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1758|回复: 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 拯救阅读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6-5-23 17:1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拯救阅读

  我国第四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提供的数据显示,我国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的读书率均呈下降趋势。 这是中国出版科学研究所在21日就这次调查举行发布会时公布的结果。这次调查结果表明,2005年我国广义的国民图书阅读率为42.2%(有阅读行为的读者群体在全体国民中〈包括不识字者〉所占比例);而狭义的识字者阅读率为48.7%(指每年至少有读一本书行为的读者总体与识字者总体之比),比2003年下降3%,比1999年则下降了11.7%.此外,在读书的人群中,读书的时间也在不断减少。2005年,在读书者总体中,25%的人读书时间比原来减少。

  又见报载,江苏某高校竟然有不少学生到了大四,都未用图书证借过书。而形成鲜明对照的是,学校周围的网吧、舞厅、练歌房里大学生比比皆是,人满为患。据了解,即使是经常光顾图书馆的同学中,相当数量的人借阅的书籍都是言情、武侠、恐怖之类的小说。

  统计资料显示,目前全国人均购书费只有5元,其中60%是公费,自费购书不足2元,与发达国家120美元比,相去甚远。
☆全国700多个县市图书馆没有一分钱购书费

  “全国有700多个县市图书馆没有一分钱购书费,而且大部分集中在中西部地区,县级图书馆已经成为制约我国公共图书馆发展的瓶颈。”这是去年8月19日,在乌鲁木齐市召开的中国科协2005年学术年会上披露的数字。有识之士指出,公共图书馆和基础教育是社会发展的两大基石,目前公共图书馆事业与经济发展速度极不协调,尤其县级图书馆的境况不容乐观。

  在我国,有相当数量的县级图书馆没有计算机,没有接入互联网,仍然停留在上世纪70年代,作为社会信息化重要节点的图书馆,丝毫看不到信息社会的文明成果。

  中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县级图书馆经费严重短缺,由于许多县是吃财政饭,对图书馆经费保障仅限于人头费,购书费、运行费、业务费、维护费等经费一概全无,不仅引发了司空见惯的“人吃书”(人员经费挤占购书费用)现象,还引发了不时可见的“书吃人”的现象。

  一面是图书馆无钱购书,另一面却是图书馆人员庞杂,专业水平偏低。有的县级图书馆的工作人员居然达到40多人,而且多数都是通过关系进来的。

  在中西部地区,有相当数量的图书馆成了“空壳”,几年甚至十几年没买书或者很少买书的公共图书馆不在少数。

  我国经济连续多年高速增长,增幅居世界各国之首,全国公车消费每年高达3000亿元人民币,如仅以其1%投入基础公共图书馆事业,国民将得益非浅。

  ☆从阅读中汲取力量
  世界经济论坛主要根据宏观经济管理、技术革新和公共机构质量这3项标准衡量一个经济体的竞争力。报告指出,芬兰在这3方面都表现出色,因而高居榜首。这也是最近4年中芬兰第三次排在首位。有人说,芬兰所以竞争力强,是因为这个国家的老百姓高度重视知识,从知识的海洋里获取无穷力量。

  芬兰是世界上图书馆密度最大的国家之一,也是图书馆利用率最高的国家。据统计,2004年平均每位公民每月至少光顾1.15次图书馆。

  在过去10年中,在芬兰光顾图书馆的人数增加了近25%。来自不同阶层、不同职业、不同年龄、不同爱好的人们都喜欢光顾图书馆,特别是下班之后和周末,光顾图书馆的人络绎不绝。图书馆已成为芬兰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场所。

  芬兰全国人口仅有520万人。但据芬兰教育部统计,2004年全年芬兰光顾图书馆的人达到6980万人次,借阅图书达到1.22亿本,人均23册。此外,上网浏览图书馆网页的人数达到3820万人次。据了解,电视、电脑游戏和因特网的存在并没有影响年轻人阅读书籍,年轻人和儿童光顾图书馆次数反而增多。在所有借阅的图书中,儿童借阅图书的数量占38%。

  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芬兰各城市的图书馆不断购置电脑设备,加强对图书的电脑化管理。网上服务现已成为芬兰各图书馆为读者服务的一个重要内容,并为读者提供“按需服务”项目,例如根据读者需要从多种文献资料中综合形成有价值的资料。

  ☆印度乡村图书馆的启示
  印度,给人的印象,是贫穷落后。 即便你没有到过印度,你的脑海里浮现的影象,也许是沙尘滚滚的街上黑瘦的小孩伸出骯脏小手向人乞讨;在棚屋前面衣衫褴褛的老妇漠然呆坐;街角处一群男人无聊地打发时间。如果追问,这些印象怎样来的?你也许说不出来,也许会说是电视、杂志上看到的。反正,贫穷、落后、骯脏、慵懒、卑屈、无望,几乎是互通的,印度的人均国民产值只及我们中国的一半,但印度乡村图书馆不缺书。

  印度喀拉拉邦,人口3千3百万,农村人口占百分之80,有990个乡,人口密度在全国排第二,每平方公里有750人。一个惊人的数字:全邦有9千多间图书馆,1万2千多间阅览室。这就是说,每个乡大约有人口2万5千人,图书馆8间,阅览室10间。

  在安那库林区的VNKPS图书馆是甲类图书馆,有55年历史,藏书2万册,订阅8份报章30份期刊。位于三个乡中间,这个图书馆有1千名会员,三分之一是女性,另外有300名儿童会员。图书馆是三层大楼,面积280平方米,有阅览室、会议室、康乐室、儿童图书室。一名妇女图书馆员负责流动图书室,每周为200个农户送上书籍。图书馆经常与各类合作社和学术、农科机构合办工作坊、培训班,内容涉及农业、畜牧、能源、母婴健康等;图书馆自办刊物,鼓励会员写作投稿并组织辩论和研讨。

  随着时代变化,图书馆的作用也有改变。以往,图书馆和阅览室是乡民聚集的场所,从早上七时到半夜,有乡民来读报、评论时事、高谈阔论。一般的图书馆,会有3-5份马拉亚拉姆语报章,1-2份英语报章,几份周刊。周刊由个别乡民捐赠,报章由图书馆订购。

  ☆ *印度:让部分村民先“IT”起来
  鼓励阅读,使印度越来越多的“泥腿子”走上了“IT”之路。
在喀拉拉邦的金拉瓦登村,艾莎·阿卜杜拉每天都戴着面纱在田野中步行好几公里。然而,与众不同的是,她不是去汲水或放牛,而是去学习上网和发电子邮件。艾莎的邻居们——其中包括农民、劳工和蹦蹦车司机——都到同一所计算机中心学习。

  自2002年年4月份该中心开课以来,金拉瓦登村1850个家庭中,每户都有1人接受过培训。参加培训的人中大约70是妇女。到2004年12月,全拉瓦登村将成为印度第一个普及计算机知识的村子。

  政府的这项免费培训计划将在今后两年内普及到喀拉拉邦的每一个地区。

  金拉瓦登村的村民们是用当地语言——马拉雅拉姆语——学习基本的计算机知识的。他们学习如何编写文件、如何上网、如何发电子邮件、如何编辑图像和如何利用因特网打电话。

  组织者还准备了适合当地需要的马拉雅拉姆语教学内容,其中包括农业、保健、能源、管理、找工作和动物饲养等方面的知识。
这一培训计划所采用的商业模式是很成功的。仅在马拉普拉姆地区,要普及计算机知识就得建立650个计算机中心,并且需要3000台计算机。喀拉拉邦政府负担不起这笔费用,因此邀请当地人建立计算机中心。每个中心距离最近的村子不超过3公里,并配有5台计算机、1台打印机、1个因特网接口和一批合格的培训人员。

  对每个参加培训的人,村委会都要为其向负责建立计算机中心的当地企业家支付1.5英镑,这笔钱会从地方税收中筹集的发展基金里拨出。建立一个计算机中心需要投资大约3300英镑。所以只要培训1000个家庭(每家培训1人,每人收费1.5英镑),企业家就可以收回一半的投资,同时还能拥有一个可提供商业服务的小型计算机中心。

  如今,喀拉拉邦已有1200多家农户通过互联网销售自己的农产品,其中有50多家农户同外国商家建立了固定供货关系。

  西方媒体认为,与过去不同的是,印度政府不是首先发展劳动力密集行业增加就业,而是通过保持快速发展的印度信息产业,让村民走上信息高速路,以此为国内提供大量就业机会。政府计划,到2008年,信息产业能为200万人提供直接的就业机会,并能间接创造同样数目的相关服务业岗位。

  现在,印度正迫望成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即希望世界各国最终承认它是一个名符其实的大国和强国。实际上,印度是一个既具有悠久文明又具有多元化传统的年轻国家。国际媒体认为,“长期以来发达国家对它持蔑视的态度已不适宜了。而要更好地理解这个既古老而又年轻的印度的勃勃雄心。”

  印度,一个在中国人眼中是穷国的国家,但这个国家鼓励国民阅读,尤其乡村图书馆竞办得有声有色。“种瓜得瓜,种豆得豆。”这对于中国来说是亇启迪。

  ☆阅读与创造力
  法国空想社会主义思想家圣西门作过耐人寻味的假设:如果法国失去了30 名优秀物理学家,50名优秀化学家,失去总数达3000名的科学家和艺术家,那么,法兰西民族马上就会变成一具没有灵魂的僵尸。据说日本战后从废墟上迅速崛起,关键就在于重视教育,十分注重全民的素质,提倡阅读的风气。

  一个人缺乏阅读,其接受信息就是从众的、被动的、缺乏分析的。众多国民缺乏阅读,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文化就会缺乏创造性、批判性。阅读对一个人是重要的,对一个国家也是十分重要的。

  现在,我国人均阅读量的下降,昭示着我国科技创新能力的不足。我国不少产业的发展要依靠外国的技术,我国正成为制造大国的趋势就证明了这一点。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科技的发展,国力的强大,取决于科技创新,而科技创新能力又取决于国民的阅读。

  阅读对于社会来讲,是文化积累和传承的重要渠道,对于个人来讲,是养护想象力和创造力、提升品位情趣、保持精神自由的重要方式。今天,人们在日益精明的同时会变得日益浅薄,而一个缺乏高远境界的心灵不会创造有价值的人生,这样的一个时代也不会拥有远大的未来。

  人们需要通过潜心阅读,从中寻找民族进步、国家振兴的真谛。

---------我谨保证我是此作品的作者,同意将此作品发表于中财论坛。并保证,在此之前不存在任何限制发表之情形,否则本人愿承担一切法律责任。谨授权浙江中财招商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全权负责本作品的发表和转载等相关事宜,未经浙江中财招商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授权,其他媒体一律不得转载。
2#
发表于 2006-5-23 18:25 | 只看该作者
一周不要贴太多,怕以后难以为继。
为文的章法应该讲究,大标题与小标题,应该有总分关系的词语连接。
引用不能太多。
3#
发表于 2006-5-26 16:42 | 只看该作者
http://slive.blogchina.com/29279.html

请以后不要再这样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小黑屋|Archiver|中财网站 ( 浙ICP备11029880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832 )

GMT+8, 2025-2-13 20:07 , Processed in 0.101046 second(s), 20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