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1985|回复: 5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 从电影《流浪者》谈性格遗传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6-5-26 06:2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从电影《流浪者》谈性格遗传

  上世纪60年代初,印度电影《流浪者》在中国的卖座率极高,不仅电影故事委婉动人,电影插曲好听,而且还讲述了一个令人难忘的情节:主人公拉兹是个能歌善舞、幽默可爱的贼。而大法官拉贡纳特的信条是:“好人的儿子一定是好人;贼的儿子一定是贼。”当拉兹作为被告被带到法庭时,他不知道说这话的人竟是自己的生父。

  当时的人们认为大法官拉贡纳特的话十分荒谬,毫无道理。说他自认为品格清高,却不知被他审判的贼正是自己的亲生儿子。
几十年过去了,当人体遗传基因这个谜团被揭示之后,科学家惊奇地发现,不仅人的细胞组织结构会遗传,连人品、性格、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竟然也能遗传。

  2003年7月14日报道,美国宾夕法尼亚州费城最高法院的法官们最近遇到了一桩挠头的案子:现年21岁的兰德勒·梅因,要求法官免除其因杀人所判的死罪,其理由是:自己之所以犯罪是继承了老子的恶劣“血统”,是老子的“犯罪基因”作怪才诱发他去杀人,给他生命的老子难辞其咎……

  真是无独有偶,俄罗斯最近也发生令人费解的类似案例。
安德烈和阿列克谢是一对孪生兄弟。他们出生后不久,父亲离家出走,母亲因犯罪坐牢而被剥夺了抚养权。安德烈进入孤儿院,阿列克谢被亲戚收养。两人从此不曾谋面。18年后两人终于相聚,但地点却是在监狱,而他们的母亲恰巧也在那里服刑。
人们不免沉思:犯罪倾向是否真的会遗传?犯罪基因难道真的存在?

  以色列遗传学家埃伯斯坦教授说:“虽然我并未进行仔细调查,但肯尼迪家庭的历史提供了强有力的证据,表明他们都有这种‘冒险基因’。”

  ☆肯尼迪家族悲剧与冒险基因
  美国前总统肯尼迪家族的悲剧是许多人共知的。至少从第二次世界大战起,肯尼迪家族的悲剧就已开始,许多成员过早死亡,而且死因均与风险有关,最近的一次是小肯尼迪亲自驾机坠海。
2001年10月,以色列一家人体基因研究机构对肯尼迪家族发生的一系列悲剧提出了新的看法,认为其原因在很大程度上可能与遗传基因有关。

  埃伯斯坦说,肯尼迪家族成员在生理组织中存在一种“冒险基因”,在事业、感情、交往和处理人际关系等方面容易产生冲动,容易形成乐意冒风险的性格。经过多年研究,这位科学家发现了一种多巴宁D—4染色体基因,而带有这种基因的人往往表现出对外界好奇、喜欢追求风险刺激,这种现象在刚出世的婴儿身上就体现出来了。

  因为正常人的体内都是46条染色体,而他多了这条具有男性特征的Y染色体后,比男人更男人,从而成为最具暴力的“超级男性”。

  ☆暴力者多生一条Y染色体
  本世纪初,以博厄斯及其弟子本尼狄克特为代表的文化人类学家,和以华生、斯金纳为代表的行为心理学家,曾遥相呼应,几乎完全执掌了人类行为的解释权。那时,优生学、遗传行为学声名狼藉,乃至销声匿迹。

  华生更豪言:“给我一打健康的儿童,只要他们身体没有缺陷,让我在我自己特殊的世界中教养他们,我可以保证,在这十几个儿童中随便挑出一个,我都可以把他训练成任何一种专家,如医生、律师、艺术家、商界领袖,或者甚至可以把他训练成乞丐或窃贼,而无需考虑他祖先的天赋、嗜好、倾向、才能、职业及种族!”

  20世纪60年代,在美国市民的记忆中有一个既令人憎恶又令人恐怖的名字:理查德·斯帕克!他在芝加哥市制造了一起轰动性的谋杀案—一夜之间残忍地杀害了8个护士。这8个在同一家医院里值班的护士是一夜之间一起失踪的,几天后她们被警察发现。那已是8具尸体,被整齐地排列在郊外的荒野。受害人的每一部分肢体都被匕首深戳了数十刀,每个人的脖子都被一遍遍地切割过;其中两个最漂亮的护士生前曾遭强奸,而8个人的内脏都被挖走!

  恶魔很快被抓获,但在医学专家全面检查他的身体时,却发现了一个惊天秘密:理查德·斯帕克的极端凶残行为竟来自于他比常人多了一条Y染色体!医学上把这叫做47XYY综合症。因为正常人的体内都是46条染色体,而他多了这条具有男性特征的Y染色体后,比男人更男人,从而成为最具暴力的“超级男性”。

  科学家发现,DNA有一个奇特的功能,就是它能够进行自我复制。在人的一生中,细胞总是在不停地替代更新,而细胞更新是靠细胞分裂来实现的,细胞在分裂过程中,细胞中已有的DNA分子被作为模板,复制产生新的DNA,然后新的DNA进入分裂后新的细胞中。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广义的遗传,它确保了新旧细胞的大小和性状仍旧保持不变。

  人的性格和行为特征的30%-50%取决于基因遗传。LL和LS基因类型携带者的性格内向,倾向于我行我素,在社会交往中易被疏远。

  ☆性格可以遗传吗
  俄罗斯医学科学院心理健康中心的科研人员通过多年研究,发现了人体中影响人性格和行为特点的基因。
人的性格和行为特征的30%-50%取决于基因遗传,基因在人的性格和行为的形成中起着重要作用,研究人的性格特点与参与神经介质新陈代谢的不同基因之间的联系是现代分子遗传学发展的一个方向。

  血清素是影响人的性格和行为特征的神经介质中的一种,大脑中血清素的水平取决于它的蛋白质。研究人员发现,血清素蛋白质基因中的一种5-HTTLPR基因可能有长(L)和短(S)两种存在方式。长的基因工作积极,能够保证血清素高强度的交换。

  俄国科研人员在实验中研究了125位心理健康的志愿者。这些志愿者都没有患过心理疾病,他们的性格和行为特点是通过问卷调查来确定的。

  实验发现,被调查的志愿者的性格不取决于他们的年龄和性别,而取决于5-HTTLPR基因存在的长和短两种方式。

  LL和LS基因类型携带者的性格内向,倾向于我行我素,在社会交往中易被疏远。这类人总是用偏激的眼光看待周围的世界,对一切怀有敌意,他们的行为具有不可预见性,比SS基因携带者更难遵守社会规范。而血清素的短基因方式出现在进化过程的后期,这是人类适应复杂的社会环境的结果。大多数日本人的血清素基因属于短基因存在方式。

  虽然生物学家说,重罪罪犯都具有一系列相同生物学特性。但谁也不能证明,这些特性是遗传的。另一方面,我们也不能说人生来是“一张白纸”。人一出生就带有某种倾向性。

  ☆环境和家庭的因素
  俄罗斯心理科学研究所专家尤里·安东尼扬教授认为,犯罪的责任完全在于个人。“犯罪基因是不存在的。依据是:人出生时并不具备完整的个性,同理也不具备完整的犯罪个性。他之所以成为他,是因为有社会环境的影响。虽然生物学家说,重罪罪犯都具有一系列相同生物学特性。但谁也不能证明,这些特性是遗传的。另一方面,我们也不能说人生来是‘一张白纸’。人一出生就带有某种倾向性。如果孩子的父母是酒鬼或吸毒者,那么孩子完全可能重蹈其父母的覆辙。吸毒者和酗酒者有很大的犯罪可能性。”

  科学家还认为,家庭传统也会深刻地影响孩子的潜意识。子女的是非观念大多来自父母。如果犯过罪的父亲大谈自己的“光辉历史”,儿子就会把这些罪行看作正常的行为。

  俄罗斯儿童心理医生叶连娜·弗罗诺说:“我们不能说,如父母中有人犯罪,孩子就一定会犯罪。但从心理和社会角度看,这种可能性要比其他孩子大。因为孩子非常爱父母,人们对他父母的指责会伤害他。想保护父母的愿望可能导致孩子产生不当行为。社会的指责可能导致孩子在潜意识中把自己等同于父母。他们会认为,父母爱我,他们是好人,他们的行为没有错;其余的人是在害我,他们不爱我,他们完全错了。”

  科学证明,心理特征是可以遗传的。心理状态不稳定的人的后代也不能对事态作出恰当的反应。不过,“犯罪基因”这个提法不准确,正确的提法是,人体内存在可能导致犯罪的心理特性基因。但还有很多东西是由他受教育的情况以及成长环境等因素决定的。他可能被自己的心理弱点支配,也可能纠正这些弱点……

  ☆科学家们态度谨慎
  人类有3.5万个基因,科学家已破译的只有大约5000个。目前,科学家能够确定负责外貌特征遗传与衰老的基因,还找到了导致疾病以及决定心理特征的基因。从逻辑上讲,怂恿人做坏事的有害基因是可能存在的。

  前不久,科学家做了一个有趣的实验。他们给老鼠注射含有特定基因组的药物。打完针后,老鼠变得十分胆小,不再像别的同类那样具有攻击性。依此类推,我们猜测人类也有负责攻击的基因。

  俄罗斯科学院通讯院士伊利亚·扎哈罗夫—格泽胡斯认为,“人的大部分基因至今未被破译。众所周知,一些基因会在特定时期一直‘沉睡’。许多基因在荷尔蒙的作用下开始‘工作’。肾上腺素大量分泌时,导致攻击和冷酷的基因可能会突然启动。但是,至于人在紧急情况下会做出什么举动,这完全取决于他所接受的教育”。

  科学家对于最后定论非常谨慎:既不绝对说“是”,也不明确说“不是”。伊利亚·扎哈罗夫说,“致人犯罪的基因或基因组是不存在的。这在很大的程度上是由心理特点决定的。科学证明,心理特征是可以遗传的。心理状态不稳定的人的后代也不能对事态作出恰当的反应。我认为,‘犯罪基因’这个提法不准确,正确的提法是,人体内存在可能导致犯罪的心理特性基因。但还有很多东西是由他受教育的情况以及成长环境等因素决定的。他可能被自己的心理弱点支配,也可能纠正这些弱点。”



---------我谨保证我是此作品的作者,同意将此作品发表于中财论坛。并保证,在此之前不存在任何限制发表之情形,否则本人愿承担一切法律责任。谨授权浙江中财招商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全权负责本作品的发表和转载等相关事宜,未经浙江中财招商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授权,其他媒体一律不得转载。
2#
发表于 2006-5-26 09:03 | 只看该作者
请重新排一下版。
文章观点可以。但这种行文方式与引用内容,对于文章个性形成较大消弱。让我怀疑你的文章是否组装?
3#
发表于 2006-5-26 16:29 | 只看该作者
4#
 楼主| 发表于 2006-5-26 17:11 | 只看该作者

该文采本人撰写

版主先生:
该文采本人撰写。谢谢!
5#
发表于 2006-5-26 17:25 | 只看该作者
如何能证明呢?
6#
 楼主| 发表于 2006-5-26 17:39 | 只看该作者

很容易核对

如方便,可电话与《中国经济导报》、《市场报》、《经济日报》、《中国社会报》、《香港经济导报》、《上海信息化》、《IT时代周刊》、《苏南科技开发》等报刊联系。我在无锡,很容易核对。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小黑屋|Archiver|中财网站 ( 浙ICP备11029880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832 )

GMT+8, 2025-2-13 19:31 , Processed in 0.150499 second(s), 20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