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郭玉琴 于 2016-8-17 06:59 编辑
文学是一辈子的事情 ______________读刘满园小小说集子《乡村情绪》印象 文/郭玉琴 纸上得来的东西终究是浅薄的,因为没有实践经验,等于纸上谈兵,不可信。但是刘满园的小小说留给我的印象非常的好的一个地方是,虽然情节来自于虚构,可人物形象处处能寻到生活的影子,立足现实。事实上从他的这本书《乡村情绪》的后记里,我也能看到他在生活中的确是一个有心人,善于观察,勤于思考,将粗糙的生活很精准的提炼出来,成功达到小说来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艺术升华水准。 《乡村情绪》是他最近出版的一本乡土题材的小小说集子。这些小说通篇相似的地方是,他们不仅来源于作者的生活,与他的生活环境息息相关,而且无一例外的都带有明显的地域乡土色彩,是扎根于西部甘肃陇南一带以反映民俗风情为特色的生活题材小说。这些小说读过你可以从语言上看到方言俚语随处可见,也可以从情节上捕捉到西部人生活习性和民俗风情特色。虽然在他的《乡村情绪》一书里也收集了为数不多的都市题材作品,但是在这些作品里我依然能看到他作为一个乡村教师踏入都市生活身份转型后流露出的对乡土眷念与对家乡土地热爱又焦虑的情绪。而这些情绪其实就是一个人离开故土后怀揣乡愁的结果。 《乡村情绪》总共收集了他的70余篇小小说,而其中留给我印象最深的是《点灯笼》和《两个懒人》以及《玩笑》这三篇。《点灯笼》这一篇文章写的是一个乡镇干部刚上任就遇到了一个大白天点灯笼的女人,后来才知道女人点灯笼只是为了让丢失的儿子找到回家的路,女人丢了孩子,找政府只是为了讨要一点可以点灯笼的油,这个要求真的低的不能再低了,而我们百姓父母官们却不能够满足这一点点的需求,故事中用女秘书对来找镇长要灯笼的女人流露出的嗤之以鼻的嫌弃来揭示地方官员与百姓离心离德。文章的结尾:“原来女人要灯油,是这意思,我鼻子不禁一酸。”百姓需要的不是高高在上作威作福的父母官,而是说出老百姓的心声,渴望有一个能够真正了解百姓疾苦,为百姓办事体贴民情的好官。 如果说《点灯笼》有涉及官场与民生疾苦的小说味道,那么《两个懒人》则是地地道道的乡土题材写农民命运的小说。文中的两个人物都带有很明显的农民气息,这篇小说的场景不大,以扁铁匠和侄子贵宝的一段对话展开。小说仅用对话来表现,要想成功塑造一个人物形象其实很难的,容易让情节与主题都流于单薄。但刘满园却用生动活泼的语言将这篇小说写活,对话很巧妙的引出情节的发展,写出了农村老一辈对新社会农村发展的困惑,和新一代农民的抱负,结尾也是非常精彩:“太阳升起来了,照得满院生辉,照得整个村庄一片晶莹。”作家用写景巧妙地描绘出新农村,新农民的发展前景,以及农民心中的喜悦之情,同时也表现出对农村青年都离开土地荒弃家园的忧思:“土地是活人的命根子,离开土地谁也蹦跶不了多远。光图挣钱,我看你几爷子吃钱去。”这个思考是现实的,也是沉重的,农民离开土地,就等于离开了自己的根,没有根的人就没有真正的心灵归宿感。其实不仅农民,任何一个人都无法离开生养自己的那片土地,树高千丈,叶落归根。 小说是生活的高度浓缩,怎样将一个故事高度集中浓缩在一篇文章里表达出你最想表达出的东西,不仅考验着你的敏锐洞察力,更体现出一个成熟写手的压缩力,刘满园在他的小说中常常将几件事压缩在一天或很短的几天的时间里完成。在《红白喜事》里,他对生活里类似于鬼魅的事情,用神出鬼没的手法,将他从生活中删除,还生活一片平静。《老石匠》中,慢工出细活的老人,木讷的近乎雕塑,言语少如哑巴,他在村民中,近乎一个先知先觉者,他的预见每一次都挺准确,人物充满神秘感。在作者笔墨不多的塑造下,老石匠的立体人物形象呼之欲出,他给人的感觉像一个冷血动物,肚子里仿佛只装着铁石心肠。但是当夹狗家里起火,哑巴要往屋里冲,去救睡在炕上不满周岁的弟弟,他(夹狗)“给老石匠一把拽住了,老石匠身轻如燕,闪进了火海………..孩子得救了,村民们起来,老石匠已经折回河道里,干起了自己的伙计。”老石匠这样的人在生活中并不少见,他常常让人既不理解又很尊敬,作者抓住这一个情节为我们勾勒出一个具有人性温暖和美好的老石匠底层小人物形象。 清代李渔说,人物即形象,写一人要肖一人口吻。李满园的小说之所以给人那么亲切的真实感,恰恰是因为他能赋予人物各自符合自身身份的语言对话能力。例如他在《乡村情绪》一文里描写红瓦房人鬼娃的爹语言这样写道:“开个屁,村支书早不当这个狗屎干部了。怪不得村里没动静,原来是村干部日的怪啊。”一个乡村大老粗形象就这样在语言描写上跃然纸上。 纵观刘满园的这本小小说集子,不难发现,他在文学作品里有很大的野心,一直想通过小说这个体裁尝试对农村法理问题和空巢问题以及对小城镇人们的婚姻生活观念等当下存在的种种问题进行深层次的思考。这种思考是一个文人应该具有的时代担当,是良知正义感的体现。 小小说必须具备独特的构思,巧妙的布局谋篇,洗练的叙事风格,出其不意的结局,才能浓缩人世大千世界包罗万象,而他在透视生活,揭示人性上显得捕捉人物和生活经验都是那么的从容,而且新鲜视角,对人物也拿捏的很到位,具有积极弘扬主旋律的意味。 刘满园在《乡村情绪》这本书的后记里非常虔诚地说,文学是一辈子的事情,爱上文学的人,一辈子都不会断了这份向往。它必定是我们最美好最神圣的寄托,这一点似乎也很重要,一辈子写不好,还可以爱好,还可以去享受,还可以去追求。享受和追求,某种程度上就是走向真善美,走向心灵的平静和安稳。他的这番针对端正文学态度创作的热情表白,让我读了既感动又备受鼓舞。是的,我们每一个真正爱好文学的人其实都对文学抱有一种宗教意义上的信仰。因为有这这份坚定的信仰,所以我们还要写下去。因为我们还对文学怀有尊崇和敬仰,所以我们还在努力的路上,没有止步。祝愿每一个读到这本书的人,都能因文学而产生相似的共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