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4587|回复: 23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 闲说三国之义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0-6-23 16:0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闲说三国之义


    一部《三国演义》从古至今备受国民喜爱,无论妇孺老幼大都能说出一点细微末节,原因在于它内涵丰富,充满智慧的光芒,有军事谋略,有政治方略,有经济的、管理的、人事的等等诸多我们能够借鉴的东西,可以说它是一个巨大的宝库,如果你去挖掘,就能够得到你想所拥有的。另外我们无论是谁,都能或多或少在《三国演义》找到自己,或自己心目中英雄的影子,更重要的是《三国演义》宣扬、演示的“义”字,正是中国人思想深处不可或缺的东西,我们通过阅读《三国演义》,可以知道:道义的神圣,仁义的妙绝,忠义的崇高、正义的力量,信义的重要,情义的紧要,这些种种“义”可以归结为与中国传统文化一脉相承的思想精华。这种种“义”正是我们每个人潜意识中的人生观、价值观,读三国如果不重视这个“义”字,恐怕就是白读了,那只是图热闹消遣而已。

    实际上《三国演义》从头至尾都是利用各种人物、事件诠释这个“义”字,刘、关、张桃园三结义将命运相连,三人终生不负这“义”字,包括关羽大意失荆州被东吴斩杀,如果刘备不去替他报仇,这就说不过去了,因为这个“义”是刘备的立身之本、成业之基、招贤纳士的招牌。有人说刘备是地道的伪君子,我不以为然,因为刘备的种种行为,即便是装,在那个战乱纷飞视百姓为屠狗的年代也很有价值,一个人装一时很容易,装一世就很难了,三让徐州不夺人之地,彰显仁义布泽天下,弃新野败当阳不忍抛弃跟随的百姓,这都是仁义。仁义使刘备有了人气,有了人才,有了地盘,有了争天下的筹码。

    这个“义”字在君主那里体现的是仁义,即爱民如子,礼贤下士,宽厚通达,尊重人、爱护人。在臣子那里体现的就是“忠义”,典型人物关羽关云长,这个“忠义”在关羽那里被宣泄的淋漓尽致,关羽屯土山约三事,曹操为收买他,名利、金钱、美色都用了,无可奈何关羽均不为所动,就连把赤兔马也送给关羽,却之换来一句:“吾知此马日行千里,今幸得之,若知兄长下落,可一日而见面矣”,令曹操愕然而悔,这就是关羽对刘备的忠义。当然这里也有信义,如为曹操立了功再走,所以有了后来的斩颜良、诛文丑,还有情义所以华容道义释曹操等等。我估计当年曹操也很矛盾,如果关羽被买通收于麾下,那曹操事必会低看关羽,关羽不为所动,曹操除了佩服赞叹之外也无可奈何。正是因为关羽的这些“义”,才使后人忽略他的缺点,虽然他的缺点也是致命的,而去无比地推崇他,儒、道、佛都拉他加盟,黑社会也要拜他,就是看中了他的义。所谓盗亦有道,拜了关老爷就要忠于组织,忠于老大。后来关羽还成了财神爷,是向世人说明要取财有道。说到忠义还有一人不得不说不可不说,那就是诸葛亮,刘备白帝城托孤,诸葛亮为了这“忠义”二字,为了报答刘备的知遇之恩,明知不可为而为之,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成为了忠臣良相的代表。不光刘备那里有忠义之士,曹操那里也有,裸衣击鼓骂曹的祢衡,为汉室锄奸不成的太医吉平,以及忠于汉室的荀彧等等。袁绍那里也有,沮授、田丰等人均是,且看《三国演义》对沮授之死的描述:

    却说袁绍兵败而奔,沮授因被囚禁,急走不脱,为曹军所获,擒见曹操。操素与授相识。授见操,大呼曰:“授不降也!”操曰:“本初无谋,不用君言,君何尚执迷耶?吾若早得足下,天下不足虑也。”因厚待之,留于军中。授乃于营中盗马,欲归袁氏。操怒,乃杀之。授至死神色不变。操叹曰:“吾误杀忠义之士也!”命厚礼殡殓,为建坟安葬于黄河渡口,题其墓曰:“忠烈沮君之墓。”后人有诗赞曰:“河北多名士,忠贞推沮君:凝眸知阵法,仰面识天文;至死心如铁,临危气似云。曹公钦义烈,特与建孤坟。”

    这样的忠义之士刘璋那里也有,为阻止刘璋请刘备入川而死谏的黄权、李恢、王累等人,都是可歌可泣的。也正如老版三国片尾曲唱得那样,“人间一股英雄气,在驰骋纵横”悠悠不绝……

    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是为了报答刘备的恩义。无论是谁都需要这个“义”字,这就是《三国演义》的现实意义,无论是谁都要讲求信义,讲究情义,人无信义,无情义必被人低看,吕布在三国中武功第一,有“人中吕布、马中赤兔”之称,奈何此人全无“义”字可言,也别说也有“义”字,到处拜义父,被传为笑柄,人若无义,其他什么智慧、武功再多、再好也是白扯。为什么貂蝉被尊为中国四大美人之首,首先在于她肯于为国为民牺牲自己,这里边的“义”才是最重要的。




[ 本帖最后由 夫子山闲人 于 2010-6-23 18:43 编辑 ]
2#
发表于 2010-6-23 20:36 | 只看该作者
从一个“义”字来评《三国》,有理有据,值得思考。
子曰:行不必信,言不必果,惟义所在。可见义的重要性。
微风版主将《三国》看作是励志书,也值得思考。
说点题外话:有人把刘备视为引起天下动乱的根源,其实他匡扶汉室的想法是绝对“正统”的,在古代,我们不能想像为了百姓而抛弃君王社稷,这是现代人的理念, 我们不能拿它来苛责古人。如果刘备只是一个为了达到个人目的不择手段的阴谋家,断不会有“衣带诏”之类的事情了……
3#
发表于 2010-6-24 00:16 | 只看该作者
好文,学习了。一个“义”字传千古,这也是中华民族的魂。
4#
 楼主| 发表于 2010-6-24 08:22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水如空 于 2010-6-23 20:36 发表
从一个“义”字来评《三国》,有理有据,值得思考。
子曰:行不必信,言不必果,惟义所在。可见义的重要性。
微风版主将《三国》看作是励志书,也值得思考。
说点题外话:有人把刘备视为引起天下动乱的根源,其实 ...


先生所言极是,谢谢阅评  问好
5#
 楼主| 发表于 2010-6-24 08:23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玉德 于 2010-6-24 00:16 发表
好文,学习了。一个“义”字传千古,这也是中华民族的魂。


谢谢玉德阅评
6#
 楼主| 发表于 2010-6-24 14:50 | 只看该作者

关公与伽蓝菩萨

关公(或称关帝)是三国蜀汉的历史人物,为刘备手下大将,以刚正不阿的个性出名,后在北攻曹魏时被孙权杀害。
  
    后代民间将关羽奉之为神,用来驱逐危险,至北宋时被纳入人们膜拜的道教神祇。后来佛教普及并逐渐民间化,融合了各种信仰,也把关帝当作崇拜的神祇,称为“伽篮菩萨”。在中国的佛教中,以关公为伽蓝神。相传隋代天台宗的创始者智者大师,有一次曾在荆州的玉泉山入定,於定中听见空中传来:"还我头来!还我头来!"的惨叫声,原来是关羽的头被敌人砍下来,其愤恨不平,到处寻找自己的头。智者大师反问:"你过五关斩六将,杀了那么多人,他们的头谁来还呢?"并为其讲说佛法。关羽当下心生惭愧,而向智者大师求授三皈五戒,成为正式的佛弟子,并且誓愿作为佛教的护法。从此以後,这位千馀年来极受国人敬重的英雄人物,伽篮菩萨与韦驮菩萨是佛教大护法,就与韦驮菩萨并称佛教寺院的两大护法神,伽篮菩萨为右护法,韦驮菩萨为左护法。

  在道场里每日的早晚课诵中,都会诵"伽蓝赞":伽蓝主者,合寺威灵,钦承佛敕共输诚;拥护法王城,为翰为屏,梵刹永安宁。以感恩伽蓝菩萨护法护教的殊胜功德。

  关帝的五官及表情刻划均以豪气奔放为准则,眼眉都表现出雄赳赳的英气,浓烈的黑色系和深红的脸部底色造成强烈的对比,也反映关公宁死不屈的强硬。面部的立体性,嘴部的黑色长须于后代加上,风格写实,而关帝头饰为黑帽上加以系结之垂带。

??我们见到的伽篮菩萨像穿圆领宽大之深绿袍,胸前加挂一盔甲,展现出华丽富丽之气。除了腹前和膝部有飞龙纹外,还有散布袍身的云纹,及袖边、衣摆的花瓣纹,以红和橙色装饰。加有一层外袍。关帝脚穿用简单线条点缀的黑鞋,脚尖略向上点。手持青龙偃月刀这种特定形式的穿著于十二世纪定型。
7#
发表于 2010-6-24 14:59 | 只看该作者
义在古代传统的道德观中占有重要的位置。这个“义”现在依然不过时。与时俱进,不能把传统一概否决。
8#
发表于 2010-6-24 15:00 | 只看该作者
《三国》弘扬义,肯定义,但是《三国》最大的悲情之处是作为仁义忠良和智慧代表的诸葛亮及其蜀国的最后失败。从艺术上看是把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大悲成全了大美。从思想性的角度解读,那就是人道无法悖反天道,人无法胜天,诸葛亮知恩图报决意北伐失败的根本原因是大汉气数已尽无力回天。
9#
 楼主| 发表于 2010-6-24 15:46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西夏楼兰 于 2010-6-24 14:59 发表
义在古代传统的道德观中占有重要的位置。这个“义”现在依然不过时。与时俱进,不能把传统一概否决。


是的,现在我们也离不开这个“义”字
这个“义”或许是我们为人做事的底线
当然重大义更好
10#
 楼主| 发表于 2010-6-24 15:50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黑雪 于 2010-6-24 15:00 发表
《三国》弘扬义,肯定义,但是《三国》最大的悲情之处是作为仁义忠良和智慧代表的诸葛亮及其蜀国的最后失败。从艺术上看是把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大悲成全了大美。从思想性的角度解读,那就是人道无法悖反天道, ...


先生所说我十分赞同,阅评非常到位
11#
发表于 2010-6-24 16:21 | 只看该作者
义是起码的做人和组织原则啊,某集团及其寡头向来背信弃义,尽早被国人唾骂扫荡
12#
发表于 2010-6-24 18:04 | 只看该作者
我曾经批判过三国演义的义。

不过从不同文章的不同出发点来说,此篇的义我还是基本赞同的。人当以信义为安身立命之本!
13#
发表于 2010-6-24 19:07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12# 微风轻拂 的帖子

作为版主能够包容和接纳不同观点的文章,这就对了嘛!
14#
 楼主| 发表于 2010-6-25 09:48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高老庄主 于 2010-6-24 16:21 发表
义是起码的做人和组织原则啊,某集团及其寡头向来背信弃义,尽早被国人唾骂扫荡


呵呵,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安贫乐道就是义,现代人确实应该在这里补补课。  
15#
 楼主| 发表于 2010-6-25 09:54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微风轻拂 于 2010-6-24 18:04 发表
我曾经批判过三国演义的义。

不过从不同文章的不同出发点来说,此篇的义我还是基本赞同的。人当以信义为安身立命之本!


是的,这个“义”字确实应该辩证的看,比如江湖义气就要不得应该批判,过犹不及因为那个义不究竟,不是真正的义,真正的义应该是公正合宜的道理或举动,还有就是合乎正义或公益的人和事。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小黑屋|Archiver|中财网站 ( 浙ICP备11029880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832 )

GMT+8, 2025-2-9 04:04 , Processed in 0.234891 second(s), 19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