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3411|回复: 1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 杂侃:“国学”,要以人为本。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7-7-14 17:3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这两年,文化界在逐渐关心些所谓“国学”的沉浮。有报载说将在全国中小学范围内展开传统文化教育(通常,人们将“国学”定界为传统文化)。教育部意向将“四书”“五经”纳入中小学课本之说。此消息一公布,正反两方各执一词,莫衷一是。结合自己所学点滴“四书”“五经”时所遇的实际“困难”并前人对这些传统文化在实际工作中的“贯彻”,遂做如下两论心得:

  (一):综观华夏上下五千年,传统文化博大精深。而尊为“五经”之首的《易经》实在是不大被常人(特别是女士,譬如我自己)接受,而我们在入门“五经”之初,谁人都可能要翻翻《易》它到底讲些什么。

  《易经》所反映的思维方式的确代表了中华民族的思维模式-----形象思维。最能体现这一思维的是《易经.系辞下》中的一段话:“古者包羲士之王天下也,仰则观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如此,古者包羲士之王天下的具体形象就呈现在你我眼前了。我们读着这些源于哲学的“古籍”,似乎不能很好的去“实践”,因而顿感玄乎其玄。尽管如此,“国学”从“易”这个概念起,它的形象思维(也就是直感思维),即也借助于具体形象展开了我们思维的过程。我们学文化,总是希望能够更多的理解吸收和发挥运用,而在这些直感思维其中,类比推理又是它的主要手段。正如我们常说的“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等等。类比推理近似于归纳推理,我国古代圣贤利用这种方法把“人道”和“天道”合二为一。既然“合一”了,也有学者以为象这种“思维惯性”使得“天道”(也就是自然规律)长久没有作为研究对象而独立出来。也许这就是“易”之“晦涩”的一面。

  确实,由《易经》倡导的“阴阳”范式(我国古代科学思维三大范式之首,另有五行和元气)确有模糊性的特征。但它所提倡的“天人合一”自然观以及对天、地、人系统的阐述,如“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十合其序”等等在当代仍有其积极意义。这个模式的类比延续,直到后来演义成庄子的“逍遥”对老子的“快餐”继承,也就是庄子的散文寓言化的诠释老子的道德观点,譬如庄子的天籁、地籁、人籁就很容易被后人接受了。

  通常,一般人的观念是,讲到《易经》就自然想到八卦,甚至是联想到跑江湖、算命、看风水等术士。但也有人说《易经》是经典中的经典;哲学中的哲学;智慧中的智慧......有南怀瑾先生的“国学”理论做特别的支持。例如:三国诸葛亮借东风是典型的坤卦,说的是立冬之后必有小阳春,有一两天风转东南,也就是因为他懂得了《易经》气象的道理,故弄玄虚,筑坛祭风,大破曹操五十万军。那么,彼方的曹操大败后,闭门读《易》,研究到《周易》,知道立冬之后有一阳来复的道理,不禁哈哈大笑,五十万大军的损失啊!才读懂了《易经》,代价可谓不小。

  由此想到子曰:玩索而有得。对传统文化认真与否在于个人的价值趋向。毕竟,近代科学的严格教之模糊的传统文化似乎有些背离。我们既然学着,就应该本着“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去实践着。

  (二):试看传统文化与科学、政治的关系。

  作为哈佛三杰之一的陈寅恪是上个世纪我国的史学大师,隋唐史家。有学者认为他是“海通百年以来中国唯一读中、印、西洋三大文化系统的大经大典而能博通综理的人”。他学贯中西,能运用十数种语言从事文史研究,我们今日谈说“国学”(传统文化),不能不提到这位大师。

  据史料记载,有这样的一件事发生在他身上:50年代初,中科院拟聘陈寅恪为第二历史研究所(即中国古史研究所)所长。当时郭沫若院长和李四光就任副院长,陈寅恪在回复他们的信中写道:“我认为研究学术,最主要的是有自由的意志和独立的精神......我以为不能先存马列主义的见解再研究学术。”所以,他提出“恶劣”就任所长的条件:

  一:允许研究所不宗奉马列主义,并不学习政治;

  二:请毛公和刘公给一允许证明书以做挡箭牌。
  
  试想,若大个中科院怎可能接受这样的条件?以当时的历史背景,管你是陈寅恪还是张寅恪学术也必须为“政治”服务。其拟聘结果自知。那么,就是这样一位有科学独立精神的人是这样看待传统文化的呢?

  当时的学术界有学衡派之说,陈也是学衡派之一,因而信奉白壁得的新人文主义、文化整体主义、文化传统主义。他们主张“论究学术,阐述真理,昌明国粹,融化新知。以中正之眼光行批评之职事,无偏无党,不激不随。”他们认为“中国文化以孔教为中枢,以佛教为辅翼;西洋文化则以希腊罗马之文章哲理与耶教融合孕育而成。今欲造成新文化则当于以上四者首当研究,方为正道。”

  在这样的理念支配下,学衡派的他们甚至公开认为提倡白话文的胡适著的《尝试集》是死文学,而荷马、乔叟之诗用的虽然不是今天的语言却是不死不朽的活文学。同时阐明了文言文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载体,是传统文化的精神寄托,废弃文言文会割断传统与现代的联系。可是,历史终于证明,上个世纪初的“新文化运动”的启蒙,是不费吹灰之力就击碎了“文言国学”的,使得中西文化的交融并兼成为时代的主流。

  那么,我遂想到前些时被媒体炒的沸沸扬扬的“梨花体”,尽管它可谓现代诗,但在很大程度上可否说是冲击了始于战国诗经、兴盛魏晋骈赋、形成唐后格律的“古典”诗词领域呢?而以发源于意大利,由16世纪中叶传入英国西方之桑籁体即十四行诗(Sonnet)说,其语句整齐、短小精悍、格律严谨并富于音乐效果,它的内容虽多以歌咏爱情为主(莎翁是英国十四行诗的代表人物),可这个体裁的诗歌在当时的西方是打破了原有诗体的惯例,独树一帜,并被被誉为“不朽的绝唱”的,而我们的“梨花体”能有这么大的影响么?

  因此说,“维护和复兴”甚至是“发扬和颠覆”传统文化的方法有很多种,但无论哪一种都应该“以人为本”,即使在这样一个多元化的时代来谈本国的教育和历史。大师们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人文资料,但在严格意义上讲,他们研究传统文化的宗旨也并非希望现代人朦胧着“拟”建立以“一国之学”为目的的学科。

  我们知道,陈寅恪擅写古诗,现存的《陈寅恪诗集》是由钱钟书作跋,这些都表明陈寅恪对传统文化有很深的造诣。他早在29年所作王国维纪念碑铭中写道:“唯此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历千万祀,与三地而同久,共三光而永光。”我们每个喜欢王国维的人对他的死都很有感慨,而他提炼古诗的人生、治学三境界已深深地扎根于现代人的思维里,他的溺湖身亡,客观上也说明他接受西方文化之彻底和不堪本土文化乃至社会的重负。不过,我们也许不该忘记,也就是在这个时期,一位影响新文化的人物--徐志摩,在英国的康桥,写下了脍炙人口的诗句:轻轻的我走了, 正如我轻轻的来.....

  综观这些,科学技术与传统文化的建设和发展无外需要一定的人文环境,而这种环境所倡导的路线就是“以人为本”。

        07年7月14日定稿     一水

---------我谨保证我是此作品的作者,同意将此作品发表于中财论坛。并保证,在此之前不存在任何限制发表之情形,否则本人愿承担一切法律责任。谨授权浙江中财招商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全权负责本作品的发表和转载等相关事宜,未经浙江中财招商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授权,其他媒体一律不得转载。
2#
发表于 2007-7-14 18:29 | 只看该作者
不敢乱说话,沙发学习。。。。。。。。。。
3#
发表于 2007-7-14 20:59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原创] 杂侃:“国学”,要以人为本。

[QUOTE]最初由 一水 发表
……

有几点不同意见,与一水讨论一下:
“《易经》所反映的思维方式的确代表了中华民族的思维模式-----形象思维。”
其实易经绝不仅仅代表了形象思维,可以说,易是从形象思维入手的,但最终是升华到了抽象思维的程度。“近取诸身,远取诸物。”这是形象思维,但到了“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就已经是抽象思维了。

“三国诸葛亮借东风是典型的坤卦”,窃以为,冬至后应该是复卦。邵康节有诗:冬至一阳生,天心无改移。
坤乃至阴之卦,六爻全阴,冬至是一年是夜最长的一天,可以说是至阴,但冬至一阳生,自那时起,就应该是复卦了,因为复卦初爻是阳,其余五爻是阴。

以上是个人的观点,不知是否。愿与一水共同商讨,共同进步!
4#
发表于 2007-7-15 15:53 | 只看该作者
一水关心国学,热心可嘉!
我觉得还是我们聊城的傅斯年说得痛快:真理无国界,真理无东西方的区别。
现在看,只要是利于文化发展的,管它是什么方的,拿来就是!
5#
 楼主| 发表于 2007-7-15 17:03 | 只看该作者
谢谢如空的认真阅读和跟帖:

昨天傍晚的时候有看到如空的的回复,当时就写了一大些回复的文字。可一上传就掉了线,之后就一直没有登陆上来:)

恩。

在我文中的一小事件:即“三国诸葛亮借东风是典型的坤卦”说。如空给我很大的阅读帮助,好,我说说它的观点来源:

这一段观点前有提南师,因此上也完全是取自复旦大学出版的《南怀瑾选集》的某章。因为我读南师的全集,惟这卷《易经杂论》怎么也看不进去,但由于他的治学观点严谨和他有关对佛道两教的宏篇论著很是令我折服,所以,对他的这“易”之观点我就没有去做更深入的“考证”,基本就是按部地搬了过来。事实上就是我去认真的学习了也未见得能弄的太明白。这也就是我为什么对“传统文化”的《五经》之首的《易经》说只能吸收南师的观点并在文章引用的道理。还有,《易》,它所反映的思维方式的确代表了中华民族的思维模式---形象思维说,是先前我就此部分的学习资料除了南师的选集也就只限于甘肃文学出版社出版的《易经的智慧》了。《易》作为哲学范畴,有百姓太多难懂的地方。

其实读和写的过程已经构成了痛苦思辩的过程,往往,不懂需要找资料学习,找了资料还弄不明白,或者说此资料说东,彼资料说西也是经常遇到的事。之前的《越人歌》的左右也同样困饶了我些许时日。

非常感谢如空这样的交流。握手!我再找资料学习学习。
6#
 楼主| 发表于 2007-7-15 18:30 | 只看该作者
最初由 司马北风 发表
不敢乱说话,沙发学习。。。。。。。。。。



谢谢司马北风的支持。

问好!
7#
 楼主| 发表于 2007-7-15 18:33 | 只看该作者
最初由 武俊岭 发表
一水关心国学,热心可嘉!
我觉得还是我们聊城的傅斯年说得痛快:真理无国界,真理无东西方的区别。
现在看,只要是利于文化发展的,管它是什么方的,拿来就是!


真理无国界,真理无东西方的区别。

这话说的非常“真理”!

问候武版,谢谢阅读跟帖并给出建议。
8#
发表于 2007-7-16 20:28 | 只看该作者
  我也读过《易》,是文言白话对照读的。读后觉得这本书的的理论基本上是正确的,就是太抽象了,太辩证了。也许正是抽象的原因,所以研究它的人各有所见。说它是中国传统思想的源头也是可以的。至于诸葛亮借东风,那本来不是历史事实,将它作为论据不大合适。
  陈寅恪的性格真叫人钦佩。他代表的独立思考、特立独行的先进知识分子。可是,在全国只有一种思想的时代,他的结局肯定是悲剧。
  一水的文章很有质量。
9#
发表于 2007-7-16 22:24 | 只看该作者
喜欢这样史学资料翔实的文章。是可谓引经据典,触类旁通,结构严谨,论点明晰。援引一些大家诸如南怀瑾论著中的个例,说理精当,文笔流畅,一环扣一环,一路读来,受益匪浅,跟着掌握了大量的史学信息。

问好楼主。学习欣赏!
10#
 楼主| 发表于 2007-7-18 20:19 | 只看该作者
最初由 lqm407 发表
  我也读过《易》,是文言白话对照读的。读后觉得这本书的的理论基本上是正确的,就是太抽象了,太辩证了。也许正是抽象的原因,所以研究它的人各有所见。说它是中国传统思想的源头也是可以的。至于诸葛亮借东风,...



感谢407斑斑的认真阅读和跟帖。
11#
发表于 2007-7-18 20:45 | 只看该作者
  拜读,不敢多言。认同陈寅恪的“我认为研究学术,最主要的是有自由的意志和独立的精神......我以为不能先存马列主义的见解再研究学术”这句话。
12#
 楼主| 发表于 2007-7-20 06:48 | 只看该作者
最初由 心静如水 发表
  拜读,不敢多言。认同陈寅恪的“我认为研究学术,最主要的是有自由的意志和独立的精神......我以为不能先存马列主义的见解再研究学术”这句话。


问候如水,谢谢阅读.
13#
 楼主| 发表于 2007-7-20 06:48 | 只看该作者
最初由 宋鹏 发表
喜欢这样史学资料翔实的文章。是可谓引经据典,触类旁通,结构严谨,论点明晰。援引一些大家诸如南怀瑾论著中的个例,说理精当,文笔流畅,一环扣一环,一路读来,受益匪浅,跟着掌握了大量的史学信息。

问好楼主...


谢谢支持.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小黑屋|Archiver|中财网站 ( 浙ICP备11029880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832 )

GMT+8, 2025-1-10 16:30 , Processed in 0.124434 second(s), 20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