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范廷伟 于 2016-4-28 16:51 编辑
——青年作家毕玉芝散文作品集《心路》印象记
“幽兰在山谷,本自无人识。只为馨香重,求者遍山嵎。”这是陈毅元帅的一首咏《幽兰》。我生性喜欢兰花,更喜欢在我的文字中将教师比作不以色香自炫、不以无人不芳的兰花,所以,在通读山东青年作家毕玉芝的散文作品集《心路》时,感觉长期从事教师这一职业的她,清新优美的文字中,字里行间犹如生长着芳香四溢的野兰,淡淡的花,浓郁的香,令人产生出一种阅读的愉悦,美好的心情。
或许是与从事教师这一职业有关,也或许与温润优雅的女性性格有关,女教师多以散文作品见长,知性、雅致、柔美、真挚,都能以情感人,怡情育于人,教化于人。毕玉芝的作品概莫能外,俗话说,字如其人,文如其人,从教三十多年,她对教育有着太深的感情,每一间教室都魂牵梦萦,每一个学生的笑脸都那样熟悉亲切,她的作品集中就始终流淌着浸润着镇、纯、善、美的潺潺小溪,叮叮咚咚,一路欢歌,由此我们不难看出她挚爱工作,热爱生活,赞美家乡,咏叹自然,疼爱亲人,喜欢学生的真挚情怀,每一篇蕴情含意的文章,都会令我们在其文章的风景中观光赏景,流连忘返,如痴如醉,情意绵绵。
这本二十多万字的散文作品集,共分为《忘不了的童年》、《永远的亲情》、《校园的火花》、《生命的花絮》、《文学随风飘扬》及《风景这边独好》六辑。在这片风景迥异的芳草地上,徜徉在她用文字打造的精神世界里,读者可以一路品花赏景,一路静心感悟。我觉得她的高明之处,就在于惯于用轻松活泼的语言使阅读效果轻松鲜活,原汁原味的日常生活,被毕玉芝几乎不加任何修饰地表达了出来。其用语刻琢而不尚华丽,不蹈袭陈言,不嵌用典故,而是擅长用白描手法,寓温婉于古拙之中,语言明白如素,又不流于平庸浅易。她的文字,从不给人怨天尤人的负重感,让人感受到心灵的愉悦和思想的飞扬。
作为一名初中语文教师,毕玉芝历来倡导“真、诚”的学风、教风,所谓学风、教风,就是自己做学问、传知识的态度,提倡去华崇实的学风、教风,通读该书以后,我以为有以下几个鲜明的特点值得读者朋友学习、借鉴和品味:一是感情真挚。无论是写童年,抑或是写亲情,都是由个一个“情”字贯穿于作品的始末,《沙土袋里长大》,《家乡的鱼儿真多》、《红枣的甜香》、《想起小时候》等,让天真无邪、纯洁可爱的童年影像,在读者眼前一一复原,自然真诚的音容笑貌在读者记忆的幕布上重新浮现,能令读者为之唏嘘、为之动容、为之感叹、为之回味,就意味着一篇文章的成功。
“红入桃花嫩,青归柳叶新”,“绿垂风折笋,红绽雨梅肥”。记得有位作家说,写文章就是要写在记忆中最深刻的故事。这些印痕深刻,终生难忘的风景片段、童年影像、亲情故事等,最容易引起读者的情感共鸣,他们可以穿越时间的隧道,返回往日的记忆时光,重新享受亲情的滋润、童年的洗礼,让疲惫已久的身心得以轻松彻底的放牧,让灵感的火花在春天的乡间小路上重新迸发。一把葵花籽、一根红头绳、一挂香蕉、一个清明节的鸡蛋,就连一个病中的被人惦念,也能使读者感同身受地沉浸在记忆的最深处,体悟着时下里对昔日故乡难得的一次感动,感受着对于往昔时光久违了的一次温馨回望。
乡情、友情、爱情、童年等等,之所以是作家们百写不厌,常写常新的主题,就是人们的记忆需要时常拿出来晾晒,我们在滚滚红尘中才不至于忘本变质。忘掉过去,意味着背叛,她在文字中怀念过去,感恩现在,才如此这样真诚地感悟到:爷爷的那声吆喝,就是一架桥梁,它将无形化为有形,它自然地连接了生前与死后,贯穿了人间的真情与厚意,交融了彼此你我的心灵,是爱的呼唤,是情的颂扬。”还有镌刻在记忆深处的的“最好吃的是黄河鲤鱼。这种鱼,体型瘦长,肉质细嫩,鳞片在阳光照射下闪闪发光,通身发红,尤其是尾巴,更是亮中透红,红中发亮。与现在人工养殖的鲤鱼相比,少了许多油腻,有了更多的鲜美。”
人上了岁数,非常容易感怀忆旧,但这种忆旧不是空乏的,而是实实在在的有感而发,她在《谁能再叫一声我的乳名》中写到:“有时我想,有人喊你的乳名,那是一种幸福,说明你小,你年轻,说明你有人呵护,有人关爱,有人了解,有人熟悉,你的身边有丰富的人脉资源。”我们听到浓浓的乡音,听到久违的乳名称呼时,谁人不是感到一股暖流霎时间涌遍全身呢?又要谁人说有人称呼你的乳名不是一种无价的幸福呢?乳名、故乡、亲人,这些镌刻着童年记忆,流淌在血液里的亲情,是最有效果的“催泪弹”,情到深处最为真,能让人读到泪眼朦胧,心底酸涩,因此,诗人张中海二十年前就说,能感动人,能催人泪下的的作品,就是好的作品。
这本散文集的第二个特点是语言温润。《校园的火花》这一辑文章,写得都是非常成功。与老师们、学生们耳鬓厮磨,日久生情,这种“情”自然而然地流淌在了作者的字里行间。《说说俺的校长》,用细腻的笔触刻画了两任校长的高大形象,语言温和、亲切,带着一种景仰的心情,带着一双欣赏的目光,在描写一些小事例、小细节时用笔不疾不徐,不愠不火,像是和我们聊家常一样的娓娓道来,两个敬业乐教的校长形象,便很快映入了读者的眼帘。语言轻盈灵秀,刻画细腻深刻,思想厚重深邃,描写既是生活形象化的,也是诗意人文化的,这篇文章很见功力,该是作者韬光养晦,厚积薄发的结果。
西汉时期的刘向,在《后汉书》中曾写道过:“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自芳也,与恶人居,如入鲍肆之室,久而自臭也。”毕玉芝在《认识你是缘》中,用欣赏的文笔,逐一刻画了九位老师,文意宽展,语境轻松,他们性格各异,但他们富有爱心,诚心、善心、孝心。人们司空见惯,习以为常,然而,在现实生活中再普通不过的凡人小事,被被毕玉芝写得活色生香,有人说有什么样的观念就有什么样的人生,有什么样的想法就有什么样的生活。就连喜欢毕玉芝的学生们,也用手中的笔抒发对老师的真情好感,“校报上蔡坷慧的《谁说毕老不时髦》,马骋宇的《我的毕老》,也曾让我风光无限,我因学生童心不泯,学生愿我永葆青春。”她的叙述总是这般随意、自然、率性,并且有条不紊,从容不迫。
毕玉芝在《谁持彩练当空舞》、《你是我的姐妹》、《感谢有你》等作品中,刻画了一些普普通通的教职员工,既有财务科长,也有地理老师,既有学校门卫,也有维修工人,在作者眼中和笔下,他们平凡却又伟大,在这样一个和谐温馨的团队里工作着、快乐着、忙碌着、幸福着,故而,作者深情地写道:“我之所以能够坚持到现在,还有很多要感谢的人,是他们的友爱、关怀、照顾、帮助、任何、鼓励,让我时时生活在幸福中,给了我写作的沃土,让我有倾诉愿望,我由衷地感谢他们。”境由心造,情由心出,这都是作者的肺腑之言,如果没有一种感恩他人的心态,如果没有一种慈悲为怀的心地,她便写不出如此感人的文字作品。
我们有理由相信:生活中的快乐,它有时不见得与外在的物质生活有密切的联系。真正快乐的力量,来自于心灵的富足,诚挚的感恩,来自于一种教养,来自于对理想的憧憬,也来自于良朋益友的切磋与交流。出身农家的她作为一名班主任,克服着各种困难,像一些老教师那样,始终秉承着“将上课作为一种享受”的理念,在学习上、生活上、在饮食起居上,事无巨细,面面俱到,苦口婆心,循循善诱,春风化雨,润物无声,“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和学生融为了一体,和教育事业融为了一体。
她在其《教育随笔》中写道:“孩子的教育,是个大工程。但它又琐碎在生活的点滴里,具体到无微不至的细节中,需要的是春风化雨,需要家长随时随地的关心和呵护,需要我们和孩子一起成长。”她与学生一起写同题作文。“坚持长年写日记,这已经成了我生活的一部分,至今我已坚持了十六年,这也是我最最珍惜和宝贵的财富。”她在《长大后我就成了你》一文中写道:“不管在什么学校。我都牢记着自己肩负的使命,我要对得起‘人类灵魂工程师’的称誉,对得起家长,对得起学生,对得起自己的良心,对得起‘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这八个大字。”作品写得安心静气却思虑涌动,心静如水却情韵如歌。
毕玉芝在文中是这样写的,在生活中也是这样做的。《珍惜拥有,无悔人生》写的是她在病休期间,离开学生后,身心不宁,坐立不安,听到别的班主任老师转述自己的学生得知自己病休后,有的学生便当即哭着离开了办公室,“听着,听着,我的眼圈湿润了,我多想爬到楼上,走进熟悉的教室,走到孩子们中间,看看他们的变化,聊聊我们的相思。”日积月累,孜孜矻矻,这些情真意切的文字,这些感人肺腑的叙说,就足以使我们心肠再硬的人也会心底暖暖,泪花闪闪。有了爱的温度,那她的文章也是暖的。特别是那篇《忙碌着,幸福着》,将她作为班主任繁忙而充实的一天,写得细腻而真切,由此,我们可以充分体悟一下教育这一职业的艰辛不易。
《文学随风飘扬》、《生命的花朵》这两辑,写得相对轻松幽默,尤其是《都是高大惹的祸》、《胖胖减肥记》、《别理我,更年期》、《我与老鼠的恩恩怨怨》等文章,是一些小欢快、小幽默,是作者来调剂繁忙的教学生活,可以说,作者的这些文章,看似都是平铺直叙,文字朴实,字正腔圆,心性恬淡,我以为,这也是毕玉芝作品的一大优点。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叙述方式,每个人都有选择自己叙述方式的权利,散文作品不同于小说作品,需要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曲折离奇的人物传奇,柳暗花明的完美结局,写凡人俗事、日常琐碎时,毕玉芝选择这种“落花无言,人淡如兰”叙述方式,是非常恰当的一种方式。
这本文集的第三个特点是以细节取胜。作家孙犁先生有一种写作理论,就是提倡用“小节”去表现人物,所谓“小节”,就是指与人物有关的小事件、小细节,这一理论在其《乡里旧闻》等多篇文章中,都应用得非常到位。毕玉芝也善于用“小节”去刻画人物,如她在那篇《中秋月圆》一文中写道:“铃声再响时,我已完全陶醉了。这次是门铃的叫声,打开门,外面已是黑压压的一队。一张张小脸,花似的,带着笑,羡着甜。小鸟般吱吱喳喳,争着诉说自己的问候。看着这些比自己儿子还小几岁的花朵们,不是比儿子更值得爱吗?”一举一动,一颦一笑,恰到好处的很多描述,也是一种力量。
《风景这边独好》这辑,是以游记类为主,作者的足迹遍布于石岛、宋城、天鹅湖、黄花溪、潭溪山、米凯农业等景点。写这些景点时,作者并没有单纯地走马观花,泛泛而谈,而是擅长着眼于景点以外的东西,她是这样写潭溪山泉水的:“沿路泉多,潭密,瀑布大小不一,景色各异。一草一树,一花一石,都各具情趣。眼见得山重水复,走几步又柳暗花明。同行的人,须步步紧跟,否则,一会就不见神尾,所以,沿路呼朋唤友,前呼后应,此起彼伏。”读来这样的描述,是不是感觉到到掬饮一捧新鲜的潭溪山泉水一样舒爽?
这本作品集的第四个特点,也是这本作品集的一个最大特点,就是始终在弘扬一种可贵的正能量。从父母姐弟间亲情,到发小友朋间的乡情,从日常交往的友情到同窗共读时的同学情,再到校园中朝夕相处的同事情、师生情等等,每一篇作品都是暖意融融,春意浓浓,无一不是满满的正能量。善于发现、提炼这些人性中最美好的东西,加以描绘、宣传、传达、也正是由于毕玉芝善于发现美、善于提炼美、善于传递美,因此他坦承“我很享受这个过程,每当我把看到的、想到的码成一个个汉字,心里就有了些感动,久而久之这也就成了习惯,我也愿意继续这样写下去。”
除了上述几个鲜明的特点外,我发现毕玉芝在接受《微周刊》采访时,谈起过她从事创作的心路历程,“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爱生活,爱职业,爱家乡,爱学生,只要心中有了一个“爱”字,就有了干好本职工作的先决条件,只要有了一个“情”字,就有了文学创作的重要基础。这两个条件,给毕玉芝的文学创作插上了一双腾飞的翅膀。才华馥比仙,气质美如兰,相信《心路》这本散文的出版,会为教育这方独特的风景增添一抹鲜艳的色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