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2796|回复: 6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 路边的老家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6-12-12 19:5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yangyizhuo 于 2016-12-12 19:58 编辑

路边的老家

0

  二菊死了。

  怎么死的?

  不知道,小孙女向老师请假,说她奶奶死了。要回家去。

1

  城南20里路,再往东面一拐,窄的水泥路,10多分钟就可以到我们那个小村。

  是路的原因吗?村里的人们,尤其是年轻的人们都喜欢从村子里出来,上小路,转大路。去城里,去大的城市,都市。有人还去了国外。这也不是什么假话,我们村就一个很有名的大学生,去了外国做外交大使之类。原来过年的时候,他还会和我们一起到处转着,去各“当家”去拜年——那时候,他还小,还在上学——现在他去了国外,过年,当然不会回来。

  修路,好像就是为着出去。

  村子看上去好似更小了,但是也更老了。

  村子里的人们更老了,却是更小了。因为,住在村子里的人们60岁,还算年轻人。

  过年时,源海叔还对着电视里唱歌的人大叫:你看看,这人们都穿得是什么?要让老头儿们看到了,肯定受不了要骂的。在他印象里,他还小得很——村子里一直是他们这一帮人把持着,是他们的天下。现在老的死了,小的出去了。他们在村子里永远年轻。

2

  二菊,就是我的父母那一代的人。算来今年差不多也就刚过60岁。

  对她,没有什么太多的印象。只一次,她在前面走,我在后面叫:娘,娘。叫过两声,她回头一看,我才发现自己认错人了。我就悻悻又羞羞的跑开。好像她还拿这件事当笑话说给我的母亲听,我听到了又一次羞羞的,悻悻的,觉得她这人拿人开玩笑,“不太好”。那时候,我很小,她差不多也就30来岁的样子,跟我的母亲差不多,不但是年龄,身量,走路姿式也差不多。

  现在她死了,我的母亲还活着。
3

  前两天,我们回老家,母亲做饭时说的:

  二菊总是作啊!总说自己病了。要他儿子陪她去医院。去医院了,查来查去,什么病也没有。可她非要住院——没病你住什么院啊!这不,她这个作劲,回家就喝药了。喝的农药,看看,这回住院了吧。没办法,两个儿子赶紧把她送到医院里去,给看过来了。你说,她这是不是作?

4

  二菊的两个儿子我都认识。他家就住在我们房后,大家算是前后邻居。

  老大是牛通。那时候我们都听刘兰芳的《杨家将》,觉得他就是牛通。个头很大,傻乎乎的,很牛通。我们一起玩“杨家将”,两国将兵,他就是牛通,经常被几个人一起打,他像牛一样哞哞叫,傻劲十足。

  老二很鬼的样子,两只眼珠总在溜溜的转。比我们小一些,我们很少在一起玩,说不上很熟悉。他属于下一拨里的。
5

  那时候的乡村很热闹。

  我们村子也很大很大,分了三个区域,前街后街和王家头。学校里有很多学生在上学,下了课,大家都在一个很大院子里玩:有摔方宝的,有打陀螺的,有蹦房的,有弹玻璃球的。只是说一样,就随便说蹦房吧,就又细分了好多好多的讲究,现在都记不太清楚了,印象最深的是“大三开”,使劲跳,把“钱”挑飞的老高,单腿蹦,钉住不动,一下可以带过好几个同伴……跳啊,叫啊,高兴啊,英雄啊。放学了,更是满街的跑。对了,还有一种更英雄,更刺激的游戏叫做“开坷垃仗”,真枪实弹的干一场。不过,大人们很不支持,认为很危险,砸到脑袋一个大窟隆。不让我们玩。
那时候,也不只是小孩子们热闹。大人也热闹的很。

  大人赶着驴马车去种田,走在大街上撞见,笑骂着打招呼。咕噜咣当的车轮声,吁吁哦哦打鞭子的,拉着水桶车去井上灌水的,妇女们赶集的骂街的走亲戚的往家里赶鸡的叫狗的。反正就有很多的声音。整个村子都很热闹。

  夏天里,晌午,大家去大水坑蹲着吃饭,晚上一边歇凉一边拉闲古儿,另一种热闹。

  更不要说有人家盖房,有人家娶媳妇,有人家出殡……
6

  二菊出殡不知道还热闹不热闹。会不会有许多人哭,许多人跟着看。会不会有小孩儿在队伍前面举着花圈,他们还要和主事儿讲价钱,那时候,举一次花圈儿好像5分钱。许多小孩子要抢着干。赚了钱,可以买糖买瓜子吃,香上好多天。

  现在我知道,出殡也很少有人去看了。

  现在出殡大都用成套的机器。有录音机放着哀乐,有起吊机,有拖拉机。不用许多村人们去抬,也不用有人在前面喊口号:老少爷们注意啦!

  群应:呜依——

  领:孝子有礼啦!

  群应:呜依——
7

  二菊到底是怎么死的呢?不知道。

  反正听说的。上次她不是喝药了吗?去到医院住了两天,就看好过来了。就又回家了。

  回来没几天啊,她又是作。这次割腕了。

  于是又送到医院里去。又住成院了。

  大夫看了看,给缝上又没事儿了,就回家了。

  她的两个儿子很生气,她这是怎么了?为什么这么作呢?

  为什么呢?不知道。听人说着,说二菊希望她老公能在她身边,别出那么远的门。希望两个儿子都能在她身边,别去那么远的地方上班。可是不上班,怎么赚钱?不赚钱怎么养家?老在你身边吃什么喝什么花什么?再说了,现在但凡是有点出息的,谁还在家里种这点破地儿啊!

8

  二菊什么样?好些年没见她了。只记得她好像有点气管炎之类的毛病,说话时总是呼噜呼噜的像猫一样。也很喜欢呵呵的笑。再就是她也喜欢喝京戏,有一次因为某个段子还和我母亲争论起来。

  她老公出门做什么去了?不知道。

  两个儿子都做什么去了?也不太清楚。

  反正公路已经修到我们房后,他们门前了。大家很方面的可以出去,走的很远。前些年,我就见牛通骑着摩托车,驮着他的兄弟,嗡的过去,上了小路,又出村子去了。听说,他们弟兄两个都在城里铁厂上班,每月能拿6000多块钱。怪不得几年就把自己家的房子翻盖一新,又都娶了媳妇,生了小孩儿了。

9

  我的父母都生过几场病,身体说不上好,但还能自己活动。

  上周,我的父亲去学校找他的孙子。他说:我老了,总是想来看看你们。

  我的母亲喜欢说自己新近得了什么病,又看了哪些大夫,又怎么好起来。近来她们最挂心的事儿是我弟弟新交了女朋友:那女孩个头挺高的,人也漂亮,就是牙缝有些大……

  走大路,拐小路。过后街,经那供销点,上小前街。左转,上土岗,把车停在土粪坑旁边,那就红漆门就是我,不常回去的老家。



2#
发表于 2016-12-12 20:13 | 只看该作者
欣悦拜读,酸甜的记忆。曾经的老家,那样的温馨熟悉,而今不过路边的村落而已。
3#
发表于 2016-12-12 20:29 | 只看该作者
更有小说的元素.有海明威电报式语言的特点.欣赏了,学习.
4#
发表于 2016-12-13 11:17 | 只看该作者
文章以短句,对二菊这个人进行了具体的描述,人物形象鲜明,特别是她的“作”。写得意味深长,回味悠长。欣赏并问好!
5#
发表于 2016-12-13 15:56 | 只看该作者
   以小说笔法,一再强调二菊之死原因在与她的作——为何作,为何接二连三的作,一次喝药,一次割腕,第三次就没那么幸运了。在于让其丈夫陪她,两个儿子抽时间陪她,还是其他。村子里的人60岁的人还算年轻,那么年轻人呢,少年儿童们走向哪里了?文字背后的内涵十分丰富,值得我们细细玩味而揣摩……
   拜读,学习,不一样的风格,厚重,内涵丰富,张力无限的文字。
6#
发表于 2016-12-13 16:19 | 只看该作者
独特的视角,细致的观察,生动的语言,写出了生活的质感。
7#
发表于 2016-12-15 06:02 | 只看该作者
淡淡的叙述中充满了韵味,好作品!问好朋友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小黑屋|Archiver|中财网站 ( 浙ICP备11029880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832 )

GMT+8, 2024-11-1 13:24 , Processed in 0.046447 second(s), 19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