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7937|回复: 56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 沉静内敛,清雅悠然的中国风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6-12-14 07:2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翠袖倚修竹 于 2016-12-14 17:28 编辑

沉静内敛,清雅悠然的中国风
    ——关于原创歌曲《青衫词》创作有感
文:翠袖倚修竹

“雨丝湿青衫,碧云翠笼寒蝉轻喃,
帘外晓妆残,冷香盈袖清语雕蘭,
远黛阁楼浅,琴声切切绝五弦,
秋水相凝阙无眠,含愁丹青抹江南。 ”

当初,正是这样一首淡墨素词,《青衫词》作为我的第一首原创作品,青涩而内敛地,轻扣音乐创作之门。“兰亭偶相遇,竹坞约梦常相伴,竹影别离期,化身一支玉箫笛,知音声幽咽。” 这首歌,初衷是为了致谢一路相伴的好友们,以笔名“翠袖倚修竹”为创作背景,特地邀请了音乐奇才吴清华老师来作曲编曲。清华老师是广东籍的全能型音乐人才,广州志航文化音乐人。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广东不愧是音乐人才的崛起地,广东人的坚毅品质,执着智慧,勤奋努力,以及对艺术的感悟,在清华老师追求音乐的过程里有着最完整的解读。他和许多知名歌手有过合作,比如陈瑞,冷漠,何龙雨,雷一鸣等。他的作品力求完美且流畅易唱,经他创作的许多脍炙人口的代表作品被大家熟知和传唱。这首《青衫词》正是我最初希冀的那样,曲风清新,淡雅,淡淡的愁思,编曲以钢琴配以清雅古筝,空灵笛子,整体婉约脱俗,古典又不失流行风格,如清风斜雨,加上歌手的温婉深情演绎,如雨碎江南,清幽缥缈,琴丝切切,笛声幽咽。歌曲一经上传,立即得到许多歌友的喜爱和传唱。这,正是我非常喜爱的中国风。如今几年过去,重新回味,依然清新如初,如一泓清泉从心底流过,洗涤尘世的纷扰,让心灵平静淡然。所以,我非常感谢原创音乐的启蒙老师——吴清华老师!也会一直将中国风进行到底。

中国风,顾名思义,就是具有浓郁的中国风格,建立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上,蕴含大量中国元素并走向流行趋势的艺术形式。中国风被广泛应用于音乐、诗词、服饰、绘画、电影、摄影,创意等文化领域。而我今天要重点阐述的是,中国风的音乐。

中国风,即中国音乐曲风,是跟随时代潮流的中国音乐。中国风的音乐,就是在音乐创作中融入一些中国古代的典故或者传说或者诗词或者具有古典意境的格律等作为创作元素,用现代音乐手法透露出古典的韵味,唱法多样,常借鉴中国民歌或戏曲唱法,并加以通俗流行元素,融入现代人情感,以彰显作品的委婉含蓄为特点。曲风偏向传统古典,加入一些民族乐器,音调抒展内敛,有一种东方传统风雅美感。

中国风音乐,笼统的概括,以这首《青衫词》为例,就是三古三新(古辞赋、古文化、古旋律、新唱法、新编曲、新概念)结合的中国独特曲风。歌词具有中国文化内涵,通过新派唱法和编曲技巧烘托歌曲氛围,歌曲以典型的中国背景与节奏的结合,产生含蓄、忧愁、幽雅、轻快等歌曲风格。中国风分纯粹中国风和近中国风两种,纯粹中国风是具备以上六大条件的歌曲;近中国风是某些条件没有具备而又很接近于纯粹中国风的歌曲。

从曲子来说,在编曲配器方面,“中国风”音乐所使用的乐器,基本上是一半西洋乐器一半民族乐器;在编曲的时候会以钢琴,吉他,贝司等乐器做底衬,再巧妙运用中国乐器,如古琴,古筝、洞箫、二胡、琵琶等作为点缀营造出鲜明的意境和氛围。其次,曲子的节奏上,“中国风”虽然有古典痕迹,却不失时尚,甚至可以融入RAP,能够符合大多数人的口味,包括九零后,零零后年轻人也可以接受(比如歌曲SHE的《中国话》和伊能静的《念奴娇》等),属于受众范围比较广的类型。中国风的音乐多采用“宫调式”的主旋律。(五音调式是我国特有的民族调式。五音的名称分别是:宫、商、角、徵、羽,分别代表西方音乐中的“do re mi sol la”,中国古典音乐中没有“fa si”音,以宫音为主音的调式称为“宫调式”。 )

从歌词来说,“中国风”的歌曲歌词比纯粹古风更加通俗易懂,而又比通俗流行风格多了文化内涵,而且词的风格更偏向于近代诗歌,最完美的就是通感手法的运用,即利用古典元素融入现代人的情感并贯穿通俗手法合而为一的作品,这种风格以方文山,绿柳,玉镯的词作最为常见,容易引起共鸣而深受音乐创作者以及歌友们的喜爱。

中国风音乐韵味绵长,但是中国风和纯古风或者古曲还是有很大的区别的,一般传统的“古曲”受众面比较狭窄,需要听者有良好的艺术修养和鉴赏水平。而且古风或者古曲的配器主要是以民族乐器为主,多以电子合成器辅助。而旋律上古风虽也主要以五声调为主,但比较自由,变宫运用较多,不像中国风旋律通俗易懂,易被接受。“古曲”所用的配器是全部的民族乐器,不加入任何的西洋乐器在里面,比如琵琶曲《十面埋伏》或者古筝曲《高山流水》以及《相和歌·子衿》这首歌就是典型的古曲,里面的配器基本就是中国的“鼓”和“古琴”。而且古曲的旋律大多采用传统的五声调式,也有部分涉及传统六声音阶或七声音阶的燕乐与雅乐。中国风可以涉足网络,影视,娱乐圈等很多方面,而古风歌曲大多只在网络上蔓延比较多。中国风和古曲,既有相似又有不同,可谓是求同存异,在音乐的领域里各占一席之地。

大家熟知的,周杰伦的《青花瓷》《菊花台》《东风破》等就是现代流行中国风的最佳代表,完全符合“三古三新”标准,是融合古典曲风与西洋曲风的写照。中国风歌词注重语言的简洁,精炼及意境,诗词文的化用,通过汉语的一些修辞手法,如比喻,借代等来表现曲的意境, 题材上运用中国的古诗或者传说故事为主。

中国风的形成让歌曲创作的范围一下子丰富灵动起来,思维和视野拓展开来,作为音乐创作者,可以不仅停留在现代人的情感基础上,还可以积极努力的去学习历史,了解中国文化,追忆古人情怀,把属于我们中华民族传统的文化挖掘出来,通过大众传播歌曲途径表现出来,方向明晰且极具意义。中国风的音乐,优雅,精炼,趋于自然,超越了固有音乐框架与逻辑思维的灵性!

5000年的文明历史沉淀了独特的中国文化, 悠远的东方文化形成了独特的中国风音乐,以一种沉静气质悠然而出,带着厚重的历史感与新鲜的时尚感,正在席卷变化万千的时尚音乐潮流。在通俗当道、热闹缤纷的台柱上,俨然已经成为一道让人流连的美丽风景线。并快速成为一种流行于国际时尚的主旋律。

中国风音乐,与中国服饰旗袍和国粹京剧一样有着异曲同工之妙,意义在于弘扬华夏五千年的瑰丽文化和民族精神,体现中华民族是一个有着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的民族。

你是不是经常也会有这样感受,听到一些音乐就会联想到中国特色,中国元素,中国味道。这些东西深深打动着我们, 那一首首搀杂着戏剧, 二胡, 琵琶, 笛子的中国风,它们那么遥远又那么近切,似乎历史刚刚泛黄, 一曲听罢,又清晰可以触及。没错,这就是我们熟悉的味道,中国人的味道。……单位里经常有国外友人,回国时候他们总喜欢买一些中国的乐器带回自己的国家,比如二胡,琵琶,古琴,古筝什么的,开始我好奇,他们会弹吗?听得懂吗?后来我明白了,东风西渐,是越来越多的西方人,开始迷恋神秘的东方文化,且为之魂牵梦萦!

回想自己从创作第一首中国风歌曲《青衫词》以来,到《花惑》,《绿水云河》,以及后面的《桃花赋》,《望江月》,《问江南》《绣心》等,悉数之下,加上填词的以及配乐朗诵,散文等,居然已经有60多个中国风作品了,果然是不折不扣的专一,执着啊!所以,不得不说,中国风对于我创作的影响是不可磨灭的。

在这里,借助《青衫词》清越的旋律,致意所有好友,就像这歌词里所写的那样,我们相逢在人生的亭台驿站,看云舒漫卷,迎花谢花开于庭前,若有一天彼此消失在茫茫人海,但请记得,竹影别离期,依然有一支竹笛延续表达心曲,知音声幽咽。

中国风是一副水墨丹青,是一帧泛黄记忆,是一杯陈年酒酿,婉约馥郁,沉静内敛,旖旎动人,清雅悠然,让国学文化走向世界,让世界聆听中国风,我爱中国风!





2#
 楼主| 发表于 2016-12-14 07:24 | 只看该作者
3#
发表于 2016-12-14 07:47 | 只看该作者
得闲细细读。问好修竹版
4#
发表于 2016-12-14 07:49 | 只看该作者
忍不住还是粗读了一遍。有学到了很多。
感谢修竹版分享经验。再次问好
5#
 楼主| 发表于 2016-12-14 07:55 | 只看该作者
栋间塘 发表于 2016-12-14 07:47
得闲细细读。问好修竹版

早上好!一束清新阳光送给你!
6#
 楼主| 发表于 2016-12-14 07:57 | 只看该作者
栋间塘 发表于 2016-12-14 07:49
忍不住还是粗读了一遍。有学到了很多。
感谢修竹版分享经验。再次问好

涂鸦之笔,辛苦了!
7#
发表于 2016-12-14 12:13 | 只看该作者
精彩赏读!
8#
发表于 2016-12-14 12:13 | 只看该作者
创作谈,受益匪浅
9#
发表于 2016-12-14 12:14 | 只看该作者
梅香问好!遥祝翠袖开心!
10#
发表于 2016-12-14 12:50 | 只看该作者
妹妹的中国风堪称一绝啊,今古融合,中西合璧,听之醉人,读之迷人,文章写得行云流水,以点带面,娓娓道来,真是一篇棒棒的创作经验谈,使人受益匪浅
11#
发表于 2016-12-14 12:51 | 只看该作者
让人流连忘返啊
12#
发表于 2016-12-14 13:01 | 只看该作者
文采飞扬的文字,袒露着对中国风音乐浓浓的情怀!
13#
发表于 2016-12-14 13:13 | 只看该作者
学习了
14#
 楼主| 发表于 2016-12-14 14:03 | 只看该作者

问候惠子,开心每一天!
15#
 楼主| 发表于 2016-12-14 14:03 | 只看该作者

谢谢鼓励,午安!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管理员|小黑屋|Archiver|中财网站 ( 浙ICP备11029880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832 )

GMT+8, 2024-6-11 03:34 , Processed in 0.059903 second(s), 19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