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万里山水 于 2016-4-17 21:51 编辑
2015年年底,阎肃老人有病住院了,电视上排练阎肃作品音乐会,心中就有点担忧。春节后不久,就看到了老人不在的消息。之前,有一个女歌手发布过消息说老人家不在的事情,被证实虚假。尽管感觉女歌手有点冒失,但是也说明老人家病情不容乐观。老人家的家人也没有对那位女歌手多说什么,想必女歌手也会内疚得不行,臭骂自己一顿的情形是完全可能会发生的。
对老艺术家的最初了解,是小时候翻阅家里的老歌本。翻阅的时候可以看到词曲作者的名字,就看到了歌剧《江姐》选曲的歌词作者:阎肃。两个字眼,森严威风。想象就像一位很老的先生。那个时候我还是个孩子,家里也没有电视,只有收音机,所以无从了解和知道阎肃的样子。曾经看到过一本艺术家的辞典,可以看到世界各国的名人介绍和精细的画像。做为中国的艺术家,阎肃应该也被收入其中。我记不起有没有列入其中,但是还记得一些艺术家的介绍和画像。现在想来,如果看到,也是阎肃老人比较年轻时候的形象。毕竟只是一个孩子,有心无心之举, 也没有说明故意,但是毕竟由此知道了有这样一个人,一个名字。
小时候能够看到的东西也有限,但是经典电影《烈火中永生》带来的震撼和感动,却是历久弥新。共产党员的铮铮铁骨和光辉形象,通过赵丹,于蓝等这些老电影明星们的塑造,更为深入内心。小时候看电影都没有意识到是在表演,而是当做真事去看待。小说《红岩》没有读过,但是连环画《红岩》却总是看得忘我和投入。而通过歌曲的形式了解到的江姐,就是《红梅赞》,还有《绣红旗》。因为是女声演唱的歌曲,没有去学唱过,只是听过多遍而已。能够用歌词的形式表达那些杰出人物的内心纹路,我想年轻的阎肃老师,也应该是有着一颗对党的无比赤诚之心,以及无限靠近那些人物内心的人。
阎肃老师最初想把《红岩》编写成《江姐》的时候,正是年轻时代。刘春华画油画《毛主席去安源》24岁,陈逸飞画《黄河颂》18岁,更别提国歌的词曲作者,都是年纪轻轻才华飞扬的年轻人。34岁的阎肃闭门写稿,正在攀登一生最险峻的艺术峰巅。当写完剧本的时候,他激动地半夜敲响伙伴的门,说着这巨大的喜悦。毛主席一辈子看过两部歌剧。一是《白毛女》,二是《江姐》。《江姐》看得老人家激动,要看一下作者,这样的激动人心的事情,都是阎肃老人在年轻的时候就体验到的。没有情感的积聚和才华的爆发,就奠定不了阎肃老人家最初的地位和影响力。
这些断断续续了解到的事情,都是在成长的岁月里点点滴滴遇到的。当电视普及,继而又到了网络时代以后,了解阎肃老师的机会就自然多了起来。能记忆起来的情形,就是阎肃已经是以一位老人的形象出现在人们面前了。因为喜欢听歌看晚会,所以有意无意都可能遇到老人家。当评委,做嘉宾,老人家在青歌赛上多次出现,显示着为人为艺术的影响力和重要性所在。做为一个军人,有时候下连队,和总政的李双江老师一起深入基层部队,和战士们一块开展活动。他讲述的李双江的故事,能把自己讲笑了,因为他们都是发自内心热爱战士的人。
在观赏过的一些节目里,还记得阎肃老人和戴玉强和另外一个艺术家以及他的学生一起座谈的片段。阎肃老人基本就是一个观众的角色,但是老人会及时捕捉到这些艺术家的讲述中的哪一段话,哪件事情,对于学习歌唱的年轻人最有帮助,最为解渴,并强调出来。比如戴玉强有一个观点,就是歌曲演唱有几种情形,有技巧有情感。有情感没技巧,有技巧没情感。没技巧没情感。若是遇到有技巧没情感的歌手而言,他宁愿去听有情感没技巧的人来演唱,感动内心才是第一需要的。阎肃老师大为赞赏和认同,也说明阎肃老人的眼光和境界,和艺术家们息息相通。
阎肃老人在荧屏上似乎总是微笑和乐观的样子。一些晚会的策划和组织少不了老人的参与和坐镇。朴素,乐观,善良,富有才华,张嘴可以作诗作词,内心总有想法。但是有一次无意中却看到老爷子发火的情形。记忆非常深刻。那是一个选秀节目,老爷子做为评委之一,认真地听和看,有时候闭目凝听,有时候击掌配合着节拍,很是投入和陶醉的样子。这些外在的表情和动作,对演唱者而言,都应该成为更为认真和悉心歌唱的动力。但是这一次决赛的时候,一个选手选了一首简单的民歌,使用没有任何修饰的演唱方法演唱起来。我当时看到不免担心,这样的演唱是可以的吗?不禁充满好奇,等待着老爷子的评判。
老爷子面部表情突然严肃了起来,歌声一落,他直接对那位选手说:你这是开玩笑吗?唱歌的小伙子当时就紧张了,连说对不起。老人家说他对这位选手一直抱有信心和好感,只是对他选的歌曲和歌唱的方法严重不满。可能是恨铁不钢的缘故吧,所以很是严厉。小伙子羞愧下场。这件事情,让我看到了一个硬朗脾气的老爷子形象。只是感觉到,如果那位小伙子能和老人家沟通一下,也可能不会犯下如此错误。我想象不出老人家要表达愤怒的所在,假若参赛的歌手并不看重是否晋级,老人家的愤怒值不值得,有无必要?
有些事情不是我这样一个平民所能理解的。具有很高的欣赏力和鉴别力的阎肃老人,在我的眼里变成了也是有脾气有个性的人,这样显得更为完整和立体,也更为真实。唱歌唱到熟悉的歌曲里,有一些居然就是阎肃老人写的歌词,这种敬佩和喜欢,是无意中获取的,因而显得特别的自然和深入。有人唱歌数千,有人写歌无数,能写出为众人集体记忆的歌曲的人,才是最幸福的人。老人家就是这样一位活在人们身边和屏幕上的牛人。
在胡吹海捧习以为常的娱乐圈里,能保持一颗平和客观的心理并不容易。看过许多有名的人,对于其他艺人的随意和夸大的赞誉,感到就是泛泛而谈,客气多于理智。看过余秋雨谈及阎老的一篇短文,说青歌赛中偶遇阎老,他直接称阎老为老阎,阎老见到他专门走近他的身边,说是喜欢马兰的歌唱。余以为是客套之话,没当回事,没想到阎老对着他说出了为什么喜欢的几条理由,让余感受到了阎老的真切和实在,绝非客套和套近乎,老人说出自己的喜欢,也反应出老人做人的天真和趣味所在。
阎肃老人的作品,都是以正能量为主,饱含爱国情怀,英雄气节。这些作品在当代不是太多,而是太少。有着纯正爱国血液的老人的离去,应该是一个时代的损失。也看到了网络上一些对于老人咒骂和不敬的文字,说明着现实里的污浊逆流,仍然暗中涌动,从无停息。天地之间全是阳光灿烂,只是一种愿望,思想战线上的对阵,从来就没有散去硝烟。好在,有那么多喜欢和热爱阎肃老人的人们的存在,也相信这样的喜欢和热爱,在基于一样的信仰的基础上,长久而永远地存在,生生不息。一往无前。
今年春晚没有及时观看,后来看过一些片段。阎肃老人的名字,在节目最后的编创人员的名单里出现的时候,人已经不在了人世。这说明春晚,阎肃老人也参与过,操心过。那个时候老人还行。倘若不是的话,人们看到的可能就是圈上方框的名字了。在网络上翻看老人家的照片,看到年轻时代的阎肃居然帅到可以媲美现在的许多小鲜肉们,感到了惊喜和意外,也感到了心疼,像是一位亲近的人已然永远地离开。手指抚摸着屏幕,老人家的名字在手指上即刻划过。一个小时候知道的一个名字,一个中年人面对的老人,终于在人间,切断了最后的关联。
2016年4月14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