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2320|回复: 6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 狗日的城市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6-7-7 12:3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狗日的城市

  从内心讲,我是不喜欢城市的。在这些钢筋水泥的森林里,人们挤挤挨挨地硬憋在那么一块地方,头上顶着破布一样的一块天,脚下踩着看似干净实则肮脏的地。花费大把大把的银子圈起几块可怜巴巴的绿色,还以为上了什么了不起的档次。生活在城市里的人们,每日里幽灵一样东奔西走,神情倨傲而矜持,目光散乱且游历,和多少人摩肩接踵,甚至“耳鬓厮磨”,但一个个脸上的肌肉僵硬死板,极少能组织起哪怕一点点粗浅的笑意。塞满耳洞的只是交通工具杀猪一样的嚎叫。这就是我印象中的城市,让人压抑和萎缩的城市,让人胆战心惊的城市。

  或许,古时候的城市能够好一些。但是“楚山兀,阿旁出”,修建一座阿旁宫,就砍光了楚山的树木,更重要的是需要多少老百姓去砍树,去修建,去被鞭打奴役啊!这样的宫殿修建得再好,这样的城市建设得再美,我不希罕。“城中十万户,此地三两家”,是苍凉,“清早入城市,归来泪满襟”,是哀伤。我是农民,习惯于从较低的位置仰着头看问题,所以容易把城市的繁荣看成膨胀,把城市的发展看成劫掠,由此而生发的感情不是热爱,更多的是失望和愤懑。

  可话说回来,不喜欢归不喜欢,对于城市生活,我还是向往的。终究,那么多人不是被强行关押在一起的精神病患者,城市的好处显而易见。城市里一般都聚居着某一地区政治上经济上的核心人物,好一点的城市还能体现出文化上的重要地位。城市里机会多,因为城市里聪明人多,傻人更多,像我这样比聪明人傻比傻人聪明的人或许能有机会发财。发财是硬道理。倘若真发了财,还能有幸领略领略城市里的灯红酒绿、妖娆浮华。即使没机会发财,像我这样一个农民,一旦进了城,经见些了不得的世事,虚荣心也能得到极大的满足,或者还能像老Q一样参加个革命党之类的,手持钢鞭将某打,有仇报仇,有冤伸冤,还可以有资本惦记一下秀才娘子的宁式床等等。

  事实上,我所到过的城市,一只手数都用不完。之所以唠叨了这些个废话,是想着要完成边远先生很多天以前布置的作业,找出我所牵挂或向往的5个城市。可能由于内心不大平衡的缘故,不知怎的就扯到马勺把儿上去了,容易被人理解为成心胸促狭生性偏激识见浅陋,所以就此打住,闲话少说,言归正传。

  因为我做向往的城市大都没有去过,所以只好依据书本上和道听途说的信息,加上自己的臆想,大体罗列如下:

  第一个是北京。北京干燥、风沙大,地理位置和自然生态似乎不是太好。北京人说话油腔滑调,尽绕车轱辘,给人不实诚的感觉,那舌头的位置很值得商榷。北京人把北京蛮霸地看成自家的炕头,自己烧不热,却容不得外人插手。总之,北京的气质算不上上乘。但北京就是北京,北京的太阳很红很亲,不管愿不愿意,她都代表着这个国家。北京有历史,有文化,有权力和站在权力顶峰的一帮子人。北京让中国绝大多数老百姓系念,可能是骨子里的奴性,也可能是一厢情愿的归属和认同,或者还是一种潜意识里权力欲的外化。概而言之,作为中国人,我向往北京。

  第二个是上海。也不知道从哪里得来的印象,感觉上海人每次上街都买很少的菜,吃饭用很小的碗,尖细着嗓子说很上台面的话,还十分顽固地把上海以外的所有人都视作“乡下人”。可见上海人活得多么地精细和自我,因而就显得琐屑和自大。但上海人聪明,认真,勤快,有一股子把事情往好里做的劲头。上海这个城市似乎也有一种敢于在任何领域里出类拔萃的莽撞,有种一些兼收并蓄的品质。萧伯纳来过,鲁迅住过,很多名人都逗留过,还出了姚明刘翔等明星人物。作为“乡下人”中的乡下人,我向往上海。

  第三个是苏黎世。书本上把这个北欧城市说成是富庶、安宁、闲适而又和谐的所在,给我的感觉苏黎世就是世外桃源人间仙境。像我这样懒散消极的人,在这样的地方生活,只能是一种奢望了。
    
  第四个是巴黎。巴黎太耀眼了,太文化了,太浪漫了。我犹豫再三还是选了她。为什么犹豫呢,我这个人好幻想,也就是做白日梦,这不,要说的是向往的理由,却好似要我立刻打点行装搬去入住一样,总爱拿自己的条件跟人间比较,越比较信心越少,失望越大,因为巴黎这个城市里文章写得好人太多了。我作为一个文字爱好者,尚处于对文豪的盲目崇拜阶段,一想到巴黎有那么多了不起的人物我就心跳加快,激动不已。所以,对巴黎,我不是向往,而是膜拜了!

  第五个是西安。西安我去过,从外形上看,她规则方正有城有市名副其实。西安是一个俯拾历史遍地文化的城市。西安最吸引我的地方是她的厚重、沧桑、朴拙和包容。西安"幽州之地,左环沧海,右拥太行,北枕居庸,南襟河济,诚天府之国"。最主要的是,西安是一个有声音城市,这声音便是悠远的秦之音,高亢婉转,酣畅淋漓。我曾经十分确切地把奋斗目标定在这个城市上,心底里是动了真情的。可惜,此生休矣,如有它生,当拼死拼活在西京城里做一“夜郎”。

  写了这么多,越写越尴尬。我不喜欢城市,这是实话,我向往城市,这也是实情。但是你看看我所向往的城市,或权力,或繁华,或浪漫,或闲适,还有稳定。这是什么人呢,欲壑难填啊。好在只是向往,如果是非完成不可的任务,那我累不死也得愁死了!-



--------我谨保证我是此作品的作者,同意将此作品发表于中财论坛。并保证,在此之前不存在任何限制发表之情形,否则本人愿承担一切法律责任。谨授权浙江中财招商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全权负责本作品的发表和转载等相关事宜,未经浙江中财招商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授权,其他媒体一律不得转载。
2#
发表于 2006-7-7 16:03 | 只看该作者
我们可以骂城市,但很难摆脱城市的诱惑。
3#
发表于 2006-7-7 16:19 | 只看该作者
不错,不错。这篇文章的作者见识独到。文字尤其好:干净利落,且富有张力。不错。

记得余光中先生有一篇散文是写城市的,大约也叫《登楼赋》来着,如果这篇文章的作者没有读过,建议找来一读,挺有意思的。
4#
 楼主| 发表于 2006-7-7 16:37 | 只看该作者
最初由 我是镇铎 发表
不错,不错。这篇文章的作者见识独到。文字尤其好:干净利落,且富有张力。不错。

记得余光中先生有一篇散文是写城市的,大约也叫《登楼赋》来着,如果这篇文章的作者没有读过,建议找来一读,挺有意思的。


谢谢“我是镇铎”鼓励,余光中的诗读过一些,你说的这篇没有读过,一定找来读读。
5#
发表于 2006-7-7 17:18 | 只看该作者
刚在网上找到一个版本,大致看了看,就是这个了(至于是否存在字词上的谬误,我来不及细读了,参考参考应该大致是可以的)。


余光中:登楼赋

  汤汤堂堂。汤汤堂堂。当顶的大路标赫赫宣布:“纽约三英里。”该有一面定音大铜鼓,直径十六英里,透着威胁和恫吓,从渐渐加紧、加强的快板撞起。汤堂傥汤。汤堂傥汤。F大调钢琴协奏曲的第一主题。敲打乐的敲打敲打,大纽约的入城式锵锵铿铿,犹未过赫德逊河,四周的空气,已经震出心脏病来了。一千五百英里的东征,九个州的车尘,也闯过克利夫兰、匹茨堡、华盛顿、巴铁摩尔,那紧张,那心悸,那种本世纪高速的神经战,总不像纽约这样凌人。比起来,台北是婴孩,华盛顿,是一支轻松的牧歌。纽约就不同,纽约是一只诡谲的蜘蛛,一匹贪婪无餍的食蚁兽,一盘纠纠缠缠敏感的千肢章鱼。进纽约,有一种向电脑挑战的意味。夜以继日,八百万人和同一个繁复的电脑斗智,胜的少,败的多,总是。

  定音鼓的频率在加速,加强,扭紧我们每一条神经。这是本世纪心跳的节奏,科学制造的新的野蛮。纽约客的心脏是一块铁砧,任一千种敲打乐器敲打敲打。汤汤堂堂。敲打格希文的节奏敲打浪子的节奏敲打霍内格雷霆的节奏敲打伯恩斯泰因电子啊电子的节奏。八巷的税道上滚动几百万只车轮,纽约客,纽约客全患了时间的过敏症。驰近赫德逊河,车队咬着车队咬着车队的尾巴,机械的兽群争先恐后,抢噬每一块空隙每一秒钟。谁投下一块空隙,立刻闪出几条饿狼扑上去,霎时间已经没有余尸。“林肯隧道”的阔大路牌,削顶而来。一时车群秩序大变。北上新英格兰的靠左,东去纽约的靠右,分成两股滚滚的车流。不久,我的白色道奇,一星白沫,已经卷进交通的漩涡,循螺形的盘道,潜进赫德逊河底的大隧道了。一时车队首尾相衔,去车只见车尾红灯,来车射着白晃晃的首灯。红灯撞击着红灯冲激着浮沉的白灯白灯白灯。洞顶的无罩灯泡灯泡曳成一条光链子。两壁的方格子嵌瓷图案无始无终地向前延伸复延伸。半分钟后,闷闷的车声在洞里的闷闷回声,光之运动体的单调的运动,方格子图案的更单调的重复,开始发生一种催眠的作用。赫德逊河在上面流着,漂着各种吨位各种国籍的船舶船舶扬着不同的旌旗,但洞中不闻一声潺潺。汤堂傥汤。定音鼓仍然在撞着,在空中,在陆上,在水面,在水底。我们似乎在眼镜蛇的腹中梦游。虽然车行速度减为每小时四十英里,狭窄而单调的隧道中,反有晕眩的感觉。无处飘散,车尾排出的废气染污我们的肺叶。旋闭车窗,又感到窒息,似乎就要呕吐。迎面轰来的车队中,遇上一串高大而长的重载卡车,银色的铝车身充天塞地挤过来,首灯炯炯地探人肺腑,眼看就要撞上,呼啸中,庞伟的三十英尺全长,已经逆你的神经奔踹过去。

  终于,一英里半长的林肯隧道到了尽头,开始倾斜向上。天光开处,我们蛇信一般吐出来,吐回白昼。大家吁一口气,把车窗重新旋开。五月的空气拂进来,但里面没有多少春天,闻不到新剪修的草香,听不到鸟的赞叹。因为两边升起的,是钢筋水泥的断横山脉,金属的悬崖,玻璃的绝壁。才发现已经进入曼哈顿市区。从四十街转进南北行的第五街,才半下午,摩天楼屏成的谷地,阴影已然在加深。车群在断横山麓下滔滔地流着。满谷车辆。遍岸行人。千幢的建筑物,棋盘格子的玻璃上反映着对岸建筑物的玻璃反映着更多的冷面建筑。因为这是纽约,陌生的脸孔拼成的最热闹的荒原。行人道上,肩相摩,踵相接,生理的距离不能再短,心理的距离不能再长。联邦的星条旗在绝壁上丛丛绽开。警笛的锐啸代替了鸣禽。人潮涨涨落落,在大公司的旋转门口吸进复吐出。保险掮客。商店的售货员。来自欧洲的外交官。来自印度的代表。然后是银发的贵妇人戴着斜插羽毛的女帽。然后是雌雄不辨的格林尼治村民和衣着不羁的学生。髦发厚唇猿视眈眈的黑人。白肤淡发青睐了然的北欧后裔。须眉浓重的是拉丁移民。尽管如此,纽约仍是最冷漠的荒原,梦游于其上的游牧民族,谁也不认识谁。如果下一秒钟你忽然死去,你以为有一条街会停下来,有一双眼睛会因此流泪?如果下一秒钟你忽然撞车,除了交通失事的统计表,什么也不会因此改变。

  红灯炯炯地瞪住我们,另有一种催眠的意味。整条街的车全被那眼神震慑住了。刹车声后,是引擎相互呼应的喃喃,如群猫组成的诵经班。不同种族的淑女绅士淑女,颤颤巍巍,在灯光变换前簇拥着别人也被别人簇拥着越过大街,把街景烘托得异常国际。绿灯上时,我们右转,进入交通量较小的横街,找到一家停车库。一个臂刺青花的大汉,把白色道奇开进地下的车库。我们走回第五街。立刻,人行道上的潮流将我们卷了进去。于是我们也参加挤人也被挤的行列,推着前浪,也被后浪所推动。不同的高跟鞋、平底鞋,在波间起伏前进,载着不同的衣冠和裙裤。因为脸实在是没什么意义的。即使你看完那八百万张脸,结果你一张也不会记得。我奇怪,为什么没有一个达利或者恩斯特或者戴尔服什么的,作这样的一幅画,画满街的空车和衣履在拥挤,其中看不见一张脸面。因为这毋宁是更为真实。

  所以paradox就在这里。你走在纽约的街上,但是你不知自己在哪里。你走在异国的街上,每一张脸都吸引着你,但是你一张脸也没有记住。在人口最稠的曼哈顿,你立在十字街口,说,纽约啊纽约我来了,但纽约的表情毫无变化,没有任何人真正看见你来了。你踏着纽约的地,呼吸着纽约的空气,对自己说,喏,这是世界上最贵的地面,最最繁华的尘埃,你感到把一个鼎鼎的大名还原成实体的那种兴奋和震颤,同时也感到深入膏肓的凄凉。纽约有成千的高架桥、水桥和陆桥,但没有一座能沟通相隔数英寸的两个寂寞。最寂寞的是灰鸽子们,在人行道上,在建筑物巨幅的阴影下在五月犹寒的海港中曳尾散步。现代的建筑物都是兽性的,灰死着钢的脸色好难看。

  终于到了三十四街。昂起头,目光辛苦地企图攀上帝国大厦,又跌了下来。我们推动旋转玻璃门的铜把手,踏过欧洲大理石砌的光滑地面。一辆将要满载的电梯尚未闭门,正等我们进去。电梯倏地升空。十几双眼睛仰视门楣上的灯光。一长串的数字次第亮起。六十……七十……八十……八十六。我们在八十六层再转一次电梯,直到一百零二层。人群挤向四周露天望台。


  忽然,全纽约都匍匐在你下面了。三十六点五万吨钢筋水泥,一千四百七十二英尺的帝国大厦,将我们举到四分之一英里的空中。第五街在下面。百老汇在下面。八百万人的市声在下面。不可闻。我们立在二十世纪最敏感的触须上,二十世纪却留在千英尺下,大纽约的喧嚣在千英尺下,绕着帝国大厦的脚踝旋转旋转成骚音的漩涡,不能攀印地安纳的石灰石壁上来。脚踝踩入曼哈顿的心脏地带踩入第五街街面下五十多英尺,但触须的尖端刺入黄昏的淡霭里,高出一切一切之上。绝对的大寂寞。悬在上面,像一片云。已是五月初了,从大西洋吹来的风,仍然冷而且烈。大家翻起大衣的领子。太阳向新泽西的地平渐渐落下,西南方的暮云愈益苍茫,一层深似一层的迟滞的暗紫色。赫德逊河对岸,泽西城半掩在烟霭里,像精灵设计的蜃楼海市。向左看,港口矗立着的雕像,至小,至远,该是自由女神了。更南是宽敞的第五街,在摩天楼队的夹峙下,形成深长的大峡谷,渐远渐狭,一直没入格林尼治和唐人街。但到了曼哈顿岛的南端,又有摩天楼簇簇涌起,挤扁华尔街上面的天空。那是全世界金融的中心,国际的贸易风,从那里吹起……

  “风好大。我们还是绕去北边吧。”

  “你应该穿那件厚大衣的。告诉过你,这是帝国大厦,不是小孩子搭的积木。”

  “从这里看下去,那些所谓摩天楼,不都是积木砌成的?”

  “那是因为,我们自己在世界最高的建筑物上,底下那些侏儒,任移一座到其他都市去,怕不都出类拔萃,雄睨全城。”

  绕到朝北的看台上,建筑物的秩序呈现另一种气象。落日更低,建筑物的大片阴影投得更远,更长。背日的大峡谷陷入更深更深的黑影。从这种高度俯瞰黑白分割的街面。钢的绝壁石灰石的绝壁千英尺一挥垂直地切下去,空间在幻觉中微微摆荡,荡成一种巨大的晕眩。一失足你想像自己向下坠落,曳长长的绝望的惊呼加速地向下坠落,相对地,建筑物交错的犬齿犬齿加速地向上噬来,街的死亡面向上拍来,你犹悬在空中,成为满街眼睛的箭靶。

  “你说,一个人在坠楼着地之前,会不会把一生的事超速地复阅一遍?”

  “你想到哪里去了?”

  “我不过说说罢了。你看看下面的街看,要不要我把你扶高些?”

  “我才不要!人家脚都软了。”

  “如果我是一只燕子,一定飞下去,啄一顶最漂亮的女帽来送你。”

  “那我就变成一只雌燕子——”

  “我们一起飞回中国去。”

  “也不要护照。也不要任何行李。”

  “我是说,回到抗战前的中国。”

  “那再也不可能了。”

  “太阳降下去的方向,便是中国。喏,就在那边,在新泽西州的那边还要那边。”

  接着两人便没有什么好说的了。高低不齐,挤得引颈探首的摩天楼丛,向阳的一面,犹有落日淡淡的余晕,但阴影已经愈曳愈长。所有的街道都躲在黑暗里。暮色从每一个角落里升了起来,不久便要淹没曼哈顿了。那边的联合国正当夕照,矗立如一面巨碑。克莱斯勒的尖塔戳破暮色,高出魁梧的泛美大厦和其后的中央火车站与华道夫旅馆。正是下班的时分,千扇万扇玻璃窗后,有更多的眼睛在眺望,向远方。所以这便是有名的纽约城啊,世界第一大都市,人类文明的大脑,一切奢侈的发源地,纽约客和国际浪子的蚁丘和蜂窝。三百多年以前,下面只是一块荒岛,曼哈顿族的红人将它卖给荷兰人,代价,二十四元。但纽约愈长愈高,从匍匐的婴孩长成顶天的巨人,大半个纽约悬在半空。风,在日落时从港外吹来,吹向大陆,吹过最国际最敏感的纽约。将此地的一切吹至世界的每一个角落。因为这里是现代的尼尼微和庞贝,历史在这座楼上大概还要栖留片刻。洪的暮色里,纽约的面貌显得更陌生。再也数不清的摩天楼簇簇向远处伸延,恍惚间,像一列破碎的山系,纷然杂陈着断崖与危石,而我立在最高峰上,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一任苍老的风将我雕塑,一块飞不起的望乡石,石颜朝西,上面镌刻的,不是拉丁的格言,不是希伯莱的经典,是一种东方的象形文字,隐隐约约要诉说一些伟大的美的什么,但是底下的八百万人中,没有谁能够翻译。纽约啊纽约,你的电脑能不能测出?

  1966年10月17日
6#
发表于 2006-7-7 17:27 | 只看该作者
附记:

余光中先生,不单是诗写得好,散文也极不错,这篇《登楼赋》敢与古人同题,确有其过人之处。他的散文我读过不少,印象都比较深刻。说到西安,我记得他有一篇散文是写他在西安上空的感受的,余光中先生将他深厚的古文化底蕴揉进了字里行间,给人满面的诗情古意,完全配得上西安的。

余光中先生的文艺评论也是不俗的。他批评过中国近现代很多大家,闻一多、艾青、朱自清等等他都批过,说的都很中肯。他的这一系列的文艺评论,在1990年代,山西的《名作欣赏》曾转载过,引起过不小轰动。
7#
发表于 2006-7-8 09:57 | 只看该作者
城市虽然有其不好处,但多数人还是向往的。如果真的回到乡村,没多少能适应的。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小黑屋|Archiver|中财网站 ( 浙ICP备11029880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832 )

GMT+8, 2025-1-25 01:23 , Processed in 0.231934 second(s), 20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