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22178|回复: 8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 我以我血荐轩辕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6-5-8 01:5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漫谈谭嗣同激进的思想形成与根源

  众所周知谭嗣同是改良主义运动中的激进派,为变法事业献出了自己的生命。《仁学》是他思想的代表性著作,也是他激进思想结出来的果实。在《仁学》一书中他猛烈抨击了君主专制制度和清王朝的反动统治,并对封建纲常伦理进行了犀利的批判,其思想之激进和深刻,达到了同时代的最高水平。他以否定三纲、攻击礼教为自己的中心思想,勇敢地发出“冲决网罗”的强烈呼声,不但要“冲决利禄之网罗”,“俗学”之“网罗”,而且还要“冲决君主之网罗”,“伦常之网罗”。并指出,2000年来的君主专制是强盗政治,皆为秦政。直接将锐利的矛头指向封建的君主专制。他的这种反对君主专制的激进态度,使他成为后来资产阶级革命派思想的先导,《仁学》成了闪烁着他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思想光辉的不朽之作。

  那么他激进的思想源于何处?又是一种什么样的力量支撑着他,让他不计得失去地站在历史的火山口上呢?

  我们不妨从谭氏一生所走过的历程中寻觅出一些倪端。从5岁到19岁期间,他与中国其它士家子弟一样,读一些《三字经》、《千字文》式的初级读物,接受封建儒学的启蒙教育。10岁时,师从欧阳中鹄,接触王船山的学说。15岁学习写诗,并拜浏阳的著名学者涂启先为师,加强了古文辞、考据笺注、金石刻镂等文字训诂与考据方面的训练。在此期间,他读了《易经》、《礼记》、《仪礼》、《周礼》等书,并作了一些读书笔记。20~29岁,是谭嗣同的10年漫游期,在这十年的漫游中,他行程八万里,走遍了直隶、新疆、甘肃、陕西、河南、湖北、湖南、江苏、安徽、浙江、台湾各省,广交朋友,了解风情,增长见识,开阔胸怀视野。同时也目睹了清朝统治腐败,灾民流离、哀鸿遍野的景象,这让他体受到了民间疾苦,益想奋发有为,立志救国救民,故自名“壮飞”。

  也就是在这十年中,他曾六赴南北省试,因他不喜科举时文,所以屡考不中。在科举闲暇时,他一面广泛接触社会,了解民情,同时也接触和了解到一些社会矛盾和官场腐败现象。另一面他在老师欧阳中鹄指导下,对中国古代文化典籍进行了比较系统的研究。1889年,他又拜著名学者刘人熙为师,"专主《船山遗书》,辅以广览博取",对王夫之坚持反清民族主义思想和“道不离器”的唯物主义思想十分赞赏,自以为“私淑船山”,与此同时他将清代的经学、先秦诸子学说,包括他所厌恶的宋明理学都拿来看看。至此,这个热衷于科举"正业"的年轻人,不仅对上至《易经》及先秦诸子,下到汪、魏、龚、王的学说有了一个大概的感性了解;而且又通过对王船山、张载等人的较深入系统地研究,进一步深化了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性认识。

  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中,清军惨败,丧权失地,群情愤慨。在次年中日签订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谭嗣同痛心疾首,认清清廷腐败无能,在民族危亡与维新思潮的激荡下,使谭嗣同坚定变法维新、富民强国的信念。这一年,谭嗣同正好三十岁,也就是在这一年,他的思想发生巨大的变化。在他看来,自己走过的三十年时光都浪费在考据词章,无补于事的儒学上,因而他决心抛弃旧学,致力于维新变法。遂与唐才常等在浏阳筹建算学馆,创办新学, 主张“兼西学”、“裨实用”,并撰《兴算学议》、《报贝元征》等文,提出变法主张,首开湖南维新之风。为追求新思想,学习新知识。

  1896年谭嗣同北游访学,在此时他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自然科学发生兴趣。在访学中,还遍交维新之士,结识了梁启超,并通过梁启超进一步了解到康有为的维新思想观点。同时通过对外国传教士傅兰雅、李佳白的访问,使他对西方社会有了的初步了解,使他感觉到西方诸国所以富强,是因为他们在生产上开工厂、用机器,在政治上设议会、行选举,而这些,中国统统没有,所以中国就落后,就贫弱。由此,他得出结论:中国要强盛就不能再走老路,而必须学习西方那套新法,奋起直追。

  在南京期间,与杨文会等倡设金陵测量会,筹划购置仪器,学习西方科学技术。次年夏,谭嗣同受湖广总督张之洞委托,回湘筹办粤汉铁路,乘机向巡抚陈宝箴建议建立南学会。先后作《论中国的危急》、《论今日西学与中国古学》、《论学者不当骄人》、《论全体学》等多次讲演,号召“联合众力,官民上下,通为一气,相维相系,协心会谋”,以图国事。二月十五日,他和唐才常等集资筹办的《湘报》创刊,对资产阶级思想进行广泛的传播。

  也是在此期间,谭嗣同接触了佛学。虽学佛较晚,但却以精进之心而后来居上,他遍览三藏,对法相、华严二宗禅悟颇深。透过佛学,他感到古今中外的种种学说真理,人类的各种教派的理论,没有一个不与佛教相似和相融的。佛学是博大渊深的,在其心中交汇奔腾激荡,都如百溪归于大海.而贯注其中的,是悲天悯人的博大胸怀,是救度众生的伟大精神。

  以上就是谭嗣同在未被光绪帝招入京师之前的生命行迹。可以说三十年的中国传统儒学浸染,已经铸就他的士子之身。他激进的思想首先源于中国传统的士人功利主义思想,看国家的内忧与外患,他的心情是急切的。这也决定了他维新变法中的急功性。造成其个人“赋性偏急”、“不乐小成”的勇敢的浪漫性格,就常常很难满足“循序渐进”的理论和策略主张。在他看来,中国只要习效西方的模式进行变革,就会一下子强大起来。从这一点上看,可以说他的想法是幼稚的,简单的,理想化的。他忽略了清王朝的国情,忽略了封建主义守旧派的强大势力。因而在历经种种挫折之后,他的内心是失落的。现实中面对的是暗无天日的官场,麻木不仁的民众,心中更多的是苦楚与悲凉,遇到的一些思想问题也无法得到圆满解答。因而他后来在佛学中寻找心的归依,感觉在佛教中找到了奋发图强的力量所在。特别是大乘佛教中蕴含着高度超越意识和较强的批判精神。这些特征很符合新旧交替时代思想界的需要,尤其是佛教中强调的大无畏,不怕死精神,更为他所推崇,在其给欧阳中鹄的信说,“佛说以无畏为主,已成德者名大无畏,教人也名施无畏,而无畏之源出于慈悲,故为度一切生死故,无不活畏,无恶名畏,无死畏,无地狱恶道畏,乃至无大众威德畏,盖仁之至矣。”打算用佛教中超人的力量来冲决封建网。佛便成了他强国救世的新武器,让他再一次向不平等的封建社会发起冲击。《仁学》就是在他学佛期间所撰,纵观此书,处处闪动着佛性的光芒。

  经过佛学的洗礼,谭嗣同的生死观也发了变化。他深信灵魂不死,而且灵魂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并随时随地可以与万物进行相互转化,人死只不过是灵魂游出身体。“灵魂在谭嗣同看来,不借助体魄可以独立存在,是不生不灭的东西,所谓死者,驱壳变化耳,性灵无可死。”同时 谭氏还认为不但人有灵魂,各种动植物也有灵魂,而且相互转化,即所谓“万物有灵”。这一点在其《仁学•十四》中举例进行了详尽地论述,“非洲之毒草,则竟有食人物血肉者。人之肺在内,植物之肺在外,即叶是也。悉去植物之叶,而绝其萌芽,则立槁矣:无肺固无以呼吸矣。”他还这种生死观写入他的诗中。“死生流转不相值,天地翻时忽一逢”。或许正是这种“灵魂”不死的观念,让他维新失败后,在能够出走的情况下没有出走,而是选择了舍身取义,准备用他的鲜血来唤醒沉睡的国人。真正是做到了“我以我血荐轩辕”!

  谭嗣同的激进思想是以悲剧终结的。他以他的鲜血,宣告了改良主义运动的破产。但他冲决一切网罗的呼喊显示了他政治人格中最崇高、最悲怆的美。
                        2006-5-8

---------我谨保证我是此作品的作者,同意将此作品发表于中财论坛。并保证,在此之前不存在任何限制发表之情形,否则本人愿承担一切法律责任。谨授权浙江中财招商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全权负责本作品的发表和转载等相关事宜,未经浙江中财招商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授权,其他媒体一律不得转载。
2#
发表于 2006-5-8 21:43 | 只看该作者

问好

良木兄文学、史学修养日见深厚了
可喜,可贺
3#
 楼主| 发表于 2006-5-8 23:12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问好

最初由 目偶 发表
良木兄文学、史学修养日见深厚了
可喜,可贺


谢谢目偶老弟的鼓励。尚在学习中……
4#
发表于 2006-5-8 23:15 | 只看该作者

问好良木老师

厚重华章,让我视域大开
5#
 楼主| 发表于 2006-5-8 23:20 | 只看该作者
欢迎李王强来谭嗣同版。多来交流。
6#
发表于 2006-5-11 12:4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问好良木老师

最初由 李王强 发表
厚重华章,让我视域大开


向弟弟学习呵.
7#
发表于 2006-5-11 18:55 | 只看该作者
文章厚重,给人视野广阔的感觉。
8#
 楼主| 发表于 2006-5-11 23:02 | 只看该作者
最初由 渭水河 发表
文章厚重,给人视野广阔的感觉。


欢迎渭水河版主光临。多来支持。
9#
 楼主| 发表于 2006-5-11 23:03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回复: 问好良木老师

最初由 清风盈袖 发表
向弟弟学习呵.


老姐,要用文字支持啊。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小黑屋|Archiver|中财网站 ( 浙ICP备11029880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832 )

GMT+8, 2024-11-22 12:11 , Processed in 0.058664 second(s), 19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