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2432|回复: 5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转贴] 长亭外,古道通向天边外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7-9-22 21:2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长亭外,
古道通向
天边外
■不老的老猫  
    余生也晚,喜欢《送别》,想来不会早于上世纪80年代,说不定就是从《城南旧事》获得了“第一印象”,遂一发而不可收。先前一直以为《送别》词曲均出自李叔同手笔,没想到曲子是借自一段美国旋律。原曲作者美国人J.P.奥德威,生于1824年,卒于1880年。奥德威去世那一年,李叔同恰好出生。薪火相传,异域轮回,多少有点巧合。《梦见家和母亲》表达游子怀念家乡和母亲,与《送别》虽心绪相近,心灵相通,毕竟主旨不同。

    墙里开花墙外红,不限国界。据研究者称,奥德威在日本比在美国和中国更知名,缘于《梦见家和母亲》日文填词版《旅愁》家喻户晓。《旅愁》填词者为犬童球渓,歌词大意为“深秋夜阑,旅途天空。寂寥的回忆,一个人忧愁。怀恋的故乡,亲切的父母,走在梦中,回故乡的路。深秋夜阑,旅途天空。寂寥的回忆,一个人忧愁。风雨敲窗,梦被打破。遥远的他们,心迷惘。怀恋的故乡,亲切的父母,思绪涌来。树梢动,风雨敲窗,梦被打破。遥远的他们,心迷惘。”有人说李叔同曾译上述歌词为“西风起,秋渐深,秋容动客心。独身惆怅叹飘零,寒光照孤影。忆故土,思故人,高堂会双亲。乡路迢迢何处寻,觉来梦断心。”细味词意,颇觉可信。


    李叔同笔下《送别》,画面苍茫,基调苍凉:“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觚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古典意象,传统离愁,凉风掠处,寒意沁骨。词曲浑然一体,不知情者不会怀疑曲谱来自大洋彼岸。短短几句歌词,范仲淹《苏幕遮》词,马致远《天净沙》曲,王实甫《西厢记》“送别”戏,影痕依稀可见。作者古典文学功夫,怎一个熟字了得?“二十文章惊海内”,绝非妄言。


    《送别》演唱版本颇多,少年不识愁滋味,唯有童声最动人。王夫之在《姜斋诗话》中说:“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童声版《送别》以童声歌离愁,以清纯咏沧桑,离愁沧桑,何止倍增?因为懂得,所以慈悲;因为不懂,所以心碎。诗人庞培说:“《送别》这首歌,唱出了那个年代的一派天真霭然。某种程度上,是以一个苍凉老者的声音,唱了一首恍惚出神的童谣。究竟是小孩在唱给老人听,还是老人在唱给小孩听——没有人知道。或者说,这两种声音混和,互相唱赠给对方听,执手而语——彼此唱和”。


    也许人生骊歌本来就是“同一首歌”,先由李叔同唱给当年孩童,又由当年孩童唱给我们,今生听到今世安慰,生生传唱代代不息……
2#
发表于 2007-9-22 21:56 | 只看该作者
  
  好的旋律总是这样桓古传唱。

  李叔同的《送别》与奥德威的旋律相得益彰,这样的中西结合竟然让人念念不忘。除了词曲本身的魅力外,说明对美的追求是人类共同的。

  很荣幸与楼主一起分享这样的美文。喜欢文章的最后第二自然段,执手之语--彼此和唱。

  人生如能这样,岂不快哉!
3#
 楼主| 发表于 2007-9-22 23:08 | 只看该作者
最初由 深院梧桐 发表
  
  好的旋律总是这样桓古传唱。

  李叔同的《送别》与奥德威的旋律相得益彰,这样的中西结合竟然让人念念不忘。除了此曲本身的魅力外,说明对美的追求是人类共同的。

  很荣幸与楼主分享这样的美文...

这是别人的文章,谢谢点评!
4#
发表于 2007-9-23 09:07 | 只看该作者
分享~~
5#
发表于 2007-9-23 10:15 | 只看该作者
分享!
6#
发表于 2007-9-24 06:49 | 只看该作者
实话说,我更喜欢陈绮贞翻唱的改编版《送别》。词、曲都重新编过,不错
推荐大家听下。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小黑屋|Archiver|中财网站 ( 浙ICP备11029880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832 )

GMT+8, 2025-1-26 11:22 , Processed in 0.131911 second(s), 20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