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2668|回复: 1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 央视“清人”与“临时工”之痒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7-8-1 18:3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央视“清人”与“临时工”之痒


  日前,北京电视台《透明度》栏目组聘用人员訾北佳制造的“纸包子”事件引发各界对假新闻现象的关注和声讨。这股强大的余震还波及到了央视的人事制度,据说央视已开始清退被称为“新闻民工”的编外员工,甚至一些暑期到央视实习的大学生也被取消实习行程。

  东家失火,西家吹灯,央视再度清理“编外人员”是典型的“一出事就狠抓”的低效行政模式,从中窥见这个国字第一号的大台十余年的“临时工”之痒再度犯起。

  央视清退临时工不是第一次了,伴随着20世纪90年代初中国广播电视业的蓬勃兴起和央视频道的急剧扩充,编外人员的管理和用工模式一直是央视比较犯难的事情。多年来,撑起央视新闻业务半边天的编外员工与编制内记者之间的地位却有着天壤之别,由于没有社会保障和福利待遇、没有带薪休假、没有记者证、缺少基本的业务培训,他们往往没有安全感、归属感,并产生无所归依的失落感。同时,据说央视的人事制度非常复杂,“正式职工”、“中心聘用”、“部门聘用”、“小组聘用”等各种名目不一而足,甚至还有大量没履行任何聘用手续的“计件工”,干一天算一天。鱼龙混杂的人员现状让央视相关领导难以心安,其间经历了几次大的改革和清理,但是,队伍的庞大和管理的混乱一直没有解决,编外人员待遇方面实质上存在的歧视并没有解决。

  作为中国传媒业超级航母和行业领军者,央视是典型的超级“事业单位”, 它在由传统计划体制向市场体制的转轨的过程中,理应在劳动用工和分配制度方面的改革具有前瞻性和示范性,但是多年来却并不是这样。

  首先,政策和制度性缺陷导致的编制不足像一个瓶颈,使央视在用人方面出现了捉襟见肘的窘境。1992年到2004年,央视频道由3个增加到15个,节目播出量由原来的几十个小时飙升到几百小时,央视核定的编制却增加了不到500人。于是到2003年5月底,出现编外人员占人员总数的73.48%,居正式员工2.8倍的奇怪格局。我们知道,央视是不缺钱的,早在2004年广告收入就超过80亿,央视显然不靠财政过日子,既然有钱,为什么不增加编制,理直气壮地用人呢?看来,僵化的行政化管理体制和保守的经营理念,让财大气粗的央视养成“一般人我不让他进”的优越感和戒备意识。

  其次,粗放的用工制度和等级观念严重挫伤人才的积极性,也带来新闻队伍的不稳定。电视工作是个时尚、体面而实惠的职业,作为华夏第一台的央视,向来是人才高地的磁场,然而央视一度进人门槛很低,只要有熟人或者沾亲带故,给栏目制片人或栏目组里随便什么人递个话,就有可能以各种名目的“临时工”身份走进央视大门。据调查,在央视的编外人员中,面向社会公开招聘的不到10%,经熟人、朋友介绍的占到90%。 大杂烩的“生产队”式用工制度,一方面让一些学士、博士,甚至海归派文化人脸上老贴着“临时工”标签,另一方面,社会闲散人员假冒央视身份招摇撞骗,做出一些有损央视声誉的事情。这样,编外人员统统成了二等公民,进大门遭遇难堪、接待嘉宾没有资格、外出采访遭遇盘问,甚至连领磁带都不允许。有人戏言说:央视十分之一不做事的人拿十分之九的钱,十分之九做事的人拿十分之一的钱。歧视编外人员的同时,个别正式人员倒养成骄纵贪懒的恶习,近些年,在职业道德、业务工作、生活作风上犯事的恰是央视身为正式人员的腕儿们,如今一有风吹草动,先收拾的却是编外人员,要知道,这些人多是拖家带口为央视流汗的京漂一族,以传播先进文化和倡扬改革先声为己任的央视,应该首先以人为本、尊重人才,而不是因噎废食、盲目武断地对待编外人员。

  央视因为自身特殊的地位,享有特殊的公共资源,故有其天然的垄断地位,我们常常看到,诸如通讯、石油、电力等垄断企业,在前台拼命的都是月收入几百元的临时工,而拿巨额工资的“正式人员”连影子都看不见,因为他们太财大气粗了,所以它从来不缺干活的人,也不会真正珍惜和尊重人才。它们也坚定秉承传统的人事劳动制度:同是企事业单位工作要分临时工和长期工,同在城市打工要分农民工和城市工,同是管理岗位上的,要分干部身份的工人身份。人为地将老百姓分成三六九等,由此造成的社会不公和人与人之间的情绪对立,很具有典型性。央视作为万众瞩目的窗口行业,作为无数青年梦寐以求的创业平台,在用人制度上改革上的迟缓和顽固,让我们不得不问:改革在不断深化,真正打破身份、公平竞争、优胜劣汰的用人制度为什么就如此难以建立?





---------我谨保证我是此作品的作者,同意将此作品发表于中财论坛。并保证,在此之前不存在任何限制发表之情形,否则本人愿承担一切法律责任。谨授权浙江中财招商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全权负责本作品的发表和转载等相关事宜,未经浙江中财招商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授权,其他媒体一律不得转载。
2#
发表于 2007-8-1 20:41 | 只看该作者
说到底,还是个体制问题。现在,各单位都是招聘人员,也就是过去的临时工。这些人有些是小心翼翼,也有的是乘机捞上一笔。
3#
发表于 2007-8-2 08:11 | 只看该作者
透视央视,指陈弊端!
4#
 楼主| 发表于 2007-8-2 09:16 | 只看该作者
最初由 lqm407 发表
说到底,还是个体制问题。现在,各单位都是招聘人员,也就是过去的临时工。这些人有些是小心翼翼,也有的是乘机捞上一笔。


偏见和痼疾
5#
发表于 2007-8-2 09:16 | 只看该作者
  人事制度改革雷声大、雨点小的原因由此可见一斑。

  人事改革,制约因素太多,难啊!
6#
 楼主| 发表于 2007-8-2 09:18 | 只看该作者
最初由 武俊岭 发表
透视央视,指陈弊端!


忙于俗务,发文太晚。
7#
发表于 2007-8-2 10:28 | 只看该作者
我们的用人制度就是这样。在教育、邮政、银行,电信、电力等等行业都是如此。所谓的按劳分配不过是一句空话。
8#
发表于 2007-8-2 10:34 | 只看该作者
我们的用人制度就是这样。在教育、邮政、银行,电信、电力等等行业都是如此。所谓的按劳分配不过是一句空话。
9#
发表于 2007-8-2 10:34 | 只看该作者
我们的用人制度就是这样。在教育、邮政、银行,电信、电力等等行业都是如此。所谓的按劳分配不过是一句空话。
10#
发表于 2007-8-2 14:43 | 只看该作者
一针见血,大胆直言,有名士气度。央视尚且如此,其他地方可想而知,我们期待的公平、公正何其难也!
11#
发表于 2007-8-2 18:17 | 只看该作者
最初由 轻风拂尘 发表
一针见血,大胆直言,有名士气度。央视尚且如此,其他地方可想而知,我们期待的公平、公正何其难也!
12#
发表于 2007-8-2 21:38 | 只看该作者
我们单位的"临时工"比正式工厉害!
13#
发表于 2007-8-10 08:44 | 只看该作者
很深刻的啊。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小黑屋|Archiver|中财网站 ( 浙ICP备11029880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832 )

GMT+8, 2025-2-13 03:48 , Processed in 0.243932 second(s), 18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