,不管是赶紧逃逸、进行化解或为之愠恼甚至发怒,都有点不妥,不如保持沉默。已陷入而逃逸,缺乏担当;为之恼怒,缺乏气度;进行化解,该怎么做呢?予以掩饰、自我讥嘲还是赞美对方?弄得不好,只会让自己像个演员或小丑。
沉默惯了,表情少了,时不时的旁观自己,我或许确是淡然的,使得许多尴尬恍似涟漪随水流。然而,月入半贯,不敢日食十文!为稻粱谋的生计,沈腰消磨潘鬓!在这个千字之文顶多能卖一百元钱的时代,其中的尴尬,你懂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