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4470|回复: 4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 2015之教育——围追堵截情何以堪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6-1-30 15:5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一孔 于 2016-1-30 15:56 编辑


2015之教育——围追堵截情何以堪

       教育因牵涉到千家万户,向来受到高度的关注。

       相对于以前,也就是在高考中考那段时间短暂地热乎一二不同,现在的关注是贯穿始终的。

       关注的范围从学前班到博士后,关注的时间是从年头到年尾,关注的方式是围追堵截!

       “围”什么?围墙围栏。围墙是不需要解释的,是个学校就会弄个围墙,门边上是个传达室,里面是几个威风凛凛的保安,什么狼牙棒橡皮棒还有铁铲等等特别醒目,犹如训练有素的士兵整装待发。学校建围墙这件事好坏暂且不论,到底是能增加学生的安全系数还是压抑学生的心性也非三言两语说得清楚,算是中国特色之一吧。只是现在这围墙有了升级版就有点离谱了。五月份,网上报道河北衡水二中为了防范学生跳楼,对整幢教学楼全部加上了围栏,从一楼到五楼所有的窗户被捂得严严实实,教室成了钢筋的森林,从形状上看,和监狱无二。且不说学生面对这样的装饰心里是否感到压抑,单单就消防隐患抗震防范来讲,在这样的环境下,一旦发生意外,怎样逃生,如何让收场?

       校长可能没想到这层,校长想到的是另外一层,这样可以防止学生跳楼。实际情况是,如果学生跳楼的话,相关部门第一反应肯定是:为什么不安装防盗护栏呢?就像学生溺水了,相关部门的第一反应是为什么不能把湖面加个盖子或者把水全部抽干?

        防止溺水最好的方式是让他们学会游泳,防止跳楼最好的途径是让我们感觉到生命的可贵。校长们不是傻子,道理都懂,可目前除了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之外,没有什么好方法。

      不是他们短视,是他们没有从容规划的空间。道理很简单,孩子们要什么?要高考成绩!哪儿来?拼命!拼命有什么后果?可能会跳楼!怎样防范?加固围栏!

       这样的围栏全国不知道有多少高中是这样的,围栏里面是一大批不安分的孩子,外面是成倍数量的一颗颗紧缩的心。是结果决定了路径,根源还是在高考本身。

      “追”指的是择校。跟着名校跑,即便没有名校,那至少也得找矮子头上的将军。简而言之,幼儿园得上好的幼儿园;小学要上好的小学,初中要上好的初中,高中要上升学率高的学校,大学等也要依此类推。问题是这个“好”是没有止境的,学校好范围太大了,仅仅有好的建筑不够,好的设施不够,好的老师还不够,好的管理呢?依然不够。于是总是在意犹未尽当中纠结,择校成了一项永远遗憾的事业——对,这已经是事业了!

      其实,教育部门有专门的政策,对于义务教育阶段是严禁择校的。就近入学,划片招生,是通行不变的准则,没有什么争议。但是执行程度不一样,往往越是先进的地方解决起来越难。比如一些一线城市在央视上的介绍总是“有了明显的改观,比例得到大幅度的提升”等等。什么意思?就是这个规则没有适用所有人。还是有所谓“绿色通道”什么的,比如什么“特长生”“学校自主招生”之类,就是一个模糊地界。这个模糊带反倒吸引了大多的眼球,成为焦点,扰乱了招生的持续,加剧了择校的风潮。

      还有一个范围,就是民办学校。民办学校没有服务区的概念,招生方面自主性很强的。而且,现在的民办学校因为高起点的门槛、经费的充裕、管理的直接、可以钻政策的空子等等原因,一般影响较大。几乎每个城市都有一个出名的民办学校。它们收取的是高额的学费,采用的是军事化管理,开展的是狂轰宽窄的教育教学,冲的是赤裸裸的功利性的分数。也自然会带来相应的高分,结果是分数越高,学费越高,报名越多,越来越被神化。今年,全国有多处的“小升初”民办初中招生异常火爆。在网上随机看了一下,看到了郑州市堪称人满为患,以至于阻塞交通,当然绝非一家。报名的人数是招生指标的几十倍,录取比例达几十取一,超过正常的公务员考试录取比例。怎么办?考试!。据说,那些试卷的题目都能把脑浆考出来,有的竟然是微软的面试题——搞清楚,参加考试的仅仅是小学毕业生,他如果连大学的题目都会做了,初中还有上的必要吗?

        政府扶持民办教育,无可厚非,但是在监管上不能单列标准,开绿灯。一个简单的道理,初中生究竟应不应该上晚自学,周日周六可不可以补课。
当然不许!因为这是法规,是法律!教育部要求确保中小学生每天的睡眠时间,在很多学校完全是一句废话,我们的监管部门有多少在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漠视呢?或许,我们希望民办学校办得好,来带动相对沉闷的公办学校;也或许我们嫌弃公办学校投入太大,教师工资太多,不如交给民办学校也算是丢包袱,但是,我们想过没有,等我们把所有的孩子赶到民办学校的时候,将会有多少个家庭为此承受数十万的教育支出。我们大多数的家庭没有那么富裕的,党中央反复给老百姓减负,我们的无心之举可能会给老百姓带来沉重的负担。真的应该引起我们警醒的。

        顺着这个话题,谈谈所谓“堵”,就是生源的保障。这个“堵”对应的是“疏”。堵的是优质生源或就是一般生源的外流,比如现在的农村学校可谓前途堪忧。一来城市化进程很快,大量农村人口涌入城市,孩子也随即迁往城市;二来民办学校四处招生,以全寄宿的方式来吸引家长,以忽悠式的宣传方式来撩拨农村的家长,实际上同时也把手伸向了家长的口袋。事实是,在这两者的夹击下,农村学校迅速萎缩,生源成倍下降。从平行班到单班,从完小到教学点,学生数从三位数到两位数,再到一位数。学校办得像私塾,学生少了,老师自然变少了,也变老了(年轻的自然惦记着别的地方),学校里安静得只能听见杂草疯长的声音。那些学校的老师校长们在面对学生转学的时候,总是心不甘情不愿,希望学生留下来,希望给学校保留点人气,希望学校还能够规范地开展教育教学活动,但是,他们毕竟没有“堵”的权利,最后只能任其走远,亲历学校消逝的过程。

        一个农村学校的校长说,我们的教育是“三蛋”教育。稍作展开,他说的是他的学生要么是笨蛋、要么是捣蛋,要么就是穷光蛋!他没有一丝的歧视,却有一份宣泄。他的理论基础是,因为是笨蛋,没有培养价值留了下来;因为调皮捣蛋,人家学校不收,只能留了下来;还有就家里没钱,买不起城里的房子,也交不起民办学校的学费,没法子留了下来。耐心咀嚼一下,他说的是有些道理的。

       国家在全力推进教育的均衡发展,兼顾到农村的教学点。真正地遵循了“一个不能少”的原则,确实是惠民工程。可是,问题是当我们把那些袖珍学校收拾得光鲜亮丽时,里面却没有学生,还有意义吗?

       与此相对的是城市学生的暴增。我们对于城市化的进程准备是不够充分的,包括住房、交通、教育等等方面都是。落在教育这点,学校没有办法接纳突然从四处涌入的学生,可也不能拒绝,唯一的办法就是加塞子,班额无底线扩大,最多一般可以容纳七八十人。而学校是要评比的(千万别说政策不允许,这是最搞笑的事情,我们的很多法律法规咋都心照不宣般地漠视呢,我针对的是还是中小学),评比就是算分,算分的话那些成绩不好的学生就是“眼中钉肉中刺”了,越看越碍事。于是想方设法劝退,要么劝人家转学,要么劝人家回原籍,要么劝人家提前上职业学校。我相信老师们的话是有些道理的,但我更相信他们类似言语的动机是纯粹地把学生赶走。这个“疏导”不太体面。

       最后,说说何以为“截”。“截”,截留也。也很好理解。高中要截留好的初中毕业生。大学生要截留好的高中毕业生。据说,某些高中为了争取到优质的生源,不惜花钱贿赂学生,承诺不收取学费,给于专门的房间等等,目的是留住优质初中生,路径也是在打擦边球。而自家既有高中又有初中的,索性直接和初中生签约,提前锁定。虽然录取要填志愿,但这个志愿往往不是学生的意愿,学生在读书的阶段就已经感染到了太多的不良习气,我们的教育管理者在作出类似行径的时候竟然是那么得理直气壮,实在是别扭。至于大学的录取,就更加离谱了。每年都有争夺状元的好戏,所有的招生办都盯着状元,为什么,为的是学生吗?为的是学校的名声。多招一些状元可以装点门脸,而多招优秀生又可以抬高本校的录取分数线,而录取分数线的抬高又说明了本校的受欢迎程度更高,学校的软实力增强了,排名似乎就靠前了。作为一个教师,他们深知所谓的状元和那个第二名乃至于第十名是没有任何区别的,但招生的时候,管不了许多的。截留优质生源是大学教育之前最后一道尴尬的风景。

       今年网曝北大和清华两学校为争夺“状元”在微博上互相开骂,互相揭对方的老底,迎来众多围观。我不想论证这事究竟是个人行为还是学校授意。无论是哪种原因,这样做实在是有辱斯文。大学应该是什么?是大师,是国之重器,是培养国家未来的精英。北大和清华什么?是咱们国家高等教育的名片,是百年老校,是上善若水,是兼容并包,可那样的做派是什么,与泼妇骂街何异?

        我们无意过多地批判某些个具体的人和事。换一个角度来讲,作为北大和清华的招生老师,原本不存在什么生源问题。出此下策,实际上也是站在各自的角度为学校在争夺利益,想让学校始终站在最前列,出格的言行只是短暂的情绪失控而已。我们关注的是,为什么从我们的幼儿园开始,只要是教育上的事情,就总是那么浮躁,那么功利,那么的与教育的本源背道而驰,渐行渐远。

       教育怎么能是围追堵截呢?教育是春风化雨,教育是润物无声,教育是志存高远,教育是胸怀天下。

       怎样化解?这个题目太难了,全社会都是头疼,显然并非三言两语能够释然,但听之任之肯定是不行的,笔者不妨说几句浅薄的意见。

       还是要依法治校。听起来像空话,非也!我们的义务教育阶段规定的很明确,严格杜绝择校,所谓杜绝就是百分之百,任何人不能开口子,任何学校不能有自留地。这个比例只能是百分之百,百分之九十九和百分之一的性质差不多,只要有空间,就有见缝插针的余地,就会出现高的离谱的淘汰率,就会万人空巷。必须取消特长生的特殊待遇,既然所谓的特长教育不是义务教育阶段必须的,那么他就只能归结为私人行为,我们在招生的时候就不能考虑在内,因为那样对大多数人不公平。基本的公平都做不到谈何教育,再说,国家高考都能取消奥数加分,小学初中招生为什么要兼顾一个什么“特长生”呢?如果完全是为了上个好学校而学的所谓“特长”究竟能跟随他们多久?我们允许这样的特长生实际上是在诱导学生从小学会走捷径,只是这个捷径走得不太正。

       大家全部都就近入学,管理层再将学校均衡,开开心心上学,挺简单的一个事情。如果学有余力,再凭借着自己的喜好,学点特长,陶冶陶冶情操,惠及终身。挺好的一件事,可是一旦与功利挂上够,就不再纯粹了,就很难变成真正的喜爱,多半夭折。

       至于民办学校没有服务区的概念,自由度大一点也是事实。但是,不至于失控的,怎么控制?依法控制。必须加强民办学校的监管,在同一片天空下要遵循同样的法律法规,不允许周六周日补课,必须保证阳光体育活动,杜绝上晚自习的习惯。确保学生有充足的睡眠时间。那么一点大的孩子,营养能不能得到保证尚且难说,还正儿八经地上晚自习到十点之后,没有个十一二点不能休息,大清早就拖起来跑步什么的。这样完全违背生长规律的揠苗助长式的教育除了得到一个可能的分数之外,什么都得不到。还有个问题,你初中小学都这么折腾,高中咋办?大学呢?再回过头来玩吗?还真是这样的。

       该玩的时候却必须拼命,该学得时候却肆无忌惮地玩将起来。我们的高等教育和义务教育忽然之间颠倒了顺序。始作俑者是择校,是对择校的控制不严,打击不力。

        还有就是取消中小学惯常性的考试特别是考试之后的评比,尤其是小学,甚至是低年级,单元测试,月考周考,干嘛啊?少考一次试天能塌下来?考过之后不排名次,所有学生就不学了?既然担心,为什么又要出台严禁中小学考试评比的规则?出台了又为什么没有底气去执行?我们的主管者很多时候自己也有心魔,一方面在执行政策,另一方面自己却跨不过那道坎儿。

       至于高中教育原本不再义务教育的范畴,而且学生的年龄也长大了,按说吃点苦,拼一下考个好学校也无可厚非。所有的学校为了刺激学生,无所不用其极,夸张的形式,刺耳的言语四处充斥就相当过分了。浏览一下高中的校园文化,我们往往瞠目结舌。举例一二:

       “血狼精神,与我同在”

       “今日疯狂,明日辉煌”

        "进清华,与主席总理称兄道弟;入北大,同大家巨匠论道谈经"。

         “没有高考,你拼得过富二代吗?”

       “多挣一分,干掉千人!”

       ……

        看起来有些励志,可怎么都觉得这里面有一股股血腥气味。我们的教育究竟为了什么?从这些语句里面,我们只能感觉到我们的教育是专门踩着别人的肩膀往上爬,我们的学习是为了当官发财,为了出人头地。而为了这样的目标,我们甚至可以不择手段……

       这不是一个学校的问题,这是全社会的问题,也许可能语句含蓄一点,可实质是一样的,就是大大的功利。学生奔的是功利性而去,学校引导的是功利性价值观,社会上漂浮的是满满的功利性空气。我们的年轻学子在这样的氛围中成长,你能保证他成人之后人格能健全吗?不会的,他们很多人同样会为了实际性的利益而放弃原则,崇尚手段,这不是我在这儿杞人忧天。在我们的受教育程度如此飞速提高的框架下,我们的国民素质不见得提高了多少,我们的道德水准不见得提高了多少,我们的廉洁指数不见得降低了多少,还有,我们的创造性成果也不见得增加了多少。

        我们的教育管理部门不能接受如斯的标语,我们的主流媒体更不能跟在后面推波助澜。我们不要反反复复地宣告着这个神话,那个奇迹。神话都是为着破灭而生的,奇迹都是为了消失而来的,只是个时间问题。

        我坚信,这些短期内的名校今后的发展一定会改道,会铸造底蕴,如果一味地像这样走下去,而且还变本加厉,那么前景堪忧,没准就是一条道走到黑。

       教育牵扯到千家万户,触及到这个社会的每一个细胞。教育如果不冷静的话,整个社会都无法理性起来。高考改革已在启动,至少说明大家在关注这个问题,并且勇敢地走出尝试了,这就是进步。也是我们今后发展必须淌过的深水区之一。

       毕竟,这种围追堵截式的教育让人情何以堪。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2#
发表于 2016-1-30 15:57 | 只看该作者
教育问题是关系一个国家未来的最重要问题,一孔老师在这里大声疾呼,希望这些振聋发聩之声能得到一点“有关部门”的回响,切实使教育现状得到改观。
3#
发表于 2016-1-30 16:16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范廷伟 于 2016-1-30 16:49 编辑

功利的时代,功力的教育,功力的家长,功力的未来。一孔老师的文章,总是这样有理有据,条分缕析,如同和朋友拉家常一样的摆事实,讲道理,让人信服,令人叹服!好文章,赞一个!
4#
发表于 2016-1-30 16:22 | 只看该作者
有心人!教育之现状表述得淋漓尽致。作为学生家长,我都经历过,也无奈过。胳膊拧不过大腿。我有时在想,啥时候全民把教育当狗屎,教育才会真正走入正轨。中国的许多事情都是惯坏的。
5#
发表于 2016-1-30 16:52 | 只看该作者
翔实的材料,切身的体会,道出了一幅幅令人触目惊心的画面。如此焦躁浮华的喧嚣,让一般的家庭如何应对?一般的人情何以堪?但愿在依法治校的旗帜下,风气越来越正,人心以及整个社会,尽快地冷却下来,回归平常。
6#
发表于 2016-1-30 18:57 | 只看该作者
这个可呈送教育部门,让那些头儿们看看
7#
发表于 2016-1-30 19:01 | 只看该作者
不管什么,一旦带有功利性,就会变色!
8#
发表于 2016-1-30 19:37 | 只看该作者
教育的问题根子在一件事儿:功利。只要这玩意儿还在和教育牵扯不清,问题就会一直存在。本打算最近不谈教育,没想一孔版倒是拿起了这个破鞋说道。呵呵,也罢,就随着斑竹附和两句,也算是对得起和教育的缘分了。
9#
发表于 2016-1-30 19:49 | 只看该作者
防止溺水最好的方式是让他们学会游泳,防止跳楼最好的途径是让我们感觉到生命的可贵。
一孔兄高见!荟蓉向你学习了!
10#
发表于 2016-1-30 22:15 | 只看该作者
时光安然 发表于 2016-1-30 18:57
这个可呈送教育部门,让那些头儿们看看。

附议。
很多时候,老百姓也只能是说说话而已。
11#
发表于 2016-1-30 22:23 | 只看该作者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伯乐版主以新颖的写法,深刻的见识,引人入胜,发人深思!学习了!
12#
发表于 2016-1-31 09:35 | 只看该作者
教育的乱象如同政治上的功利。围追堵截从那个四个方面精微的阐述可谓入木三分,但教育数次刹车却收效甚微,为什么?比如雾霾,比如腐败,若不从根上治理,阳光清明的社会就无从谈起。有力度的文章。拜读学习。
13#
发表于 2016-1-31 15:54 | 只看该作者
孔兄啊,你又不干教育,不在其位,操这份心干嘛子吗!
中国的教育,用闻一多的诗说“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是没有任何希望的。所以我虽身在其中,但一般不说了,说也白说,只是发发牢骚而已。
有一句你说到点子上了:这不是教育的问题,是全社会的问题。教育,只是社会的一个器官,艾滋病毒都扩散全身了,你要其中一个器官完好,怎么可能……

说个具体的,你的意见别的都好,我也都赞成。只有不许择校一点,绝对是个馊主意。李光耀是允许择校的,只要你足够好,就可以随便选择学校,他们搞精英教育。也是我一贯的理念:对于国家、民族、社会,起决定作用的是精英。不许择,就是把不给精英更多的机会。
之所以人们要择,是因为教育的不公平,硬件的不公平,软件的不公平。如农村学校,老师老龄化严重,能力普遍差,教育方法和思想陈旧,有的一辈子都没参加过任何培训,有的晋完级和临近退休的更是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如此,怎么信得着他们?不叫择校,岂不是坑了许多人?
教育的问题……我真不想说,还不如扯扯聊斋和西游更切近……呜呼!!!
14#
发表于 2016-1-31 16:01 | 只看该作者
休憩花园 发表于 2016-1-31 09:35
教育的乱象如同政治上的功利。围追堵截从那个四个方面精微的阐述可谓入木三分,但教育数次刹车却收效甚微, ...

标本兼治才行,但谈何容易?
15#
发表于 2016-1-31 16:53 | 只看该作者
水如空 发表于 2016-1-31 15:54
孔兄啊,你又不干教育,不在其位,操这份心干嘛子吗!
中国的教育,用闻一多的诗说“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 ...

一说到公正平等,就想起毛当政那阵儿,很讲公平的,知识分子上山下乡,全国上下一面红。你很有能耐是吧,去乡下窝着去吧,不然就批斗,斗你个半死。你很会经营是吧,每家只养几只鸡,多了就是资本主义……
鸣呼……我脑子还没进水,人尽其才就是硬道理,若把位置给放错了,误的不是一个人,简直就是误国,误家,误人……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小黑屋|Archiver|中财网站 ( 浙ICP备11029880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832 )

GMT+8, 2025-2-8 02:26 , Processed in 0.129342 second(s), 20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