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4586|回复: 5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 感悟《老子》详解之四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8-2-15 15:2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老子》第十六章 
               
  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妄作凶。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全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
  极力使心灵做到虚静澄明,努力使心灵坚持清静无为。万物的蓬勃生长,我就可以观察出它循环往复的道理。
  万物纷纭众多,最后还是要回到它的本根。返回本根就叫做虚静,虚静就叫做复归本性。复归本性就是万物运动变化的规律,掌握了这个规律就能做到明智。不懂得万物变化的规律儿轻举妄动就会出乱子。
  第九章提到的持而盈之,不如其已;……功遂身退,天之道也。这章是掌握了万物运动变化规律的具体表现,遵循它便会明智。有多少人,据此天道而躲过祸患呢?
  了解了万物变化运动的规律就能具有包容之心,具有包容之心就能公允正确,公允正确就能周全周到,周全周到就能符合自然,符合自然就能合乎天道,合乎天道就能长久,终身不遭受危险。
  万物的运动遵循一定的规律,最终都要回复它的本根,所以期间出现的一切意料之外的情况,都可以看做是它的表现形式,不足为怪的,这种平静便是包容的形式,给各种形态、形势以机会便是公允了,正确、周到便是顺理成章的事,符合自然、跟天道合拍,哪里还有什么危险呢?
  《老子》第十七章
  太上,不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犹兮,其贵言,功成事遂,百姓皆曰:我自然。
  最好的君王,百姓不知道他的存在;次一等的君王,百姓称赞而亲近他,再次一等的君王,百姓畏惧他;更次一等的君王,百姓反抗他。国王不值得信任,百姓就不信任他。
  从史至今的好君王,按照这章的层次,都要归属到次一等的,百姓称赞而亲近,因为德政,让四方依附,这便是成功。
  最好的君王存在于理想中,他跟百姓已经融为一体,他是悠闲的,不轻易发布命令。事物办成功了,百姓都说:“我们本来就是这样的。”
  最好的国王是无为而治,舍弃自身的利益,忘记自己的存在,顺着自然规律,人们的需要去做,哪里又能看出人为、行政命令呢?于是,百姓在不知不觉中享受着福泽,以为事情本身就这样。
  《老子》第十八章 
 
  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
  有句话说,时世造就英雄。就是这章想要说明的吧?世间万事对立统一,矛盾使之存在与发展,有了一方的存在,与之对应、对立的一方出现便是必然的。像中华民族的发展都经历了,分久必合,合久必分,曲折前进呢!
  所以,社会政治秩序荒废了,就有了对仁义的提倡;走捷径的技巧出现了,就会有严重的欺骗行为。亲人间出现了纠纷,就有了对孝慈的提倡;国家陷于乱世,才能显现出忠臣的品格。
  《老子》第十九章 
  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此三言也,以为文未足,故令有所属: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绝学无忧。
  这章我以为是第三章的进一步的阐述。老子又一次提出了无为而治的治国方略。
  抛弃了聪明智巧,百姓就可以得到百倍的好处(不贵难得之货);抛弃仁德义理,百姓就可以恢复孝慈的本性(不尚贤);抛弃巧诈和货利,盗贼就不会出现(使民不为道)。圣智、仁义、巧利这三样东西全是巧饰的条文,不足以用来治理好天下,所以,应该饰百姓有所归属;保持纯朴的本性(虚其心),减少私心杂念(虚其心),抛弃仁义圣智的学说,这样才能免于忧患。
  这是对第三章的深化,老子主张按照事务发展规律的自然和无为,像水往低处流的自觉与和顺。
  《老子》第二十章 
  唯之与阿,相去几何?美之与恶,相去若何?人之所畏,不可不畏。荒兮,其未央哉!众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台。我独泊兮,其未兆;沌沌兮,如婴儿之未孩;累累兮,若无所归。众人皆有馀,而我独若遗。我愚人之心也哉!众人昭昭,我独昏昏。众人察察,我独闷闷。恍兮其若海,恍兮其若无所止。众人皆有以,而我独顽似鄙。我欲独异于人,而贵食母。
  应诺与呵斥,相差多少?美与丑,相距多远?人们所惧怕的,不能不惧怕啊。这风气从远古以来就如此,好像没有止息的样子。
对立的两面看似很远,其实只在毫厘之间。在一定的条件下还可以互相转化,所以人不能不小心、谨慎,懂得顺势而为。
  众人都兴高采烈,好像参加丰盛的筵席,好像春天登台眺望美景。而我独自淡泊宁静,无动于衷,混混沌炖,好像不会发出笑声的婴孩。又疲惫闲散,好似无家可归一般。
  众人都自满自得,而我却独似好像匮乏不足。我真像愚人的心地啊!世人都精明灵巧,唯有我却纯朴诚实。我宁静淡泊,如同大海一广阔;我顺势而为,好像大风一样没有停止。
  众人都好像有所作为,而我却独自顽冥笨拙。我跟旁人不同,以守“道”为贵。
  记得第十五章把“道”的表现形势给以形象化。道表现为小心审慎、端庄恭敬、不自满、浑朴包容、纯朴厚质、通融可亲。这章便是道在作者举行行为中的具体体现,所以他是个守“道”的人,以道为贵。
---------我谨保证我是此作品的作者,同意将此作品发表于中财论坛。并保证,在此之前不存在任何限制发表之情形,否则本人愿承担一切法律责任。谨授权浙江中财招商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全权负责本作品的发表和转载等相关事宜,未经浙江中财招商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授权,其他媒体一律不得转载。

2#
 楼主| 发表于 2008-2-15 15:29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lichezhiyuan 于 2015-8-25 07:00 编辑

我从第十五章开始,就觉得以后的每一章是对前面某章的解释或者深化。这样的体会不知道是否正确,请照版和朋友们指点。

3#
发表于 2008-2-15 19:25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lichezhiyuan 于 2015-8-25 07:00 编辑

  不好评说,总之还是没有弄懂《老子》。比如智慧出的“出”,出作偏差、歧途解,这样智慧出就是“聪明智慧被用于歪门邪道了”,才会有欺骗、欺诈、杀人、抢劫等出现。这是有因果关系的。
  智慧出,有大伪。关键在“出”作什么解。如果作“出现”解,这太普通了,并不十分能说服人。当然了,出作“偏差、歧途”解在字典(包括《古汉语词典》)里是查不到的,这也难怪。问题就在这里,要知道,字典里注释是根据一句话来定义的。如果编写字典的人没有读到这一句话,或者没有弄清楚这一句,那么,一句话的关键字的定义他就只好不下了。因此,我认为,字典只能作参考,不能一概照搬和不敢否定或自己定义。我个人认为,之所以2500年来三百多个《老子》注解版本,无一全面清楚明白弄通《老子》,这是原因之一。

4#
 楼主| 发表于 2008-2-21 20:34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lichezhiyuan 于 2015-8-25 07:00 编辑

感谢照版的直言。弄不懂老子才弄。
我个人以为老子是几千年前的作品,任何文字随着社会的发展,总有一定的局限,所以采取的态度是批判的加以吸收,当然这是我的理想。以我现在的认识,需要很长远的努力。
谢谢您,节日快乐。

5#
发表于 2008-2-22 09:29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lichezhiyuan 于 2015-8-25 07:00 编辑
最初由 照直说 发表
  不好评说,总之还是没有弄懂《老子》。比如智慧出的“出”,出作偏差、歧途解,这样智慧出就是“聪明智慧被用于歪门邪道了”,才会有欺骗、欺诈、杀人、抢劫等出现。这是有因果关系的。
  智慧出,有大伪。...

这版主太傲,多次看见他否定别人。人家都没弄懂,就你能行?

6#
发表于 2008-2-22 09:56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lichezhiyuan 于 2015-8-25 07:00 编辑
最初由 黑龙江小龙女 发表
我从第十五章开始,就觉得以后的每一章是对前面某章的解释或者深化。这样的体会不知道是否正确,请照版和朋友们指点。

    客气了。这说明你有很大的进步,通过努力,是能够弄通《老子》的。以道解道,是解读《老子》的一个重要方法。再加上与历史现实和当今现实结合,就能破解《老子》。祝你成功!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小黑屋|Archiver|中财网站 ( 浙ICP备11029880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832 )

GMT+8, 2025-1-27 03:02 , Processed in 0.180078 second(s), 20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