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3671|回复: 24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 主动性,一种最优秀的品质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6-5-12 18:0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主动性,一种最优秀的品质

  何谓主动性?这里说一个“把信带给加西亚”的故事。这个故事曾经被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戴尔.卡耐基收录于的他的一本名著中。

  “把信带给加西亚”这个故事,可以说世界上几乎所有的语言都翻译过它。日俄战争时,每一个俄军士兵都带着这篇短文故事。后来日军从俄军俘虏身上发现了它,都不得不承认,这个故事是人生的精神法宝,于是把它译成了日文。日本天皇亲自下令,日本政府的每一位公务员、军人和老百姓都要随身带着这个短文故事。

  “把信带给加西亚”的故事梗概是这样的:

  美西战争爆发后,当年的美国总统威廉·麦金利必须立即跟西班牙的反抗军首领加西亚取得联系。但加西亚躲在古巴丛林里,没有人知道他藏身的确切地点,写信或打电话都无法联系他。

  一天,有人对总统威廉·麦金利说:“只有一个叫罗文的人,有办法找到加西亚。”。于是总统让他们把罗文找来,交给他一封写给加西亚的信。罗文就拿了信,把它装进一个油布制的袋里,划小船在水上日夜兼程,4天后的一个夜里在古巴上岸,走进古巴丛林。3个星期后,已徒步越过古巴全境,又从古巴岛的那一边走出来。罗文终于把那封信交给了加西亚……

  故事情节尽管是充满探险的坎坷和曲折的,但故事的主人公罗文的虔诚与果敢才是真正可以发人深省的地方。因为,麦金利总统把那封写给加西亚的信交给了他,罗文接过信之后,没有提问任何愚蠢的问题,也没有要求任何附带条件,(比如要什么奖赏要什么交通工具或配备助手)他就那么默默地毅然地走了,走得很匆忙,有一种时间的紧迫感,直到最后独立完成任务。

  罗文对于麦金利总统的托付,能二话不说,立即采取行动,并全心全意去完成任务——把信带给加西亚,这就是一种最难能的精神——主动性,和主动性所支撑的执行力。

  我们可以想象,如果罗文当时提出了一些条件,或犹豫几下,考虑一些个人安危和犒劳问题,再起身的话,不仅在时间上会受到延误,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也会因为这些想法的存在而影响行动。

  这个故事基本可以用以定义“主动性”的意义,那就是,把一个工作的项目或任务,当作高于一切的等同于自己生命的神圣天职来看待,去做好。所以说,做一件事,不用人催就去做还是不够的,而且应该是能把这件事当作至高无上的使命来对待才好。

  这个世界其实是充满了幸福和厚报的,做人贵在要具备这么一种主动的精神,相形之下,金钱只是身外之物,可以坐吃山空,荣誉地位也不过过眼云烟,过期终将作废,唯有主动的精神是永恒的,它可以换取人们需要的一切。快乐幸福与否,不在于一个人坐等机遇去获得,而在于你是否具备这种优秀的精神品质——主动性,去追击去发挥。

  主动性的反面就是被动——期待和企盼,虽说人人都有过那样翘首以待的感受,但等待的时间长短是不同的。成功者只有少数时候是在以逸待劳和守株待兔,多数时候他们都不甘寂寞,都掌握了主动权,在没有任何逼迫和压力的情况下主动进击,主动奔向预期的目的地。懒汉才会把自己的梦想一直寄托在一个个等待之中。

  勤奋,高度的勤奋,在主动中去获取一切,这才是人生快乐、幸福与成功的秘诀。做事主动,往往还可以走在前面,赢得很多优势。

  现实中,办事真正具备这种主动性和使命感的人并不多,做事人们很少主动出击,而做一天和尚敲一天钟的现象十分普遍,有点不见棺材不流泪悲哀。很多人不到糟糕的时候就不会动起来,等待压力足够威胁自己的生存了才会被动的去做些什么。

  比如说就业,很多人只要能拿到下岗生活费或城市“低保”就浑浑噩噩算了,不想再找什么工作,于是政府根据这个弊病,对再就业者取消低保的同时,却发放一定数额的再就业鼓励金(相当于低保数额),这样就有人积极再就业了。比如说教子,很多家长不到孩子期末考试发现孩子成绩差时,才会紧张起来,重视起对孩子的家庭管教,才会手忙脚乱的给孩子补习,检查作业,找老师补课。也有很多人,不到了兜里没钱花,锅里没米下锅时,不会考虑要去拼搏打工做生意办厂……所有这些都是缺少主动性的结果。

  凡事不是主动去做,而处于被动,这件事情就可能变得很难,做起来也很慢。若能像罗文那样,有一股把信带给加西亚的精神,再大的困难也会被踩在脚下。

  缺少主动性的原因主要是缺少把信带给加西亚的那样一种使命感。有位颇见过些世面的朋友告诉我说,在国外,他发现非洲黑人是最懒散的人,他们往往今朝有酒今朝醉,钱、食物总是要花光吃完了才肯去干活,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混日子。相反,华人是最能吃苦的,有钱往往舍不得花,勤俭的过日子。我觉得,其实这两种个性行为都有缺点,要互补才能显得完美。如果说黑人不懂使命感,华人同样也缺少了一种使命感,只是一个个暂时生存、生命质量不高的守财奴。

  使命感就是对待一件事情的严谨态度,认为我办这件事情,不是能办完就是,也不是要得到什么短期利益就算了,而是像完成一件作品那样,要做得完美无暇,显现出一种美丽和满足,体现出一种高度的敬业精神。就像罗文那样,接了信就毫不犹豫的行动,把信带给加西亚。

  人的智能,归根到底说是一种高级的主动性,把信带给加西亚的精神,就是主动性、主动出击!就是一种上乘的智慧。



---------我谨保证我是此作品的作者,同意将此作品发表于中财论坛。并保证,在此之前不存在任何限制发表之情形,否则本人愿承担一切法律责任。谨授权浙江中财招商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全权负责本作品的发表和转载等相关事宜,未经浙江中财招商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授权,其他媒体一律不得转载。
2#
发表于 2006-5-13 11:49 | 只看该作者
“凡事不是主动去做,而处于被动,这件事情就可能变得很难,做起来也很慢。若能像罗文那样,有一股把信带给加西亚的精神,再大的困难也会被踩在脚下。”

——受启发。
3#
发表于 2006-5-13 16:57 | 只看该作者
世象呈现出来的是一种与主动性相反的融融泄泄,大环境造成的。
4#
发表于 2006-5-13 20:49 | 只看该作者
当一个人主动几次都没有效果时,就不想主动了。是社会造成的啊。个人的主动对社会的改变的力量太渺小了,对自己的改变同样没有力量,所以人就不想主动了。世风改变,人心才能改变。
5#
发表于 2006-5-13 22:28 | 只看该作者
主动不主动,得看动机;动机强烈不强烈,要看针对个人的价值或社会价值。
谁都主动过,但不如意者,十之八九,同样是竞选总统,难道成功了一定是最主动和最适合的吗?
有点消极,莫怪!
6#
发表于 2006-5-14 10:56 | 只看该作者
“勤奋,高度的勤奋,在主动中去获取一切,这才是人生快乐、幸福与成功的秘诀。做事主动,往往还可以走在前面,赢得很多优势。”

诚如斯言。
7#
 楼主| 发表于 2006-5-14 15:23 | 只看该作者
最初由 双溪小女 发表
“凡事不是主动去做,而处于被动,这件事情就可能变得很难,做起来也很慢。若能像罗文那样,有一股把信带给加西亚的精神,再大的困难也会被踩在脚下。”

——受启发。


欢迎新朋友,主动权一旦掌握了这个人就是世界的中心:)
8#
 楼主| 发表于 2006-5-14 15:26 | 只看该作者
最初由 武俊岭 发表
世象呈现出来的是一种与主动性相反的融融泄泄,大环境造成的。


世像的确表现出一派融融泄泄的拖沓和消沉。所以越是这样那些丧失了主动性的人命运会越糟糕,越是这样主动性越值得强调。
9#
 楼主| 发表于 2006-5-14 15:31 | 只看该作者
最初由 水如空 发表
当一个人主动几次都没有效果时,就不想主动了。是社会造成的啊。个人的主动对社会的改变的力量太渺小了,对自己的改变同样没有力量,所以人就不想主动了。世风改变,人心才能改变。


所提出的问题是直言的,所以说我也看到了那些丧失主动性的人的根源所在了。那就是没有真正理解主动性的内涵——世界,主动者为王。总是这样。都是那些主动者在主宰着这个世界。还是化被动为主动的好。可能长期处于被动局面也会形成一种消沉的习惯吧。

任何事情主动起来就胜利了一半:)
10#
 楼主| 发表于 2006-5-14 15:37 | 只看该作者
最初由 童言无忌老秀才 发表
主动不主动,得看动机;动机强烈不强烈,要看针对个人的价值或社会价值。
谁都主动过,但不如意者,十之八九,同样是竞选总统,难道成功了一定是最主动和最适合的吗?
有点消极,莫怪!


这个议论非常有意义。
1。任何人在有的时候都会以逸待劳或守株待兔,但具备主动性的人那样的时刻很少,就是期待也是虎视耽耽的在瞄准时机。

2。主动而不如意这是正常的,一主动就如意那岂不心想事成了。真正具备主动性的人应该是百折不挠的人,最后主动性才会生效。

3,每一个美国总统要当选,最起码都是主动要当总统的结果。不想当的就是当了也可以辞职:)

没有怪,只是欢迎这样的讨论。
11#
 楼主| 发表于 2006-5-14 15:39 | 只看该作者
最初由 一颗红石 发表
“勤奋,高度的勤奋,在主动中去获取一切,这才是人生快乐、幸福与成功的秘诀。做事主动,往往还可以走在前面,赢得很多优势。”

诚如斯言。


主动权就是先行权主宰权。谢谢阅读。
12#
发表于 2006-5-14 16:04 | 只看该作者
转述了一个很好的故事。有时必要的经费问题还是可以谈的,只是故事里可能没有交代,我是这么想的,不知对不对?:)
13#
发表于 2006-5-14 17:36 | 只看该作者
阅读
14#
 楼主| 发表于 2006-5-14 20:51 | 只看该作者
最初由 寒江雪 发表
转述了一个很好的故事。有时必要的经费问题还是可以谈的,只是故事里可能没有交代,我是这么想的,不知对不对?:)


这个故事虽然老,但至今还深有感触。
15#
 楼主| 发表于 2006-5-14 20:52 | 只看该作者
最初由 雪莲花 发表
阅读


谢谢阅读和关注。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小黑屋|Archiver|中财网站 ( 浙ICP备11029880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832 )

GMT+8, 2024-12-3 06:25 , Processed in 0.050730 second(s), 20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