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
楼主 |
发表于 2007-10-12 17:55
|
只看该作者
●(四)
我也写诗,但以前不清楚我国的诗歌史;后学习,才有所知。诗歌史的知却与否,对写诗和读诗无大影响,但了解其,又增加了知识,又培养了自己的爱国情操,何乐而不为呢?
中国诗歌,远古已有,至今不绝。从时间上来看,可分为古诗、新诗。古诗可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也叫格律诗)。唐朝以前的创作基本上为古体诗(“齐梁体”除外);唐以后不合近体的诗,也称为古体诗,其余的称为近体诗。两者主要区别是:近体诗讲究对仗工整、格律分明。而新诗分为现代诗和当代诗。
《诗经》(原称“诗”或“诗三百”或“三百篇”),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其编成于春秋时代,作品最早产生于西周初年。可见,中国诗歌最少起源于西周初年或此以前。
今意思常指“文学”的“风骚”二字,原指《诗经》中的“国风”和以《离骚》为代表的楚辞。“国风”是《诗经》中的一部分(《诗经》分为“风”、“雅”、“颂”三部分),其来源于各国的民间歌谣,真实地传达了人民反对压迫剥削,追求和平自由的心声,打开了中国诗歌的现实主义开端。
《诗经》之后,在楚地兴起了一种新诗体——楚辞。爱国诗人屈原以其伟大的人格、渊博的知识和非凡的天分,把楚辞的创作推向了最高峰。他的诗篇,以丰富的形象思维,广泛采用神话故事和寓言形式,创造出雄丽的氛围及奇妙的艺术形象,与当时社会黑暗的现实形成强烈的对照。其代表作《离骚》代表了楚辞的最高成就,而楚辞无疑打开了中国诗歌的浪漫主义开端。
“风骚”之后,经过秦朝,出现了两汉乐府诗歌。乐府诗是当时国家的音乐机关采集保存下来的歌辞。其中的乐府民歌闪耀着强烈的现实主义精神,广泛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其杰出代表是控诉封建礼教摧残爱情的长篇叙事诗《孔雀东南飞》。
在汉乐府的影响下,于东汉末年的动乱中,一批有成就的文人“古诗”(无名氏“古诗”)出现了。其代表作是《古诗十九首》。这些作品反映了时代的动荡,社会的离乱,抒发着一种人生的困苦和对命运的悲叹。
其后的“建安文学”出现了中国文学史上第一次文人诗歌创作高潮并奠定了“文人诗歌”的主导地位。这一时期的诗歌,以充实的内容、充沛的感情,明朗刚健的艺术风格,风骨与藻饰恰当的结合,被后人尊为典范。“建安文学”的主要作家有“三曹”:曹操、曹丕、曹植;“七子”:孔融、王璨、刘桢、陈琳、阮瑀、应瑒、徐干。
接着是“正始文学”,其代表作家为嵇康和阮籍。
随后是两晋诗歌,此时诗歌已成为表现世族阶级思想情感的工具,形式主义,追逐模拟和高谈老庄玄理的风气弥漫诗坛,但诗歌的内容和形式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值得一提的爱国诗人有左思和刘琨,田园诗人有陶渊明。陶渊明的诗歌抒发了对宁静安适生活的向往,表达了对当时上层社会的极度不满和不同流合污的高尚品格。
此后,南北朝民歌却十分活跃。这是继“国风”和汉乐府民歌之后,又一次民间诗歌创作高潮。南朝民歌风格委婉含蓄,语言清新活泼,其代表作为产生于梁代的长篇书抒情诗《西洲曲》;而北朝民歌风格雄健明快,语言淳朴自然,其代表作为产生于北魏的长篇叙事民歌《木兰诗》。
近体诗在南北朝的齐梁时期已发端,经过隋朝,到唐初成熟。唐初时期,政治经济一片繁荣,但以诗歌为代表的文学却仍然承袭齐梁浮艳绮靡的诗风,其束缚和误导了诗歌的发展。首先站出来反对这股诗风的诗人是“初唐四杰”:王勃(649-676)、杨炯(649-693?)、卢照邻(637?-695?)、骆宾王(626?-684)。王勃一反当时文坛的宫体诗的束缚,诗风清新明朗;杨炯的边塞诗气势轩昂,风格豪健,但他的其他题材的诗却未能尽脱绮艳之风;卢照邻的诗,言辞富艳,内容广阔,意境清迥;骆宾王的诗,慷慨激昂,端正大气。
唐朝前期的主要诗人还有:陈子昂(661-701)、刘希夷(651-678?)、张若虚(660?-720?)、“诗仙”李白(701-762)、“诗圣”杜甫(712-770)。陈子昂进一步把四杰的思想明确化,提倡“汉魏风骨”和“风雅兴寄”,在诗中要表现政治理想,表达治国救民的人道主义和理想主义精神;刘希夷和张若虚,很好的继承了四杰的诗歌精髓,作品既昂扬又缠绵,既美丽又伤感;李白的作品充满浪漫主义色彩;杜甫的诗被称为唐诗的典范,因其价值取向体现了最纯正最深厚的儒家风范。
唐朝前期的边塞诗人有:王昌龄(?-756?)、李欣(690?-751?)、高适(702?-765)、陈岑(751?-770)、李益(748-829);山水诗人有:王维(?-761)、孟浩然(689-740)、韦应物(737-792)、柳宗元(773-819)。
“安史之乱”之乱后的中唐时期,社会动荡。致力于“以文贯彻德政”的诗人有韩愈(768-824)、白居易(772-846);而贾岛(779-843)对政治冷漠,倾心于神话、想像与微妙的艺术感觉的诗歌写作,诗风幽深清奇、萧疏寒峭;作为那个时代的另外一名主要的诗人李贺(790-816),他的诗常有惊异的意象、色彩、氛围,使读诗人的直觉得到某种全新的、奇迹性的事件与精神的存在与发生。他的诗也多暗示了仕途的无望和怀才不遇的焦虑。
唐中晚期,咏史诗、咏怀古迹诗是一大亮点。其主要的诗人有刘禹锡(772-842)、杜牧(803-852)。刘禹锡的咏怀诗有种特别萧瑟,沧桑的意味;杜牧的诗则干脆利索、俊逸洒脱。
唐晚期,不得不提的诗人是李商隐(813-858)。他的诗善于把神话、爱情、政治融为一体,比起屈原和李贺同题材的诗,他都都大有革新和进步,开辟了诗的新的创作手法和审美情趣。
经过唐朝之后,作为诗歌的新形式词和曲都在相应的时期达到了艺术最高峰。
词(又称长短句、曲子、曲子词等),始于梁代,形成于唐代而极盛于宋代。
唐代,民间的词大都是反映爱情相思之类的题材,所以它在文人眼里是不登大雅之堂的,被视为诗余小道。只有注重汲取民歌艺术长处的人,如白居易、刘禹锡等人写的一些词,才具有朴素自然的风格,洋溢着浓厚的生活气息。以措词浓艳而驰名的温庭筠和五代“花间派”,在词发展史上有一定的位置。而南唐李后主被俘虏之后的词作则开拓一个新的深沉的艺术境界,给后世词客以强烈的感染。
接下来的宋词的发展共分为四个阶段。
一,晏殊、张贤、晏几道、欧阳修等承袭“花间派”余绪,为由唐入宋的过渡;
二,柳永、苏轼在形式与内容上所进行的新的开拓;秦观、赵令畤、贺铸等人的艺术创造,促进宋词出现多种风格竞相发展的繁荣局面;
三,北宋后期,周邦彦兼采众家之所长,进行了一系列集大成的工作,促进词体的成熟。在歌词创作的思想内容上,周邦彦“以旁搜远绍之才,寄情长短句”(刘肃《片玉集》序),增强了词的“体质”;在艺术表现手法上,周邦彦“多用唐人语檃括入律”(《直斋书录解题》卷二十一),并注重词调的整理与规范化,为词的创作提供了典型。
四,至南宋,陆游、辛弃疾等人的成就主要在于以歌词形式反映时代生活,体现时代精神;姜夔、吴文英等人的成就则在于他们对于词的艺术表现所作的探讨与尝试。一方面“渐于字句间凝炼求工”(冯煦《蒿庵词话》),朝着雅化、文人化的方向发展;另一方面继续合乐应歌,曼衍旁流,与民间抒情“小调”(主要是“嘌唱”、“唱赚”与诸宫调)相融合,蜕变为曲。
此略微提一下宋诗。宋诗在诗的技巧上做了革新,但总体成就不大。北宋的主要诗人有:欧阳修(1007-1072)、苏轼(1037-1101)、黄庭坚(1045-1105);南宋的主要诗人有:陆游(1125-1210)、杨万里(1127-1206)。
继唐诗、宋词之后蔚为文学之盛的当属元曲。一方面,元曲继承了诗词的清丽婉转;一方面,元代社会使读书人位于“八娼九儒十丐”的地位,政治专权,社会黑暗,因而使元曲放射出极为夺目的战斗的光采,透出反抗的情绪;锋芒直指社会弊端,直斥“不读书最高,不识字最好,不晓事倒有人夸俏”的社会,直指“人皆嫌命窘,谁不见钱亲”的世风。元曲中描写爱情的作品也比历代诗词来得泼辣,大胆。这些均足以使元曲永葆其艺术魅力。
曲(又称为词余、乐府等)分为两类:一是包括小令、带过曲和套数的散曲;二是由套数组成的曲文,间杂以宾白和科范,专为舞台上演出的杂剧。
散曲萌芽于宋、金之际,成熟于金末。在民间流行的基础上,著名诗人元号问开始创作散曲,这是散曲成为当时新兴的重要诗歌形式的重要标志。至元代,散曲就进入了全盛时期。
元代杂剧是在宋杂剧和金院本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戏剧样式。它最初出现于金末元初。杂剧体制完备、成熟并开始兴盛起来是在蒙古王朝称元以后。到了成宗元贞、大德年间,杂剧的创作和演出进入鼎盛时期。
著名的元曲作家有:关汉卿、王实甫、白朴和马致远等。
此略提一下元诗。金元因少数民族入主中原,社会动乱,诗歌文化精神相对疲软。元前、中期诗创作比较沉寂;元后期题画诗大量出现,另外隐逸诗和艳情诗也是这个时候的一大现象。金元之间的主要诗人有:元好问(1190-1257);元朝的主要诗人有:以杨载(1271-1323)为代表的“元四家”、倪瓒(1301-1374)、王冕(1287-1359)、杨维桢(1296-1370)。
时至明清,在宋元南戏的基础上,吸收北杂剧的优点而发展起来的传奇戏曲已经不属于诗歌。明代极重艺术而轻教化,前中期的诗有重“韵”轻“情”的倾向,而后期的诗有重“情”轻“义”的倾向,整个朝代的诗缺乏深刻的思想。明代的主要诗人有:刘基(1311-1375)、以高启(1336-1374)为代表的“吴中四杰”、李东阳(1447-1516)、以李梦阳(1472-1527)和何景明(1483-1521)为代表的“前七子”、以李攀龙(1514-1570)和王世贞(1526-1590)为代表的“后七子”、祝允明(1466-1526)、唐寅(1470-1523)、徐渭(1521-1593)。值得一提的是,徐渭思想激进、深刻,他不满足于对情感、欲求的肯定,而进一步以个体价值的肯定,达到对传统儒家政治模式和伦理道德进行刨根彻底地批判。他的思想也是明末清初黄宗羲对专制主义政治批判的先导。
清诗,主要成就在于它对从杜甫以来到两宋变风变雅性诗歌的继承和发展。清初的主要诗人有:钱谦益(1582-1664)、顾炎武(1613-1682)、屈大均(1629-1696)、施闰章(1618-1683)、吴嘉纪(1618-1684)、吴北骞(1631-1684),查慎行(1651-1728)。钱谦益提倡审美、时代的兴衰、学问为一体的诗歌理论;顾炎武和屈大均则坚守遗民身份,对清朝统治者采取不合作的态度,因此他们的作品有一种桀骜不训之气;施闰章主张诗要有学力和修养;吴嘉纪的诗贴近百姓疾苦,用情真切朴质;吴北骞的边塞诗充满悲凉劲健之气;查慎行善于用白描手法表现景物感情,善于险恶莫测的仕途心路历程的刻画,但他的整个思想依托于道家思想,其总归是消极自保而非批判与创造,因此他的诗歌成就也就受到了较大的局限。
清中期的主要诗人有:袁枚(1716-1797)、赵翼(1727-1814)、黄景仁(1749-1783)。袁枚的诗,风流而轻薄,灵动而缺乏底气;赵翼的诗,清新明朗、豪迈洒脱,他比较重视人主体性情的表现;黄景仁的言情诗表达了对青春、理想的珍惜与珍重,政治诗表达了对政治的幻想和热情,生活诗达到了超越于个人狭隘琐屑境界的气度。
清后期的代表诗人是龚自珍(1792-1841),他也代表了清诗最高水平。他的诗,想像力极其丰富,感情极为强烈执著,思想甚是自由开放。
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中国经过八十年的“血泪史”(这段“血泪史”足有百年,一直持续到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诗歌的时代进入“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现当代诗歌时代。与古诗相比,现当代诗歌一般不拘泥格式和韵律,在题材和手法上也更加自由。其中,现代诗歌一般指“五四运动”到建国前的诗歌;而建国后的诗歌一般称为当代诗歌。
现代诗歌以胡适提倡的打破旧诗词格律,以白话来写诗为开端。1920年胡适《尝试集》出版,这是第一部白话新诗集。这一阶段的诗歌流派称为“尝试派”(也称“白话诗派”),其主要致力于诗歌的形式,风格的多样化和对旧诗的否定。如果说《尝试集》可视为区分新旧诗的界碑,那么,堪称为新诗革命先行和纪念碑式的作品,则历史性地留给了稍后出现的郭沫若和他的《女神》。
21年7月,发生了两件大事情:一,新文学运动中最早的文学社团“文学研究会”成立,代表诗人有鲁迅、冰心、朱自清、周作人等,此流派也称为“人生派”。二,郭沫若等人成立创造社,前期的创造社具有唯美抒情倾向,为早期浪漫主义,他们以极大的热情立志于新诗的创造。
22年3月,应修人、汪静之、潘漠华、冯雪峰四人在杭州结成诗社,形成“湖畔诗派 ”。
25年,受法国象征主义的影响,以李金发为代表的“早期象征诗派”出现。
26年,闻一多发表《诗的的格律》一文,主张诗的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要“理性节制情感”,带着“镣铐”来“跳舞”,这是对诗人更高的审美要求,得到广大诗人的应和,迅速形成了以讲求格律为标志的流派,史称“新月派”。
28年,受西方象征派诗风影响的著名诗人戴望舒,写成名作:《雨巷》。
30年代初期,梁宗岱、戴望舒、曹葆华、穆木天从西方引入“纯诗”写作,以望修正初期白话诗过度“散文化”的倾向。
32年,《现代》杂志在上海创刊,成为诗人发表诗作的重要刊物,施蛰存任主编。35年孙作云首次提出“现代派”概念,其指32年之后围绕《现代》杂志的一批诗人,包括戴望舒、何其芳、卞之琳、废名、林庚等人。
36年,卞之琳、何其芳、李广田三人出版合集《汉园集》,后人称他们为“汉园三诗人”。
37年7月7日,芦沟桥事变发生,中国人民抗日爆发。广大诗人挺身而出,为了适应抗战的需要,他们创造了大量优秀的歌诗和朗诵诗。史称此诗歌流派为“七月派”,其是在艾青影响下,以理论家胡风为中心的作家诗人群,代表人物有艾青,绿原,阿垅,曾卓,牛汉等人。
40年代中后期,以《诗创造》、《中国新诗》等刊物为中心的另一风格趋向的诗人群(又称“中国新诗派”)出现了,代表诗人有辛笛、穆旦、郑敏、杜运燮、陈敬容、杭约赫、唐祈、唐湜、袁可嘉等人。80年代出版有他们9人的诗歌合集《九叶集》,所以也称此诗歌流派为“九叶诗派”,与以往的诗派相比,他们的视野更开阔,与现实生活更接近。在诗艺上,他们在古典和新诗优秀传统的熏陶下,又吸取了西方后期象征派的表现手法,丰富了表现力。
综观中国现代诗歌的发展,其以白话诗歌为开端,其避免不了白话诗“散文化”倾向。为纠正这一弊病,提升诗歌的品位,有些诗人从西方引来新鲜血液,有些诗人着手于新诗的格律改造,有些诗人致力于题材和手法的革新,使我国现代诗歌初具模型并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和进步。总体来说,我国现代诗歌的成功很大一部分来自于西方诗学的借鉴。
下面我们再来简略地谈一下中国的当代诗歌。它是中国新诗在新中国成立后的合理延伸,从总体上继承了“五四”所开启的中国新诗传统:与时代脉搏相呼应,与现实人生相联系,以及以接近口语的白话为抒情表达手段而又在“自由”与“格律”之间变奏的传统。
五十年代至六十年代初的诗歌,以号召“保家卫国”、投身建设斗争的“战歌”和以歌颂新的人物和新的世界为中心的“颂歌”为主流,具有非常鲜明的时代特色。
六十年代至七十年代中叶,因“文革”,我国诗歌几乎处于停滞的境地。
以后的年代,首先出现了现实主义诗歌潮流,稍后出现了以对艺术规范进行叛逆的先锋性的创作潮流,崛起的诗群有“朦胧诗”和“新潮流”。因其作品在艺术上多用总体象征,具有表达的多义性和不确定性。代表诗人有北岛、舒婷、顾城、江河、杨炼等人。
八十年代出现的诗歌流派有:新边塞诗派、大学生诗派、第三代诗群(新生代诗群、新世代)、莽汉主义、整体主义、海上诗派、圆明园诗派、撒娇派、他们诗群、丑石诗群、非非主义(红色写作)、神性写作、新乡土诗派、知识分子、写作诗群等;主要诗人有:周伦佑、于坚、翟永明、王小妮、欧阳江河、廖亦武、孙文波、吕德安、韩东、骆一禾、孟浪、陆忆敏、陈东东、万夏、杨黎、张枣、李亚伟、西川、海子、小海等人。
九十年代出现的诗歌流派有:网络诗歌(网络诗人)、民间写作、第三条道路写作、中间代、信息主义、70后诗人等;主要诗人有:诗阳、李元胜、马永波、臧棣、树才、伊沙、余怒、吴晨骏、戈麦、蓝蓝、桑克、西渡、杨键、徐江、安琪、孙磊、木朵、康城、朵渔、胡续冬、巫昂、范想、廖伟棠、沈浩波、吕叶、马兰、庞培、宋非、杨小滨、章平等人。
21世纪初出现的诗歌流派有:下半身写作、荒诞主义、诗先锋、灵性诗歌、新江西诗派、垃圾派、80后诗人等。
02年,诗刊社主办的“春天送你一首诗”全国大型公益活动正式启动,以后每年举办一次。02年的主题为:让诗歌走近大众,广场、车站、商厦互动诗歌朗诵;03年为:倡导文明短信息,放飞千羽信鸽;04年为:百名诗人点燃春天,百盏红灯笼祝福心灵;05年为:纪念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擂响春天的鼓点;06年为:和平·生活──多媒体与诗歌;07年为:寻人启事——诗歌为走失的人点燃火把。
05年,海啸、马知遥等诗人提出“感动写作”,其是21世纪以来中国诗歌的一次灵魂觉醒和精神建瓴——反对肮脏、虚伪、暴露和歧途,提倡人性之光和汉语之美,以感恩、悲悯的情怀,直面现实,胸怀天下。
07年1月27日,十四位诗人在冰城哈尔滨联合发布了《天问诗歌公约》,他们是:车前子、叶匡政、冯晏、芒克、老巢、宋琳、张清华、树才、梁小斌、莫非、桑克、默默、潇 潇、潘洗尘。诗人的自律行为和对于诗歌的圣徒情结不断净化着诗歌的领地。(天问公约:第一条,每个诗人都应该维护诗歌的尊严。第二条,诗人天生理想,我们反对诗歌无节制的娱乐化。第三条,诗人必定是时代的见证。 第四条,一个坏蛋不可能写出好诗。第五条,语言的魅力使我们敬畏,我们唾弃对母语丧失敬畏的人。第六条,没有技艺的书写不是诗歌。第七条,到了该重新认知传统的时候了!传统是我们血。第八条诗人是自然之子。一个诗人必须认识24种以上的植物。我们反对转基因。)
07年3月15日,由青年诗人韩玉光发起的“纪念新诗90年,2007青年诗人诗作大展”正式启动。
07年7月1日,由中国诗歌学会策划的诗歌运动工程——“中国诗歌万里行”活动在爱国诗人屈原的故乡湖北秭归正式启动。
总之,八十年代至今,随之经济和通讯的高速发展,当代诗歌空前活跃,诗人的队伍迅速增长,打着各种旗号的诗歌派别好几百种,其所呈现的复杂性和先锋性带给诗界带来了混乱,诗歌的多元化选择还使得诗人对诗歌的词语和精神透析极度分化,其中难免泥沙俱下,鱼目混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