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3022|回复: 13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 于丹流行与中国当代的文化空虚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7-3-28 13:2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于丹流行与中国当代的文化空虚
               文/莲叶田田

  我是个对新闻和流行不敏感的人,也是个对当下的各种“××热”不感冒的人。央视的“百家讲坛”,火了刘心武,火了易中天,眼下,一个叫于丹的所谓“美女教授”又红遍全国。我虽然不想去了解她的所谓“心得”,但“于丹”这个字眼却不断地出现在我的视野里,在我文友的博客中也时有提及,因此我也不得不勉强自己看一看她的书了。

  那天去席殊书屋,看见于丹的《<论语>心得》、《<庄子>心得》赫然摆在重点推荐书目的显要位置。拿起来翻了翻,给我的第一感觉是肤浅,感觉像写给少男少女读的“人生指南”,“心灵指南”之类的小册子。就这样一本翻来覆去地讲那点谁都明白的人生小哲理的书,定价竟然二十块。而我买的一本《论语》简装本,才不过七块钱。但《论语》原著是可以反复研读一辈子的经典,与于丹的“心得”不可同日而语。

  昨天在网上(就这样的书,我可不舍得花钱买回家。)找到了她的两本书,仔细地读了一些章节。感觉这位于丹教授的水平,实在是不过尔尔。她根本不是在解读孔子和庄子的思想学说,而是借“古代名人”这张虎皮,做成一面迎时代之风招展的“大旗”,来贩卖自己的那一点点“心得”。她的心得不是从《论语》、《庄子》中得出的心得,而是她自己对世事、人生的一点不新鲜的看法,这些看法,在各种励志图书、人生指南,还有《读者》、《青年文摘》等杂志中比比皆是。她不过是啰嗦地篇幅更长一些罢了,而且又借了古代圣贤这面旗帜来唬人。

  无论是《<论语>心得》还是《<庄子>心得》,于丹反复强调和告诉我们的就是一点:在当前社会,如何能淡泊名利,不计得失金钱,保持心灵的快乐和自由。这种理论跟庄子的道家思想倒还颇有接近之处,但离儒家的思想就远了。

  儒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所在,是古代读书人和士大夫的思想根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每一个读书人的愿望和抱负。“修身”只是手段,而不是目的。如于丹所言,修身成了根本的目的。她片面理解孔子的言论,将孔子的只言片语拿来佐证自己的观点,不过是尚不入流的“我注六经”而已。但不管是“六经注我”还是“我注六经”,总要对先贤的教义和理论先正确透彻地理解了,方可以在原义上进行自我的个性阐发。

  看易中天为于丹《<论语>心得》所作的序中,写到于丹的观点:在我的眼里,孔子没有色彩,只有温度。孔子怎么会没有色彩?在历史上,孔子的色彩是鲜明的,耀眼的,他一生热衷于从政报国,并不是只想着独善其身,只想着让自己安适快乐地活下去。于丹说孔子没有色彩,大概是她想把孔子涂抹成她自己喜欢的颜色吧。

  在于丹的眼里,孔子只是一个温情的修身者,只是一个“有温度”的安贫乐道的知识分子。但中国的知识分子岂止是“有温度”而已?历代读书人都有“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的抱负,将天下兴亡作为己任,慷慨激昂,积极进取,挥洒热血,不屈不挠。儒学是一种经世致用的哲学,目的是稳定完善社会秩序,构建一个理想社会。

  其实中国的士大夫历来有两种思想,儒学的入世和道学的出世。当报国无门,遭受重重打击和迫害的时候,士大夫们才生出避世隐居,自得其乐的想法,但一有机会,还是要力争有所作为的。《庄子》的价值更多地在于他的文学性而不是思想性,在道家学说里,还是老子的哲学更具深度。(我祈祷于丹千万不要再拿老子说事了。)

  于丹的解读和阐述中,常识性的错误比比皆是。试举两例。于丹在《<论语>心得》开篇中便说错了一句话。她拿宋代开国宰相赵普的一句“半部论语治天下”来论证《论语》在古代社会的地位。但读过点历史的人都知道,赵普是一个政治家,权臣,却恰恰是一个最没有学问的人。他说那句“半部论语治天下”不过是自嘲、愤激之语。还有,于丹在《<庄子>心得》中说,李白是一个“不为君主,不为青史,不为功名,他不需要留下一个封号,他为的只是自己的心”这样的一个人。实际上,读读《中国通史》就知道,诗词中的李白并不是真实生活中的李白,李白生前非常热衷于功名,只是因为他在政治上的天真幼稚和性格上的放浪形骸,导致了他官场的失意,不得已才借诗歌来排忧解愁,故作潇洒的。看来于丹虽是什么大学教授、影视学博士,但没学过历史。

  如果类似种种的错误,出现在一个中学生的习作中,老师可以给他纠正,但出现在于丹的书里,却就这样大模大样地上市了,而且销售火爆。这就不能不让人担忧于丹的书给中国当代年轻人造成的负面影响。

  我在论坛里时常见到一些年轻的网络才俊们片面的愤激之语,说什么中国古代的哲学都是陈腐的垃圾,危害着当代社会的发展云云。还有人感慨外国的现代文明那么发达,干嘛还要把中国古代那些封建的“糟粕”端出来。我看有些“倒于”的网友的留言也说,于丹不过是把古代的思想垃圾穿上了一件时尚的外衣,用来糊弄现代人。

  我觉得这种观念过于偏激。学习西方的先进思想是好事,但不能丢弃国学。实际上,农业文明与工业文明两相比较,反而是农业文明更和谐美好一些。但历史的车轮滚滚驶到了近代,我们即使紧抱住农业文明不放,工业文明也要用大炮来将它轰灭,这是一种无奈的进步。可诸君为什么不想一想,中国、日本、韩国这些亚洲国家,在经济腾飞的同时,为什么会出现那么多的精神危机?就是因为当代的青年扔掉了中国历代文人思想家积累传承下来的国学精华,而西方的思想哲学在中国又水土不服,致使我们的思想找不到归依,心灵找不到憩息地。

  欧美国家有影响深远的基督教,有形形色色的哲学流派,而我们丢弃了传统,还剩下什么?虽然我才疏学浅,对古代的思想典籍尚未入门,更遑论登堂入室了,但我热爱中国的传统文化,希望有大批的学者文人能将古代典籍与当前社会相结合,使更多的年轻人受到教益,取得进步。

  但却不是于丹这样的“学者”。于丹的理论,只是一锅大杂烩,从古代先贤的思想大树上薅下了几片叶子,再加上一些外国的寓言小故事,和几句足以抚慰当代青年那“受伤的灵魂”的温言软语,就煮成了一锅热气腾腾的“清心洗脑汤”。众都市青年饮罢,一时感觉神清气爽,豁然开朗,然而,之后呢?

  于丹的“心得”误读了古代经典,这还不要紧,因为无论对错,谁都有说话的权利,我们没有理由不让于丹说话。然而,她这样的漏洞百出,肤浅片面的理论竟受到了这么多人的欢迎追捧,就不能不让人感叹中国当代的文化空虚了。从于丹书的销量看,中国人并非不愿读书,只是能深入浅出引人入胜地让我们可以反复品读的好书太少了,这才成就了于丹之流。

  我希望易中天的《品三国》热卖,而不希望于丹的“心得”热卖。因为易中天的底子比于丹那是厚多了,而且他解读的只是一本文学名著,无论怎样都无关紧要,而于丹解读的却是中国古代思想的精华著作,凭她的“浅入浅出”,这不是把我们的思想往沟里带吗?

  日益加快的生活节奏导致了文化的快餐性,致使当代青年在思想和文化上严重营养不良。进入而立之年,我痛切地感到人生短暂,应该多学习和进步。在这有限的生命里,我急迫地想多读一些古今中外的经典好书,哪有那么多时间浪费在那些快餐书籍上呢。

  大家都知道梁羽生小说中杀掉雍正帝的女侠吕四娘吧?吕四娘是独臂神尼的关门弟子,而了因和尚是神尼的大弟子,独臂神尼门下弟子的武功除了因和吕四娘是她自己亲授外,余下的都是了因代师传授的。所以,除了吕四娘,其他人的武功根本无法与了因抗衡。了因对师父武功的理解本就差了一截,再传给师弟们,就又偏差了不少。拿这个比方来说读书的话,我们读书还是要读原著,即使读得艰辛,也比读那些似是而非的解读书强。读书和生活一样,不能逃避困难,苦一点累一点,反而更有乐趣。

  啃冷硬的馒头,细细咀嚼也会越品越香的,比喝那一锅别人胡乱做的杂烩汤要有滋味,有营养得多。鸡汤味美,但不可喝多,何况是鸡骨头熬的杂烩汤呢,馒头才是使我们有力气有精神的主食啊。

  哦,对了,那天在席殊书屋,有个文质彬彬的中年人买了两百多块钱的书,当收银员郑重向他推荐于丹时,他微笑却坚定地摇了摇头。




---------我谨保证我是此作品的作者,同意将此作品发表于中财论坛。并保证,在此之前不存在任何限制发表之情形,否则本人愿承担一切法律责任。谨授权浙江中财招商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全权负责本作品的发表和转载等相关事宜,未经浙江中财招商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授权,其他媒体一律不得转载。
2#
发表于 2007-3-28 14:29 | 只看该作者
于丹的心得,就是总结给十几岁的孩子听的。
于丹热的出现,我想利大于弊。
3#
发表于 2007-3-28 14:41 | 只看该作者
  好!评论中肯,一针见血。我也持这样的观点。好文章!
4#
发表于 2007-3-28 16:50 | 只看该作者
听于丹的讲座、看于丹的书,再回头去看看南怀瑾、傅佩荣、李泽厚等大师的论语心得,你就会觉得“美女教授”所谈所讲有多浅薄。当代的学者,确实太浮躁。
5#
发表于 2007-3-29 07:47 | 只看该作者
  赞同作者的一些观点。只是于丹也很有影响力。既然有人认同她的观点与她的学说,那就让她在讲坛上占有一席之地吧。中国应该是大度地容纳各种学说的时候了。
6#
发表于 2007-3-29 08:18 | 只看该作者
文章纵横捭阖,持论有据。欣赏!
因有太多的人在文化上是待哺小儿,所以有于丹辈的逞能一时。
赵普壮年时在学问上受到过嘲笑,发愤看过一阵子书,效果也不太好。像庄稼,过了幼苗期再浇水,就晚了。呵呵。
7#
发表于 2007-3-29 10:11 | 只看该作者
第一次听她讲论语心得被她的口才吸引了,但再听庄子,感觉就差了,呵呵.
8#
发表于 2007-3-29 10:40 | 只看该作者
田田又写文章了。前几天看到你的帖子,得知你的喜讯,真是喜悦,多多保重呵,盼望喜事早日来临!
9#
发表于 2007-3-29 10:51 | 只看该作者

于丹流行与中国当代的文化空虚

剖析深刻,切中要害!尤其里面许多独特的个人视角,让我们对中国文化有了新的认识。学习了!
10#
 楼主| 发表于 2007-3-29 13:31 | 只看该作者
最初由 武俊岭 发表
文章纵横捭阖,持论有据。欣赏!
因有太多的人在文化上是待哺小儿,所以有于丹辈的逞能一时。
赵普壮年时在学问上受到过嘲笑,发愤看过一阵子书,效果也不太好。像庄稼,过了幼苗期再浇水,就晚了。呵呵。

据说赵普死后,人们从他的箱子里翻出一本《论语》,呵呵,不知他读过几页。
武版说得对!所以,学生们更应该多读原著,若不懂也要看那些比较准确的学者的注释和解读,不然就会读偏了。先吃透原著,再读读别的好的解读,比如南怀谨的别裁。
11#
 楼主| 发表于 2007-3-29 13:33 | 只看该作者
最初由 田瞳 发表
田田又写文章了。前几天看到你的帖子,得知你的喜讯,真是喜悦,多多保重呵,盼望喜事早日来临!

多谢田兄的祝福!呵呵,只是打算着,说实在的,我对要宝宝一事一直都有些矛盾心理呢。有些怕怕。
12#
 楼主| 发表于 2007-3-29 13:34 | 只看该作者
认真看过各位师友的留言了,感谢各位的支持!就不一一回复了。
13#
发表于 2007-3-29 14:15 | 只看该作者
好文文,说理透彻,读起来过瘾!
14#
发表于 2007-3-31 09:44 | 只看该作者
果然好文!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小黑屋|Archiver|中财网站 ( 浙ICP备11029880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832 )

GMT+8, 2025-1-24 09:56 , Processed in 0.127922 second(s), 18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