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艾桃 于 2018-5-26 11:01 编辑
李杜文章在,光芒万丈长。这是文学界对李白和杜甫两位唐朝诗人的最高肯定。今天我要谈的是读杜甫的诗之感悟,杜甫被后人尊称为诗圣,留下来的诗歌多达1400多篇,他擅长以现实的角度去抒发忧国忧民之情,让后人看到了社会不稳定、战乱带给百姓的灾难和痛苦。
他的诗歌广为流传,深受人们喜欢,其中《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则是我最喜欢的一首: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欣赏这首诗时,我们不难看出他透过拟人手法,巧妙地用“怒”和“卷”字,生动形象地让狂风场景犹如眼前。我们似乎在杜甫的笔下听到了唐朝的秋风咆哮,音响宏大。
在我童年时,乡村大部分是土房茅草屋,大风刮起屋顶的茅草飞舞的情景亲眼见过。年轻力壮的人即时爬上屋顶固定稻草,避免屋顶茅草刮走后下雨漏水,邻居之间也会相互帮忙,大人不准孩子们在户外奔跑,以免因大风受伤。诗中“老无力”三个字,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干瘦的老头只能无奈拄着拐杖立在屋外,眼巴巴地望着怒吼的秋风把他屋上的茅草一批又一批地吹得到处都是。风停了,稻草也卷走得差不多了,大雨来临,屋内屋外都是一片雨天,孩子和妻子及自己衣衫单薄自是不说,可淋湿了如何还能睡安稳觉呢,此情此景,怎能不激起读者心灵上的共鸣。
茅草被风刮走,那些挂在树梢的,那些吹落到江湖的,自然是没有办法捡回来,然而平地上的茅草,却又被别人家的孩子捡走了,他们真像盗贼一样可恶呀,让杜甫心里憎恨。
杜甫并没有继续怨天尤人,而是笔峰陡转,他们为何要捡走这些茅草呢,原来他们家也一样是穷苦的,所以这才样做呀。于是发出了自己心中的向往,他希望天下寒士,都能有宽敞牢固的房子,不会因为刮风下雨受到苦难。他宁愿受苦的是自己一人,换来千千万万的安居乐业。从这里我们看得出杜甫的伟大情操,这种炽热的忧国忧民的情感和迫切要求变革黑暗现实的崇高理想,千百年来一直激动读者的心灵,并发生过积极的作用。
现在各城市都在开发来发展经济,有千千万万的外来务工者,在城市里挥洒汗水。很多人都实现了在家乡盖上新楼房的梦想,七十年代的茅草屋早没影子了。如今回到乡村,在新农村建设的影响下,新楼房不但牢固,更是讲究美观舒适,放眼望去,青山隐隐,白墙依依,好一幅优美的乡村山水画卷。
时代的进步,在于人们永无止境的追求,很多年轻人不再在意老家乡下是不是有房子,他们更希望能扎根于城市。学位房我想对很多人来说并不陌生,本科生、研究生、博士生在购商品房时,不同的城市有不同的优惠政策,有的是补助一部分钱,有的是直接打折,让广大学士能放开手脚好好地服务于社会。
我庆幸,我生活在这新社会。我们也很感谢杜甫一千多年前的呐喊,在如今美梦成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