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2584|回复: 8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转贴] 论和谐创新型企业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7-4-3 20:0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摘  要] 和谐与创新是21世纪中国企业发展的两大主题。本文首先概括了和谐创新型企业的内涵,提出了企业和谐场和企业创新力的概念;然后阐述了和谐创新性企业的聚集、聚合与聚变机制;最后提出营造和谐创新型企业的三重“和谐双赢”。

  [关键词] 和谐创新场  经济原理  实施制度

  中国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创新”与“和谐”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两大主要目标。“十一五”规划纲要将“必须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和“必须加强和谐社会建设”作为十一五期间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必须坚持的六项原则之一。十六次六中全会进一步强调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重要保证,是中国共产党不懈奋斗的目标。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斯蒂格里茨在清华大学作有关“十一五”规划纲要及中国在世界经济中地位的专题演讲时主要强调了两点。一是选择适合自己的市场经济模式是中国发展的重点,不同的市场经济有不同的后果,也有不同的衡量指标,在谈到现在中国以什么样的指数、指标来衡量中国市场经济体制建设的情况时,斯蒂格里茨所提出的两个重要指标是中间人群的收入和环境指标。二是斯蒂格里茨建议,中国在建立自己的自主创新体系时,一定要注意避免知识产权的过度保护。从中可以看出斯蒂格里茨也将和谐和创新看作是现在中国发展的两个“关键词”。

  我国现在正处于经济转型期,对于企业来说这既是一个“黄金发展期”,同时也是一个“矛盾突显期”。只有营造企业的和谐场,促进企业内部不同力量的和谐共处,培养不同力量的共荣意识才能避免和化解各种矛盾的碰撞和激化,减轻“矛盾突显期”的震荡;只有促进企业内部不同力量的共同发展,培育企业的创新力,才能提高创新的效率和有效性,充分利用“黄金发展期”的优势。

  一、企业和谐创新场的内涵

  1.企业和谐创新场的两个核心部分

  企业是由相互作用和相互依赖的若干子系统组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企业本身与本系统周围的环境存在着物质、能量、信息等方面的交换。每个子系统既参与企业整个系统的经营活动,又受整个企业和环境的影响,形成复杂的相互作用,高度非线性。企业发展需要和谐和创新概念,以帮助企业内部各要素以及其与环境的和谐互动、创新发展,发挥最佳协同效应。企业和谐创新场的两个核心部分是企业和谐场和企业创新力。

  企业和谐场是一种具有和谐导向磁化作用的社会空间,在企业和谐场的作用下,企业内部各要素构成逐渐趋向合理,而且要素之间的匹配程度不断提高,实现企业内人与物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企业与环境的和谐,从而使企业协同优化和适应能力提升。

  一个企业能够不断地向前发展是企业内各种创新力共同作用的结果。企业前进的速度和加速度就取决于这些创新力合力的大小。因为创新力作为一种矢量,所以企业内所蕴含的所有创新力的方向并不一定都同企业的发展方向相一致,事实上它们与企业的发展方向之间都会存在着或大或小的角度,所以推动企业发展的力,即这些创新力的合力不仅取决于各个创新力的大小,而且还取决于这些创新力与企业发展方向之间所成的角度的大小。

  2.企业和谐创新场的两种主要机制

  企业的制度和文化是企业和谐创新场形成的两大机制。制度是硬的,它通过有形的、明确的规则指导企业中人的行为,而文化则是软的,它是一种无形的力量,形成企业和谐创新场的这两种机制各有优缺[1]。

  制度有利于实现和谐的效率性,尤其当人们认同规则并把规则内化为个人的行为准则的时候,企业和谐创新场的效率就大大提高了;制度对所有人都一视同仁,这又保证了企业和谐创新场的公平性;从长远来看制度能保证企业的稳定性和持续性发展。制度的缺点主要表现在限制了员工的自主性,容易导致“一潭死水”的假和谐创新场;制度具有后摄性,无法应对高度不确定性环境下的企业和谐创新问题;从长远来看,制度本身会演化成一种官僚主义,成为制度制定者表明业绩的工具,从而降低了企业和谐创新场的效率和活力。

  文化具备“流体”性质,正所谓“流水不腐”,在复杂多变的环境下文化的灵活性能更好的解决企业和谐创新问题,也更有利于形成与时俱进的企业和谐创新场;但文化的无形特点决定了它是难以把握的,见效缓慢的,出现“成也萧何,败也萧何”的现象。由于制度和文化各有优点也各有缺点,因此将有形的制度文化化和无形的文化制度化有助于企业和谐创新场的形成。

  在企业发展的不同阶段,制度和文化在企业和谐场中相互替代、相互补充。制度这支“有形的手”与文化这支“无形的手”共同作用于企业,相互补充,制约和控制着企业员工的行为方向,最终促成共存、共生、共荣的企业和谐创新场。

  二、企业和谐创新场中的聚集、聚合、聚变机制

  1.企业和谐创新场中的聚合机制

  蕴含在企业内部的创新力如果没有机制加以约束、规范,则趋向杂乱无章。企业创新力杂乱无章的聚集在一起,不管创新力多寡、大小,企业都无法有效的利用他们推动企业的发展。而企业和谐场正是改变这种杂乱无章的聚集状态的最有效机制。在企业和谐场力矩的作用下,原来仅仅是聚集在一起、方向偏离企业目标的企业创新力逐渐指向企业目标方向,变企业的目标为创新力本身的目标,聚合为一股推动企业蒸蒸日上的动力。与此同时,被企业和谐场磁化的企业创新力通过制度和文化机制慢慢融入企业和谐场,使得企业和谐场得以发展。

  通过企业和谐场的作用,即使在不必改变创新力大小的条件下也增大企业的整体创新力,充分发挥了企业内各要素之间的1+1>2的协同互动作用。企业和谐场可以减轻盲目创新给企业带来的成本负担,使企业能够有效利用企业的有限资源取得较满意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2.企业和谐创新场的聚变机制

  “发展才是硬道理”,企业的终极目的也是发展,只有发展,一切才有可能。企业中的和谐是相对的,不和谐是绝对的,环境的不确定性、企业中人的灵活多变性使得企业时刻面临和谐的问题,企业和谐场面临不断的整合重构。在企业和谐场的整合重构过程中,创新是企业走向和谐的手段,也是企业和谐场达到更高层次跃迁的动力来源。企业创新力推动下的企业和谐场聚变过程。企业创新力推动下的企业和谐场聚变过程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企业和谐场的形成。在这一阶段中文化外化为制度,以制度为主要机制的创新营造了企业和谐场。制度的后摄性决定了当企业面临不和谐时,原有的制度无法解决突然面临的现实问题;文化虽然具备解决不和谐的潜质,但因其实现的缓慢性使得企业容易丧失解决问题的时机。在这种状况下,将无形文化外化为有形制度,将快速、有效的形成企业和谐场,而文化外化为制度需要企业创新力的推动。

  第二阶段是企业和谐场的优化阶段。第一阶段终了营造的企业和谐场是以制度为主要机制的,如果保持这种结构将导致企业和谐场的僵化解体,不利于企业的发展。因此,将制度内化为文化就至关重要。制度本身是根植于文化之中的,这是制度内化为文化的前提;文化的吸附特性是制度内化为文化的基础;而最终实现这一转化的推动作用是创新。

  第三阶段是企业和谐场的聚变阶段。陈荣耀先生将东方管理的根本目的归结为实现内协外争[2]。所谓的内协外争是指内部和谐而向外竞争的一种机制。上述前两个阶段可以说实现了企业的内协,而企业实现发展目的的途径是“外争”。企业向外竞争力的大小取决于内部和谐场的能量。因此,企业和谐场需要不断的发展,以为企业提供更高效的发展平台。同时,企业和谐场中文化机制的批判特点呼应了这一外部需求。制度具有最为稳定的特性,这也决定了它有巨大的惯性力量和惰性作用;而文化则是最为敏锐的,具有超越性和批判性,它能透过各种纷繁复杂的想象把握其深藏的本质规律,为企业的发展和改革开辟道路和辨明方向。文化作为先导,首先通过自身的创新为企业创新力引领了方向;在企业创新力的合力的作用下实现了企业和谐场的聚变。

  这是一个永恒前进的超循环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和谐是创新的和谐,创新是和谐的创新;创新因和谐得到实现,而和谐因创新得到升华。只有和谐与创新二者互相耦合,打造崭新的和谐创新型企业,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得竞争优势。

  三、营造企业和谐创新场的实施制度

  人的因素在和谐创新中占据着突出的位置,而企业中人所创造的显性和隐性知识是企业和谐创新场中不可或缺的。因此,企业和谐创新场中的三个关键的要素是企业的老板、员工和知识。营造和谐(博弈论)创新(边际值)统筹兼顾的运行机制,利用企业员工的智慧,通过员工对企业现有知识的分享来实现创新,从而使得企业的知识资产得到增值,实现企业的三重“和谐双赢”。

  在实践中,在企业和谐创新场的推动下企业能够达到三重“和谐双赢”:员工与员工之间的和谐双赢、企业与员工之间的和谐双赢、外部环境与企业之间的和谐双赢。

  第一,员工与员工之间的关系:和谐双赢

  促进员工与员工之间的和谐双赢是营造企业和谐创新场的微观层面,也是十分重要的一个层面。对于员工个人而言,关爱他人就是关爱自己。因为关爱同事,意味着可以获得更加友好的工作环境,也更加容易从同事那里获得支持和帮助,与同事合作起来也更加顺利,这样自身在工作绩效也就自然而然地提高了。反之,如果大家各司其职,各自为政,而不去考虑他人正在面临的状况,那么不仅工作压力会陡增,而且员工还会发现自己纵然加倍努力,工作绩效却始终很难取得突破性的进展。

  员工之间的相互关爱除了基于彼此的私人情感,对对方的个人问题提供建议与帮助,以及在工会和其他员工间的协会组织中相互关心以外,更重要的是员工之间应彼此促进各自的价值提升。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员工与员工之间应结成团队共进的关系。在一定的组织及技术条件下,员工之间彼此信赖,把各自的知识、经验拿出来与人分享,同时也从分享他的知识与经验中获得成长。但是,员工与员工之间的团队共进氛围,往往很难依靠员工之间自发形成,尽管这样这种关系对于提高员工整体的福利是有利的,所以需要企业在组织与技术平台的基础上,为员工提供进一步的制度保障,依靠制度的约束逐步培养起员工之间的这种关系。而在保障制度得到有力执行的同时,企业还需要辅之以文化营造,通过高层重视、会议强调、树立典型、公开表彰等等方式的综合运用,来促进这种氛围的形成。

  第二,企业与员工之间的关系:和谐双赢

  从企业与员工关系的角度探讨企业和谐创新场的深层次含义,就是要将企业的目标与员工的目标联系起来,把企业的成长与员工的成长统一起来:通过员工的努力促使企业各项目标的实现,进而促进企业的成长;企业的壮大又为员工的发展提供各种资源支持,促进员工的成长;获得了成长的员工又以更高的价值创造效率来促进企业的进一步成长,从而在企业与员工之间形成一种良性循环,使得企业与员工同时获得可持续发展。

  在知识经济时代,员工的价值体现在于其拥有的知识的数量与质量。同样,对于企业而言,知识也日益成为其财富增长的支点。员工的可持续发展靠的在工作过程中不断分享并丰富的知识,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也将不再仅仅依靠资金、土地、劳动力、技术专利等等各种有限资源,而是越来越多地要凭借其自身所掌握与控制的知识资本。因此,企业与员工之间应该建立一种良性循环的可持续发展关系。通过知识共享与积累制度,一方面使得员工个人的隐性知识不断地转化为企业的显性知识,成为企业内部比较容易留存的、不会因为员工的流失而流走的显性知识,从而使得企业的知识资本不断得到积累;另一方面,企业的这部份显性知识又可以被企业员工所分享,从而使得企业显性知识又不断转化为员工个人的隐性知识,从而促进员工自身价值的提高,实现个人的成长,这样就形成了一个企业与员工之间知识的良性循环。而这种良性循环由于有相关制度保障,因此又可以持续不断地进行下去,从而就实现企业与员工的可持续发展。

  第三,老板与员工之间的关系:和谐双赢

  从老板与员工关系的角度营造企业和谐创新场,需要做到以下两点:

  首先,老板和员工都需要转变观念。对于老板而言,一方面知识日益成为企业的核心资源,而知识的主要载体在于企业的员工,也就是说企业财富的增加离不开员工的努力;另一方面,企业的生存和竞争环境也存在诸多动荡的因素,而这些又往往是企业所一时无法改变,所以竞争制胜的突破口更在于企业员工。老板唯有以人为本,改变以往的水火对立关系为鱼水关系,营造与员工之间和谐氛围,才有可能在取得企业的持续成长,进而获得自身财富的积累。对于员工而言,应该看到,随着企业的壮大,老板个人的消费将变得非常有限,企业更多的是为社会安排就业、为政府上交税收,为社会捐助钱物,而且企业做得越大,后两者的比重就越高。而且当企业赚钱时,企业的每一位成员都可以从中分享利益;但当企业亏损落败的时候,则往往只能是老板自己收拾残局。因此,老板与员工之间更应该是一种合作关系,员工努力工作,老板关爱员工,从而使二者达到和谐双赢。

  其次,老板应当为员工创造良好的“人才成长环境”。约翰·奈斯比特在《重新创造公司》(Re-invention The Corporation)一书中提出了十个重新创造公司的建议,其在第一条建议中就强调了创造“个人成长环境”的重要性,指出:“创造最有利于个人成长环境的公司将可以吸引大多数有才能的人员”。其实不仅如此,创造了有利于个人成长环境的企业还将留住更多更优秀的人才并使他们为企业做出更多的贡献。为此,老板除了保障员工的基本各项物质权益,更多地满足员工的精神需求外,还应为员工的知识增长提供相应的组织平台与技术平台。

  四、结束语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为会议的主题,会议精神突出了两点重要内容:一是充满活力、团结和睦是和谐社会的重要特征;二是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是社会和谐的重要元素。营造企业和谐创新场从微观层面诠释了党中央和谐与创新的发展灵魂,从经济学角度构筑了企业和谐创新的制度体系。企业的三重“和谐双赢”形成了企业发展的和谐文化,进而推动社会和谐文化的优化升级。
2#
发表于 2007-4-4 11:33 | 只看该作者
谢谢清风版的转帖,这样的文章,读来让人颇有收益。
3#
发表于 2007-4-4 18:28 | 只看该作者
问好清风
4#
 楼主| 发表于 2007-4-11 12:16 | 只看该作者
问好二位,感谢支持!
5#
发表于 2007-4-12 10:34 | 只看该作者
问姐姐好
6#
发表于 2007-4-12 12:59 | 只看该作者
最近出差了,问好!
7#
发表于 2007-4-16 10:29 | 只看该作者
山东汉问好楼上各位朋友 !
8#
 楼主| 发表于 2007-4-18 18:55 | 只看该作者
谢谢朋友支持!
9#
发表于 2007-4-25 09:37 | 只看该作者
再来学习 !问好 !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管理员|小黑屋|Archiver|中财网站 ( 浙ICP备11029880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832 )

GMT+8, 2024-7-9 00:22 , Processed in 0.098650 second(s), 20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