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3427|回复: 1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 现代诗歌的主体审美和客体审美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6-7-25 14:3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幽谷幽兰 于 2016-7-25 14:39 编辑

现代诗歌的主体审美和客体审美

提要: 贴近现代诗歌的创作实际,通过中外大师级的诗人以及作品,阐述主体审美和客体审美之间复杂而真实的联系,揭示出主体审美和客体审美之间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的状态,侧重诗歌写作现场,具有很强的诗歌写作指导价值。

关键词:审美主体  审美客体  诗歌对话

      这是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在几乎所有文学体裁里,没有一种文学体裁比诗歌更突出地以表现“人和世界的存在”为己任,而在写作实践中,往往呈现出剧烈的内在冲突状态,也就是在审美主体和审美客体的关联上,感到前所未有的纠结。

      无论是大师级的诗人,还是初出茅庐,诗歌里都难于离开“我”,难于离开对世界的审视。笔者以为,无论诗歌怎样变化,流派怎样众多,欣赏美、表现美这样的主流是不会变化的。所以,笔者愿意把诗人和世界的存在用“主体审美和客体审美”来阐述(虽然这样做是有欠缺的)。审美主体的第一要素是人,诗人也是人,诗人的审美能力理应比平常人更强一些和更敏感一些。审美主体从一定程度讲,是一种精神现象,而审美客体则是一面镜子,可以投影和影响审美主体。审美客体在遇到审美主体前,处在一种游移的不确定状态,只有和审美主体相遇后,才会升华为一种精神状态——诗人所做的事情,就是把美的游移状态凝聚为一种美的状态。审美客体还可以称作审美对象,是指能引起人的美感的客观对象,如秀丽的山川、繁茂的森木等,这些美丽的景物被人欣赏时即为审美客体。值得注意的是,对现代诗歌创作来说,审美客体不仅可以是自然景物,也可以是内心事物。这样的“事物”是思想内涵的,虽然外表也可能不那么壮美,会显得琐碎,苍白,甚至恶心,但是,因为它表现了人的存在状态,即理所当然地成为审美客体。

      让我们去欣赏“诗人中的诗人”豪尔赫·路易斯·博尔赫斯吧(阿根廷诗人)。博尔赫斯出版的第二部诗集是《面前的月亮》,月亮是审美客体,在没有抵达诗人内心的时候,它只是一种会发光的球,但月亮毕竟来到了诗人心底,升华为“面前的月亮”。在博尔赫斯的诗集,呈现出了梦、迷宫、图书馆、虚构的作家和作品、宗教、神祇……这是很奇特的现象,以“梦、迷宫、图书馆、虚构的作家和作品、宗教、神祇”为审美对象,反映了作者认识世界的特殊性,表达了博尔赫斯所热爱的神秘的非客观存在。这就凸显了一个问题,难道非客观存在的事物也是一种存在,并值得诗人去呈现吗?一个人的审美深度无法离开一个人的“成长”,也无法离开诗人成长的空间和时间——博尔赫斯正是这样,他的审美主体和哲学息息相关。哲学和文学是两种不同的学术,能够打通哲学和文学脉路的人是天才,博尔赫斯正是这样的天才。充博尔赫斯分吸取了广泛的哲学营养,再度回到诗歌写作,眼前出现的审美客体,已经不再是大自然景物,而是处在幻想和真实之间的人类战争,是死亡和生命无法解脱的纠结状态……总而言之,博尔赫斯在不可能中寻找可能,这真的是天才所为。有批评家说博尔赫斯的作品反映了“世界的混沌性和文学的非现实感”,确实是有道理的。

      重新返回“现代诗歌的主体审美和客体审美”的命题,且不管一位诗人对外在世界上发生的什么感兴趣,总是离不开诗人和世界的对峙(实际上也是一种宿命)。博尔赫斯对峙的是“世界的混沌性和文学的非现实感”;中国诗人海子的《面朝大海》对峙的是广阔的大海以及面朝大海时候的浪漫心态。我们无法要求海子进入博尔赫斯的“非现实感”,博尔赫斯如果见到自然界的大海也未必抒情不已。顺便说说普希金的《致大海》,醉翁之意不在酒,普希金是通过对大海的描述,来表达对独裁和专制的绝望。审美客体是一种自然存在,一旦进入作者的法眼,就会产生不同凡响的声音。法国诗圣但丁的诗歌是瞄准了天使和魔鬼的,这对后世的现代派诗歌大师艾略特产生了很大影响,但丁对于天堂和地狱的想象,成为他诗歌写作的营养,一直对艾略特有强烈震撼。艾略特的代表作《荒原》里使用了一些但丁的典故,也就是说,一个伟大诗人进行创作的时候,常常把另一个伟大诗人当作“审美客体”,让另一个伟大诗人进入自己的精神世界,和自己一起进行创作,进而融为一体。

      一个诗人把另一个诗人当作审美客体,有多种的形式和渠道,也有不同的角度。在现代诗人的写作实践中,大部分是把历史上的伟大诗人当作太阳去敬仰的,常常忘记把他们当作生活里有血肉、有单独生活习惯的人,甚至有不良习惯和嗜好的人,要知道,正是因为一个诗人还有一些“负面”的东西,才促成了诗人的伟大。那种把诗人的生活虚伪地束之高阁,是不可取的,比如说写出《恶之华》的诗人波德莱尔,其人在性生活上是不够检点的;比如说中国唐朝的伟大诗人李白是嗜酒如命的……要想把另一个伟大诗人请进自己的精神世界,当作自己的审美客体,必须真实地了解另一个伟大诗人的呼吸以及日常生活,对伟大诗人不神话,也不有意贬低。我们可以解读一下奥地利诗人里尔克,里尔克终生生活孤苦,在他的第一个创作高峰到来的时(1902-1910年间),这时,里尔克独自来到法国巴黎,他是把巴黎作为自己的审美客体。回来,里尔克来到了意大利最东部杜伊诺(Duino),看到了亚得里亚海东岸的杜伊诺城堡,一下子激发了他的创作灵感,写出了不朽的《杜伊诺哀歌》。

      诗人的写作需要有气场。有的诗人由于其气场强大,所选择的审美客体就不会满足具体的景物,而是以整个时代作为“审美客体”————这样的诗歌具有明显的“断代性”。可以说,从曼德尔斯塔姆到保罗.策兰,诗歌紧密结合当时的年代(环境和年代具有无可伦比的典型性),呈现出了时代的底色和拯救的卑微。诗人曼德尔斯塔姆的生活是悲惨的,他不仅从来没有自己的财产,甚至没有长期的邻居——他过的是近乎于流浪汉一般的生活……然而,这样的长期流放的生活,成为曼德尔斯塔姆的创作资源,他出版的诗集《哀歌》,成为俄罗斯的良心。保罗.策兰是东欧的乌克兰人,父母都是犹太人,东正教信徒——这样特殊的家庭背景成为他的创作源头。1941年对于保罗.策兰来说是刻骨铭心的,这年,波兰的泽诺维兹城4000男女老少被苏联秘密警察解送到西伯尼亚,多数是犹太人,策兰也被强迫劳动。犹太人的文化城市泽诺维兹城被毁灭,三千多人被屠杀……特殊的血腥场面令策兰终生难忘,因而控诉和揭露亦成为保罗.策兰的主旋律。C.G.荣格在《论诗人》中说:“一个艺术家为自己创造力的神圣火焰将付出惨重的代价,这似乎是一条不可破的规律。”应该是正确的。中国的诗人北岛的许多诗歌是在中国的1976年前后到处流传的,中国的特殊的历史背景也是北岛的诗歌源泉,从一定程度说,北岛的诗歌也是那个特殊年代的代名词,这样的状况甚至可以凝聚到某一首诗歌里,如“黑夜给了我一双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去寻找光明”,亦表达了诗人和时代的血肉相融的关系。

      德国伟大诗人歌德的《浮士德》,亦可证明审美主体和审美客体之间的微妙关系。歌德的写作一直伴随着德意志联邦的历史传说,可以说,创作《浮士德》的既然是歌德,也不是歌德,是德意志的历史。但《浮士德》却创造了歌德,在作者创作的准备阶段和写作实施过程中,对歌德的世界观形成很大影响。《浮士德》是一部在德国民间广泛传播的寓言,它是对“某种隐晦的,然而深刻的生命的表达”,每个德国人的心灵里,充满了对智者、救星和赎罪者的敬仰,这样的人物原型深深地扎根德国人的潜意识,而歌德就用伟大的作品展示了德国人的潜意识;伟大作品《浮士德》随着诗人歌德的出生、成长和成熟,由不可能成为可能,“不管一个诗人承认与否,他就是以上述的方式来满足自己生活在其中的那个社会的精神需要,也就是由于这一原有,他才会关心自己的作品胜似关心自己的命运。”(C.G.荣格语),这里,“审美主体”的概念就得到了延伸,也就是说,一个人可以组成自己的审美主体,一群人也可以形成审美主体,或许这样的审美主体表达的是一种公共需求(有真伪之分),而审美客体则是一定范围的读者群都可以看到和想象到的,可以通过伟大诗人的写作而发现和强化。

      我们在文学史上常常可以发现这样的现象,一个诗人写了一辈子,写到了老年,他自己的生活已经和自己的创作难解难分了。尽管一个诗人的写作是“艺术的”,是形而上的,他也愿意用自己的生命去殉自己的艺术理想(这样的情景在中外诗人身上多有发生)。坚持精神学说的批评家,执意地坚持作家和诗人是“有病”的,诗人的个人生活和经历或者是病痛的时代对诗人造成了精神折磨,在这个背景下,创作成为作家和诗人的最后安慰。很多伟大的诗人和作家,在生命的晚年选择自杀,而不是让自己的生命人至高寿,静静离世,就说明了这个问题。奥地利的保罗.策兰是这样,美国的海明威是这样,中国历史上伟大诗人屈原也是这样,尽管楚国还没有最后覆灭,屈原无法接受首都被秦兵攻陷的现实,用自杀全保全生命的洁白。

      毋庸置疑,一个诗人想写出传世作品,必须首先要做一个气场强大的人。人是发生“审美主体”的母体,一位诗人如果没有强大的人格力量和伟大的灵魂作支撑,即使是创作技巧再圆熟,也是不济的。作家和诗人的“审美主体”尽管包容度和强度各有不同,但是出发点是相同的,即是通过审美主体消融“审美客体”,并形成巨大的力量。如前文所述,诗人们有的是以时代为审美客体的,有的是以神话寓言作为审美主体的,有的是以民间传说作为审美客体的,有的是以死亡和生命遭遇作为审美客体的……来自法国的诗人波德莱尔显然是一个变数,他是把“恶”作为审美对象来抒写的。波德莱尔从1841年开始诗歌创作,1857年发表传世之作《恶之花》,描写资本主义社会的丑恶、罪恶和病态,可以说,波德莱尔的写作不是以一个国家一个年代的历史为断代,而是瞄准了一种社会现象进行抒写,让沉迷其中的人,感到了痛。

      审美主体和审美客体之间不总是和谐的,反而总是呈现出审美主体对审美客体的“侵略”状态,所以,在很多经典诗歌文本里,二者之间是纠缠的。1799年出生的俄国的普希金是把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结合得好的诗人,他的诗歌里总是洋溢着浪漫气息,抒发的是审美主体的强烈的美好感情,如《自由颂》歌颂的是一种积极向上的理念——自由。普希金的审美客体是当时俄国的沙皇专制的农奴制社会,虽然普希金出生贵族,但是他一点也不粉饰农奴制的黑暗和农奴的苦难。普希金也写《哀歌》,他的“哀”却被浪漫的氛围所裹挟。由于作者有强烈的抒情感,所以普希金的大部分抒情诗是一气呵成,而且大部分是“一节式”。与普希金的审美主体相比较,1914年出生的墨西哥诗人奥克塔维奥·帕斯却有显著的不同,他比普希金晚生一百多年,这个区间不是简单的时间差,而是两位诗人整个的审美主体和客体的变换。首先是从审美主体上,诗人不再有强烈的抒情欲望,而是把强烈的情感隐藏在对客体的“描摹”中,初读这样的诗歌,读者也许不会感觉那么强烈,但是细品,却是越读越有味道,如《死亡的理由》即是典范。
      在具体的诗歌写作实践里,许多作者都经历过“对话体”的起步,诗歌文本里常常有“我”,这个“我”是代表作者的,是审美主体,同时,这个“我”又是代表一群人的,是小集体,或者是一个阶层(永远无法代表全人类)。有的诗歌文本虽然没有“你”“我”字样,但是文的指向也是指向“你”“我”,好像没有这样的称谓,就无法倾诉,这样的抒情诗歌基本是属于“倾诉体”,通过倾诉而得到读者的理解和共鸣。其实,比对话体更高一级的是“表达和表现”,即是从文本里看不到“你”“我”,内容也没有“你”“我”,诗人不是写给具体的人的,而是写给世界的。

      对于一个不断进步的诗人来说,其“审美主体”和“审美客体”总是呈现出纠结的状态,在这个此起彼伏中呈现诗人的人格魅力,表现出世界的复杂性和人性的复杂性,也比较清晰地表现了一个诗人的进步轨迹,在此,向那些不断在“审美主体”超越自我,在“审美客体”放大和延伸的诗人们表示崇敬。

2#
 楼主| 发表于 2016-7-25 14:39 | 只看该作者
请朋友们批评
3#
发表于 2016-7-26 07:20 | 只看该作者
对所有文学样式而言,都有主客观的审美问题,不仅仅是诗歌。
本文论述深入而严谨,值得一读。
问好。
4#
发表于 2016-7-26 10:47 | 只看该作者
此篇评论——诗歌审美的主客关联的元素,是对诗歌创作进行的一次深层次的探索考究,有自己很好的见解。
一、诗歌主体对客体由游离态到定位体,这是主体对客体的一个循序渐进的感知和认识,并深入内部的握手和对话,这是每一个诗歌创作者必须历经的过程。
二、诗歌主体和客体的转化纠结是此篇论文主要的看点,主体何以书写客体,客体对主体的感染和携手,到底如何来处理呢?
三,成就大诗歌的方式——气场,是作者书写此文的一个观点。
欣赏并问好!
5#
 楼主| 发表于 2016-7-28 15:11 | 只看该作者
日尧月 发表于 2016-7-26 10:47
此篇评论——诗歌审美的主客关联的元素,是对诗歌创作进行的一次深层次的探索考究,有自己很好的见解。
一 ...

感谢您的详尽的阅读,贴近了我的写作初衷.......感谢!
6#
 楼主| 发表于 2016-7-28 15:12 | 只看该作者
何足道哉 发表于 2016-7-26 07:20
对所有文学样式而言,都有主客观的审美问题,不仅仅是诗歌。
本文论述深入而严谨,值得一读。
问好。

先生说的极好,这不仅仅适合于诗歌,也适合于其它文体......天气大热,保重!!
7#
发表于 2016-7-28 15:47 | 只看该作者
日尧月 发表于 2016-7-26 10:47
此篇评论——诗歌审美的主客关联的元素,是对诗歌创作进行的一次深层次的探索考究,有自己很好的见解。
一 ...

这个总结不错,言简意赅
8#
发表于 2016-7-28 17:52 | 只看该作者
太抽像太理论化,读得那个累啊
问候幽兰老师
9#
发表于 2016-7-30 13:05 | 只看该作者
这个真够强大,幽兰,给力啊。
10#
发表于 2016-7-30 19:40 | 只看该作者
感谢兰姐姐为我扫盲,我得一点一点地啃。。。。太厉害了!
11#
 楼主| 发表于 2016-8-10 15:49 | 只看该作者
徽州雪 发表于 2016-7-30 19:40
感谢兰姐姐为我扫盲,我得一点一点地啃。。。。太厉害了!

雪儿,姐写的没有那么好,正在路上......
12#
发表于 2016-8-11 17:20 | 只看该作者
欣赏,写的是有点深了,能从身边的诗歌入手就好了。
13#
 楼主| 发表于 2016-8-13 22:40 | 只看该作者
十年兜兰 发表于 2016-8-11 17:20
欣赏,写的是有点深了,能从身边的诗歌入手就好了。

好的,我琢磨琢磨。谢谢。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小黑屋|Archiver|中财网站 ( 浙ICP备11029880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832 )

GMT+8, 2025-1-1 12:00 , Processed in 0.093574 second(s), 19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