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3131|回复: 18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 眺望彼岸汴京,感受此岸开封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6-11-21 19:3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眺望彼岸汴京,感受此岸开封

  
  一幅《清明上河图》将我的目光吸引在时光的彼岸,让我的思绪飘飞到文化鼎盛的遥远的宋朝。感谢宋代艺术大师张择端先生,是他的传世经典名画,让我看见了九百年前北宋汴京承平时期的繁荣景象。浮现在眼前的不仅仅是市俗生活的生动画面,更展现了汴京的文化艺术和市井文明。
  
  开封,我向往的历史名城。
  
  趁着金秋凉爽的风,我一路向东,来到了开封,站在了梦寐以求的汴京故地,矗立在我眼前的门牌却是“清明上河园”。
  
  从抵达陌生故地的瞬间,我就把脚步迈的很轻,很轻。仿佛穿越时空的树叶,我将自己的灵魂和思绪,融进历史的画卷之中,让自己成为汴京大树上的一片绿叶,为人们挡风遮雨,增添新意。
  
  在弥漫着时光气息的秋日正午,阳光纵横交错,金子般撒在园中的树木,花草和景物上。我很庆幸自己终于可以看见、听着、触摸到《清明上河图》中的真实场景了。
  
  阳光从一尊大型白色雕塑像射下投影,将塑像的影子和我的距离缩短了许多。我贴近了塑像,仿佛听到了他的呼吸和心跳声。满园的亭台楼榭,雕梁画栋,每滴水,每片树叶,每座桥,都在温暖的阳光下聆听历史,恪守时光。感激我们华夏的名师张择端,他用手中的画笔,用自己深切、真实的体验,让我们看到了北宋汴京生活的全貌风景。
  
  在这幅画里,无论是店铺,街道,酒肆,还是人,都表达着一种原始的、至真、至纯的情感。我看到每个场面,每个身影的背后,都是一个饱满而温润的灵魂。
  
  汴河,在古老历史和现代文明之间交错衔接,相互融合。凝视波光粼粼的水面,涤荡着岁月深处的尘埃。我想如果有来世今生,那么我的前世或许是汴河里的一滴水,因为这里的一切早在我梦里出现过。
  
  架于汴河之上的虹桥,承载着时光的梦幻与现实。它虽然没有桥墩支撑,却承载着无数游人的脚步。据史书记载,汴河始建于战国的魏,通于隋,畅于宋。上起河洛,下至淮泗,直通长江,是北宋南北贯通的大动脉。各地所产的粮食,所收的赋税,各种奇珍异果都是沿着这条河运到京城来的。汴河对于当时的北宋可谓至关重要。由于舟船往来,客商众多,于是在河的两边就出现了许多店铺,在当时的东京城,汴河两岸是最繁华热闹的地方,虹桥两边商铺林立,舟船如梭,商贾云集。据说,虹桥不设置桥墩,是便于过往舟船畅通无阻。可惜,它被战火毁灭。九百年的岁月,虹桥承载了什么?记住了什么?北宋的兴衰,王朝的覆灭,百姓的流离失所,这一切是否刻在了它厚重的年轮上?
  
  眼前的虹桥与梦中的虹桥纵横交错。我的思绪在历史和现实中来回穿梭。张择端先祖的《清明上河图》之所以能扣动人的心弦,触动人内心深处的柔软,就在于他把握了那个时代的脉络。安宁祥和的气氛,静谧的时光,热闹的集市,市井人物平常的生活现状。我想,不管是眼前和虹桥还是历史的虹桥,也不管是现实的汴河还是古老的汴河,它们都是无言的守望者,目睹天地间的风云变幻,眺望汴河两岸九百年的潮涨潮落,回忆那些如烟如风,或繁荣或苍茫的历史……
  
  据史料记载,宋朝是中国历史上承五代十国、下启元朝的时代。根据首都及疆域的变迁,又分为北宋与南宋。宋太祖建国时为避免唐朝安史之乱带来的藩镇割据和宦官乱政的悲剧,采取重内轻外和重文抑武的国家政策。影响所及长远,朝中安定而少有内乱,有利于经济发展与文化的繁荣;但也因此导致武力积弱不敌外敌的隐患。今天的人们提及宋朝依然表现出痛恨和惋惜。
  
  站在游人如织的虹桥,与衣着时髦打着遮阳伞的佳丽并肩同行,与举着像机的摄影家们一起抓拍某个镜头的瞬间,我感觉我是现代人。然而,当融入到衣着宋服的工作人员中,恍若自己从时光的隧道穿越。古老的虹形大桥对岸的街面,是我梦幻中的场景。我也挤在人头攒动的大桥上张望,从事着我的活动。我与摊贩讨价还价,为游客带路。这里的每一处货摊,摆刀剪的、卖杂货的,卖茶卖水的,看相算命的都是我的朋友。那些穿着长衫靠着桥侧的栏杆指指点点,观看河中往来船只的,也是从各地赶来的游客。那大桥中间的人行道上,熙熙攘攘的人流;坐轿的,骑马的,挑担的,赶毛驴运货的,推独轮车的,从人们淡定的神色和悠闲神态看,不难断定当时社会的和谐,物质的丰富和市场的繁荣。
  
  历史的变迁就如这汴河的水,浩浩荡荡流向远方。曾经的大宋从“四方无事,百姓康乐。”到衰落消亡,有太多的疑问在历史长河中无法寻找到很准确的答案,我只能在现实的清明上河园中,对照记忆中的《清明上河图》,寻找些历史的影子,释放思绪的情愫,权做是对故去的艺术家张择端的追思和对历史的回忆。
  
  我在清明上河园中漫步,我在异乡寻思。
  
  秋日的阳光依旧照得人汗流浃背。仰望蓝天,蓝的耀眼,漂浮的白云犹如家乡的羊群,悠然闲适,我想大自然肯定不分古今,但时间却在日月星辰的运行中流逝了。在时代的变迁中,如今的开封仍以厚重的文化城市形象,展现出了“外在古典,内在时尚,宋韵彰显”的城市风貌。从汴梁、东京到开封也绝不仅仅是名称的更改,它反映的是一个时代的背景和一个王朝的兴起与衰落。无论历史风云怎样变幻,《清明上河图》一直是沉淀在国人心中永远的瑰宝。它带着原始本真的气息,蕴含着时代的墨香,温润着我们每个中华儿女的心田。
  
  站在秋风里遥望彼岸。汴河的流水潮湿着我的心,思绪也与时空相隔,但我还是能清楚地看到,在疏林薄雾中,掩映着农舍、茅屋、小桥、扁舟。脚夫赶着驮物件的毛驴,从乡野来集市,一片柳林,枝头泛出嫩芽,让人立刻想到虽是春寒陡峭,然而大地已经回春。那顶惹人眼眸的轿子,装饰的柳枝和花朵,以及坐在轿子里掀开轿窗帘子看外景的妇人,从后面骑马挑担的随从看,想必是贵妇人来汴京踏青扫墓……
  
  九百年的岁月。汴京矗立在中原大地之上。曾经在中国古代历史上经济与文化教育最繁荣的宋朝,在时光的云烟里灰飞烟灭,留给后人的是对一张画卷的探究和思考。
  
  站在时空的彼岸,我依然能听到街巷里传出的叫卖声,卖艺耍杂的喝彩声。眺望岁月的码头,我仍能辨别清在摩肩接踵的人群中我的影子,我是作坊里磨豆腐的老妪,我是茶馆里招呼客人的小厮,我是踩着青石板迈着细碎步子逛街市的娇娘。
  
  “哎,快点,站在这里,园中的美景才能尽收眼底”一声吆喝,我如梦初醒,原来我是在开封的清明上河园中,寻找《清明上河图》中那些过往的身影……
  
  
2#
 楼主| 发表于 2016-11-21 19:38 | 只看该作者
请各位多多指正!
3#
发表于 2016-11-21 21:05 | 只看该作者
由名画《清明上河图》而展开联想,思接千载,抚今思昔,彰显了深邃的历史意蕴和文化内涵!!

拜读佳作!!问候朋友!!

4#
发表于 2016-11-21 22:49 | 只看该作者
在历史与现实之间穿越,以今人心态怀宋时风光,因陌生而新鲜,因忆旧而厚重。
5#
 楼主| 发表于 2016-11-22 07:05 | 只看该作者
放飞梦想 发表于 2016-11-21 21:05
由名画《清明上河图》而展开联想,思接千载,抚今思昔,彰显了深邃的历史意蕴和文化内涵!!

拜读佳作! ...

感谢你的鼓励!多指不足我才有提高。
6#
 楼主| 发表于 2016-11-22 07:07 | 只看该作者
柯英 发表于 2016-11-21 22:49
在历史与现实之间穿越,以今人心态怀宋时风光,因陌生而新鲜,因忆旧而厚重。

感谢领导鼓励!请多指正!
7#
发表于 2016-11-22 08:29 | 只看该作者
旅游快乐!
8#
 楼主| 发表于 2016-11-22 09:33 | 只看该作者
9#
发表于 2016-11-22 10:14 | 只看该作者
文章写得厚实、大气,实景开封清明上河园与名画《清明上河图》相互交织,古往今来,历史与传承,都在笔下展现,传统散文的韵致浓郁。欣赏并问好!
10#
 楼主| 发表于 2016-11-22 12:07 | 只看该作者

期待你的指正!
11#
 楼主| 发表于 2016-11-22 12:08 | 只看该作者
雨夜昙花 发表于 2016-11-22 10:14
文章写得厚实、大气,实景开封清明上河园与名画《清明上河图》相互交织,古往今来,历史与传承,都在笔下展 ...

感谢雨夜昙花版主的点评!感谢你给予我的鼓励!请多指正!
12#
发表于 2016-11-22 16:28 | 只看该作者
语言周正,行文从容,积淀在岁月深处的风流自在笔端流泻,赞!
13#
 楼主| 发表于 2016-11-22 17:03 | 只看该作者
夜莺 发表于 2016-11-22 16:28
语言周正,行文从容,积淀在岁月深处的风流自在笔端流泻,赞!

:handshake多多指正才是!
14#
发表于 2016-11-22 17:14 | 只看该作者
    跟着文友的笔触,走进宋朝古都,欣赏美妙风景,体味《清明上河图》的原貌与特色及现实景致,寻找些历史的影子……问好!
15#
发表于 2016-11-22 21:32 | 只看该作者
从《清明上河图》开始,引出发端,或写实,或梦幻,虚实之间,尽得怀古之趣味,文字厚实。拜读,欣赏,问好!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小黑屋|Archiver|中财网站 ( 浙ICP备11029880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832 )

GMT+8, 2024-11-24 23:43 , Processed in 0.071807 second(s), 19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