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白☆狐 于 2016-2-22 13:57 编辑
磕头拜年,在记忆中渐行渐远,不知为何,我却越来越怀恋那种感觉。 在我看来,春节拜年的“老讲究”——磕头是企盼长辈增福增寿的最虔诚的表现形式,它让长者欣喜又欣慰,让晚辈心安又畅快,这种感觉,是用金钱买不来的。 童年的记里,每年夜半时分吃完接财神的饺子,爸爸就要带着哥哥弟弟,在零晨过后去给我的爷爷奶奶姥爷姥姥磕头拜年了。这是自古沿袭的规距:正月初一至十五之间,每家的成年人都要带着男孩子去给长辈磕一次头(未出嫁的女孩儿是不许磕头的)。这段时间,每个家族中辈份最长的人,都要将填写着祖宗及先人名字的“族谱”(也称“家谱”)悬挂于家里正屋山墙上,用大红纸书写的对联“敬先人奉纪礼三杯美酒,祖先堂烧黄纸一炉高香”,分列两侧,家谱上方配以横批“子孙万代”、“慎思追远”、“三代宗亲”,所有这些,将祭拜气氛烘托得庄严肃穆。靠近家谱的屋地上铺着供人磕头的席子,来拜年的人首先要净手上香,之后肃立族谱前, 拱手深揖三次,再跪下磕头。然后掉转身,再给尊长磕头。 磕头,古称“叩首”,颇有讲究: “一拜一叩”。 这是成年人给长辈拜年的常礼。一般是拜访或长辈来访时,应当主动向前说:“我(自己名字或辈分、身份)给XX磕头了。”并可以说句祝福的话,而后,面对长辈拱手长揖,再屈膝下跪磕头。长辈若接受了这一“头”,就必须有所表示,大多要给钱的。如受拜者说“不必磕啦”、 “免磕了吧”,同时伸手扶住对方身体以阻止继续磕头,多半是不想“破费”。 “一拜三叩”。这是隆重的礼节,用于拜见祖宗级的长辈、抑或是拜见德望高或身份地位高者,其仪式是先做拱手长揖,再屈膝下跪,磕完第一个头后,保持跪姿、直起上身,而后磕下第二个头,同样再磕下第三个头,最后起立。最忌像“捣蒜”或“小鸡啄米”一样,不直起上身就把头忙不迭地接触地面三次,那是失礼的(幼童除外)。 我人生中第一次磕头,在成年后看来略显滑稽:那是在五六岁跟弟弟玩过家家的时候。也许是太盼望过年热闹的氛围,也许因为渴求磕头带来的意想不到的“打赏”,我与弟弟竟然用火柴点起一张又一张的废纸,对着那微弱的火苗,跪在地上“演习”起了磕头,为了掩人耳目,口中还连连叨念着:“磕楼,磕楼!”那时,我们的举止虽然幼稚,却不失庄重。因为我认为,给长辈磕头的那一瞬间,是非常神圣的。 我最钦佩的磕头者是我一个远房的表哥,算来他今年已经快六十岁了,从我记事时起至今,每年的三十晚上或者初一早上,他都要按时到我家里来,依次给祖宗、给我的爷爷奶奶、给我的爸爸妈妈磕头,从没间断过。那份真挚,那份执着,想来令人感动,所以,我一直对这个表哥敬重有加,可以想见,对别人的祖宗和老人坚持礼拜的人,对自己的长辈会如何孝顺! 我最不能容忍的关于磕头的说法是:那只是形式而已,我不给老人吃不给老人喝,天天给他磕头有什么用?——请问,你不给他吃不给他喝,他还能活着接受你的磕头作揖吗?形式是需要有内容来表现的,你不肯屈尊下跪膜拜双亲,说明你的心中根本装不下仁义孝悌!汉代班固《白虎通·姓名》有云:人所以拜者何?以表情见意,屈节卑体,尊事之者也。 我曾亲耳听见父母亲不止一次讲过,一个对磕头嗤之以鼻的人的遭遇。 他是爷爷奶奶的邻居,人送外号“李小辫儿”,终身未娶。冬闲时,爷爷家总会聚拢来一些人玩纸牌,年三十晚上也不例外,“李小辫儿”到爷爷家里看热闹。他进屋的时候,没有给我家的老祖宗牌位磕头,奶奶说,你咋不给我们老祖宗磕头?他笑嘻嘻地说:“你家老祖宗,我给磕啥头?不磕!”可是,没过多久,李小辫儿的额头就起了一个大红肿的包块,众人皆惊!奶奶说,看看,让你磕头你不磕,快给老祖宗烧香磕头——举头三尺有神明啊!李小辫儿乖乖照做。 我们且抛却“不磕头起大包”之说,单就“老吾老以及人之老”便可以推及“敬我宗以及人之宗”之说,由此愈发理解,为何我的表哥能够坚持几十年如一日敬拜别家祖宗与长辈了。 成家后,我也照例加入了“磕头族”的行列,每当我双膝跪倒,双手扶地,额头磕在地上,拜谒祖宗、叩拜双亲的时候,我的双眸都会噙满泪水,我为祖先延续了我们宗族的血脉而感恩,我为爷爷奶奶姥姥姥爷养育爸爸妈妈而感恩,我为爸爸妈妈公公婆婆给了我和老公生命、并含辛茹苦把我们养大而感动,我为这一年双亲替儿女担惊、惦念、操劳而由衷感谢…… 而今,现代化的生活渐渐把磕头拜年淘汰“出局”了,甚至有人认为磕头拜年是在搞封建迷信,对此,我不敢苟同。 饮水思源,羔羊跪乳。践行孝道是人与动物最根本的区别,我们不但有责任让双亲吃饱穿暖,更有责任让他们精神愉悦。辛苦了大半生的祖父祖母辈及父母亲,在春节这个三百天一遇的温馨祥和的日子里,接受一下儿孙跪拜,他们的心里该有多快乐,那是用语言无法描述的。而当这一情景映入晚辈们眼帘的时候,他们内心怎会没有感佩? 为人父母,我们应该让后生们知道,磕头是我国各种礼仪中,最能表达尊敬、崇拜之情的礼仪,是中华民族行感恩礼的最高规格。优良传统不可丢。 在祖宗牌前,一跪知恩,三叩警后。愚以为,磕头拜年是极其值得尊崇和传承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